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安住心思
安住心思、守於實際,才能去除妄念;
否則胡思亂想、煩惱叢生,
如何妥善面對人與事?
然而一般人被外境所影響,
經常於人我是非中疑惑迷亂,無法安定圓融,
此即是凡夫心!
佛陀教導弟子,
修行必須於日常生活中學習「定」心、
磨練「定」力,
並且以智慧分辨善惡、以慈悲感化他人。
唯有堅守信念、奉行正道,方能生定;
定則生慧,不致作惡造業。
總之,
時刻以平靜的心坦然接受當下的境界,
待人接物合情合理,
即是真正的「定」力。
▲社論
深深報恩心
華航空難的發生,奪去兩百零二人的生命,一個月之內,軍機、國華班機也連續失事。影響所及,數百乃至上千的家庭天倫夢碎,罹難者的親人熟識者不知要經過多少時日,才能撫平心中的悲愴傷痛。
佛教警世人恆念無常,這樣一連串的災難真是鉅大的衝擊,令人在驚愕之餘,不禁興起「苦海茫茫」的悲涼,多少生之勇氣、歡樂和希望,抵不過命運的銷蝕。
如果要以這樣的悲劇,做為我們當念無常的啟示,那這樣的代價付出未免太大了。為什麼會有這麼殘酷的死亡方式?為什麼那麼多的好人在瞬息的火海中消逝?為什麼容顏肉身的幻滅,如遊子不告而別般的不真實?
許多的「為什麼」,找不到答案,這是人以「有」為存在本質的困境。諷刺的是,科技時代使人擁有更多,生活比農業時代更舒適享樂,但環境的危機卻也使生命提前暴露在死亡邊緣,我們更快失去所有,猝不及防,而且失去得更多!
回憶過去一年來,公安事故頻傳,汐止林肯大郡的崩塌記憶猶新,油罐車、瓦斯車、工廠爆炸的新聞又時有所聞,至於高速公路上的車禍似乎已是司空見慣。
無數寶貴的生命已悄然逝去,而華航空難尤以人數眾多,喚起我們深沈的傷痛記憶。追問悲劇發生的原因,避免人為的錯誤疏失,在工作與專業倫理上有其必要性,這是我們最常在報端看見的事故檢討方向。
或許更重要的事,社會大眾能從這些「菩薩」示現無常的犧牲中學到什麼?我們認為,建立相互體恤與服務的生命倫理,應是工業化的社會中,最值得發揚的人性資產。
例如,華航空難發生後,數百位慈濟人輪流馳赴現場協助善後,撫慰哀慟欲絕的家屬,以有力的臂膀,溫暖的手掌傳達無盡的關懷;另外,為往生者助念,為軍警、家屬遞上熱食。這些都是本著佛教「人傷我痛」的慈悲精神,所進行的本分工作。
從社會角度看,當今人我關係密切,不僅是互動頻繁,而且相互依存,命運相繫。在住行的空間安排上是如此,在心靈的改革與風氣的淨化上,更有賴眾人共同付出心力,相互鼓勵扶持,才能使我們在充滿變數的生活環境中,走得安穩自在,在人與人間的情義關懷中,看到人間良善的永恆價值。
而所有的服務與關懷,源自於「報恩」,我們報答生養我們的父母、直接間接滋養我們生理心理所需的親眷、師長、朋友,以及許許多多不認識的人。只有懷抱著深深的報恩心,我們才能體會眾生一體的生命奧祕,也才能使所有的服務與奉獻源遠流長。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裡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不論是心情的回饋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超越生死
【編語】
時間也許會消蝕,卻難以撫平傷疤。華航、國華空難的接連發往,不僅帶給家屬永遠的傷痛,也造成社會人心巨大的震撼。
夜,漫漫長長;國華空難那一夜,慈濟人依舊守候在罹難者家屬身旁。
時間也許會銷蝕記憶,卻難以撫平傷疤。華航、國華空難的接連發生,不僅帶給家屬永遠的傷痛,也造成社會人心巨大的震撼。
本期「跨越生死門--華航空難後續報導」專題,從關懷的角度出發,邀訪佛教界人士、救難人員、罹難者家屬、曾遭遇親人驟逝經驗及空難倖存者,探索他們「如何走過死亡」的重建過程;期待整個社會能儘快從傷慟中復原,甚且,從中獲得昇華的力量。
賴其萬,一位將從美國返台服務的神經科醫師,在友人推薦下參觀了慈濟醫學院解剖學科,也因而決定往後生命的落腳處;秉持「尊重生命」的理念和做法,大體捐贈突破了中國人面對死亡的態度,也為醫學生提供了更佳的學習機會。
月前,賴索托傳出暴動消息,當地華人的安全也面臨威脅。暴動的可怕經驗,曾是促成賴索托聯絡處成立的因緣之一,如今再次面臨險境,當地慈濟人「回饋在地」的初衷是否也受到了考驗?
翻看本期月刊,你是否已覺察到不同?是的,美編上的再次革新,對我們而言,是一項用心的嘗試。懇盼藉由親切的內容和閱讀上的舒適感,讓月刊更貼近大眾;也期待您在閱讀後把缺點告訴我們,把心得和更多人分享!
兒子的舉動
慈濟自從推動社區志工與資源回收環保活動以來,我也正好有因緣加入屏東區每個月第一個星期日的環保行列,參加至今已一年多了。
撿垃圾的動作做久了,心裡也有一些體驗。前幾天,接兒子放學,在回家途中遇到紅燈,兒子看到馬路旁有幾個鐵罐、包裝紙,就說要下車去撿。他的舉動讓我感到很驚訝,兒子說:「媽咪!這個可以拿回去做資源回收呀!」我聽了心裡好感動。還有一次,外子與兒子去參加喜宴,兒子拿回一個空鐵罐,非常高興地告訴我:「這是要回收的喔!」
每天經過馬路,看到那麼多的垃圾,孩子與我都好心疼,不知何時,我們所處的環境才會真正的乾乾淨淨。我常想,如果能讓孩子從小培養惜物、惜福的理念,我們的環境應該會更好才是!
屏東 陳慧華
《慈濟》月刊新氣象
《慈濟》月刊一九九八「創新版」不論是內容、圖文、標題都有長足的進步;每期我都會用心去閱讀、保存,因為《慈濟》月刊實在是目前國內難得一見的好讀物。遺憾的是,圖片較少,可否再增加一些圖片資料,以豐富月刊的內容。在此特別感謝全體幕後工作夥伴的專心投入。
屏東 陳浩
《慈濟》月刊做得愈來愈好,感恩大家同心合作努力。在第三七五期第三頁「觀蠟有感」一文中,談到煮蠟的那一鍋「水」,應該是「油」才對;水與油放在一起會噴得很厲害,所以不可能放在一起煮的。謹此奉告 敬祝
福慧雙修
靜思精舍 釋德昱
歡喜做事一念間
我是一位郵局窗口的服務人員,和大家一樣,連續放了一個星期的年假,想到二月二日上班一定是相當忙碌,心中著實有些惶恐與害怕。
然而,就在二月一日晚上看到桌曆上的靜思語--「以奉獻的心做事,會愈做愈歡喜;以職業態度做事,就難以擺脫煩惱與倦怠。」頓使我豁然開朗,想想我何其有幸能夠在郵局窗口為大家服務!
雖然第二天的工作量真的是平時的兩倍,但因心念一轉,一點都不覺得累,反而愈做愈歡喜,也因熱誠貼切的服務贏得客戶無數的讚美,真是皆大歡喜。
桃園 古鳳嬌
【叩應時間】
本單元取材自慈濟世界廣播節目「週末話家常」。
Q:如何落實「社區志工」的腳步?要從哪裡做起?
A:想要落實社區志工,必須先建立「社區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共識;再者,一個人只要有善心、願意服務他人,願意走入社區與居民互動,隨時隨地都可以成為社區志工。
然而社區裡面的問題一籮筐,慈濟人要從什麼角度切入?我們可以從環保做起。
如果有人問你:「在什麼情況下會考慮移民?」恐怕有百分之八十以上人的答案都是「台灣太髒、太亂、太不安全。」這些問題想要在短期之內全部解決似乎不太可能;但如果我們現在不做,問題永遠存在。身為社區的一份子,至少,我們可以從「太髒」的部分做起,例如垃圾分類、垃圾減量等。
從垃圾減量來說,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蘊含了深刻的意義,因為它可以簡化個人的生活方式,可以改變人們購買物品的態度等。我們可以共同研究出一種垃圾減量的方法,教社區居民「如何將垃圾減量?」
例如,本來一天有一桶垃圾,七天就有七桶垃圾;那麼,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把「七天七桶垃圾,變成七天只有三桶垃圾」,這個明顯易見的成果,不僅容易讓人接受,也較能獲得居民的認同;如此一來,社區志工的腳步就向前跨出一大步了。
(慈誠隊員姚仁祿)
▲無盡藏
大愛,流轉不息
◎主講/證嚴上人 恭錄/靜淇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七年二月十五日
農曆八十七年元月十九日
及時且層層流轉的愛,
才是真摯的菩薩大愛!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過了農曆三月,慈濟就要邁向第三十三年了。三十三年對人生來說,是一段不短的生命歷程;但就宇宙的歲月而言,卻只是如沙漠中的一點沙。然而不管時的長或短,慈濟總是抱著感恩的心,分分秒秒在付出、投入。
醫護人員給予病人愛心,
院長給予醫護人員愛心,
這就是慈濟的大愛。
聽慈濟醫院院長說,今年春節期間,就診的病患將近四千人。其中以感冒的病人居多;而因意外傷害就醫的人,比往年明顯減少,這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在年初三的志工早會上,有位志工向我說:「師父,這幾天醫院來了好多病人。他們一進醫院就說:『醫生,快啊!快救救我!』為了服務病人,醫師們常忙得連早、午餐都沒時間吃。一直到下午實在餓得手腳發軟,他們便開玩笑地向志工說:『師
姊,請師父快來救救我們啊!』」
聽說醫師們忙得沒時間吃飯,我心裡很不忍!便趕緊吩咐廚房煎了一些麵餅,親自送到急診室。到達醫院後,曾文賓院長陪我探視留觀室的病患,並慰問醫護同仁工作的辛苦。曾院長並告訴我,他的夫人出去買仙草要回來熬「燒仙草」給醫護人員喝。
院長陪我走到醫學院巡視一圈,再繞回醫院時,院長夫人正好來向院長拿鑰匙回家熬燒仙草,看到他們夫婦倆對醫護人員的愛護,我心裡好歡喜!我向曾院長說:「您們關心醫護人員沒吃飯、沒喝水,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般地疼愛,真是醫師的父母啊!我真的很感動、也很感恩。」
隔天一早志工又告訴我,昨天下午令他們好感動哦!因為院長夫人熬好仙草後,一一送到急診室給醫護人員;院長還在一旁叮嚀仙草很燙要趕快吹涼些,不要讓他們燙到了。
這真的是父母心啊!
醫護人員給予病人愛心,院長給予醫護人員愛心,這就是慈濟的大愛。一個人能及時付出心中的愛去關心別人,就是真摯的菩薩大愛啊!
在救濟災難方面,
慈濟一直秉持尊重生
的態度,積極地在做。
除了醫療之外,在救濟災難方面,慈濟也一直秉持尊重生命的態度,積極地進行。世界各地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慈濟聞聲救苦的地方。
阿富汗在二月四日發生了六級多的大地震,許多房子倒塌了,約有五千人喪生、十幾萬人受到波及,三萬多人無家可歸。而位於海拔五千呎高的山區正下著大雪,聯外道路因為強震加上長期內戰而嚴重受損;飛機的跑道也封鎖了,因此外界的救援物品迄今無法送達。
正苦無管道救援時,二月十二日,慈濟醫學院曾應龍教授從美國回來後,馬上到精舍告訴我,從台灣去的北美醫事學會理事長游祥修醫師跟他說:「拜託你回台灣後告訴師父,是不是可
以幫助阿富汗?」因為有三位美國國會議員在開會時提到援助阿富汗的方案,但是他們說不能接受台灣政府的幫助,不過,有提起慈濟是否能幫助。所以,游醫師便與曾教授聯絡。
當曾教授提起這件事時,我想起五天前才在電腦網路中得知這個消息。那時我很擔心當地的災難這麼大,慈濟要透過什麼管道提供幫助?正好曾教授送來這個訊息,我就請他儘快跟游醫師聯絡。後來游醫師給他國會議員 Dana Rohrabacher 的助理的聯絡電話,希望我們能直接和他聯絡。結果,這位議員助理 Al Santoli 為我們介紹了一個救濟組織。
於是,洛杉磯慈濟人許醫師及慈慧就一起去找國際救災組織人士。接觸之後,才知道這個組織(編按:洛杉磯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Knightsbridge International)的總裁愛德華博士,將被美國提名參加今年諾貝爾和平獎。他的一生,都在做救難、救人的工作;多年前,盧安達發生內戰造成難民潮,當時有一所教堂正處於危險中,這個組織就救出了十四位修女。
在達成合作共識後,慈濟捐贈了一千五百磅的醫藥品。原先,美國方面表示所有救援物資都必須以空投的方式傳送;在知道慈濟的救濟工作一向採重點、直接原則,並親自把東西送到災民的手中後,當中一個救災小組就表示為圓滿慈濟的這分心,願意用跳傘方式將救援物品送到災民的手中。他們預計二月十五日(美國時間)從洛杉磯出發,經香港再從曼谷轉機至阿富汗北邊的塔吉克國入境。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我們生活在四季如春、物資豐富,社會又如此安和樂利的台灣,多麼有福啊!因此,更應當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
如果我們希望人人平安、子子孫孫都有一片清淨的樂土,一定要用愛來創造未來--亦即對社會付出一分大愛!
感恩你們!
無量大悲 救苦眾生 是諸眾生 真善知識 是諸眾生 大良福田
是諸眾生不請之師 是諸眾生安穩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無量義經》
能捨一切諸難捨 財寶妻子及國城 於法內外無所吝 頭目腦髓悉施人
奉持諸佛清淨戒 乃至失命不毀傷 若人刀杖來加管 惡口罵辱終不瞋
《無量義經》
▲特別報導
國華空難那一夜
◎撰文/蔡玥丰、何貞青
深夜的南寮漁港,被搜救人員、記者、員警包圍著,
聚光燈劃破沈沈的黑夜;派出去的搜救艇,來來回回,
在破曉之前,卻仍無法帶回空難罹難者的一絲訊息。
張開雙臂,慈濟人摟著心焦、無助的家屬,守候這漫長的一夜。
「我知道,海水很冷,但是你一定要堅強,一定要堅定信念,平安地回來呀!」望著煙波大海,一位妻子對丈夫深情呼喚著,「天就亮了,他們很快就會發現你了!我現在已經在這裡,來接你、來救你,求你堅定,我一定救你回來……。」
即使天冷,即使機會渺茫,聲聲呼喚不曾停歇:即使從黑夜到天明,即使保七船艇運回一袋袋碎裂的屍塊……
奔往新竹航空站
後盾就位
「七點三十分由新竹飛往高雄的國華B12255號班機,於起飛二、三分鐘後,在新竹外海失蹤……」三月十八日晚上,當新聞快報閃過電視螢幕的同時,新竹慈濟人也開始相互通知。九點半,首批二十五位慈濟人到達新竹航空站集合待命。
倉皇的家屬在十點步入新竹航空站休息室,從這一刻起,慈濟人即陪伴在罹難者家屬身邊,寸步不離。十點四十分,人員分成三組,分別守候在航空站、緊急安置家屬的凱薩飯店,以及南寮漁港港警所,準備提供緊急狀況之協助。由於機上有六位人員家住高雄,高雄慈濟人獲悉後亦於九時許趕赴小港機場,伴著焦急等候的二十多名家屬。
當證實班機墜毀的訊息在夜裡十一點四十五分傳來,家屬渺茫的期望也落了空。「他們需要我們!」慈濟人沒有時間震驚,沒有時間傷悲,他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肩負起家屬、救援人員最堅實的後盾。
炊煙沒入濃霧
一夜守候
一個個巨大的問號,打在充滿驚懼的家屬心中。
心疼家屬的無助、擔憂現場工作人員的體力無法負荷,凌晨一點半,慈濟人在南寮漁港港警所旁的草坪上搭起臨時帳棚。黎明之前的濃霧,伴著升起的炊煙,在港邊四散。「喝點熱茶,吃點東西吧!」慈濟人親手將熱騰騰的食物端到等候的家屬以及工作人員身旁。
清晨四點半,聚光燈打在一輛由凱薩飯店開來的遊覽車上。另一群慈濟人陪伴被安置在飯店的家屬,緩緩到達現場。
聆聽了國華航空人員向家屬報告的最新消息「目前已經有保七員警前往失事地點進行打撈、救援……」家屬失去親人的無助與傷悲,頓時化為憤怒,亂了整個場面。「我太太、我弟弟都在飛機上,他們才三十多歲,都有三個孩子,今天,發生這樣的事,你們要怎麼處理?怎麼給我們交代?」「我只有一個女兒,就這樣沒了!你叫我怎麼辦?怎麼辦?」……
或陪他們紅了是痛、是怒,重重的控訴,讓悲慘的夜,變得更加不堪。慈濟人緊急分批陪伴在每一位家屬身邊,或傾聽他們的不捨與擔憂,或陪他們紅了眼眶。
下一個可能就是他
堤岸徘徊
港口,被搜救人員、記者、員警包圍,聚光燈劃破沈沈的黑夜,派出去的搜救艇,來來回回,但在破曉之前,唯一的消息竟是--音訊全無。
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婦,坐在堤防上,靜靜合掌念著「南無觀世音菩薩」,深深祈禱愛子平安歸來,兩行淚不由自主地滑落,濕了雙掌,也撼動了港邊工作人員的心。
「風好大,到裡面休息好嗎?受了風寒,你要怎麼去等待孩子歸來呢?」一位慈濟人不捨地摟著等待的老母親。只見老母親拉起衣襟,瑟縮著脖子說:「對!我不能生病。但又怎麼忍心錯過可能與愛子相見的任一分鐘?」
清晨五點半,搜救艇帶著第一批的屍塊到達現場。碎裂的遺骸,徹底撕裂了家屬的心。
天快亮了,以為惡夢就此甦醒。但痴痴守候碼頭、深深呼喚的家屬,喚醒了日出,叫碎了人心,卻喚不回心愛的親人。
「喝杯水吧!要保護喉嚨,才能繼續呼喚你的親人……」慈濟人紅著眼遞水給仍呼喚著丈夫的一位婦人,她匆匆地喝了幾口水,又繼續一次次地喚著。
冥紙隕落馨香中
破曉心碎
儘管保七與警方出動十七艘救援艇與直昇機擴大救援任務,但家屬殷殷期待家人早歸的夢,早在看見機骸、遺體的那一刻,就破滅了!
航空公司請來的法師,在碼頭灑落滿天冥紙,魂歸來兮……你們歸來吧!點著清香,家屬仍不住淒厲的哭聲,「你要趕快保佑我們快快找到你呀!」冥紙幾乎淹沒了港口的每階樓梯。五點五十分,陸續又運來幾袋散落的屍塊。
六點整,慈濟人開始架設臨時佛堂;六點二十
分,開始帶著家屬助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期望將這分祝福遙寄給不知身在何方的罹難者。
至少迎回一縷魂
忍悲出海
近十點,海面風平浪靜,尚未尋獲親人的家屬,心卻波濤洶湧。
枯坐、吶喊都不是辦法啊,總得做點什麼吧?於是,強忍著悲傷坐上船,家屬們航向出事的海域,期望藉由招魂儀式能迎回一縷亡魂。
「我的女兒何時回來?她知道怎麼回來嗎?」邊等著消息的親人,呆呆望著遠去的船影,不斷喃喃自語著;一位不忍久候的母親奔向港邊,面對茫茫大海高聲狂呼:「孩子啊!媽媽在這裡等你,快快回來我身邊啊……」嘶喊到無力,在慈濟人的攙扶下又回到靈堂飲泣……
終於,在下午一點二十四分,伴著漫天飛灑的冥紙、陣陣悲淒的嗩吶聲,迎靈的船回航了!盛載著滿船的哀傷徐徐進港,十三座牌位在靈堂前一字排開,法會、經懺、焚香、紙錢,所有宗教儀式無非期望能安亡者靈,寬親屬心。
「見不到完整的遺體,至少,找到了魂魄。」家屬們這麼想,所以經過一天一夜的煎熬後,終於接受相關單位的安排,於午後二點三十分離開這片殘酷的海域,轉往新竹市立殯儀館,處理善後事宜。
從昨夜就在現場煮食、協助的慈濟人依舊留守,等候著打撈工作告一段落;而另一批來自桃園、中壢、新竹的師兄姊,早已等候彼端,藉聲聲佛號、誠摯的祝福,接續著拂去那流不盡的淚水與傷痛。
▲專題報導
跨越生死門
◎撰文/翁瑜敏
【華航空難後續報導】
《維摩經》云: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是身如幻,從顛倒起;
是身如夢,從妄見生;
是身如影,由業緣現。
終究人身,本是空。
在生死的過程中,
生命的憑藉弱如游絲,
分秒間即敗壞崩解。
但一般人不了解,
緊隨腐朽的,
是重生的喜悅。
從生存層次探觸不到死亡的真相。
面對親人往生,
慟是必然,只是
哭盡了椎心的痛,
卻叫死者太沈重。
了脫生死決非易事,
但在生死輪迴中,
人世的愛永遠不朽。
因此,死亡不過是
一道限制有形生命視野的界線,
跨過,即自在。
歷經華航空難激起的陣陣漣漪,
生死,成了許多人心中難解的疑惑。
本刊希冀藉由佛教生死觀的探討、
現場協助救難人員的祈願,以及
空難罹難者家屬的喪親遭遇,
為猶然波動的人心,
提供一個對待死亡的方向。
▲專題報導
了生脫死
◎撰文/何貞青、李曉雯
《佛教生死觀》
單由肉體的角度來看,
呼吸的停止、形體的腐壞,
在在讓死亡散發絕望與恐怖的氣息。
但從佛法生命輪迴的角度而言,
肉體雖然瓦解,
靈魂卻仍繼續存在,
死亡乃精神生命
正要進入一個重生的過程。
親人的往生是人間一大憾事,倘若離逝的過程並非安然平靜,家屬更是情何以堪。
華航空難事件發生後,在淚水交織、痛徹心扉之際,罹難者家屬最企盼的,莫過於摯愛的親人能脫離臨終前的悸怖,獲得安息。
然而,如何才能給予往生者最大的助益?唯有生者透視死亡的本質,坦然面對事實,將自己從哀傷的深淵中解放,才有辦法協助往生者找到依止。
生死一體,無驚怖
「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轉換的過程,意味著此世的煩惱、負擔告一段落,又是一個全新生命歷程的開始。」世界佛教友誼會(WFB)副會長游祥洲說:「所以佛教用『往生』代替『死亡』,意即在此。」
《西藏生死書》譯者鄭振煌教授也認為:「要超越痛苦、達到生死解脫,必須把生和死視為一體,如果分成階段性來看,必然會對死亡產生恐懼與逃避,造成很大的傷害。」
單由肉體的角度來看,呼吸的停止、形體的腐壞,在在讓死亡散發絕望與恐怖的氣息;但從佛法生命輪迴的角度而言,肉體雖然瓦解,靈魂卻仍繼續存在,死亡乃精神生命正要進入一個重生的過程。
莊嚴佛號,安亡者
在生死的轉換過程中,除了平日具修行定力者,能靠自己的修持平靜地往生之外,一般人在臨終前的最大障礙往往是「放不下」。
此次華航空難,令家屬最感不忍的,即是親人臨終前所遭受的身心巨創。「這樣的情況下,若能為罹難者助念布施、祈求平靜,對其助益最大。」游副會長表示,藉由莊嚴平靜的佛號,能協助往生者心安能捨,放下一切往生淨土。
「很少人可以選擇死亡的方式,有些人的往生有著代眾生受苦的含意,這是一種菩薩的承擔。」游副會長特別提到,當神識離開肉體的瞬間,生前面臨的一切就與罹難者不相干了。
亦即,亡者早已脫離臨終的苦痛階段,因此家屬實不必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亡者身上,以免剎那間的印象成為一生永難磨滅的傷痛。
鄭教授也建議家屬舉辦定期追思會,聚在一起相互關懷,共同探討生命議題,或是邀請宗教界的大師來開示說法,讓家屬在哀慟之餘,能更了解生命的真相。此外,各界也可適時給予支持的信件、禮物,表達社會對他們的關懷。
對家屬而言,親人驟逝這沈重的課題,依舊得由自己來解;或許,試著將漫無邊際的牽絆化成清淨的祝福,存亡雙方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寧吧!
▲專題報導
一路,走好
《大眾的祝福》
「能為你們做什麼?」
記掛著亡者的魂魄、背負著生者的重託,
這群藍色的身影穿梭在殘骸遍布的墜機現場與家屬們的陣陣淚雨中。
溫柔的擁抱、用心的傾聽、輕聲的撫慰,
淚仍掛在眼角,但此刻家屬的心,不再孤獨。
慈濟人
◎撰文/翁瑜敏、蔡玥丰
百合鋪陳的花壇上羅列著三排照片,隕落的生命重現在黑白色調中:眼珠睨向一旁的小男孩,慧黠的神情兜滿了世界的奧祕;披著婚紗的女子依偎在男子身旁,全身散發著幸福的光采;抿唇含笑的白髮老婦,縱橫的皺紋裡交織著對人世的洞察……然而這些曾經美麗的容顏,全在白燭升騰的煙塵中微微變了形。
三月六日清晨六時許,華航為空難罹難
者舉辦聯合公祭的現場,即見二百五十位慈濟人藍色的身影穿梭其中;別在襟上的白色蘭花,是慈濟人對亡者衷心的祝福:花開見佛,乘好因緣再來人間。
連日的陰霾換上了春陽的薄紗,空難的陰霾卻仍籠罩在罹難者家屬心中。九時許,陸續到來的家屬們擎香顫抖、眼已糢糊。慈濟人穿行在陣陣淚雨中,手輕輕搭上抽慉劇烈的雙肩,側身靠向婦人的耳畔緩言安撫;未久,淚仍掛在婦人的眼角,但心已不再孤獨。
家住中壢的黃姓男子,自墜機現場即不斷接觸到慈濟人的關懷,喪妻之慟仍未消褪,卻記得在公祭現場,跟慈濟人說:「你們是社會上最可愛、最值得尊敬的一群人了。」
二月十六日墜落的天火,燒沸了人心的不安。事隔月餘,社會的情緒仍在波動,安撫的任務益見急迫,中年男子的信任猶如眾多家屬的信任,使在空難中動員超過一千五百人次的慈濟人,生命中承載了更多的託付。
載憂撫慟,本初衷
責任雖加重,但支持著慈濟人奔走在遺骸遍地的現場、愁雲籠罩的宅邸、哀悽肅穆的祭儀,該是心中那分永遠的初衷:對人世懷抱的大愛。
「我們不到九點就集合在桃園中正機場,約在十一點十五分應家屬的要求,破例被允許進入現場助念。通往失事現場,路好長好長,罹難者遺體血肉模糊,飛機殘骸散落一地,一步一步走來,我深刻感受到家屬肝腸寸斷的悲慟。」江春霞說著說著,一時竟哽咽。
「能為你們做什麼?」記掛著亡者的魂魄、背負著生者的重託,楊金雪以及緊急趕到的三十五位慈濟人,於偌大的墜機現場,只有盡可能的放開聲量,讓佛號聲傳誦至最遠的地方。眾人於哀悽中,只求,在最需要的時刻,寄予罹難者最深的祝福:「一路,走好!」
一具具的遺體不斷被抬進臨時搭蓋的塑膠棚,驀地一陣強風掀起覆蓋其上的白布,站在助念隊伍前引磬的江春霞,於毫無預警的情況下面對一張張亡者驚愕的容顏,心跳得厲害,不斷告訴自己,這時候不能害怕,就算是怕,也得承擔這個工作。「心無罣礙,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的《心經》經文閃進腦海,她的心定了下來。「我將心思全部放在念佛上,最後,也不知道誰將我手中的引磬接了過去。」
救援在寒風冷雨中進行,但二百零二位罹難者只確認出一百零五具,使原本預計於六時結束的現場清理作業不得不延宕;慈濟人不忍未經認領的遺骸棄置孤棚,自五點多加入搬運遺骸的行列。
「我當時心中沒有一絲一毫的害怕,只希望罹難者能儘快到板橋殯儀館進行DNA比對,畢竟這裡只是暫時棲身之所。」楊金雪眼眸中閃著一抹不忍與慈悲。
自十七日起即在板橋殯儀館參與助念與善後的楊茹云,目睹一幕幕尋覓遺體的痛與捨,亦對生命有了另一番體悟:「原來,人的欲念可以降到這麼低。一位母親憑著黏在屍塊上的護照,找到自己的女兒,即使只有部分,卻已心滿意足。到這個時候,尋覓遺體的親人,只求逝者得以保有全屍,甚至到最後,很多人只求認到一個屍塊。」
「人為何不快樂,其實是因為欲念太多,爭到全世界卻失去了生命,又有什麼用?經歷這樣的事,讓我的心變得更柔軟、更惜福。」清秀的臉龐有著一股安詳,楊茹云不禁感恩起人世苦難的所有示現。
延續遺愛,伴生者
春季正綻放所有的美麗,而親情、愛情卻終止於那場突至的天火。對亡者,或有許多的追憶;對生者,該有更多的不忍。
空難事件引起的騷動漸至尾聲,西濱公路旁,砍了半截的行道樹於風中無聲地抽長著綠芽,但停留在家屬心中的哀痛,何時才能消逝?
一聲聲安慰、一段段佛號,慈濟人只願延續--朵朵亡魂於匆忙隕落中,遺留在世間的愛。
消防隊員
◎撰文/蔡玥丰
在災難現場,全力搶救的他們沒有時間去悲傷,
但是等稍稍空閒的時候,
生命逝去的感懷,
仍會悄悄浮現。
對於這幾乎每天必須接觸的生死課題,
他們已漸漸學會更積極、堅強地面對。
這次空難,他們是第一批趕到的救難人員,不知道情況到底有多嚴重,不知道有多少人受到波及,也不知道現場還存在著多少危險……
面對傷亡,是件殘忍的事,但對消防隊員來說,卻幾乎是每天必須面對的課題。當生死離合不再是「無常」時,他們學會更積極地面對……
搶救生命,不容緩
「接到通報後,我們就趕往現場,沒有比較詳盡的資料,也不知道有多少名乘客罹難?不過,這次空難是我們這四十年來,處理過最大、也最困難的任務。整架飛機都散了,連遺體也都散了。」
桃園縣消防隊大園分隊張分隊長回憶起整個空難事件的處理過程,有一套屬於消防隊員的豁達人生觀。「其實,接獲災難訊息後,對於會碰到的最壞情況,心裡大致都有底,因此對於生死,較能以健康的態度面對。而到達現場後,我們也只能儘快以專業的判斷,進行滅火、救援、處理善後。」
現代消防隊員幾乎扮演著「土地公」般的重要助人角色。「反正人家會打一一九,絕對是非常嚴重的事情,所以動作一定要快。剛畢
業時,看到血淋淋的車禍場面,還會害怕,但是這個工作背負著太多人的期望,跟著學長做,沒有多久,也就習慣了!」或許因為每天必須和無數的生死擦肩而過,從事消防工作五年的張先生,表現出另一套生死觀。
「永興化工爆炸案,我們也有六、七名警消、義消罹難。在火場真的是瞬息萬變,誰也沒想到原本只是個小爆炸,當我們趕到時,火勢延燒到雙氧水槽,引發大爆炸,現場人員逃都來不及。」
四十年來,張分隊長面對許多同袍的生離死別,對於生命,他始終抱持著一分尊重與堅持。「尊重生命,就是好好地去保護、去防患災難與危險。早上,我才到附近的國小演講,告訴同學發生火災的時候該怎麼辦?要怎麼避免意外發生?」生命無常,又有何懼?對張分隊長而言,平時學會好好保護自己,才是最實在的事情。
「意外真的發生的時候,也沒辦法呀!我們只能盡力而為,難過也救不了人。畢竟,死是每個人最後的那條路。」
悲傷心情,自己擔
空難現場,最早趕到的一批人,也是留到最後的一群人。
「緊急救難完畢之後,接下來的三天,我們都留在現場清理遺體。下了幾天的大雨,地面泥濘不堪,我們在泥沼中找尋罹難者的殘骸,好給家屬交代。」
消防隊員常不容易聽到大家的掌聲,但是從意外發生到善後,他們始終默默地在做。「尊重生命」四個字,對他們來說,就是多一分體諒與實實在在地行動。
「意外發生時,家屬很容易有過度的情緒反應,有時候救護車的時速已經趕到一百五、一百六了,他們還嫌不夠快。其實,我們何嘗不希望快一點呢?」
「任何事件發生,我們沒有時間去悲傷,或多想些什麼,趕快挽救生命,或是儘快處理現場,幫助家屬善後,才是最重要的。」事件落幕,消防隊員的工作,並未因此結束,他們不知下一場生離死別,會在哪一刻發生。
「忙的時候,幾乎沒有時間去多想什麼。但是等稍稍空閒的時候,同僚死去的悲傷,也會悄悄地浮現。好友過世,傷心是一定的,只期待他們的家屬在物質上、精神上,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援與支持。」
生命的起落無法預知,但是堅強地面對現實,想想下一步該怎麼走,對消防隊員而言,才是最實在的吧!
▲專題報導
走過空難
《生命的重建》
在空難現場,
她,是慈濟委員,
也是罹難者家屬。
儘管心裡掛念著媳婦的下落,然目睹亂哄哄的場面,
她仍揪著一顆心,
隨眾人放聲念起了佛號--
為罹難者,
也為自己的媳婦。
張碧霞
◎撰文/翁瑜敏
「從峇里島返航的華航六七六班機失事墜毀於桃園大園鄉西濱公路……」那天晚上,看到電視畫面旁的新聞跑馬燈,張碧霞從椅子上跳了起來,默禱在華航當空姐的媳婦最好在家。
撥了電話給兒子宗憲,她忐忑地問:「萊娣去哪裡了?」
「去峇里島,一會兒就回來了。」在報社
任職的宗憲正在家裡埋首寫稿,對母親突如其來的問話,有點摸不著頭緒。
「糟了,飛機出事了。萊娣真的是坐這班飛機回來嗎?」
「我再跟你聯絡。」
碧霞無法再與兒子聯絡上,與妹妹至華航總公司確定萊娣在電腦名單上後,立即趕往桃園中正機場。
不求生還,求全屍
抿緊嘴唇的碧霞安靜地坐在椅子上,目睹大廳亂哄哄的場面,儘管心裡仍掛念著媳婦,但慈濟委員的本能使她忍不住加入撫慰家屬的行列:「哭對死者沒什麼幫助,可以不哭就儘量不要哭。」
「我不僅要幫我媳婦念佛,也要幫其他人念。」淩晨一點多,她隨著慈濟人進入墜機現場,揪著一顆心隨著眾人放聲念起了佛號,當看到隨著檢查官確認一具具屍體的宗憲時,她念得更加虔誠。但料峭的春寒夾著雨絲,卻將她的心淋得更濕了。
「是她,是她!」走過遍地的遺骸,碧霞看到完好的萊娣,忍不住對其他師姊說:「她是全屍啊!」
「她很乖、很懂事。我手上的包包就是她出國時買給我的,她也買了一些與師姊們結緣。我心裡好難過。剛開始,還希望萊娣會活著。」捏著手上的藍色提袋,五十三歲的碧霞回憶起萊娣的善體人意,心中充滿了不捨。
錯認遺體,更受創
除了對媳婦的不捨,碧霞更擔心形容憔悴的宗憲。「他整眠整日守在萊娣身邊。無睏也沒吃,頂多是回家洗個澡。」
次日清晨六點多,即在板橋殯儀館等候碧霞一家人的慈濟委員楊茹云,看到宗憲神情哀
悽守候在萊娣的薄棺旁,心疼地拿了張椅子過去,輕聲說:「你坐下來休息一下吧!」
她伸手在宗憲肩上按了一下,卻讓他崩潰了,整個人靠在牆上哭了出來。這是事發後,宗憲第一次宣洩心中的傷慟,楊茹云沒有勸阻,只是噙著淚在一旁陪著。
「原本以為萊娣是第一個被認到的,宗憲還有她爸媽也都說是,怎知道第三天要入殮,萊娣的妹妹幫她上粧時,才發現眉毛是紋過的。我們要重認,他們卻說要等。」碧霞語帶無奈地說起認屍的經過。經過DNA比對,僅剩半截遺骸的萊娣才重回了夫家。但眾人的心卻已不堪折磨。
「我實在對那些家屬很掛念,當他們靜下來回想起罹難的親人,心裡會更痛,所以這段時間要很多人來陪他們走出來。」想到上人的叮囑,楊茹云更加用心地陪伴碧霞一家人。得知萊娣的遺體誤認後,她直說:「這是第二次傷害,唉!認屍的過程其實蠻殘忍的。」
雖知緣盡,仍難捨
手中拿著眾慈濟人與萊娣夫婦於結婚喜宴上的合照,楊茹云指著滿臉通紅的宗憲,心疼地說:「宗憲結婚前發生過一次大車禍,那時玻璃碎片全砸到他臉上,所幸未傷及眼睛,但因植皮手術還未完全,所以他們也沒有拍婚紗照。」半年了,萊娣與宗憲的婚紗照仍未補拍,卻永遠無法再聚首。
「碧霞失去媳婦,我們也好像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楊茹云半年前才參加萊娣的婚禮,豈料今日相同的人再聚,參加的卻是萊娣的告別式。
「一切都是緣啊!事情遇到了,就得去承受,不堅強就無法辦事。不過講卡緊、做卡慢,我只有儘量去做了。」告別式舉行後,停休了半個多月的早餐生意又開張了,十幾年來對佛教的體認,使仍難過異常的碧霞不斷說服自己,勇敢面對無常人生。
「萊娣與宗憲認識十年了,結婚這半年來,她常說再飛一兩年就不飛了,誰知道她與我們的緣分就只到這裡。」對萊娣,碧霞只希望,來生她能有機會親近善知識;但對宗憲,她卻不知如何勸慰了。「我一講,他就哭,我也跟著哭。他看我哭,又會勸我不要哭。」
事發後,未曾一夜好眠的碧霞,希望宗憲有一天能踏進慈濟。當了多年的慈濟委員,雖較一般人更能理解緣生緣滅,但還是需要時間療養傷口啊!心亂地不知如何解釋現下的心境,碧霞只是頻說:「他若能夠進來,我就放心了。」
蔡寶珠
◎撰文/李曉雯
十七年前,大兒子因空難喪生,
當時她心想:
「兒子沒了,我也不想活了!」
接觸佛法,走入人群,加入義工行列後,
她,放下了--生死執著與牽絆不捨。
三月六日,華航空難公祭現場,八十六歲的蔡寶珠嶙峋的雙手緊握著罹難者家屬不住顫動的手,在耳際緩緩地說著:「你的傷心和難過我完全能體會,因為十七年前,我的兒子也在空難中往生了‥‥‥」
喪子之痛,似椎心
那是一個盛夏的上午,體弱多病的寶珠如常地在醫院做完物理治療後,由女兒陪同回家。推開家門的剎那,便見裡頭聚集了多位兒子和媳婦的朋友與同事。起初,寶珠不疑有它,以為週末大家相邀出遊,只是,人越來越多,走進媳婦房間想一問究竟,卻見她抱著丈夫的相片哭泣不已。
「發生什麼事情?妳在哭什麼?」哀傷逾恆的媳婦難過地說不出一句話,更不知如何將這晴天霹靂的消息告訴年事已高的婆婆。媳婦的哥哥在一旁猶豫許久,終於提起勇氣說:「親家母,你兒子早上搭去高雄的那班飛機,在三義附近失事了!」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寶珠頓時傻了。
「為了兒子,那時不知哪來的勇氣,就在媳婦哥哥的陪同下,立刻到行天宮拜拜,祈求兒子能平安。但一回到家,得知兒子已罹難的確切消息後,我整個人都癱了,好幾天不吃不
睡,須靠點滴維生。心想:『兒子沒了,我也不想活了!』」回憶起當年的往事,寶珠仍語帶哽咽、眼泛淚光。
儘管歲月流逝,喪子之痛對一位母親而言,永遠鮮明、深刻。
因親人的驟逝,全家陷入愁雲慘霧之中。白髮的雙親承受不了送黑髮人的哀戚;手足情深的弟弟也因終夜守在靈柩旁,日益消瘦;而結婚才兩年的愛妻,抱著剛會走路的小女兒,更是說什麼也無法接受丈夫已往生的事實。
「不知是真的,還是在安慰我,有一次小兒子去參加罹難者家屬的會議回來後告訴我:『媽,你不要常哭,這樣對哥哥很不好!』因為一位歐巴桑去為往生的兒子牽亡魂時,她兒子告訴她:「你一直哭、一直念,我就會被人家拖出來打!』」
夜愛子心切的寶珠一聽,深怕母子連心,自己的哀傷會牽絆兒子無法心離開,所以開始調整自己的悲傷,在人前儘量不流淚,但在無人的夜裡,那藏不住的椎心之痛,仍不免陣陣發作。
走入團體,療傷口
後來,寶珠選擇以宗教和行善的方式來療傷。她開始接觸佛教道場,聽師父的開示,捐錢救助有困難者,還參與許多如造橋鋪路的善心義舉。雖然聽聞佛法很歡喜,但煩惱和傷心隱約仍在。
有一次,一位委員邀她去花蓮見證嚴上人。上人得知她的煩惱後,慈悲地安慰她:「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分母子緣盡了,就散了,要放下,不要再煩惱了!」
當下,她皈依了證嚴上人。從此,慈濟成為她的生活重心,為了說慈濟、做慈濟,她得學會自己搭車,自己買票,自己認路。
「我深深感恩兒子,庇佑我接近佛法,走入慈濟,讓我的生命變得有價值、有意義起來,也讓我快樂得忘了自己的年紀!」
「雖然現在心很自在,但偶爾從電視新聞上看到空難消息時,難免還是會觸景傷情。有一句話說:『牙齒痛,才知道牙齒痛人的艱苦。』自己有切身之痛,才會了解別人的痛苦。」
寶珠希望以過來人的經驗,幫助這次空難罹難者的家屬早日走出哀傷。「如果真的疼愛孩子,就要將聽到的道理努力地去做,若一直牽掛亡者,他的靈會不安,無法再轉世投胎,家中氣氛也會因啼哭而變得令人心酸。往者已矣,要顧好生者,多為往生者祝福。」
踽踽獨行的背影,坦然而自在的神情,蔡寶珠是真的放下了。
許德英
◎撰文/何貞青
任職空軍的他,
十三年前在一次操演任務中,因另一架軍機突然偏離航道,
撞上他所駕駛的戰鬥機,而失去左腳。
傷後,他轉為地勤人員,
不斷進行飛航安全管理的研究,
也陸續於媒體發表飛航安全建言,
所有努力,為了--
讓空難不再發生,同樣悲劇不再降臨任何一個家庭。
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一個寒流來襲的清晨,許德英一如往常飛上藍天執行訓練操演,當年三十歲的他擔任空軍戰鬥機四機編隊領如隊、模擬機與後座飛行教官,飛行時間一千兩百多小時,人生遠景一如眼前的拂曉旭日,燦爛、輝煌且希望無窮。
老天留我,有使命
就在這次任務順利結束返航時,另一架中興號軍機突然偏離航道,措手不及地撞上他所駕駛的戰鬥機。對方兩名飛行員當場殉職,而失去意識的許德英,因為撞擊引爆了機上彈射座椅自行穿破座艙罩將他彈離飛機,接著降落傘自動展開,帶著全身是血、多處嚴重骨折的他飄降在新營市新東國中操場上。
他,成了空難倖存者。
這次事件,讓他在醫院待了一年七個多月,大小手術十四次,左腳遭到截肢的命運。「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我?」昏迷一個多月醒來,連妻女都還認不得的情況下,許德英就
不斷地嘶吼著這句問號,迷濛渾沌的腦海中隱約意識到一切都和原來不一樣了……,從天上摔下來的不只是軀體,還有心,也一起墮到無底的深淵。
日子在否定、憤怒、求助、沮喪的情緒中打轉,但服役時訓練出的理性與堅毅,讓他警覺必須擺脫這種心境。稍微可以活動時,便央求友人帶他到空軍公墓向當時罹難的兩位弟兄致哀。
站在墳前,感慨著生死一線間時,一個聲音自心底悄悄升起:「我原本也該躺在這裡的,老天爺卻留我下來,是不是有什麼使命要我去完成……」「也許,上天留我作見證,是要警示世人別再犯同樣的錯誤、造成更多破碎的家庭吧!」
正視傷口,記教訓
「雖然事隔十三年,那次空難事件的影響卻還沒完全消失。」許德英已邁入中年,眉宇間有著歷經生死交接的坦然與豁達,但提及過往,仍不免少許感嘆:「創傷,不是那麼容易消失的。」
因為自己受過苦,所以不願別人再嘗這種滋味。傷後,他轉為地勤人員,不斷進行飛航安全管理的研究,同時改駕駛桿為筆桿。在所著《換個跑道再起飛》一書中,他除了分享折翼後重建的心路歷程,也寫下多年研究成果,同時於媒體發表許多飛航安全的建言。所有努力無非希望作為一種警惕與提醒:讓空難不再發生,同樣悲劇不再降臨任一個家庭。
只是,此次華航空難事件,不只重擊了整個社會,也再次粉碎這個期望。許德英除了惋惜,還有無限的感慨:「我是一個倖存者,雖然和家屬的心境不同,但同屬空難受害者,可以想像他們的痛苦與掙扎。」
「我衷心期盼家屬能將所有的憤怒與不滿,轉化為積極的力量,一起推動飛航安全及危機處理制度的改革。記取教訓、讓慘劇不再,即是對逝者最大的敬意。」他以己身經歷與家屬共勉。
許德英在空中受創,但從不對廣袤--天失望。「我們可以選擇用淡忘來療傷,但也可以勇敢正視傷口--雖然那可能是更大的折磨。如此一來,所有用生命換來的警示,都將提升、長存,而非只是遺憾。
- May 19 Tue 2009 13:54
1998年03月 376期-A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