close

▲精舍拾穗

曇花人生

◎撰文/釋德懋

那一夜,精舍菜圃的四畦曇花靜靜地綻放了五百多朵,
那分盛大的美,直扣人心弦;
月光下,自在地展現清雅脫俗之美。

月光下,四、五百朵漸漸綻放的曇花,靜靜地聽著人們對它的讚歎。

數年前,雅洵的爸爸帶來曇花苗,種滿了精舍五個菜圃。常住眾照顧一陣子後,見它老是枯黃,一點生機也沒有,心想:要不要拔掉算了?

德照師父向老菩薩們請教過後,得知曇花成長至開花須兩年,花期在五至十月間,且壽命長達二、三十年!花期間,每隔二十來天,即會有一批曇花盛開。

於是,德照師父力排眾議,堅決地將它保留下來。

德照師父平日負責照管整個靜思菜圃,無暇再照顧、整理曇花園,所以株苗總是癱在地上;德恆師父看了不忍心,就來為它除草,還取來竹竿,又鋸又釘地開始搭起曇花園的架子,並將它集中為四個菜圃。

但還是有人認為,曇花無存在的價值,為它除草是浪費時間。此觀念來自於:靜思菜園的菜都是短期種植即可採收的青菜,相較之下,曇花顯得既無經濟價值,又佔菜圃空間,實在很浪費。

後來,常住例行會議決議由眾人認養照顧菜圃,從此曇花園不只有了小主人--德昱師父,還有保姆德和師父及我,這下子可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了。

德恆師父說,花跟人一樣,都需要有人為它祝福及愛心的滋潤,才會長得好;德和師父還常跟曇花講悄悄話,教它「做花」的道理:「你們要開多一點,才會廣結善緣哦!」

終於,時序已到花期,但它只是小意思地開了幾朵。

「只開幾朵,不夠吃啊!」因此,反對留下它的聲浪再度排山倒海而來。直心的德照師父再度挺身而出,極力保護;德照師父對曇花的信心,只因:老人是這樣說的啊!

終於,曇花不負眾人所望,七月即已含苞纍纍。那時我與淑雲正在砍佔住曇花園菜圃的巴吉魯(麵包樹)樹頭,小園主半開玩笑地再三叮嚀:「千萬不

可動了它的胎氣哦!」

八月中旬曇花真的大大地盛開了,那分盛大的美,真是扣人心弦--潔白透明的花瓣在月光下,靜靜地「彈」開、綻放,清香飄盪在空氣中,沁人心脾。

曇花的美吸引來到精舍的每一個人,它的美得到眾人讚歎,而曇花總是如如不動、盡本分地開著。

理想的堅持是多麼珍貴啊!尤其生命曾經面臨危機,而能生存下來,更應有一分感恩!

人生的成長也必須經過跌跌撞撞的摸索期,但只要立穩腳跟,理想終必能夠展現。而當成果豐碩展現,掌聲響起之時,千萬不要忘了曇花的情操--默默地奉獻,不只把馨香留在人們心中,更讓典座師(註)發揮手藝,做成各種美味的菜餚供養大眾。

做人要學曇花--曇花一現,剎那變永恆。正如上人所說:「把握剎那,恆持當下。」人與人之間,也要把握剎那相逢的因緣,付出關懷、付出大愛,即使以後沒機會再見面,卻如「曇花一現」般,在彼此心裏留下美好回憶,結下好緣。

那一夜,精舍菜圃所種的四畦曇花,靜靜地綻放了五百多朵。為捕捉「曇花一現」美景,德契師父守候數個鐘頭,拍攝了花開的過程--由含苞而盛放,朵朵白花在夜色中,展現恬淡清雅的脫俗之美。

次日志工早會前幾分鐘,播出前一夜花姿曼妙的畫面,大家看得驚歎、欣然,心情也恍若清淨、安詳幾許。

「曇花盛開的時間,總是很短暫。」上人開示,數十寒暑的人生在天地間猶如曇花一現,在這匆促的人生旅途中,有否被人發現?被人欣賞?其實無需掛懷,「最重要的是,有沒有發現自己清淨的本性?要用心反觀自照,在語默動靜之間,時時照見自己的清淨本性。如此,即使默默無聞,人生也自然輕安自在。」

註:典座師即寺院中職掌大眾齋粥之僧,負責料理飲食,一切供養務須淨潔,物料調配適當,且節用愛惜之,猶如辦道修持。




▲我的動物朋友

鳥在空中飛

◎撰文/黃碧彥

幼年時在鄉村有一段十分美好的賞鳥歲月,和鳥的感情特別深厚。搬來花園新城後,發現這裡的鳥族常在黎明之際引吭高歌,所以每日清晨不用鬧鐘報時,自有鳥叫聲把我喚醒。

鳥兒慣常棲在窗外的一棵相思樹上,我常好奇地站在庭院觀看,仔細一聽,有好多不同的聲音,其間至少有五種鳥我認得:麻雀的熱切、白頭翁的委婉、白耳畫眉的清脆、黃鶯的悠揚,還有烏鶖的溫婉。嘹亮的聲音充滿喜樂活潑的感覺,使人聞之不覺其擾。

心想,如此不同姿態、不同神韻的鳥,在這樣的天地裡各得其所,比起籠中鳥是多麼有福氣呀!過去住台北,見鄰居養鳥,每天清晨帶鳥到公園散步,但籠中鳥因失去了自由,聲音總是哀怨。我不忍聞其聲,覺得可憐!

常想,如能把籠中鳥放出,讓牠自由翱翔天空、徜徉美麗溪林,享受與天地萬物同生共存的權利,會是何等地快樂和喜悅呀!但有的人為圖己悅,獵捉枝頭鳥兒,而漠視了萬物本性。須知只要是生命,皆是同等高貴--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等母歸。

我一直相信,鳥兒不僅是供人賞心悅目,更能進一步互信做朋友。每當我站在庭園時,牠們不但一點兒也不驚怕,逍遙自在地在草坪上吃蟲,有時還會飛繞過我的頭上,呢喃示好。伸手感受牠們翅羽撩掠而過的陣風,真是相隔分寸間!

我雖然不解鳥語,卻能體會善良的信賴,純真的友誼。願普天下有情生命,生生世世和平共存,友誼不斷。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七月五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七月五日農曆八十七年閏五月十二日

不論與同性或異性相處,
都要以智慧之愛、
清水之愛來相持。

十位南區兒童精進班輔導爸媽前來精舍,上人為大家做一番叮嚀。

濁水與清流

「慈濟為何在北、中、南與東區設立兒童精進班?為何投注許多人力、時間在小孩子身上?因為未來的社會是好是壞,就看現在的小孩如何成長?長成什麼樣的品格?」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的本性皆是清淨無染的佛性;而個性、觀念之所以不同,是因為『習氣』不同,習氣是薰習而來的。小孩子涉世未深,尚未受到社會風氣太多污染,所以要趕緊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善的環境,教導他們感恩父母、尊敬師長,以及與人合群、待人有禮等等。」

「兒童精進班的宗旨,既然是要淨化孩子們的心靈,大家就要經常反省自己給予孩子的是清流還是濁水?所謂濁水,就是人我是非。若你們教孩子要與人和心互愛,自己卻常與人計較,這樣言行不一,如何給孩子好榜樣?真正做到言行合一,智慧與品德才能成長。」

上人再三叮嚀大家,待人處事不要情緒化,彼此的心要交會在一起來努力!

莫陷入感情漩渦

八十七年度慈青社團幹部暑期研習,約有三十五所大專院校慈青幹部一百三十多人以及海外慈青幹部數十人參加,上人在圓緣典禮上抒發對慈青們的殷切期盼。

「人生為何而來?記得我小時候就經常在想未來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愛人人,希望人人也愛我』,是我小時候曾經發下的志願。現在,我想這個願望應該算是實現了,因為有很多人願意與我一起幫助世間苦難的眾生。你們的願望是什麼呢?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但絕對不能缺少愛,有愛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想要獲得愛,一定要先去愛人。」

「不論與同性或異性相處,都要以智慧之愛、清水之愛來相待。男女到了某個年齡,會想與喜歡的異性交往,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一定要慎重地守住原則,才不會陷入感情漩渦中。現在大家都是學生,學生的本分就是把握時間用功讀書,所以要以智慧之愛、清水之愛與異性交往,也就是客觀理智地觀察周圍異性朋友的品行,彼此以禮相待,如此才不會被情愛所迷,也不會因為欠缺深思熟慮就付出感情而造成傷害。

我們共同的「願」

上人也提醒同學們要用心思考人生的方向。所謂「人生的方向」,不是指未來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其實「生活理念」才是人生的方向。人來世間,要很積極地投入人群去付出良能,才不枉費來世間一趟。為工作而生活,做起來會很有勁;為生活而工作,做起來就很無奈了!

「未來的社會能否更好,就看你們這一代。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當成是磨鍊自己的考驗,提起勇氣突破難關,如此才能養成堅毅的性格,成為社會的棟樑。」

「走過三十多年慈濟路,雖然其間的艱辛難以言喻,未來我仍要盡全力為眾生奉獻,即使在人生的最後,我也只是暫時放下而已,會趕快再來,因為娑婆世界是我永遠不願放棄的。不論世間苦難有多少,我都要永遠和大家在一起,一直到一切眾生皆解脫自在。但是,我一個人的力量太微薄了,慈濟需要你們,眾生需要你們,希望大家不要畏懼困難,我們一起來將娑婆世界建設成極樂淨土!」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七月七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七月七日農曆八十七年閏五月十四日

純淨潔白的布,
才能染成鮮豔美麗的色彩,
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到王捨城裡托缽,經過一條很熱鬧的街道,有打鐵店、製桶店、裁縫店、染布店……,佛陀站在染布店前,很用心地看染布師傅用什麼原料來染布,以及每一塊布染出來的成果……」早課中,上人以一則佛陀的故事,說明淨化心靈的重要--

染布的譬喻

佛陀與弟子們回到精舍,大家吃飽了,坐下來靜思,佛陀說:「今天我們到城裡去托缽時,大家有什麼感受?」

一位弟子說:「城裡好熱鬧,有各式各樣的商店,到處都是採購的人潮。」

佛陀再問:「人們買賣之間的目的是什麼呢?」

有人回答:「為了生活!」

佛陀說:「對!是為了生活。人們為了維持生命,有衣、食、住等種種需要,所以必須辛勤工作賺錢購買生活用品。人生除了『生命』之外,還有『慧命』更需要用心照顧,但是大多數人謹慎地照顧身體,卻任由心靈受到種種污染。」

「早上站在染布店前,我看到染色前的布料都很潔白,乾淨的白布不論染成紅色、藍色、紫色或其他各種顏色,都非常鮮豔好看。如果白布髒污了,就無法染出純淨美麗的色彩,所以染布師傅雖然全身沾染了各種顏色,但是非常小心地保持純白布料的

乾淨。」

「我們照顧心靈,也要像染布師傅照顧白布那樣地謹慎,不讓貪、瞋、癡、慢、疑污染心地,人生才能美好光明。」

上人強調,我們身處複雜的社會中,面對種種紛擾的觀念與現象,必須非常小心地慎思明辨,保持心境理智清明,才不會隨波逐流而迷失了人生方向。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七月九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七月九日農曆八十七年閏五月十六日

兩眼圓睜、齜牙咧嘴……
稍不順心就發脾氣,
只是醜化自己。

人發脾氣時,通常腦筋混亂、面容難看、言語粗暴,所以上人曾說:「發脾氣是短暫的發瘋。」

瞋怒如烈火

上人在晨語時說,許多人都有輕易發脾氣的習慣,稍不順心就忍不下一口氣,或者未深思明辨就將他人言行往壞的地方去想,而與人起衝突。

「也許有人會認為,人難免會生氣嘛!只要心地不錯,偶爾發發脾氣沒什麼關係。可是,既然心地不錯,何苦醜化自己的形象呢?人發怒的樣子實在很醜陋,大家可以畫一張圖看看--眉毛倒豎、兩眼圓睜、齜牙咧嘴,我們何必如此醜化自己而讓人輕視?而且發怒時言行失去分寸,往往使事情更糟糕。」

「從一個人面對突來境界時的應對方式,可以看出此人修養如何。所以,不順心就發脾氣,表示平時的修心功夫還不夠,應該更加努力培養溫柔寬厚的胸懷,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讓人如沐春風。」

「心境柔軟謙遜,才能夠時時聲色柔和地待人處事。有一個方法可以檢驗自己的心夠不夠謙遜--言行有疏失時,能否很坦然地說:『對不起,是我錯了!』

雖然只是簡單幾個字,許多人卻很難說出口,因為不肯承認自己有錯,或明知是自己不對,但是覺得向人道歉很沒面子;這些心態不斷累積,心念就愈來愈剛強了。」

「有句話是:『一把無明火,燒盡功德林。』期盼大家好好用心地培養善念、鍛鍊定力,莫讓辛苦累積的道業因瞋怒之火而前功盡棄。」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二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二日農曆八十七年閏五月十九日

學佛要落實在生活中,
切實地改正習氣、
化解煩惱,
否則只是學到些文字知識。

香港陳恩妮、張淑蓮、黃靄貞、潘翠薇師姊、張學敏師兄及香港分會顧問侯健國先生拜見上人,靜思文化姚仁祿師兄亦在座。

慈濟清流的源頭

上人勉勵香港慈濟人,將慈濟大愛精神在香港發揚,進而推展到大陸,發揮淨化人心的力量。「慈濟淨化人心工作的源頭在委員的心中,委員必須先淨化己心、調整自己的行為,才能帶動會員們淨化心靈,亦成為清流的源頭。所以委員要先和心、互愛,把愛的力量在彼此間推展開來,相互關懷鼓勵,切莫論長道短、搬弄是非。」

上人指出,香港雖然有花花世界的繁華,但也有生活在暗角中的眾生,需要救濟的人並不少,所以慈善工作還是很需要去做;而大陸水災頻傳,希望香港慈濟人亦能參與救災工作。

「救災不是走馬看花,必須在致贈物資的同時,送出溫馨的愛。這種愛不是表面,而是真正發自心田、心甘情願地付出。如何才能將自己內心深處的慈悲心啟發出來?這需要菩薩道上的伙伴們相互勉勵,所以大家要常聚會,分享心得,彼此鼓勵。」

上人表示,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生活中用心觀察人事,反省自己應該如何做,這就是「念經、行經」。

「世間人事就是活生生的大藏經,人生真理就在其中。學佛要落實在生活中,切實地改正習氣、化解煩惱,否則只是學到些文字知識。例如《佛本生經》提及佛陀過去生中曾經割肉餵鷹、捨身餵虎,我們做得到嗎?就算把這部經念得再熟,還是不太可能做到。不過我們可以把佛陀無私大愛的精神運用在生活中,隨分隨力幫助苦難眾生,也鼓勵別人把愛心發揮出來,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禮敬諸佛

上人殷切叮嚀香港慈濟人:「和心互愛,是我對大家最大的期望,如此則委員聲譽自然會很好,會員人數自然會增加,都無須刻意追求。做慈濟別無法門,就是和氣互愛、誠正信實;如此老老實實做事、端端正正做人,就是修行。」

侯先生聽聞上人一番話後說道:「將調整方向,著重在會員對慈濟的了解及委員對慈濟精神的進修。」

上人:「進修並不只是拜佛、念佛,慈濟強調的是『菩薩人間化、佛法生活化』。學佛若只求自己增福報,卻不用心體會佛陀教誨,就是盲目的信仰;若是只想學習佛學知識,不在自己心地上下功夫,雖然經義名相都懂,但只會注意他人的缺點,不只障礙別人,也會障礙自己。知識只是名相,實踐才是智慧;慈濟的法門是注重實踐,而不是在文字中打轉。」

「拜佛的真正意義是:去除傲慢之心,虔誠地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誨。經中有云:『禮敬諸佛』,並非是叫大家刻意去拜每一尊佛,而是我們要抱持佛心看人,則人人是佛,自然能以恭敬之心對待每個人。」一個人若把自己看得很重,不能謙虛誠懇地對待別人,如何能讓別人看得起呢?」

此時有位師姊請示,自己的習氣很重,遇到困難就把它擺一邊不做了,該如何去改?上人請姚師兄說明。

姚師兄扼要表示:「你知道了,就可以改了。」

上人補充:「既已知道了,把心念轉過來就好了。遭遇挫折就意氣用事,把工作丟著不做,這是一種女人的嬌氣,以為別人拿你沒辦法;其實這樣做,自己不是也很痛苦嗎?如今既然知道錯了,就要下定決心改過來。」

上人表示,對於每個地方的慈濟人,他都衷心盼望人人和心互愛,只要大家「以佛心看人,人人是佛」,以如此開闊的心胸相互對待,就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七月十八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七月十八日農曆八十七年閏五月二十五日

「畢業典禮時,
我一個個擁抱孩子們,
那位『大哥大』抱著我說:
『您要多保重!』
我當場掉下淚來……」

慈濟教師聯誼會將在七月底、八月初,組團分別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以及美國、加拿大,與當地慈濟人文學校老師及師兄姊分享靜思語教學心得。行前,教師們齊聚聆聽上人叮嚀,並報告教學心得。許多老師言及學生們如何令他們擔心,以及輔導過程之困難,話中有辛酸,也有感恩與欣慰,流露如師如母之情懷。

老師如種子

蕭亦鳳師姊說,班上學生大

多是其他老師不願接手的學生,學生們的背景頗複雜,其中有一個「大哥大」,一家人都是「流氓」,雖然才小學年紀,但教導起來倍極費心。為了鼓勵學生做錯事要認錯,在班上設愛心撲滿,若有學生做錯事,自己就拿出十元給學生投入撲滿,這也是為他們種福田。

「有一次,班上女同學為了一個男生,與別班女生打起架來,最後竟演變成五、六個班級的學生打群架。事後,我原本準備一百元,要他們認錯投撲滿,但隔天一大早卻發現撲滿裝滿了錢,都是參與打群架的學生自己投進去的,表示他們知錯了!畢業典禮時,我一個個擁抱孩子們,那位『大哥大』抱著我說:『老師,您要多保重!』我當場掉下淚來。」

林金拔師姊班上的學生,都是家長委託的智能或肢體有障礙的孩子。原本不知該如何教起,想到既是家長特別託付,必定要勉力為之。

「母親節前幾天,我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感恩心,告訴他們從小到大父母所費的苦心,請他們自己動手做感恩卡及感恩袋,將卡片及幾樣禮物放進袋中,卡片與袋子雖然不是很精緻,但看得出都是用心製作的。母親節那天家長們來學校,收到孩子親手做的卡片及袋子,許多人感動得整整哭了一節課!而且一年下來,學生們成績大有起色,在一次考試中,全班大都考滿分,其餘的也有九十多分,令人刮目相看!」

上人聽取師姊們報告後,意味深長地開示,《無量義經》有言,一可化為無量,如一粒種子落地後,只要用心灌溉,當其成長茁壯,就可果實纍纍,年年豐收。「有一次我行腳到潭子慈濟菜園,正逢荔枝豐收季節,隨便一採就是一大串!當時我心想,這些結實纍纍的荔枝樹也是從一粒種子開始。老師們就像一粒種子,將自己這粒大愛種子撒播出去,可以影響多少學生、多少家庭!所以,老師的責任何其重大!」

「請老師們務必抱持『為社會教育良才』的理想!」上人強調,要實現此理念,老師們必須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模範。「身為靜思語教學的老師,自己若做不到靜思語,可就不好意思了!」

「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夠用心的老師,愈是行為不端、思想偏差的學生,愈能教出成就感來,如果學生個個乖巧聽話,如何顯出老師的熱忱?所以,必定要抱著感恩心來付出愛心、耐心教導學生永不輕言放棄!」

遠赴異域分享教學心得,如何打動人心?「要用很誠懇的心與人分享。什麼是『誠』?就是所說的事都是自己真正做到的,則所說的話真實動人;若自己沒有做到,再如何能言善道也無法感動人!」

老師們請上人放心,她們必定用心撒播大愛種子,不負上人期許。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九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九日農曆八十七年閏五月二十六日

放下執著只在一念之間,
轉個念頭就海闊天空了。

「菩薩」是梵語的音譯,意譯是「覺有情」,也就是覺悟的有情人,以清淨無染的智慧之愛來利益眾生。凡夫之情則是鑽入私愛的漩渦裡,難以自拔,造成許多煩惱與遺憾。社會上有許多自殺、兇殺事件,就是因為鑽牛角尖想不開,一時衝動鑄下大錯。志工早會中,上人以慈院一則個案為例,說明迷情之害--

執迷不悟

有位大學女生為情所苦,曾因此自殺,幾天前她與男朋友在餐廳喝咖啡時,一言不合,拿起桌上燒咖啡的酒精潑灑自己後點火燃燒,胸部嚴重燙傷,送來慈濟醫院搶救。

女孩的命雖然救回來了,但還是沒有覺悟,男朋友沒來看她,她的情緒又亂了,非常暴躁。志工問她,媽媽怎麼沒來看她?她說去年自殺時,媽媽很傷心,今年又傷害自己,不敢讓媽媽知道。

「傷害自己的身體,就能得到感情嗎?男朋友只會愈來愈怕她,離她更遠。我想她並非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而且也曉得媽媽會很傷心,但是因為執著那分感情而蒙蔽了理智。」

「凡夫的苦惱,經常是因為心有執著,有人執著感情,有人執著權位、名利或美貌……人為了獲得所執著之物,往往因貪念遮蔽良知而採取不當的方法,落入惡性循環,使得煩惱像雪球般愈滾愈大。」

「看看近日發生的嘉義大地震,剎那之間地裂山崩,才幾秒鐘就路毀屋倒,那些傷亡的人之前哪曉得下一刻就有大災難嗎?完全沒有預料到啊!其實不只他們,我們也是『此秒不知下一秒』。人生真的很無常,如果把珍貴的時間浪費在執迷不悟上,實在太可惜也太愚癡了。『放下』執著困難嗎?其實只在一念之間,轉個念頭就海闊天空了。『知足常樂』雖是很普通的一句話,卻是心靈安寧與否的重要關鍵;只要肯『知足』--惜福、惜緣、不貪求,自然不難『常樂』--日日喜悅快樂!」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農曆八十七年閏五月二十八日

休息時好好休息,
清醒時趕快發揮良能,
這才是精進的人生。

早課中,上人提及美國一本雜誌所報導的一位九十二歲老人的故事-

吹口哨的老人

老人每天早晨醒來,先轉轉

頭、動動腳,感恩今天頭腦清楚、腳能走路,然後就下床展開服務工作。他帶著口哨及拐杖出門,站在家附近垃圾車將停放的路邊,如果有車子來,他就吹口哨,指示他們這地方只能停圾垃車。垃圾車來了,他就吹出另一種音調的口哨聲,提醒大家將垃圾拿出來倒。工作完成後,老人又吹著不同音韻的口哨,歡歡喜喜地離開。

老人做這個工作已經持續二十多年,大家對這位快樂的老人都充滿敬意。當別人問他為何要做這種事?他總是帶著愉快的笑容說,他很愛惜生命,所以把握時間多活動身體,盡量多做對人有益的事。

上人稱歎故事中的老人是如此珍惜、感恩生命,這分虔誠的心就是他生命的活水,使他在漫長歲月中能將點滴時間都充分運用。「該休息時好好休息,該清醒時趕快發揮良能,這就是精進的人生。如果日夜顛倒,以睡眠來打發時間,或者夜晚流連在外沈溺於享樂,都是懈怠墮落的行為,雖有一時之逸樂,卻換來更多煩惱。」

青少年悲歌

青少年夜晚流連在外不願回家,是多少父母衷心的悲痛!上人在志工早會上,言及新聞報導所披露的青少年問題--在臺北有很多變相的KTV或卡拉OK,從事色情交易,大學男生當『牛郎』,很多前往的是一般家庭婦女;坐檯的女孩子也有不少是大學女生,穿著非常暴露。

「現在青少年的思想實在難以理解,大學生打工的方式有很多,為什麼要去那裡工作呢?而婦女又為何要去那種地方呢?這實在很不可思議,我們的社會真的生病了!」

上人表示,飆車也是很令人擔心的青少年問題,不但非常危險,也容易衍生暴力事件;警察既要管束流連不正當場所的孩子們,也要管束那些在馬路上飆車的青少年,實在很辛苦。「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是心靈空虛、迷失了人生方向、一味追求感官刺激,既傷害自己也使社會不安,讓人既擔憂又心疼。」

「反觀在慈濟營隊所見的孩子們,就看到社會的希望。他們在心得分享時,都表示體會到父母親對社會的付出以及對自己的關愛,所以發願以後要好好孝順父母,也要努力求上進。這些孩子們的心態能有如此轉變,是因為輔導爸爸媽媽以父母的愛心與菩薩的智慧,真誠地關心、引導他們打開心門,培養感恩、惜福的心。輔導爸媽不只愛自己的孩子,更擴大愛心去愛所有的孩子,這就是無私的大愛。

期盼大愛的力量更豐沛、更普及,更多青少年能感受到溫暖的關懷以及智慧的引導,締造平安幸福的人生與祥和安寧的社會。」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二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二日農曆八十七年閏五月二十九日

自律,是能否擁有
幸福人生的關鍵。

晨間鳥吟此起彼落,蓮花池上傳來蛙鳴應和著;天際漸白,朝陽輕移步履,喚醒大地。上人在寧謐的晨曦中開示--以輕浮草率的態度來處理人生,是非常錯誤的心態。

「帥氣」的人生

上人以佛陀弟子羅侯羅的故事作譬喻:

羅侯羅年幼時很調皮,喜歡捉弄人。若有人千里迢迢來見佛陀,羅侯羅遇見了,會跟對方說佛陀不在;看到訪客很失望地離開,他就覺得很好玩。有時候,佛陀外出,他反而告訴人家,佛陀這一天會在,讓訪客白跑一趟。後來,有人告訴佛陀這件事。

佛陀把羅侯羅叫過來:「今天很熱,你去取一些水來讓我洗洗臉和手腳。」羅侯羅趕緊端來一盆水,很恭敬地放在佛陀面前。佛陀洗好之後,問他:「你看這盆水可以喝嗎?」羅侯羅回答:「水髒了,不能喝。」佛陀就要求羅侯羅把那盆水拿去倒掉。

倒掉之後,佛陀又說:「把這個臉盆倒放。」羅侯羅覺得很奇怪,但是佛陀這麼說,他只好將臉盆倒放。佛陀又問:「臉盆這樣放,還能裝水嗎?」羅侯羅回答:「不可以,臉盆要放正才能裝水。」

佛陀說:「你的年紀這麼小,卻已經像這個倒放的臉盆一樣,再也無法發揮功能!」羅侯羅很吃驚,哭著問佛陀:「為什麼我變成沒有用的人呢?」

佛陀說:「因為你常常戲弄別人,以後你說的話誰肯相信?出家人是人天師表,但你現在還小就已染上這種習氣,將來如何教導眾生?你就像那盆髒水一樣,再也無法給眾生清淨的甘露法水,我說再多的法,你也裝不了,就像倒放的盆子一樣!」

羅侯羅聽了之後,內心感到很慚愧,向佛陀懺悔,之後他痛改前非、嚴守戒律,品德修養大有長進。

上人語重心長地說:「有些年輕人以為言行輕浮是『帥氣』的表現,這是非常錯誤的心態。開口動舌、舉手投足稍有不慎,就可能對他人、對自己造成傷害,何況是草率地任意而行!許多年輕人爭取所謂『自由』、『人權』等等,卻疏忽了『自律』。一個人肯自律,才能理智地掌握好言行的分寸,也才能謙虛地接納父母師長的教誨,所以自律是能否擁有幸福人生的關鍵。我們要時時調整好自己的心,對人對事都要謹慎恭敬,這才是真正『帥氣』的人生!」

音律伴馨風

上午,上人前往慈濟醫院慰

訪患者,車行平疇小徑,山林一片沁綠,青草帶著土壤的芳香,隨風湧入車內;靜思文化甫問世歌曲「葉子的眼淚」正悠揚地躍動--

鳥也飛 風也吹 星星是天空中一滴流浪的淚
海之涯 山之巔 星星是大地渴望擁抱的淚
時間的河 歲月的沙 如潮汐流水
鳥也飛 風也吹 星星是天空中一滴流浪的淚
雲中月 林中夜 星星是大地最思念的淚
時間的河 歲月的沙 如潮汐流水
晨光霧裡樹上 寂寞的一片葉 伸出溫暖的手
睜開矇矓的眼 流浪的星星 天空溫柔的光
葉子的眼淚 大地的擁抱 是低頭的感謝

音律伴著馨風,悄然與大自然合而為一……

近日,靜思文化出版的「讓台灣甜起來」三部曲之一--《等待的1/24》音樂書,將於本月二十四日舉行正式發表會,「葉子的眼淚」與「快樂是因為有人陪伴」主唱者殷正洋先生及其夫人李文媛小姐,在作詞者林尚德先生陪同下前來慈院拜會上人,並請示上人對於孝順、時間的理念,將在新書發表會時放映。

基於認同「靜思文化」的理念--期盼每個人沉浸在溫暖光明、沒有壓力的環境中,及時行善與行孝;殷正洋義務擔任這兩首歌曲的代言人。

「葉子的眼淚」所要表達的是,親情就如大自然的韻律般,是很自然、輕鬆的。因此,他一改原本高亢的唱腔,以輕柔吟唱的方式詮釋毫無壓力的境界。殷正洋說,就像一個走路嚴謹的人,突然要打破長久來的習慣,以類似輕巧舞蹈的優美姿勢漫步,是不容易的;不過這也是很新鮮的嘗試。

上人稱讚歎這兩首歌的詞、曲和主唱者整體配合得十分完美,「很美、很好聽!」

「孝」讓地球更美好

針對殷先生和林先生請示如何對現代社會大眾談孝順,上人說:「『孝』不能只談名相,重要的是鼓勵人實際去體會。例如和年輕人談孝,若一味地說自己小時候如何孝順父母,他們無法想像為什麼那時候的父母對孩子具有權威感?因此要以善巧的方式,鼓勵他們真正去投入。」

「近來許多慈青到慈院當志工,他們心得分享時,紛紛表示體會到什麼是『孝』。例如有位慈青在心蓮病房看到一位老阿嬤被孩子遺棄的那分落寞感,讓她聯想到已有許久不曾探望自己的阿嬤,於是回家後請爸爸帶她去探望阿嬤。」

上人鼓勵殷先生抽空來慈院當志工,體會人間的生老病死。在院內,小兒科病房常見父母十分關心地看顧著,反觀住院的老人家,多半少有人來探望,甚至有些是被遺棄的。

林先生問:「上人為何認為要讓地球好起來,孝順是第一要做好的?」上人回答:「若要地球好起來,人心必須先淨化;而百善孝為先,一個真正孝順的人必定是個很善良的人。」

分秒珍貴如鑽石

林先生又說:「上人每天的工作量是一般人的好幾倍,很驚訝您對時間的處理,現在的人認為一位優秀的人就是將時間管理得很好。」

上人坦言:「我對於時間非常珍惜!一個人除了花在睡覺、吃飯的時間,真正能奉獻的時間沒有多少,怎能不珍惜?而且人生無常,過年時大家都說過年關,其實我認為是過秒關--一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一人一天要過八萬多個關卡,若其中有一關過不了,人生就結束了,所以要把分分秒秒都視如鑽石般珍貴。」

林先生再問,佛家所說的「把握當下」和一般人所說「享受人生」,這兩者意義有何不同?

上人說:「關鍵在於心境。以解脫、超然的心去做一件事,即使辛苦也是一種享受。」

殷先生問道,人往往看不到自己個性上的死角,如何做才能自我觀照?

上人說:「要藉由別人來提醒自己,比較容易看到自己的習氣,所以要感謝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

林先生好奇問:「聽說上人每天都閱讀自己已很熟悉的經書,為什麼要不斷地讀自己很熟的經文?」上人淡淡地說:「其實我們每天不都是在讀很熟悉的經典?一天三餐天天都在吃,這也是一部吃飯經,時間不同,感受就不同。所以即使是同樣一部經典,只要每次都是非常專注地用心閱讀,讀再多次都可以有不同的體會。」

返回精舍途中,天色像被彩筆刷出一片深淺有致的金紅,遠

山襯映了一隻隻白鷺鷥,悠閒地拍動羽翼,車內輕快地跳動著另一首新歌「快樂是因為有人陪伴」,彷彿相映成趣--

太陽和山 船與海港 回來和出發 心都一樣
白雲和天 水與河床 快樂是因為有人陪伴
一身行囊 一片風帆 一路裝滿希望
想 於是地平線長出了翅膀
想 於是攤開了地圖出航
一身行囊 一片風帆 一旦想要靠岸
想 於是心中升起了太陽
想 於是開了一扇窗回航
太陽和山 船與海港 回來和出發心都一樣
白雲和天 水與河床 快樂是因為有人陪伴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四日農曆八十七年六月初二

事事生疑的人,
就如同拿無形的繩子
自我捆綁。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如果心中欠缺信念、常生疑念,人生就容易迷茫,無法走上正確的道路,用心去追求真理。

上人在晨語中分析,俗語說:「疑心生暗鬼」,心中有疑,就會有些虛幻妄想浮現,使得自己心神不定。若是疑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縱然有滿腹才華,也會自我障礙;有人則是懷疑別人,經常抱持懷疑的眼光與人相處,這樣的人生實在很痛苦。事事生疑的人,就如同拿無形的繩子綑綁自己;不只什麼事都不敢做,也很容易誤了大事。

「人生要建立自信,若連自己也不相信,絕對無法用信心對待別人。所以,要時時培養信心,樹立健全的人格,則待人處事就無障礙。」

文化工作的力量

上人參加志業中心主管會報,聽取各科室主管簡報事務。其中在海外資訊方面,祕魯賑災團預定八月中旬前往發放藥品及民生用品;另外也將對塞內加爾援助藥品;馬來西亞則是為沙巴的原住民部落義診。

國際災難頻傳,位於大洋洲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於本月十七日下午發生大海嘯。由於距離海岸約三十三公里處的海底發生七級大地震,引發三波高約十公尺的海嘯,約六分鐘衝擊陸地並回刷

入海,完全沒有預警,沿海四個村莊全毀,七個村莊半毀,兩千人死亡。據聞村中湖泊仍有屍體飄浮;至於被海水沖到林中的屍體,已經泡爛或爆開,甚至長出草來,令人不忍卒睹。

「真是情何以堪啊!」上人感傷於災民悽慘遭遇,指示隨時注意災難動態,謀求救援方法。世間禍福源於人心善惡趨向,上人尤提及「思想」是國家、人民安危之關鍵,所以引導全民思想走向的文化工作,影響力非常深遠,絕對不容忽視。

文化工作既是艱鉅的工程,也是「希望工程」;人類社會的希望,就寄託在文化事業上。慈濟文化志業從平面而立體,從無聲、有聲到影視,期望大愛清流能在社會上產生豐沛的良善力量,促進人人和氣、天下祥和。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農曆八十七年六月初三

為名、為利、
為了要人回報而付出,
不但無法生起歡喜心,
甚且會感到很苦惱。

「瞋」與「怒」有何不同?上人在早課時開示:「『瞋』,是看到什麼不順心就很快發脾氣;而『怒』,雖也是遇到不高興的事就馬上翻臉,但是這股怒氣會鬱積在心裡,時日一久就會有怨恨心,而產生報復的心態,會不斷地造作惡業。」

「一旦怒心起,往往會遷怒他人,造成修行的嚴重障礙。心念瞬息即變,我們平常就要調伏好心念,凡事善解、寬心。萬一心沒有調好,遇到境界時,怒氣生起,也要趕緊降伏,否則一旦種下怒的種子,就會在內心萌芽、成長,時時發作。」

上人教大家,學佛必定要時時自我警惕,不要有怨怒的心,這一生才不會過得很辛苦。

三輪體空

雖說「為善最樂」,但行善要達到真正法喜的境界,可就不容易了!上人在志工早會上提到,關鍵所在就是要有「三輪體空」的心態。

所謂「三輪」,是指行佈施的人、接受佈施的人以及所佈施的數量。行佈施時若心常在這三種念頭上轉,就無法輕安自在。譬如將「我是能佈施的人,很了不起」的念頭掛在心上,這種付出無法有真正的歡喜心。

「行善助人,心不執著『自己是救人的人』、『對方是被我救的人』,也不執著『我送他多少東西』,就是『三輪體空』。不要把『授』與『受』的階級意識和付出的『量』放在心中,否則無法擴大心胸做更多的事。若是為名、為利、為了要人回報而付出,會感到苦惱。」

上人強調:「菩薩,不只是付出,還要無所求,更要感恩對方。付出而無所求,所得到的是歡喜與自在,是人生最美的境界!」

真正的「自治」

參加志工營以及生活營的慈青們,將結束營隊生活賦歸,在圓緣會上,上人難掩依依離情,向同學們致勉:「我一直有個心願,希望能夠淨化人心,而慈青們就是慈濟散播大愛的種子,期待這顆種子在你們的心地生根、茁壯,將來果實纍纍。」

上人進一步說:「你們在台灣的土地上成長,需要父母的愛心照顧、老師的慈悲教育,也須依恃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有良好的發展;所以大家要抱著感恩心,感恩別人的付出,自許未來回饋眾人之恩。」

上人表示,時下年輕人經常高喊自由、人權、自治等等,但爭取別人對自己尊重及看重的前提,應該是自我約束且不妨礙別人的自由。「真正的慈悲,是多反省自己。就如身為學生,要多反省有否用功讀書?是否言行中傷害及他人?能透過反省而有自律的生活,才是『自治』的真義。」

「學生求學時光很珍貴,要充分利用時間讀書,若空負光陰,最後損失的是自己。」上人殷盼慈青們,學生的本分是用功讀書、尊敬師長、孝順父母,能以身作則就是大愛精神的表現。

共創愛的醫療

慈濟「尊重生命」的理念,已漸廣為人知,並得到肯定;許多有志一同者紛紛加入慈濟團體,善盡自己一分力量。接連有兩位醫界人士來訪,上人簡要提及慈濟建設醫院的本懷是尊重生命,至於成立醫學院是以「培養良醫」而自許。「儘管辦校不易,慈濟決心興學,必然有堅持的原則--培育良醫;而慈濟人文課程就是要涵養學生大愛的襟懷。慈濟一旦失去大愛之教育目的,也就沒有辦學的必要了!」上人語重心長地說。

「處今社會環境,想辦好教育實在是很辛苦的事。古人說,國家要富強,需要良相與良醫。醫師的責任既是如此重大,慈濟有心培育良醫,期盼得到社會大眾支持以及有志者的投入;大家以愛為出發點,為創造愛的醫療環境而努力。」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七日農曆八十七年六月初五

有「惱」就會「亂」,
惱亂之心
是修行學道的大障礙。

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若將不如意事累積心中,日子就真的不好過。上人在晨語中開示:「『惱』,就是累積了許多不如意事,常常放在心中,而形成修行學道的障礙。」

「人生除了不如意所累積的煩惱之外,有時本來沒有什麼事,但自己心生疑惑而有猜忌;這種無謂的煩惱累積心中,生活就不快樂。或是心念沒有照顧好,事事不以智慧分析,卻以成見看待,這也是令自己很苦惱的事。有『惱』就會『亂』,所以稱為『惱亂』;有了惱亂之心,要去除就很難。日常生活中不要無端生事,若發現心有煩惱,要趕緊去除,日子才能過得安定自在。」

愛是原諒他

一大早,有對夫妻遠道趕來求見上人,希望獲得指引。這位先生因為做生意的關係而另結一段緣,這段感情已在幾個月前結束,但太太似乎仍不能原諒,心境感到十分空虛。上人看著這位太太,輕聲問:「真的不能原諒?」太太低著頭,慢慢吐出:「沒有說不能……」上人又說:「那意思是可以原諒?」太太仍然心結未開。

上人鄭重地說:「你們既然坐夜車趕來,可見很有心要聽我的話。首先,你們必須相互惜緣。再者,要承認彼此都是凡夫,先生是因為一時觀念錯誤,以致行為有所偏差,但是如今能坦然懺悔,可說是浪子回頭金不換,所以太太也要珍惜這分緣。」

「一個家庭需要夫妻兩人共同負責,要對父母、子女盡責任。孩子是愛的結晶,不能只是一味地給予物質,而要給予完整的愛,並且教育他們如何做人;如果只知道吃喝玩樂、為所欲為,是『眾生』而不是『人生』;人生,就是要懂得守規矩。」

「做丈夫的,要有道德觀念,對太太、孩子要負責任;太太也要守婦道,具備情操觀念,對家庭負起責任。除此之外,也要對親友、長輩負責任。夫妻之道,就在於相互負起責任。先生要顧事業、太太要顧家業,兩者都顧好,對孩子的幫助就很大。」

太太哭訴:「以前先生認識別的女人,當場把我趕走……」「不要再記恨於心!」上人勸說:「要想如今他已真誠懺悔了,應該給他機會。」

上人提醒先生,人都是錯在觀念之間,過去已錯要徹底改進,既已懺悔就不要再對不起太太;又對太太再相勸:「妳也不要再累積煩惱,這樣只是造成彼此的傷害,介於你們之間的孩子最無辜,要知道有緣才能結為夫妻,彼此要付出真誠的愛。」

太太似乎難以完全接受上人的意見,臉上顯露出十分勉強的神色。「我害怕再次受傷害!」上人仍耐心地勸她:「先生既然已懺悔,妳要給予他完整的愛!」太太淡淡地說:「其實也無妨……」上人略為斥責:「不要認為合就合,不合就分,真正堅強的人是面對境界時有勇氣去克服。你應該將家庭照顧好,如此先生能安心打拚事業,你也才有幸福。」

「祝福你們!」上人誠摯地說。夫妻倆若有所思後,雙雙頂禮而去。

夏威夷凱撒醫院院長來訪

夏威夷凱撒醫院院長司馬康先生來訪(司馬康為其中文名字,英文名字為 Bruce Behnke),司馬康先生對慈濟相當肯定與支持,也為當地「慈濟義診中心」出力甚多;這一、二年來,夏威夷支會義診中心有關驗血、x光或醫師與護士的人力來源,因為有凱撒醫院的支援,才能獲得政府認同。現在夏威夷支會是夏威夷政府唯一認定有急難或大型醫療活動時,由慈濟基金會和凱撒醫院共同在夏威夷大會堂,從事救助急難的單位。

前些時候,司馬康先生且代表凱撒醫院捐四萬二千元美金給義診中心,並參與慈濟在密克羅尼西亞之夏克島的義診。他很感恩在慈濟找到人生的價值,而且有服務眾生的機會,自認成長很多。

司馬康先生請問上人:「對於學佛的過程,是否對我有何指示?」上人慈示:「你對慈濟的投入,就是將佛教的精神和濟世的行動合而為一。雖然你是第一次來台灣,但我感覺已經認識你很久了。」

上人進一步說:「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最真誠的那念心即是佛心。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智慧,只是人在社會環境中,容易受到影響,意志不堅者就會偏差;反之,只要將觀念改變,就是個善良美好的人生。」

「佛陀生生世世為了救人而犧牲奉獻,世界上偉大的宗教家也都具有同等的愛,只是後人在文字記錄上有差別,而將宗教分道揚鑣,大家都堅持自己的宗教比別人好,這並不是聖人的作為;因為聖人不會去分別,凡夫才有分別心。」

「宗教雖然需要藉文字入門才能了解教義,但也不要被文字障礙!囿於文字而陷入迷茫,稱作『所知障』,也就是好像知道,但又不夠徹底。真正的宗教

家,是要打開心門關懷他人,付出並且包容。」

司馬康先生是醫院管理專家,上人也提及慈濟醫院草創時期的艱辛,雖然困難重重,迄今仍不改尊重生命的原則。「經營醫院很辛苦,而我不是專家,只能不斷提醒大家建院的精神宗旨,做任何事皆出於愛心。醫師關懷、照護好病人,就是我們的目標。」

「慈濟醫院至今已建立十二年,從未有一年盈餘,因為我們總是以醫病救人為重,不惜花費巨資添購尖端儀器;並且一直秉持不論病患是否有錢都要馬上醫治的原則;唯一要做的就是照顧病人。」

隨後司馬康先生前往各志業體參觀,下午應邀在慈濟醫院演講。甫結束,在黃思賢師兄陪同下再來見上人。

司馬康先生不禁歎道:「慈濟醫院是用愛心打造起來的!真是一所非常特別的醫院!」並且認為志業體有三項特色--環境特別好、特別乾淨、特別人性化。尤其慈濟醫學院的解剖學科和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皆充滿尊重人性的內涵,志業體在管理方面也表現出慈濟獨具的人文精神,醫護人員的態度非常親和。

司馬康先生對慈濟醫學院大體解剖室讚歎再三,表示全世界沒有一所醫學院對大體如此尊重,很期待未來美國各大醫學院校能有機會來此學習,他說:「我內心真的深深被感動!」

末了,上人以念珠、玉觀音相贈,他頂禮告假時不斷地說:「上人給予我太多了,來此一趟學習許多,真不知道如何回饋。」上人慈祥地說:「只要你有心就值得。」他露出開朗的笑容說:「我會很快再回來的!」



▲上人說故事

奇思妙答

◎證嚴上人

世事複雜多變,
靈活運用智慧,
才能很適切地
面對當下所處的境界。

有一位父親家財萬貫,很擔心往生之後,三個兒子無法妥善運用這些錢財;於是,他想到一個辦法,把三個兒子都叫過來,告訴他們:「我想把家產交給你們之中最有智慧的人,所以要做一個試驗--我給你們每人一筆相同數目的錢,看你們如何運用這些錢讓倉庫裝滿東西。」

於是,三個兒子帶著父親給他們的錢離開家門,各自尋找能裝滿倉庫的東西。大兒子走啊走,看到路旁有一棵大樹,心想:「這棵大樹如果砍成一段段,一定能

把倉庫裝滿。就用那筆錢買下大樹,雇請工人砍伐後運回家。

二兒子看到稻田旁堆積了許多稻草,那麼多稻草一定能把倉庫裝滿,於是他用那筆錢把稻草全買下來。

小兒子則用心思考:如何能花最少的錢來達成目的?結果他只買了一根蠟燭。當他在倉庫裏點燃蠟燭,燭光將整間倉庫都照亮了!父親非常高興,決定將家產傳給小兒子。

一位餐廳老闆想從三位副理中選出一位擔任總經理,他請三人回答是先有雞蛋還是先有母雞?第一位說是先有雞,第二位說是先有雞蛋,第三位則說:「看客人是點雞或雞蛋,點雞就是先有雞,點雞蛋就是先有雞蛋。」結果當然是創意十足的第三人獲選升任總經理。

眾生皆有佛性,人人原本具足無限的智慧,但是被種種習氣遮蔽了,尤其有種心態最容易阻礙智慧發揮--認為自己所想的都是對的!人若不能以開闊的心胸來待人處事,所思所行就會侷限在狹窄的範圍內,無法善巧靈活地臨機應變。

如何才能開闊心胸、啟發智慧?不離「用心」二字!這兩個字聽起來沒什麼,其實是道理很深,是一個人各方面能否進步的關鍵,請諸位要「用心」體會這個道理!




▲靜思天地

閱讀《經典》

◎撰文/姚白芳

這是一本堅持理想而辦的雜誌;
這是一本熔鑄知性、感性、理性與靈性的雜誌;
更是一本表達大愛與感恩、關懷與尊重、真誠與美善的雜誌。

很興奮看到一本新的慈濟刊物問世了!它--《經典》,截然不同於我們腦海中所熟識、所認知的「慈濟」刊物,但是它終極關懷的,還是「慈」悲「濟」物。

在此想與大家一同閱讀《經典》。

【Salamm!阿富汗】

對佛教有深遠影響的歷史人物--玄奘法師,在距今一千三百三十餘年前的唐朝貞觀元年,「或恐傳譯踳駁,未能筌究,欲窮香象之文,將罄龍宮之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