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覺醒的心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人生如夢、世事無常,此生如此,過去、未來……
生生世世莫如此。
誰能自這場夢中醒來?
誰又能於醒了之後不再作夢呢?
唯有時刻捫心自問--
是否天天在空思夢想中?
是否用心去做利益人群的事?
是否還有貪、瞋、癡、慢、疑……?
佛陀教導我們--人人皆有佛性、個個都能成佛,
但凡夫心極易隨外境變遷而迷轉,
使得良知、智慧、慈悲無法顯現出來,
於塵勞俗事中茫茫然虛度人生。
我們應勇敢面對無常苦空的人生,
時時自我警醒,注意心念的攝持,
並力行正道、實踐真理,
如此即可發揮生命真正的意義,
成就一個光明清淨的人生!
▲社論
回歸以人為本位的教育
慈濟醫學院大學部六月十三日舉行畢業典禮,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應邀致詞,期勉畢業生終身學習與服務別人,創辦人證嚴上人則一本其濟世的悲憫情懷,叮嚀他們以愛與關懷待人處世。兩位分別在學術界和宗教界頗受孚眾望的領袖,皆不約而同地強調一個人不分生命階段皆需修習的人性倫理,那就是超越自我地為別人付出。
在科技掛帥,知識以是否有用作為生產與淘汰的標準,而人成為傳播知識的工具的現代資訊社會,不知道這樣的期許是否曲高和寡,但我們仍願在此誠懇地呼籲,祝福所有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在急於找工作,或繼續升學,做種種生涯規畫之前,先行反思,重新確認教育的目的在回歸以人為本位,開發每人心中對他人的有情關注與行動實踐。
這裡所指的教育包括由老師傳授的學科教育,和人格與心靈提升的自我教育。一般人看到的是前者的學海無涯,難以體認後者的浩瀚無邊。前者是知識的切割,一個人可能受制於所學的專科來認識這個世界;而後者則探討人如何利用所學的知識有益人群,如何自處,如何與他人交往,尊重與協助一個人整體生命的極致發揮。
然而,如何融會知識教育與精神教育,則是當前教育的最大挑戰。尤其今日知識傳播無遠弗屆,人們已習於用語言文字相互交通,不識彼此的本來面目。因此,我們常見文字概念的繁衍堆疊,已然抽離現實,造成人與人間溝通困難,爭辯不休。
語言文字無力之餘,我們有什麼途徑,可以達到人們的相互了解與幫助呢?那就是人人天賦的行動語言--關懷與服務。
這項行動語言,不需高深理論,只需一顆誠懇而樂於助人的心,和任勞任怨無所求的精神,要培養此等寬闊的胸襟並非易事,而宗教如佛教的「慈悲喜捨」和基督教的「博愛」教義提供我們最大的信念支柱。
慈濟辦學,從護專到醫學院,以致於今夏將成立的人文社會學院,將來的慈濟大學和慈濟中小學,是以推動知識與精神的全人教育為己任。我們珍惜敬重數百萬人以愛的行動語言,於斯土斯民所做的默默付出,深覺有責任把這份人文資產傳承教育我們的下一代,這是我們所有志業建設的根本目標。
我們將繼續努力,並深深期許教育出來的學子是聞聲救苦的白衣大士,仁心仁術大醫王,是知識廣博、懂得尊重別人的現代公民,也是大愛泉湧不絕的行動實踐者。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裡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不論是心情的回饋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驪歌輕唱
教育,是傳承,是延續。對於醫學院大學部首屆畢業生,慈濟有著深深祝福和深深期許,「帶著慈心揚帆啟航」特輯,收錄證嚴上人與師長們對畢業生的致辭,慈誠懿德爸媽和孩子們的成長記憶,以及師長提供給畢業生的未來引導。
擺脫不了征戰的宿命,再加上震災造成的慘重傷亡,生存對阿富汗的子民來說,是隨時都會被奪取的權利。繼二月份與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首度合作救援阿富汗後,慈濟亦派遣四人小組親赴巴米揚省進行第二波醫藥發放,實地勘察當地的需求。
仇恨,讓人變得瘋狂,失去理智。身處險境的印尼慈濟人,在準備撤離的緊張時刻,仍不停地聯絡即將展開的肺結核藥品發放……,即使回到了台灣,報告上人的重點也是:「此時,他們更需要慈濟!我們的援助將會持續……」
遊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卻了解的有限。去年年底,慈濟北區人醫會開始與創世基金會一起關懷遊民,來自各大醫院、診所的醫師們利用每年三大節日,提供遊民義診服務,並透過建檔追蹤,讓治療延續下去。
老年不是「退化」的代名詞,它是智慧成熟的象徵,也是人生歷鍊的表徵,處於這生命階段的人們,對社會的熱情,不因體衰而遞減,本期新單元「銀髮之愛」將陸續介紹這些默默為社會奉獻的可愛老者。
「變臉」有感
某日在學校的圖書館,見登記處桌上有一本三七七期的《慈濟》月刊,隨手翻到其中挑戰生命單元「變臉」一文,隨即為文中內容所震懾住,便順手拉開椅子,坐下來仔細閱讀。
我真的不知如何表達心中的那分感受,因為我也是一位殘障者(幼時發燒,左腳成小兒麻痹),對於文中主角張桂楨那堅強及愉悅的表達「以自己缺陷為榮耀」,這心境是我無法體會及面對的,因此很敬佩她的勇氣。
張桂禎的故事給了我一分助力,讓我重新面對自己,打開胸襟,思考同樣遭遇的人是如何走過來?並反省自己該
如何面對大眾?
中壢圓光佛學院 洪秀惠
令人歡喜的插圖
閱讀《慈濟》月刊時,常會被劉建志畫的插圖所吸引;可愛的小插圖,總會讓我起歡喜心,也好羨慕他的才華。
從月刊編輯部的同仁口中得知,他並未正式接受美術課程訓練,這更讓我敬佩不已。同是美術工作者,我很欽佩他發心付出,義務為《慈濟》月刊畫插圖。他,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也希望有機會繼續在《慈濟》月刊中看到更多劉建志前輩的精彩作品。
馬來西亞 劉崇正
作品用心看得見
三七五期《慈濟》月刊中的「一世真情」、「老屋的等待」二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從「一世真情」,我看見了平凡夫婦的偉大;而從「老屋的等待中」,我體會出老人的無奈。這兩篇文章為文者下筆真情流露,令人深刻體會出受訪者的心境,是相當好的報導文學作品,而從照片上也可看出攝影者的用心,才能拍出這麼有感情的作品。
台北 賴麗君
一同分享
月刊中的「社論」是我最愛的單元,因為社論中不僅提到時事,也論及佛法;我都會把一些過期的月刊送給住得較遠的親戚朋友,與他們分享。他們都認為月刊很棒,因為文中的小故事及上人的法語,讓他們了解慈濟的活動、慈濟精神,知道慈濟在做什麼。
台北 黃素玉
從那一刻起
工作之餘,我總是排滿了活動,例如,學電腦、上語文課等,但都只是上上課,從來沒有下功夫去研讀。
偶然機會,隨到翻閱《慈濟》月刊一篇文章內容敘述劉文昌先生他如何憑著意志力克服了酗酒的習慣。反觀自己缺乏意志力,其實也是一種惡習,上過各種五花八門的課程,卻由於自己的怠惰,而無法精進。
從那一刻,我訂立了讀書計畫,因為我知道唯有克服自己的弱點,才會有成功的生活。我覺得《慈濟》月刊是一盞明燈,提供在迷茫中的人指引方向。
台中 王天禔
捐作品贊助志業
拜讀月刊有段時日,每每都深為大家的用心而感動,今年版面更新後,讀來更感活潑生動。
前次返台,與我的篆刻老師談起慈濟志工諸事,他深表贊同,並捐贈許多書法作品予美國聖荷西聯絡處義賣。此番更得他應允,答應提供書法篆刻作品作月刊編輯之用,以圓其支持慈濟志工之願。
美國 黃國瑞
【三七八期更正啟事】
.「帶給希望--志願捐髓者群相一文」第三十五頁「余慧婷:不救,我會一輩子不安」此段內的人名「潘有益」誤植為「潘有義」。
.第一O八頁濟貧基金戶名「靜思精舍」誤植為「佛教慈濟基金會」;建設基金戶名「佛教慈濟基金會」誤植為「靜思精舍」。
.第一一二頁徵人啟事慈濟大愛電視台地址「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100號6樓」誤植為「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10號6樓」。
謹向受訪者暨讀者致歉!
▲無盡藏
上孝下育
◎主講/證嚴上人 恭錄/靜淇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七年五月十七日
農曆八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
對上有孝,夫妻互諒互愛;
對下則用智慧去愛、去教育。
家家上孝下育,
如此家庭一定是幸福的;
無數幸福的家庭合在一起,
就是一個祥和的社區。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很高興看到全省的慈濟人共聚一堂,不論來自台南、台北或是台東、台中……,雖然地方不同,但是我們都有一顆共同的心,這顆心叫作「愛心」。慈濟三十三年的歲月中,有太多的人用愛心長期護持,我真的很感恩!
五月有一個特別的節日,那就是母親節。從月初開始,就不斷聽到:「母親節快到了!」「母親節快樂!」的話語;直到現在母親節都過了還聽得到,多令人感到親切啊!這表示人人心中都存有一分感恩--飲水思源的感恩。
父母生育子女真的很辛苦,但是子女生日的時候,是否會想到父母的辛苦呢?有人說:「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恩」,是不是
真的手抱孩兒就知父母恩呢?那也很難說。
很多人願意為子女去付出,
為子女作守財奴,
却很少有人懂得父母宏恩、為父母付出。
今天早上,慈濟醫院的志工報告了一個個案,聽了真的令人很感嘆!有一位老先生,因病被送來慈濟醫院急救。清醒後,老先生十分沈默,好像有重重的心事。志工問他是否有子女?他回答:「別問了,說了也沒用。」在志工們的耐心關懷之下,老先生終於說出了兩個女兒的電話。
志工先打電話給住在花蓮的女兒,告訴她父親病重的消息。她卻說:「父親又不是我一個人的,在台北還有女兒呀!你們可以聯絡她啊!」志工只好聯絡住在台北的女兒,沒想到她也說:「花蓮就有女兒了,為什麼還打到台北找我?」志工只好又打給花蓮的女兒,告訴她:「妳父親的病,已經很嚴重了,不管怎樣,妳應該來看看他。」
一天中午,這個女兒提著吃的東西到醫院來探視父親。當時老先生因身體舒服些,護士就把他的床搖高讓他半躺著,並把呼吸器暫時拔掉,看起來像是精神好些了。女兒一進病房,看到父親的氣色還不錯,就把手上的東西用力丟在桌上,說:「人都還會講話,有什麼嚴重的!」說完掉頭就走。
老先生看到女兒這種態度,又說那些話,心中的痛即使不講,志工們也看在眼裏。他一直搖頭,無可奈何地喃喃說著:「你看啦!這種態度……」志工
們覺得奇怪,為什麼女兒會恨爸爸恨到這種地步呢?便不斷去關懷老先生。
原來老先生很有錢,有六甲土地。他心想年紀已大了,就把房地產分給兩個女兒,自己手邊只留一些現款。但是女兒認為既然父親都把房地產分給了她們,為什麼不連現金也一起給呢?老先生說他年紀大了,必須留些錢在身邊啊!女兒們聽了,心裡都很不舒服!
過了一段時間,大女兒去找父親說:「我娶媳婦,需要現金。」老先生說:「我必須留現金在身邊,萬一被妳們拿光了,以後我要怎麼辦?」女兒說:「不然你借我嘛!」老先生說:「借是可以,但是妳收了賀禮,就要趕快還我。」女兒雖然借到了錢,心裡卻很不舒服!媳婦娶進門後第二天,就還父親那筆錢,並說:「現在我把錢還給你了,以後你有事不要找我。」從此,父女就形同陌路。
由於老先生把房子都給了女兒,出院後只好住在屋子旁邊一間原本放置農具的小屋,女兒也從未去照顧他。志工去探訪時,發現屋內又暗又潮濕,真的很可憐!
看看那位老先生,他有女兒、房子和土地,但是生病了卻沒有人來照顧。在慈濟醫院,有太多這樣的個案,甚至育有子女十一人,竟然沒有一個肯來照顧父母親;也有子女中不乏博士、校長、律師,個個都很有成就,但同樣也沒有人肯來照顧啊!
這種問題,不只是發生在慈濟醫院。我們常常在報章媒體上看到一些獨居老人病死了,卻沒有人知道的消息;甚至有老人死了很多天,屍體發臭被狗拖出來外面,才被人發現。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人只重視子女,卻冷落了父母。有句話說:「父母疼囝長流水」你們懂這句話的意思嗎?水是向下流的,很多人願意為子女去付出,為子女作守財奴;卻很少有人懂得父母宏恩、為父母親付出啊!
過去生中守財如命,
今墮畜牲道,
仍為子女死守錢財。
如此愚癡,真是可憐!
佛經中有個故事--舍衛城裡住著一位長者,他的家中有一隻很漂亮的白狗。那隻狗從一出生就很得主人的寵愛,經常和主人平起平坐在一張大長椅上。
有一天佛陀入城,順便去探訪這位陀提長者。那天長者正好外出,佛陀進門時,那隻原本趴著的白狗馬上站起來,凶惡地對著佛陀狂吠,不讓佛陀靠近牠坐
的地方。
佛陀很安詳地向牠說:「你過去生守財如命,太執著於財物;現在為了子女,墮落在畜牲道中還是緊守著財物。這種愚癡無慧,真是可憐啊!」白狗聽了佛陀的話之後,無精打彩地靜靜趴著,眼神似乎很落寞!
佛陀說完就離開了。當長者回來時,發現白狗很沒精神地趴著一動也不動,覺得非常奇怪!因為以前只要他一進門,白狗就會奔到他的身邊繞來繞去歡迎他,為什麼今天卻完全不一樣呢?他走向前摸摸牠,可是白狗只是眨眨眼睛,仍然一點動作也沒有。
長者問傭人,為什麼白狗會這麼沒精神?傭人回道:「剛剛佛陀來的時候,牠還叫的很大聲;但是佛陀不知向牠說了什麼話,牠就一直沈默到現在。」長者聽了,帶著氣惱跑去找佛陀。
長者一進佛陀的精舍,馬上問說:「佛陀!今天你到我家,到底對白狗說了什麼話?」
佛陀說:「那隻狗是你父親轉世的。」長者覺得很不可思議,不相信地看著佛陀。佛陀向他說:「如果你不相信的話,可以回去問你的白狗。你父親生前曾為你藏了一些財物,你可以問牠。」
長者半信半疑地回到家中,向白狗說:「佛陀說你是我的父親,但我不相信;你能不能證明給我看,你真的有藏一些東西要給我嗎?」
白狗聽了這些話之後,馬上鑽進大長椅下,用四隻腳一直抓著地面。長者便把椅子搬走,並請人來挖掘。果然,地下埋著一罈罈的金銀財寶。長者隨即抱著白狗痛哭說:「你這是何苦呢?你過去生中守財如命,為什麼要為這些財物在六道中輪迴,甚至淪為畜牲來守護這些財物呢?」
做父母的一輩子勤儉,對別人捨不得付出,只想多存些錢財給子孫,但是子孫是否能真正體會父母的苦心呢?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所以說:積德給子孫,總比積財給子孫好。
把孝的觀念落實於社區,
喚醒每個人的反哺之心--
不僅照顧家中的老人,
也可以幫忙照顧別家的老人。
我們一直在推動將孝的觀念落實在社區;我希望慈濟委員能夠帶動社區的人,喚醒每個人的反哺之心。
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去,一定希望子孫會對我們好,父慈子孝的家庭倫理,才是中國人的美德。如果我們逆倫理而行,人生就會很坎坷!如果不懂得反哺,不管現在生活過得再富足、再快樂,以後子孫是否能給我們安心、滿意,就很難說了。
我常說父母是子女的「模」,希望大家在社區中能彼此互動,不僅照顧家中的老人,也可以幫忙照顧別家的老人。如果能讓社區族群化,把年紀大的當作是我們的長輩;年紀相當的,當作兄弟姊妹;年紀幼小的,視為子女;對老師恭敬,對幼小疼愛。那麼,每一個社區一定能守望相助、敦親睦鄰。
一個家庭中,對上有孝,夫妻互諒互愛;對下則用智慧去愛、去教育。家家上孝下育,如此家庭一定是幸福的;無數幸福的家庭合在一起,就是一個祥和的社區。
希望大家在各自的社區推動敦親睦鄰、提倡孝道,這樣才是最幸福的人生。在此,以用最虔誠的心祝福大家:日日吉祥、福慧雙修。
阿彌陀佛!
哺乳養育恩 頌曰:
慈母像大地 嚴父配於天 覆載恩同等 父娘恩亦然
不憎無怒目 不嫌手足攣 誔腹親生子 終日惜兼憐
《父母恩重難報經》
深加體恤恩 頌曰:
父母恩情重 恩深報實難 子苦願代受 兒勞母不安
聞道遠行去 憐兒夜臥寒 男女暫辛苦 長使母心酸
《父母恩重難報經》
▲聞思修
快樂出帆
◎撰文/慈玫
四年如歌的行板滑過,
人生的航程一段有一段的驚喜;
祝福你們快樂地
航向愛與智慧的蔚藍海岸。
認識你們的時候,不知道我們之間的關係會是何等光景。我沒有結婚,不知道如何疼愛孩子,跟著一對「爸爸媽媽」,初次見到八個「稚氣未脫」的你們時,知道你們為這一組取名為「頑皮家族」,真是好陌生的名字呀!我這個有點嚴肅的「姊姊」要如何與你們頑皮地遊戲呢?如今,四年過去,在你們畢業前,我們窩在海邊的斗室中,開懷地唱歌,一首接一首,連歌詞只記住一兩句的,也不成調地哼完。歌曲的年代竟橫跨數十年,我們一會兒錄音,一會兒試聽效果(和笑果),驚訝地發現:混聲是這般和諧,流動著默契和情意。
***
窗外下雨的天空一片灰濛濛,港灣少見有船隻停泊,大概都已散在天涯四方。你們此刻也正等待出帆,分道航向更為壯闊的生命海洋。
其實,人生任何一個階段的因緣際會,何嘗不像一次次的出帆。在我們相互探索、熟悉對方的過程中,我們航向真誠相待、相濡以情的人性奧祕,航向「發現自己」的新大陸。一開始我們並未當你們是需要噓寒問暖的孩子,我們也不存心把你們「教乖」,我們把自己定位為你們的「大朋友」,在人生旅程上陪你們走一段。
也許因為少了為人父母者難以避免的老氣橫秋,我們才得以看到你們各個獨特的姿態輪廓,一年比一年鮮明。我們也才得以體會,在你們孩子般的外表下,有著體貼別人的細緻,而在我們成人的外表下,其實潛藏著童真與情感的呼喚。
不過,你們的善體人意,最初表現出來的是安靜,也許也是害羞吧!我們選擇出遊,在山中海邊的天地懷抱中,好讓你們年輕的生命自然地躍動。然後,在坐下來的時候,幸惠媽媽安排玩自我探索的心理遊戲,
姚爸爸以輕鬆的語調問你們的校園生活,在回應你們對周遭人事的困惑時,流露其雋永的智慧。
***
愛需要學習,學習的基本是認識你們及你們的家庭。幸惠媽媽很自然地用心與你們的父母聯絡,和其中幾位媽媽交換有關你們的訊息,分擔她們的憂苦,甚至長年鼓舞一對關係久見緊張的母女重獲親情,如今媽媽欣慰於女兒變得孝順懂事。
慈誠懿德會的成員都很忙,但「爸爸媽媽」慷慨地每個月給出半天,甚至一天給你們。他們利用假日飛來花蓮,每回我去機場接他們,總是無限歡喜,我們以不為年歲淹沒的素樸交契,我們皆樂觀地相信人心有相互依靠的溫馨面。
而你們是來照見我們、成就我們的菩薩。難得的是,你們九位(加上第二年加入的惠君)皆有質樸的本色,你們不會甜言蜜語,也沒有人能言善道搶盡鋒頭。但看你們忠實地反映歡樂與悲傷、追求與失落,有人有雅量讓人尋開心,大家叮叮咚咚地笑成一團,而每個人也越來越自在地表達想法……感覺你們的成長,帶給我們很大的快樂。
因為在花蓮工作,去年暑假我錯失很多「爸爸媽媽」在台北與你們個別會面的機緣。從事後「媽媽」對你們的稱讚,以及「爸爸」幽默地說:「即使慈濟倒了,我們也不會倒。」我知道,我們不只將難忘彼此,我們將會繼續以溫情連繫,相互關懷。
***
四年的大大小小聚會,如今回首,傳來小品文般的清香。我們玩過許多地方,關懷過病苦人家,我們學習不斷開發愛自己和愛人的能力,我們閱讀別人如閱讀自己,生命的美好在於相互給予,將心比心地對待。
四年如歌的行板滑過,我們有不捨和眷戀,因為你們映照的青春是這樣的好,因為你們將各散四方,要找齊再聚首並不容易。
不過,人生的航程本就豐富多變,一段有一段的驚喜。我們在慈濟相遇,結識你們這些「弟弟妹妹」,真是一次快樂的出帆。也祝福你們做自己生命的舵手,快樂地航向充滿愛與智慧的蔚藍海岸。
▲聞思修
延展生命價值
◎撰文/靜淇
透過生命價值觀的展現,
才能讓自己活得豐足、有意義。
「生命的結束竟是如此地尊嚴與喜悅,我將來臨終,也願意和他們一樣。」慈濟醫學院舉行大體捐贈者入殮時,一位家屬發自內心的讚歎。
在追思感恩儀式中,學生的感恩話語以及家屬的追憶心聲,讓在場所有人都深刻感受到:每位捨身菩薩不但給予學生無言的教育,同時示現了不同的人生故事。不管是高齡八二的杜奶奶,或是年方十六的張小弟,雖然生命長短不一,生活背景互異,但他們有著同樣偉大的交集--生命價值的無限開展。
哲學家紀伯倫說:「美麗就是生命,當生命揭開面紗,現出聖潔的面容時……美麗就是永恆……」是啊!對這群捨身菩薩而言,他們已將生命化作永恆,展現無限的美麗。
其實,生命的「美」,還來自生命的「善」。
不久前應邀到一所中學演講,談到了前陣子當紅的影片「鐵達尼號」,問學生片中最令他們動容的是什麼?有人說是男女主角至死不渝的愛情;也有人說是在生死攸關時刻,人們爭先恐後求取最後一線生機,所顯現的自私、貪婪、無恥,讓人洞察人性醜陋的一面;另有人覺得船長、工作人員和弦樂團團員,最值得歌頌了,他們在人人倉惶逃生之際,仍盡忠職守、安撫人心,比一般人更了解生命的奧妙,更熱愛生命的價值,也展現了更美麗的生命面貌。
世間人形形色色,有人追求財富、地位,也有人羨慕別人的成就、丰采。但追求財富地位常會失望,羨慕別人也往往會落空,惟有展現不執著、不自私、宏觀開闊的生命價值觀,才能豁顯人性的美,讓自己活得更豐足、更有意義。
▲聞思修
看見今天的太陽
◎撰文/林幸惠
如果沒有活在當下,
連今天的太陽都看不見!
「誰有把握看見明天的太陽?請舉手!」
有一次,在演講會中聽主講者向台下聽眾這樣詢問,我心中一陣慌亂。人世間的無常,是不容易心平氣清的。
「事實上,誰也看不見明天的太陽。因為每個早晨睜開眼時,看到的都是今天的太陽,當然永遠看不到明天的太陽囉!」笑聲雖然轉化了被騷亂的心,但是我察覺自己對生死無常,還沒學習放下。
不久,因為肩膀痠痛去看醫師,要照MRI(核子共振照影)。我以為那就像X光一樣,掃一下就好,沒想到還得換衣服,而且躺進像棺材般的拱圓形盒子裏四十分鐘。醫師把門一關就出去了,四周冰冷,孤獨、恐懼齊湧而進,瞬間,千百個念頭浮動,萬一斷電……萬一機械故障……,這裡豈不成了我的停屍間!
我第一個放不下的是,我的皮包在外面,然後,我有許多事還沒做,許多話還沒向家人交代……,我怎麼可以死?我著急地想著還有多少沒完成的事,念頭就在過去與未來之間跑來跑去,情緒波動激昂,不自覺就喊了出來:「我還要活下去!」
不知是時間到了,還是聽到我的叫聲,醫師開門進來,酷著臉用按鈕把我推出盒子,說:「妳移動了,要重照!」我強悍地說不想照了,他說不可以,而且不准再動。於是我又被推了進去,開始了思想的生死之旅。
漫漫的四十分鐘,彷如四十天那麼難捱。突然,我想到上人的教誨:「你現在在哪裡?」對呀!我在測MRI而已呀!我忘了活在當下,心念一直繞著明天與昨天。當把念頭拉回現況時,心情就平靜下來了。終於,我聽見機械的喧嘩聲,不再感到孤獨,四十分鐘,竟然一下子就過去了。
這次的體驗,讓我深深感觸到,另外一款的盲目:「如果,沒有活在當下,就連今天的太陽都看不見!」
▲畢業特輯
帶著慈心揚帆啟航
企畫/陳秋山、葉文鶯.撰文/陳秋山
《慈濟醫學院大學部首屆畢業特輯》
今夏驪歌特別響亮 因為
慈濟醫學院大學部首屆畢業生
就要帶著慈愛與熱望
在遼闊的醫海上
為護生揚帆啟航
培育優秀醫療人才
是慈濟匯聚眾愛的理想
而今 四年有成
有人續探高深學海
有人躍躍欲試奉獻所長
未來 無論身處何方
仁心仁術 就是眾生之福
醫蹤所在 就有歡喜陽光
畢業
是結束 是開始
在步出校門之際 且把
師長的叮嚀 懿德爸媽的祝福
同窗的不捨
全化成篇篇生命的典章
▲畢業特輯
千言萬語道不盡
◎整理/編輯部
【祝福--證嚴上人與師長們】
廣闊的天 寬厚的地
等待著溫暖雙臂的擁抱
千言萬語道不盡心中感懷
只盼愛已生根
「終身愛人」的信念永遠延續
長遠的人生大愛
慈濟的文化是值得回憶的,
因為慈濟文化是教我們如何去過充實、大愛的生活。
慈濟醫學院創辦人證嚴上人:
今天心情非常複雜,但是,還是很高興地恭喜大家順利畢業,期待同學們無論投入社會或繼續進修,都要抱持著愛與關懷,在自己的崗位上熱誠付出、用心學習,這就是我最期待的。
今天畢業的同學是第一屆,學校年齡跟你們就學時間相同,只有四年,還有很多建設不盡理想。例如你們以前住的宿舍是由教室改建,如今新宿舍還沒有完成,你們已經畢業,我常常為此事覺得很愧對大家。不過,成就事情需要時間,你們是第一屆,總是比較克難些,在這裡向大家說一聲抱歉!
慈濟的教育是無所求的,只希望多為社會培育一些好人才,為人群奉獻愛與關懷,唯一的希望只是這樣。我們真的要用愛與關懷來與人相處,人與人之間假如缺少了愛,就算學歷再高、能力再好,也無法為人生、社會、世間營造出一分安全感。
慈濟創立這個學校,蘊含著深刻而完整的期待。有人曾說:「教室蓋好就算完成了,何必一定要蓋宿舍呢?」我回答:「學生的父母親把孩子送來慈濟,我們不只要讓孩子們受到最好的專業栽培,也有責任給予良好的生活教育,我應該對家長們盡這分心,為孩子們盡這分力,所以是不斷用心想要多付出。」
最近學校發生一些事,各位踏出校門後,可能別人會對你們有所質疑。我相信你們進入社會後,慈濟的文化應該是值得回憶的,因為慈濟文化是教我們如何去過充實的、大愛的生活,請各位畢業之後,好好地、客觀地回顧慈濟的文化。
懿德媽媽、慈誠爸爸,用真誠的愛陪伴你們走過四年,有時候他們放下家裡的子女來陪你們,家裡子女問:「為何比較關心慈濟的孩子?」媽媽或爸爸們的回答是:「我要用菩薩的智慧來愛自己的家人,用媽媽心來愛慈濟所有孩子們。」
懿德媽媽、慈誠爸爸是真正用誠懇的愛來付出,你們可以回憶一下,他們可曾向你們多要求一些什麼?他們無所求付出關懷,誠懇地分享待人處事的經驗,教你們如何與人合群互愛,這些就是慈濟的生活文化。
有一些家長對我說:「就是因為慈濟有這種文化,我才放心把孩子送來,希望他們得到人文薰陶。」每次我聽到這些話,就覺得責任重大;每當看到孩子們乖巧懂事,就覺得再辛苦也沒有遺憾!
慈濟的人文,離開學校之後好好再回顧一下,我想應該也是回味無窮。人與人之間的那分情懷,不是短暫的,而是長遠的。今天看到你們畢業了,我非常歡喜地恭賀大家,也期待你們帶著愛與關懷投入社會。
在此還要感恩校長及教授們。辦學非常辛苦,凡事起頭難,校長放棄美國的一切,回台灣奉獻所長,我真的非常感恩!還有很多教授從西部來花蓮、或是從美國回來,為的是什麼?同樣是為了付出愛的教育。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期盼在未來漫漫歲月,大家能經常想起師長們的教誨。
我還要感恩懿德媽媽和慈誠爸爸們,謝謝你們無私付出,陪著這些孩子走過這幾年。每次孩子心裡有什麼煩惱,你們都用智慧與愛心,陪著他們走過心靈坎坷路,謝謝你們代替我把愛付出給他們!
最後,祝福所有同學們前程似錦,事事如意,福慧雙修!
以海洋之心開展人生路
人生好似大海裡波浪,有時起、有時落,
波浪不管是起或落,總是點點滴滴的水都可以包容。
慈濟醫學院校長李明亮:
今天是我們慈濟醫學院非常非常特別的一天--大學部第一屆畢業典禮。此時此刻,我的心情很複雜。昨天晚上十二點多離開辦公室要回去的時候,學校已經很暗了,我看到有卡車在搬運東西,還以為是小偷,仔細一看,原來是畢業生在搬家,使我忽然間覺得 It is real!這一天真的來臨了,時間過得真快啊!
記得四年前,各位入學後第一次週會時,我曾經說過時間會過得很快:第一年剛考完聯考,還有點糊里糊塗、懵懵懂懂;第二年開始摸索學醫的意義;第三年就在準備畢業;第四年,也很快就會過去。今天這第四年的最後一天,真的到了。我當時告訴你們,希望四年之後,你們可以抬頭挺胸、信心十足地走出校園,不知道你們如今是否可以做到?希望你們記得在這裡的點點滴滴,包括老師的教導、同學的友情等等,當然記得多或記得少,都是因緣,只希望大家珍惜這段歲月。
你們就要離開了,我真的有很多話想說,特別要提出來的一句話是--在人生道上,心胸一定要寬廣。島國人民的心態,常傾向於互不信任,甚至猜忌、鬥爭,令人覺得非常遺憾。太平洋就在我們花蓮對面,希望各位都有海洋文化的心胸,寬厚坦蕩地走過人生路途。
有一首流行歌曲,我想你們都知道,叫做「要拚才會贏」,裡面有句歌詞是:「人生好似大海裡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波浪不管是起或落,總是點點滴滴的水都可以包容。還有一句歌詞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我把它改成:「三分靠IQ,七分靠EQ」,下次你們到KTV唱歌時,一定很多人不知道什麼IQ、EQ,你們就說是校長給你們的祕密武器,讓他們自己去 Figure it out,Ok?
在此,我要向所有畢業生道歉,因為最近校內發生一些很遺憾的事,你們出校門後,會有很多不方便,有
些人會質疑你們,這對你們是一種傷害。目前校方正積極地檢討、溝通,希望你們能 Trust us,Ok?
最後我虔誠地祝福各位,願菩薩保佑你們,God bless you!Thank you!
終身學習 終身助人
成功的捷徑是什麼?
就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幫助別人。
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
首先向各位畢業生道賀,你們總算經過一番努力,拿到了文憑離開學校,這確實是值得祝賀的。不過,在這瞬息多變的社會裡,拿到文憑並不保證一勞永逸,在你們人生新的起跑點上,也不能保證就此一帆風順。
記得有一年我在加州大學參加畢業典禮,典禮之後,一個學生跟他的女朋友來到我的辦公室,他的女朋友說:「李教授,我男朋友一直很努力的學習、工作,明天開始我們可能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可以過輕鬆一些的日子!」
我說:「不不不,你的男朋友到目前為止學得很不錯,對很多事情有興趣,但是從今以後他要開始另一段學習的生涯,一定會發現社會上有更多的事情要學習,而更加賣力,以後的日子可能不是更輕鬆的。」
我這樣講好像向各位潑冷水,不過人生確實是這樣。還記得一九六二年我跟各位一樣,拿到文憑興高采烈地繼續到美國求學;拿了碩士學位後,到加州大學跟著一位很有名的教授開始了研究工作,我馬上碰到很多的困難。
教授給我一個題目要我研究,我一直想,怎麼樣來解決這些問題?做什麼樣的實驗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我去請教教授,他給我的答案是:「我如果曉得的話,早就解決了,為什麼要等你老遠從國外跑來這裡和我做研究?就是因為世界上沒有人知道怎麼找尋這答案,我才要你做。」
對我來講,這是一個很大的覺醒:我們真的要靠自己,不能依賴別人。我當學生這麼多年,每天到學校上課,學了不少東西,但是當我在走入未知的世界裡,面對著很多人類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時,會發現累積的知識畢竟是沒有多大用的!因為人類累積的知識真的很有限,而且並不是完美的,有很大的缺憾。
你在學校裡很用心的學,而老師在黑板前,一直想在有限的時間裡,把人類幾千年來累積的知識傳授給各位;在這過程中,老師並沒有時間告訴你:有些事情我不曉得,很多事情我不懂。所以學生總覺得老師很萬能。
我們在學校裡接受教育、也接受訓練,大半是接受訓練--重複人類已經學會的東西。回想求學期間對我比較有用的,不是在「訓練」這部分,而是我接受的教育:教我們學做人、學待人處事,最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面對未來,能夠走得更好?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知道我的知識很有限,所以拚命地學。我馬上發現到我學得很快,而且學到真正是自己的東西!我發現--做研究工作其實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所以那時候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在中學、大學、在研究所的時候,老師不早讓我們做研究工作?如果老師很早就給我很多題目挑戰,讓我好好研究的話,也許我會學得更多。
得了文憑到芝加哥大學當教授,我另外有個很大的覺醒--那時候才曉得為了教書準備課程,我學的東西比一輩子學得還多、還徹底!那時候我又覺得:為什麼我當學生當這麼久?我學了很多,而且每次考試都考得很不錯,但是真正教書時,才知道自己知道的並不那麼徹底。
所以你們今天離開了學校,拿著文憑不是壞事,我要祝賀各位:學生的階段已經到了一個段落,被動學習的階段已經過了,今後你們要做的是一個老師,真正教別人,自己會學得更多,要開始學會幫助別人。
在我學習的過程裡,有兩個心得貢獻給各位,希望對即將離開學校的你們有一點幫助。第一,要繼續不斷的學。你們在學的日子裡所累積的知識、養成的習慣,跟以後在人生過程中比較的話,現在不論你是得A或考一百分,這些東西都是很渺小的,以後要學的東西更多,所以要養成一個習慣:不斷學新東西,要終身學習。
第二,要繼續不斷的幫助別人。我剛才說過,我真的學到最多的時候,是在教別人的時候,其實這不只在學術上,在很多方面,你如果幫助別人,我可以保證,在教別人的過程中,你學得更多,也成長得更快,也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耐!
所以,每次年輕人問我:有什麼「捷徑」能夠使我很成功、變得很有名?我說:有的,有兩條捷徑,就是:繼續不斷地學、繼續不斷地幫助別人,一定會變得很成功。﹝演講內容節錄﹞
通往「世界和平」之路
和平的世界是一個沒有爭吵、對抗,
只有相互祝福、扶持的世界,
我們能不能創造一個這樣的世界?
有沒有機會為世界和平做一點點努力?
慈誠懿德代表姚仁祿:
在這四年中擔任慈誠爸爸,與其說是指導學生,其實是我人生中一段進步很快的時間,因為在設法教別人時,自己學得最多。當孩子們提出問題時,我必須用心去想:事情的真相是什麼?要如何讓孩子們理解?
兩年前有一天家族聚會時,同組的幸惠師姊請大家說說內心最大的夢想,我還記得當時說了什麼,因為那是我這一生一直在夢想的事--希望世界和平!我曉得同學們心裡有兩種反應,從他們的眼睛可以看得出來。一種眼睛好像有星星在亮,我知道他們心裡也有同樣的夢想;有些同學的眼神則流露一點懷疑,我相信他們也有同樣的夢想,但是不免懷疑--這有可能嗎?
在我的夢想裡,「世界和平」是一個沒有爭吵、對抗,只有相互扶持、祝福的世界,這當然很難。但是,人類到底有沒有機會創造一個這樣的世界?也許在今天大家歡慶畢業之時,值得把這個問題拿出來談一談:我們有沒有機會為世界和平做一點點努力?
我曾經仔細地思考:為什麼「祝福」跟「相互幫助」會變得那麼困難?
我想到的答案是--因為祝福、協助別人,是需要很多創意的!它需要很多很多的創意,才能在碰到環境矛盾的時候,不是只想到「這不是我要的」,就去吵架或抗爭,這樣的邏輯是第一邏輯思考。也許我們該學習好幾個深層的邏輯,用心思考我們怎麼樣更有創意,能夠幫助別人、祝福別人,讓這個世界有和平的可能。
記得曾有一位年輕朋友問上人:「師父,您當年蓋
醫院時,只籌募到幾千萬台幣,為什麼敢去蓋一個六億的醫院?」上人的回答至今仍然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對那位年輕朋友說,主要在於一個字--「信」,「我當時每天反省自己:我建醫院是不是為了得到名譽?我建醫院是不是為了得到利益?我建醫院是不是為了得到權力?我很小心地觀察自己,確定我沒有這種念頭,所以非常有自信,相信一定能得到大家協助。」
上人接著說,除了「信」自己,還需要另外一個「信」,就是信別人。他說,佛陀--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那位智者,曾留下這樣的教誨:每個人本性都是善良的!他相信只要有人開始推動大愛的工作,一定有很多人願意一起來做。
更令我感動的是上人最後的結論,他說:「我不是腦筋不清楚的人,怎會不知道用幾千萬去做幾億的事會非常辛苦?但是如果我自己都不願去承擔這些辛苦,如何帶動大家一起來付出大愛呢?」
對我來說,那番話就是一條通往世界和平的道路,因為它就是「服務」!我們現在如果在網路或書籍裡尋找「領導」、「管理」的意義,可以發現在過去十年內,這個觀念一直在變,變成什麼呢?就是用「服務」來領導。
這樣的概念,也許就是李博士剛才說的「一個世紀的新文明」。的確,下個世紀,我們的世界也許有機會可以和平,但是,我們要先相互信任,要信任別人「也是在為這個世界好」,要信任別人「也可以長成一個健全完美的人格」。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想法,就是慈濟雖然看來在做很多事,但是幾年來我仔細地觀察,覺得其實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希望在抗爭的人們之間搭建橋樑,帶動愛與善的循環;這橋樑的文化,就是慈濟的文化。
「橋樑」是什麼意思?比如濟貧、教富,可以調和貧富之間的疏離、隔閡。讓富人拿錢出來幫助窮人,並非易事,上人如果直接說:「有錢的人拿錢出來,我們來幫助沒有錢的人。」恐怕沒幾人願意。所以他要有很多的創意,設想一些方案、活動,讓有錢的人願意發心幫助沒錢的人,這就是在搭建「橋樑」。
慈濟的慈善、醫療、教育、文化,都在做同一件工作--「橋樑」!這個橋樑的最終目的,其實是「教育」,也就是讓人心變得不再那麼貪婪、不貪求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這個世界是我們可以歡喜去貢獻的,我們只要拿所需要的一點點,夠生活就好。
換句話說,「教育」就是慈濟文化最核心的關鍵,我們可以看到上人引領下,全世界有多少人在開發自己的創意--開發自己可以貢獻給世界的能量。
今天在各位的畢業典禮,我願用最虔誠的心來祝福各位,阿彌陀佛!
▲畢業特輯
一千四百多個日子裡
◎撰文/葉文鶯
【回憶與成長(一)--慈誠懿德爸媽】
孩子,我該如何愛你
在這一千四百多個日子裡
當承擔一一化作甜蜜
離別已悄然到臨
孩子,我依然如此愛你
一名慈濟醫學院學生出車禍,嘴角輕微裂傷,經縫合後並無大礙。當天,他的懿德媽媽接到消息,馬上從台北搭機趕往花蓮探視,她說:「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我當然會趕來。」
「慈誠懿德會」成員就是這麼熱心,他們是證嚴上人遴選的一群教育志工,平均每八到十位醫學院學生就有一位慈誠爸爸和兩位懿德媽媽,藉著例行聚會和平常假日的不定期相聚,關心並協助多數離家求學的孩子適應環境、發展自我。
為了勝任這項託付,儘管慈誠懿德爸媽的居住地多不在花蓮,但只要孩子們需要協助或是給予意見,他們總會樂於伸出雙手。
隨著公衛、醫技系學生的畢業,陪伴他們四年的爸爸媽媽固然少了孩子們呼長道短,可是他們相信:在學生心中,必然有一個角落是放著「慈濟」的。
相識的那一刻,他們說的最多的,是「感恩」;而驪歌輕唱的時節,他們最想說的,是「祝福」。
有緣方成一家親
原本渴望離開父母追求獨立,然而慈濟醫學院第一屆新鮮人一開學就遇見這群慈濟人,順理成章地成了他們現成的兒女。
多出幾位長輩的關愛,有人道是親切溫馨,因為刻
意要找個乾爸或乾媽也沒這麼便利,不過也有人覺得彆扭,甚至擔心被管的太多。
然而現成的爸媽,又豈是好當?歡喜的是承擔責任本身,擔心的也是上人所賦予的責任重大,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
慈誠懿德爸媽與學生的搭檔,就年紀而言,不見得每一對都像是父母子女的組合,正因為如此,這一群爸爸、媽媽才更相信「緣分」。李明齡說,當時一班五十個學生分成五組,五組爸媽手裡各拿著不同的五本書,由學生派代表抽籤,抽中哪一本書名就決定跟哪一組爸媽,其中多少帶有幾分天意,所以特別覺得有緣方成一家親。
說到成為一群大孩子的媽媽,李明齡永遠不會忘記這段插曲--一天,幾個公衛系學生代表學校到台北參加籃球競賽,她陪他們搭計程車前往選購體育用品途中,孩子左一句媽媽、右一句媽媽,聽得計程車司機禁不住好奇:「怎麼這麼年輕就有這麼多個大孩子?」
聽完李明齡解釋「懿德媽媽」的角色和功能,大家一路說笑,這位年輕的司機也很興奮,當這群「真假母子」下車時,他說:「那我今天可不可以當一天的『懿德哥哥』,這一趟不收錢?」
受寵若驚的孩子們,向來只聽過計程車司機感於慈濟委員的辛勞而免費搭載,而這回竟親眼見識到志工媽媽的魅力。
在成為醫學院學生的懿德媽媽之前,大部分的人都擔任過護專學生的懿德媽媽,所以她們早已習慣被很多孩子稱呼「媽媽」,只不過誠如許麗華所說:「護專與醫學院學生無論在年齡、個性和成熟度方面都不相同,加上搭檔的伙伴多了慈誠爸爸,剛開始確實要多花一些時間才能找到著力點。」
至於初出茅廬的慈誠爸爸,則多半憑著已為人父或曾與慈青接觸的經驗,儘快適應從「師伯」到「爸爸」的角色。施啟智說,和這群大孩子實際相處以後,覺得自己的角色是「亦父亦兄」,可以認真地大談想法,也可以換裝下球場、看電影或結伴郊遊,壓根兒就像朋友一樣。
紙紙家書藏溫馨
戴著黑框眼鏡的何瑞真看來有點嚴肅,實則個性活潑,據說學生時代挺會玩,頗諳年輕人的想法,問她如何與學生相處?她的原則是--「關懷」與「尊重」;舉凡學生的生活起居、身體健康、功課和興趣各方面,她關心卻不嘮叨。
除了見面、打電話之外,幾乎每個家族的爸爸媽媽都還藉寫「家書」,分享好的文章、觀念以增進情感,可見慈誠懿德爸媽的用心良苦。
何瑞真說,她平均每學期會有兩個晚上,為家族八個孩子和自己的兩個孩子寫信,往往一坐下來就到次日凌晨三、四點才完成。當十封信寄出後,不管孩子們有沒有回信,她始終相信「收信的人一定很快樂」,只要目的達到就好。
振筆疾書的經驗,洪若岑也經常為之。她的女兒感受到醫學院的大哥哥、大姊姊在媽媽心中佔有一席之地,有時會吃味地說:「又在寫了!」
「大一時,孩子們都住校,打電話到宿舍不方便找人,寫信有時候又嫌太慢,有的孩子雖有叩機,可是沒什麼要緊事打叩機也不太好,後來有的孩子申請外宿,倒有了與他們方便聯絡的管道。」常聯絡、多關心,是許麗華與孩子們培養感情的基礎點。而在學期初,她的例行工作是打電話給家長,自我介紹、留下地址和電話,希望與家長一同關心孩子的成長與學習。
洪若岑在這方面更加用心,她甚至親自做家庭拜訪,即使是家住中南部的學生,她仍會利用南下的機會順道拜訪家長,聽聽父母口中的孩子,看看他們的成長背景和環境,進一步了解學生。很多父母擔心孩子遠到花蓮求學,不知道是否一切平安,洪若岑的出現正好可以令家長放心,有的家長甚至說:「你們去看我們的孩子,比我們去的還勤!」
吾家有子初長成
慈誠懿德爸媽雖然都熱愛慈濟,可是在與學生相處時,他們只善用慈濟的環境和資源幫助學生學習、成長,儘可能不讓學生有「開口、閉口都是慈濟」的刻板印象。
為了不讓學生感受到溫情壓力,例行聚會之外的見面,許麗華往往讓孩子們主動提出,由他們自訂見面時間、地點和方式。四年期間,孩子們會主動要求隨她訪視照顧戶,也偕同家人參與慈濟所舉辦的戶外聯誼。
許麗華說,她很高興學生有心來了解慈濟委員的工作,更可貴的是在他們自願服務的過程中,還感謝有她這位慈濟媽媽,他們說:「因為跟媽媽出門就有機會服務別人。」
「我希望他們接收到別人對他們的關心,日後也能隨時隨地把握機會關心別人。有心當志工,不必一定到慈濟,甚至不必掛著慈濟的名義,就近加入其他團體也很好,只要把慈濟的精神用進去。」許麗華希望孩子們
把「助人」,視為隨手可做的事。
何瑞真說,孩子們偶爾相約北上找爸爸、媽媽,他們也會安排一些有意義的戶外活動,如參觀三峽李梅樹紀念館、祖師廟及教養院等,「我希望他們看看慈濟以外的世界,例如在李梅樹紀念館,孩子們可以從這位畫家的作品中,看到台灣早期社會的純樸面貌,以及一個成功的畫家如何獲得肯定,而他的子女又如何用心地保留父親的藝術心血。」此外,何瑞真也會利用返回慈濟醫院擔任志工期間,邀請孩子們於課餘同行居家訪視,從各種不同的人生際遇中去體會。
施啟智也提到,有一回他們去一家慈濟人長期關懷的教養院,當學生看到身心缺陷的孩子或躺或坐在小床裡,與世間缺憾靠得很近很近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生起一股震撼!
「參觀慈善機構可以啟發學生的愛心,讓他們了解只要他們願意,也可以對那些人伸出雙手。」那次,一位學生試著給院童餵食,有經驗的爸媽在一旁引導他,原本僵硬、顫抖的雙手才逐漸平緩順手,當院童突如其來地投懷送抱,學生先是驚慌錯愕,不久也緊緊地抱住那個有缺陷的小孩。
洪若岑和同家族的爸爸柴彭年也曾跟孩子們分享參與國際賑災的見聞,或者帶他們到樂生療養院、骨髓捐贈宣導會場。「孩子們到了街頭拿著傳單向人介紹時,才發現這項工作並不容易。」很多事情,學校裡學不到,別人也教不來,唯有靠自己多體驗。
慈誠懿德爸媽認為,在孩子們求學的四年當中,他們所做的不過是「陪伴」,但所獲得的自我成長比付出的還要多,特別是讓多數人提早經驗「吾家有子初長成」的滋味。
- May 19 Tue 2009 14:15
1998年06月 379期-A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