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種子的力量
◎證嚴上人
《無量義經》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例如一粒種子,一旦發芽茁壯、開花結果,再將果實中的種子播撒出去,就可以延伸出無數無量的果實。
每個人的生命中也都有一粒種子--菩提心,蘊含了無窮的大愛。唯有用心培育,才能在心田裡落土生根、成果纍纍。
今生大家能同心、同志、同行菩薩道,是因為累積了過去生的緣與情,人人應彼此珍惜、相互關懷,將這分善緣環環相扣、將這分長情綿綿相續。
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讓我們以最虔誠的心來發願--
無論遭遇何種境界,都要保護好這分菩提心,使大愛的種子從一而百千、百千而無數萬,永遠傳衍下去!
▲社論
東南亞霾害之省思
離台灣飛機行程大約四小時左右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一帶,最近遭受霾害;據報導已有多人喪失寶貴生命,而因此罹患相關疾病者為數亦不少。該地區已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宣布為國際災害區,目前國際社會已伸出援手投入救災的工作,而當地慈濟人也盡一切所能關懷這次災害,並且發放了上萬個口罩給民眾應急。
我們首先要對因此災害而喪命以及罹患疾病者表示難過之意;此外,我們也要對因大火而被燒毀的廣大森林感到悲哀。據了解,造成霾害的森林大火,肇因於某些人為了商業目的進行燒山;因此,此次霾害可說是大地的反撲,人類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竭澤而漁,終致使自己的生命存在受到威脅和傷害。
其實,造成霾害的森林大火,所傷害的不只是當地的人和森林,也不只是當地自然界中的有機生命鏈遭到破壞;影響所及,甚至於整個地球的生存環境都可能橫遭巨變。
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一直把大自然當作工具,從宰制的角度去看待大自然,從而無法真正愛護大自然;而大自然也就在人類工業文明和商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不斷受到破壞。人類目睹這種巨大悲劇,雖然近幾年來環保意識開始抬頭,但是尚未廣泛地深入人心。
人是一種自然存在,必須透過自然來確證生命和發展生活;因此,當人在強調利用厚生的同時,必須不斷使大自然的內容更為豐富。只有大自然因為人的愛護而不斷復活茁壯,而後人的生命才能得以綿延不斷的發展下去;如果自然頻遭破壞,到頭來將導致人無法生存--這也就是說,如果自然不再成為自然,人也就無法繼續成為人。
東南亞的霾害已經預示了警訊,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已經到了一個可怕的臨界點,人類再不愛護大自然,甚至設法去豐富再造自然的話,人就會失去生存的憑藉。
自然本來就是人的生命世界,人必須從狹隘的工具主義的自然觀中解放出來,轉而以有機有情的角度去愛護以及融入自然,讓自然和人形成你儂我儂的和諧親密關係。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從自然中直觀人的生命,並且體觀同體大悲的精神。
大自然本無國界之分,關心大自然亦不應有地域之區別,而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為了人類以及其他有機生命,讓我們堅決地一起攜手讓自然不斷活起來吧!
▲無盡藏
珍惜時間,把握因緣
◎證嚴上人主講/弟子靜淇恭錄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六年九月廿一日
農曆八十六年八月二十日
人生無常,現在我好好地站在這裡,下一秒會如何,我也不知道;不
只是我,每個人都一樣……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很高興看到南北慈濟人共聚一堂,雖然台灣不是很大,交通也很方便,但大家能聚在一起,說實在的也是難得的因緣啊!何況我們同道同心一起護持慈濟志業,真的是殊勝好緣。
慈濟已經三十二年了,這麼多年來,我們從慈善開始做起,而後發展醫療、教育、文化等志業,因為各地愛心人士把力量點點滴滴集合起來,慈濟才有今天的成就。
就像剛才我進來時,有好多小菩薩拿撲滿給我,說是要給我建院,也有的說是要給我救人,他們是那麼純潔可愛,讓人感覺好貼心!其實不論是建設還是救人,都出自孩子天真無邪的愛心,真是功德無量啊!
「我太太每次來做志工前,
都像小學生要去遠足般興奮,
她做慈濟真的做得好歡喜!」
剛才頒獎表揚慈濟醫院志工時,聽到司儀念到蘇金蓮的名字,我感到內心一陣心痛,因為她在慈院當志工至少五年以上了,本來今天會親自來領獎……
一個星期前,蘇居士回來當志工,中秋節前夕,還在慈院一樓的衛教廣場和其他志工一起跳山地舞,讓病人們都很開心。靜思精舍中秋晚會上,她們也以山地舞歡迎貴賓和全省的慈濟人,當晚雖然看不到天上的圓月,但大夥兒在精舍前的廣場圍成一個大圓圈,台中志工們跳「阿里山的姑娘」,台東志工們也表演深具地方特色的山地舞,場面和樂融融。
隔天志工早會,我讚歎這些阿嬤級的志工穿上山地服裝,跳起山地舞,還真有山地人樸實樂天的風味,她們聽了很開心。早會結束後,她們到慈院當志工,當晚回到精舍,大家還興致勃勃地分享心得。
回房就寢前,台中志工讚歎台東志工山地舞跳得很好,蘇居士說她是專程去學的,希望把快樂帶給病人,志工們請她教大家跳,她立刻站起來示範。
她示範得很好,也跳得很高興,
跳到最後一個舞步時,她要大家跟著學,只聽她講了一句「妳們跟著我來」,就看到她一直往前傾,接著倒地,起初大家以為舞步就是這樣,隨即覺得不大對勁,原來她昏過去了,志工緊急叫救護車送她到慈院,專長心臟內科的林副院長及內、外神經科主任都來了,那時她還張開眼說:「我沒事。」志工們回答:「沒事就好,大家都嚇了一跳。」她還說:「沒事,沒事,千萬不要打電話告訴我先生。」說完話,她的眼睛就閉上了,後來再也沒張開過。
天一亮我趕到加護病房看她,腦神經外科主任告訴我,她的腦血管動脈瘤破裂,我問他情況如何?他搖搖頭說不樂觀。她先生也趕來看她,主任問他說,太太平常會不會頭痛?他說會,主任說這種病症較常發生在四十歲到六十歲之間,因為這個年紀的腦血管如果不健康,就會比較薄、容易破裂。
佛教有句話說:「臨命終時,心無貪戀,意不顛倒。」修行就是要修到這種程度。她在倒地前一秒還是很高興,送到醫院後還張開眼睛說她沒事,一點都不驚慌,多自在啊!所以對她而言是很有福的解脫。
她先生告訴我:「我知道這對她來說,沒有痛苦和掙扎,不過事情來得太突然了,我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調適。」我說:「不只是你,其實我也很心痛,但我們只能祝福她。」
然後他向我說:「師父,你知道嗎?我太太是進入慈濟這幾年才有真正快樂的人生,她做得很歡喜,尤其每次要來做志工前,都像小學生要去遠足般那麼興奮,她這一生做慈濟真的做得好歡喜!」
他說事情發生的那天晚上,她還打電話說星期六要回家,但星期日還要再來,因為要接受師父頒獎。
剛才我聽到司儀念出她的名字,但她再也不能親自來領獎了,這分哀痛將永遠留在我心底。不過我也很羨慕她,因為她能在歡喜的氣氛以及自在的心靈中闔上眼,多有福啊!
諸位,現在我好好地站在這裡,下一秒會變成怎樣,我也不知道。不只是我,每個人都一樣,生命真的很無常,所以我要加快腳步,更認真地為社會建設福祉。
在公司,他們是董事長和司機;
在慈濟,他們互稱彼此為師兄。
慈濟對於整個社會,首要工作是淨化人心。我常說台灣是個寶島,有天時、有地利,如果能再多點「人和」,那台灣真是好地方啊!
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就是清淨的本性。社會之所以發生那麼多問題,最主要是人們心靈受到污染,遮蔽了本性。心靈想要淨化,必須發揮愛心去為社會付出。
剛才我從精舍出來時,看到停車場有位慈誠隊員,他說今天輪到他值班,我旁邊一位弟子問他:「陳師兄沒來嗎?」他說:「沒有啊,他是昨天來的。」你們知道陳師兄是誰嗎?是他的董事長。在公司他們是董事長和司機的關係,但一進來慈濟,他叫他師兄,他也稱他師兄,輪到值班或指揮交通時,兩人不分彼此一起工作,這就是平等,也是心靈的淨化。
這位司機曾向我說:「師父,我真的很感恩您!」我問為什麼?他說他的老闆成為慈濟人後,被師父教好了,連帶地他的日子也好過多了。
我問他以前如何不好過?他說:「以前老闆每天都要喝酒,喝到三更半夜,醉醺醺的,在車上不但吐得一塌糊塗,而且還大喊大叫。自從他進入慈濟後,都準時上下班,也不喝酒了,我的日子就好過多了,不但可以
正常上下班,最高興的是在慈濟值勤時,我們兩個都是同樣的身分,好像兄弟一樣。」
諸位,這位老闆以前一年要喝掉四十呎長貨櫃的洋酒,可見一天要喝掉四十呎長貨櫃的洋酒,可見一天要喝多少瓶!他現在和以前真是天壤之別,這就是心靈的淨化。
生命無常,誰知我還有沒有
另一個三十年的時間?
所以我要趕緊加快腳步。
慈濟大林醫院工程已完成地下室的部分,展開地上物建築。慈濟之所以要興建大林醫院,是在四、五年前,衛生署長來花蓮向我提到雲嘉南地區欠缺醫療資源,當時我就下定決心,要為欠缺醫療--尤其是欠缺愛的醫療的地方建設醫院。大林醫院規模比花蓮慈濟醫院還大,我很期待這間醫院能在當地發揮很大的救人功能。
也許有人會質疑慈濟是不是有很多基金,否則為什麼還要做那麼大的建設?我常說錢還在大家的口袋裡。我只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只要我做得好,就能得到信任,把大家點點滴滴的愛匯集起來,為社會建設。
生命無常,誰知我還有沒有另一個三十年的時間?所以我必須加快腳步,用最短的時間把全省醫療網建設起來。
在教育志業方面,則要建立「完全教育」: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研究所的一貫教育。
幾乎每天我都會聽到一些家庭問題,例如很多父母怕孩子在台灣受到升學壓力,就把子女送到國外去,一家人分散多處,形成家庭問題。其實我們可以在台灣建立完全教育,說不定風水輪流轉,往後變成外國人到台灣來留學。這並非不可能的事,一切唯心造啊!最起碼我們可以給台灣子弟完整的「愛」的教育。
幾天前有一群學者來參觀慈濟醫學院和護專,他們說學校環境非常好,能來讀慈濟的學校真是有福;他們還問我會不會覺得付出太多了?我說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只希望能把大家的愛心累積起來去付出,實現愛的教育。
昨天,慈院神經外科蘇主任帶著一群醫學院學生和學生家長來精舍,並且住了一晚,今早家長們帶著孩子,與懿德媽媽們一起來見我,家長們說:「謝謝師父,讓孩子們有這麼好的環境,蘇主任和懿德媽媽把我們的孩子照顧得很好,他們來慈濟後懂事多了。」我說:「付出無所求,只希望他們努力讀書,懂得感恩與愛。懂得感恩就會認真用功,將來付出愛的醫療良能。」
不論是建設醫療網或完全教育,我希望能在五年內完成,因為生命無常,我必須把握時間。一口氣能吸進來,就表示還活著;呼出去沒有再吸進來,生命就結束了。
除了把握時間,還要把握因緣,慈濟三十二年來受到社會的信任和國際的肯定,這是大好因緣,目前的社會極需慈濟聚集愛心資源來建設。希望諸位都能多多投入慈濟世界,如此對社會、家庭及自己的人生,都會有一種踏實感和歡喜自在。
很感恩慈濟委員們長時間的付出,也感恩在座各位,千言萬語還是感恩,因為你們的愛心給予委員們精神支持,使他們更積極投入社會,幫助我做淨化人心的工作。
慈濟世界就是大愛與感恩:這麼多人的愛會合在一起,就是大愛;而人與人之間相互感恩,就是慈濟最美的文化。
祝福大家福慧雙修、健康吉祥!
▲聞思修
角色
◎文/靜淇
有位孩子一心一意想參加學校的戲劇演出,媽媽擔心他選不上會難過,決定在演出角色公布那天,親自到學校接他。當天,只見孩子衝向母親懷抱,眼中閃著得意和興奮,大聲叫著:「媽,您一定猜不到,我被選來鼓掌和歡呼呢!」
這是我曾經看過的一則極短篇。
當朋友告訴我,她先生因為服務機關業務精簡,被調任至其他單位非主管職務,而一直落落寡歡時,我影印了這篇文章給她,請他們夫妻倆一起閱讀。
演出光與熱
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他們,她先生猛向我道謝,還說正當他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失落、茫然時,那篇文章中的希望、鼓舞,給了他很大的啟示和力量,幫助他走出憤恨不平的陰霾;他也想通了,其實擔任什麼職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那個角色扮演好。
一九四八年,德蕾莎修女離開了舒適的修道院,脫下了黑色道袍,換上印度農婦穿的白色衣服,從此走入一個悲慘世界,直接替最貧窮的人服務。
德蕾莎修女平凡的足跡印著不平凡的事蹟,她以行動告訴我們:角色的價值,並不是它外表的地位與文飾,而是由內而外所散發的光和熱啊!
自我認同
我們周遭也有許多人,默默地、盡責地扮演著他們的角色,我們辦公室裡的工友老陳就是這樣。
年近六十的老陳家中世代務農,擁有良田數甲,子女都已成家立業,也很孝順,照理他大可在家享清福,不必每天早出晚歸地在外辛勞。但四十年來,他仍是每天笑口常開地做著提水、打掃、洗茶杯、整修花木等工作。
有次閒聊,他告訴我:「從小我就夢想能在公家機關上班,但我沒念什麼書,能做工友,已經很知足了;每天清早,到田裡巡一圈後來上班,是我最快樂的時候,我只是很珍惜我的工作,努力把它做好而已。」
知足的他相較於汲汲營營於地位和聲望的人,實在多了些許的輕安與自在。
我也這樣自我期許。所以當辦公室做生涯規畫的問卷調查,要填寫認為此生覺得最有意義、最希望擔任的工作是什麼時,我毫不猶豫地寫下了三個角色:佛教三寶弟子、證嚴上人的弟子和慈濟的人間菩薩。
▲聞思修
國王的新衣
◎文/靜暘
西方有一則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
有一個騙子向國王說他能做出全世界最美麗的衣裳,等到展示那天,他拿著一件無形的「衣裳」,有模有樣地告訴國王和文武百官:「只有品德高尚、有智慧的人,才看得見這件新衣,卑微的人就看不到。」弄得每個人都裝作看得見的樣子,還口口聲聲讚美說:「這件衣服真華麗!」
最後,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終於忍不住大聲喊說:「為什麼國王身上沒有穿衣服呢?」
這時候,才揭破了人們虛偽的面孔。
人云亦云非真知
以前當老師時,曾經和學生分享過這個故事,有一位學生說:「因為國王太愛現,騙子才會上門來騙;貴為一國君王,享有榮華富貴,卻因貪戀一件新衣,而輕易聽信騙子,披上『新衣裳』。原本風光的遊行,最後落得被人『看光光』,而抱頭鼠竄,國王的尊嚴也大大受損。」
學生的這些話,至今仍令我時時警惕。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若把故事中的騙子比喻為導演,國王是主角,而在街道兩旁觀看、拍手叫好的眾人,正是世間的芸芸眾生--人云亦云,明明看不到國王的新衣,又怕被人識破欠缺品德,只好嘖嘖稱奇。其實,這都不是真知的表現啊!
打開心眼得真相
上人曾說:「光用眼睛看,而心眼不開的人,一定糊裏糊塗。」當我們迷戀於某一件事或人,良心往往會被蒙蔽,只看到美好的一面,而不願去承認錯誤。
俗話說:「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做人做事要踏實,不要愛面子,而將錯就錯,自欺欺人。不管對人、對事、對物,用良心看待,就能得到真實。
「國王的新衣」故事的最後,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終於喊出真相;希望在現實生活中,你我也都能當這位看到真相的孩子。
▲聞思修
兩個女人的愛
◎文/慈玫
德蕾莎「媽媽」
清苦質樸為本色
她靜靜地躺在玻璃匣內,像個不起眼的老婦人,臉上的皺紋如生前般刻畫成摺,聽說她那骨突粗糙的雙手十分有力,長年服侍窮人,懷抱棄嬰和病童,清洗痲瘋和愛滋病人的手,在八十七歲的高齡獲得安息。
人們靜靜地排隊進入這個小房間,繞著簡單的靈襯,瞻仰她最後的遺容,一如子女環繞著老母親一樣,哀傷但敬愛情深。許多人經歷風霜勞苦,衣著灰黯,他們不必為弔唁刻意修飾自己,因為清苦質樸是「德蕾莎媽媽」信守的本色。
黛安娜「公主」
美善冠冕塑形象
在地球的另一端,舉世聞名的黛安娜王妃也受到流水般人潮的哀悼禮敬,這位集美麗榮華於一身的女性,也享有慈善家的美譽。而慈善於她,彷彿另一座冠冕,加在她封建貴族的冠冕上,炫麗地令人迷惑:為何在國際媒體的報導上,她的愛比起德蕾莎修女的愛,被放大了千百倍?
透過電視螢光幕,我們彷彿嗅到那鐘聲不輟的倫敦市,人們陷入無可抑止的茫然的傷悲的氣息。一路迤邐的鮮花和人群,連到冠蓋雲集的西敏寺。人們遙望黛安娜的靈柩被送進教堂,一如遙想她生前揉合神聖與世俗的丰采一樣,雖遙不可及,其形象卻又真實地被塑造成美善的象徵。
那個週末的午後,我也不由自主地成為全球億萬個觀眾之一,觀看黛安娜「最後的旅程」,看完之後,發現自己竟也生出點點滴滴的惆悵,為她一生無緣獲得真愛而惋惜,為她在人世間的驚鴻一瞥而感到造化弄人。
也許,我們都被電視聲光色的力量愚弄了,其實我們是為「王子與公主婚姻破碎、公主蒙難」而覺得不堪,我們是為失去一個可寄情名利幻想的對象,一個可觀賞美色的目標,而覺得空虛悵惘。
修女之愛長存
王妃之愛已矣
王妃已矣,即使她仍在世,地球也照常轉動,全世界有無數個生命等待關懷,無盡的人世悲歡從太古之初就已不斷上演,總有一天,我們會忘記黛安娜。
然而,德蕾莎修女則不容易被忘記,因為她創辦的「仁愛修女會」傳承她的精神,依舊深入貧苦,傳遞愛的訊息。她仍活著,透過她跋涉過的足跡予世人的啟示。
看德蕾莎修女與黛安娜王妃,兩人皆具愛的形象,也碰巧相知相惜,但修女之愛純潔無瑕,如她那白布藍邊的一襲衣著,向大地無垠地擴展。而王妃之愛總被加以包裝呈現,如她跟著時尚變換的衣著一樣,世人看不到真實清朗的她;未能開發平衡的聖潔,她將自己暴露在危險中,終至一個踉蹌而倒地不起。
▲特別報導
愛,不該鎖在保險箱
◎文/黃秀花
《「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拍賣因緣》
黃金珠寶的價值,在於它的光澤;名人書畫的珍貴,在於它的美雅。所以擁有的人,無不自珍自賞。
慈友會(由企業家夫人組成,宗旨是「以慈濟精神會友」)與慈濟榮譽董事聯誼會這次聯合企業家聯誼會,再度共同發起的「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捐贈珠寶書畫義賣活動,承十方善士大德,海內外的收藏家、藝術家、藝術工作者熱烈響應,喜捨珍藏最愛,參與慈濟志業的建設。匯愛心為巨流,一股強大的信心力量,推動慈濟朝向志業的既定目標,諸如:大林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每一項工作的開展,都是一分大愛的呈現,只為人傷我痛,不忍眾生苦;故願擁抱蒼生,付出關懷。捐者難捨能捨,因其心中充滿了愛,能捨必能得,得到清淨和快樂。捐贈者有情,義購者有愛,愛心前後輝映,譜成人間至善至美的樂章。
感謝十方善士大德,和所有收藏家、藝術家、藝術工作者的愛心捐贈。珠寶名畫有價可誌,喜捨愛心不能計量,並要感謝蘇富比公司的義務鑑定,與各愛心單位的贊助印製珠寶拍賣品目錄。更要感謝各地善心人士的踴躍義賣,在愛心的潤澤下,煥發一種高貴的人品氣質,成就如此殊勝的因緣。
釋證嚴
三個女人的閒聊對話,促成這次「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的拍賣會。
兩年前的一次聚會中,李佳穎提到舉辦古董錶義賣的構想,獲得慈引、林臣英的認同。討論中,三人靈機一動:如果再加上珠寶、字畫及古董,不就更完美了嗎?
初步達成共識後,素來對珠寶頗有研究的慈引,便找來經營寒舍開發公司的好友蔡辰洋商討此事。已是拍賣會上老將的他,一聽說是為了籌募慈濟醫療建設基金,二話不說,馬上應允襄贊、承辦這次活動。
一次花蓮慈濟志業體參訪後,蔡辰洋震懾於親眼所見的景象,率先捐出收藏多年的翡翠觀音;這件稀世珍寶曾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展過,也令曾有人想購置收藏,但他都不曾點頭,如今竟肯割愛捐給慈濟拍賣,令李佳穎等三人既驚訝又敬佩。
拋磚引玉齊募心
繼蔡辰洋拋磚引玉的舉動之後,慈引也捐了保險箱內的所有珠寶。
當年要到加拿大之前,慈引曾請祕書幫她開了個保險箱,珍藏這些寶物。為了贊助這次的拍賣會,她打算
把珠寶取出;去開鎖時卻驚訝地發現:「保險箱號碼和我的委員號竟然一模一樣!」她說:「我收藏的這些珠寶,好像都是為捐助這場拍賣會做準備。」
「這些東西真的都要捐嗎?」當慈引將收藏的珍物,展現在李佳穎和林臣英面前時,兩人幾乎同時睜亮了眼,她們想:這些珠寶都那麼名貴,而且要收集色澤、重量相同的寶石,很不容易啊!又配成一套,更是困難!兩人在歎為觀止之時,也感動於她有那麼大的願力,而當場流下淚來。
李佳穎為使大家的愛心更盡善盡美,在徵得所有捐贈者的同意下,請設計師將珠寶重新設計,更加襯托它們的附加價值;而所有的設計費用,她一概自行吸收,可謂默默奉獻的幕後功臣。
身為服裝設計師,林臣英對美的感知力特別強,除了捐珠寶、字畫外,她也參與義賣品目錄的編排、設計,從過程中她感受到:「各行各業都不乏富有愛心的人,像這次寒舍就大力幫忙,貢獻專才。」
呼朋引伴同布施
在募件、收件的過程中,也不乏
感人的事蹟。如新加坡郭玉琴早年與先生胼手胝足創業,當事業有成後,卻發現罹患血癌,經骨髓移植才得重生;經歷過生死關頭的磨難後,她覺得身外物並非必需,於是將先生送給她僅有的鑽石捐出。
因經營佛心文化藝術館,何登耀與林庭君夫婦結識了許多書畫家,當聽聞慈濟要籌募醫療建設基金,這些書畫家即爽快地捐字畫響應。「有些畫家生活並不富裕,卻捨得布施,真是令人感動!」林庭君說。
旅居西雅圖的高明善,也因早年曾經營書畫買賣,收藏了不少名家的字畫,這次他不但提供所屬建泰藝術廣場,作為字畫收件處,並慨然捐出包括于右任、楊三郎等人的字畫。
「其實付出比擁有更快樂!因為擁有會產生貪念,欲求不滿就想收藏更多,捨了反而輕鬆自在;欲望減低了,心胸就會變得更開朗。」高明善心有所感地說。
義務擔任字畫整理工作的畫家李少堂,多年來對慈濟的護持總是不遺餘力,這次由他負責字畫整理,自是得心應手;此外,行善不落人後的他,不但布施自己的作品供拍賣,也將所珍藏的楊善深畫作捨出。
早年喜歡趕時髦的文素珍,曾是珠寶愛用者,踏入慈濟後,整個心念轉變,不再認為珠寶能襯托她的氣質,而將保險箱的珠寶捐出。她表示:「愛不該鎖在保險箱裡,女人的魅力並不是靠珠寶的光彩來彰顯,而是來自本身所散發的光和熱。」
她並藉著赴美探親的機會,將義賣訊息傳達給舊金山的陳鶴松。一聽說此事,陳鶴松立刻捐出珍藏的溥心畬、沈耀初等名家畫作。
何創時基金會創始人,目前旅居加拿大的何國慶,承襲父親對字畫的摯愛,這次也捐贈了郭柏川、陳建中等人的作品。
難捨能捨富中富
每次活動都可接引各方有緣人。如陳金發與鄒淑英夫婦及江子超,便因三年前「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的購畫因緣,而踏入慈濟、貢獻所長。
這次,陳金發夫婦除了發心捐贈顏水龍、余承堯等人的作品外,鄒淑英也向其兄鄒清松募集到楊三郎、林風眠等名家畫作,「與其將畫存在儲藏室裡,不如讓它發揮救人的功能!」鄒淑英說。而江子超也打算邀集親朋好友共襄「義」舉,前來義買。
致力於推動拍賣會的榮董聯誼會和慈友會成員,也「難捨能捨」地捐出珍愛,如葉樹姍、孫若男和陳珀玲等人既捐字畫又捐珠寶,孫若男的先生吳東賢也捨出古董和名畫,實是「富中之富」的例證。
此外,一些名家、收藏家及藝術愛好者,如楚戈、奚淞、朱銘、蔣勳、席慕蓉、王俠軍、楊惠珊等,也都慨然捐贈作品;協助承辦的蘇富比和寒舍開發公司,則分別義務擔任鑑定、收件、目錄製作等工作。
好事不能少了我
雖然,這次募件過程並未擴大宣傳,仍造成捐贈的熱潮,因為聞訊者莫不本著「做好事不能少我一個」的想法,爭取為醫療建設盡一分心力的機會。
不過,捐者肯捨,「真」情固然可貴,還需有買者共襄「善」舉,才能成就救人的「美」事。
因此,錯過捐贈時機者,別忘了來參與十月二十七至三十一日於台北分會、十一月二日至七日於新光美術館的展覽,以及十一月八、九日在新光美術館的拍賣會,一起來成就這樁真善美的大事。
▲天涯共此情
一切都是為了愛
◎文/馬德五(美國德州)
我又問了同桌的幾個人,結果竟然沒有人知道
大林在什麼地方?其實大林蓋不蓋醫院,關他們什麼事?
可是他們卻都來了,為了這個偉大而無私的愛而來!
「慈濟的證嚴法師要在台灣一個叫做什麼大林的地方蓋醫院,所以我今天來這裡參加愛心募款晚會。」
望著這黑壓壓的一片人群,特別又因為百分之九十七、八以上的與會者都是黑頭髮的炎黃子孫,所以我用「黑」字來形容人數之多。雖然餐會七點以後才舉行,可是我在六點來到休士頓亞當斯馬克大飯店時,裡裡外外早就站滿了操著各種口音、說國語的老中了。大家來此的目的,全是本文開頭的那兩句話。
我在人群裡擠來擠去,曾以好奇地心理去詢問與會的同胞:「大林究竟在什麼地方?」說來你也許不相信,多數答案和我一樣,都是「莫宰羊」,可是我們還不是都來了,而且都是預付了起碼一百元美金的餐費才能在這兒擠來擠去的。
在美國住久了的老中都知道,不論去哪一州、哪一家飯店吃飯,很少要一個人花上一百元美金的,所以大家來此絕不是為了吃什麼「山珍海味」;如果說是來看表演,我們在台灣、在美國,什麼大明星、大歌星的表演沒看過,當然也不是為了看表演才來的。
有些與會的老中,從台灣到美國已經三、四十年了,有的更是所謂「外省郎」,他們當初由大陸去台灣是為逃避共產黨的鬥爭,而以臨時心態
住在台灣的,後來到美國立了業、生了根、兒女也成群,帶著連國語也說不好的「小洋兒女」,台灣既無祖墳也無親人,你說他們還會搬回台灣養老嗎?大林蓋不蓋醫院與他們有什麼關係?可是他們還不是來了,為的是什麼?
與我一同從飯店正門大停車場繞道走進會場的一位洋人,他自我介紹叫 Charles Jones,我們邊走邊聊,他告訴我,雖然他不是佛教徒,可是他好欽佩佛教的慈悲精神,所以他是為了響應證嚴上人的慈悲號召而來的。
我與一些在美國長大的華裔青少年聊天,一位叫Philis Chen的大男孩告訴我,他父親因為有事不能來,所以他代表家人來參加。他說他不懂佛教,只知道這是一項非常偉大的好事情。
餐會開始後,我又問坐在我左邊的一位有緣人:「你是否去過大林?」他坦白地告訴我,他在台灣住了差不多一輩子了,可就不知道大林在何方?於是我又問同桌的幾位女士們,結果竟沒有一位到過叫大林的地方,但我們現在卻都為籌建大林醫院募款而來。
後來,節目進行中,我們看到了影片,不但知道了大林的位置,更深切了解慈濟在這三十多年所做的救災濟貧工作,不論在世界什麼地方,只要有災難,慈濟人就來了,他們出錢又出力,奔波辛勞,沒有半句怨言,歡歡喜喜去做,認為那是他們一生中所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為什麼?
三十多年來,事實已經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假如世上真有佛菩薩的話,那麼證嚴上人就是一位活菩薩;他是慈悲的化身,他是將佛法付諸行動的人,是他的大愛引導了我們去追隨他,無怨無尤,快快樂樂,歡天喜地。只要他一聲號召,我們立刻全力以赴,我們誰也不在乎大林在什麼地方,或者我們會不會有機會去參訪大林,這一切的一切,包括今天晚間的愛心募款晚會,完全是為了這個偉大而無私的愛!
愛心宴
愛心宴(Banguet Fund Raising)是美國社會為推動慈善活動普遍運作的一種集資方式。
美國各地慈濟分支會暨聯絡處這一、二年來為了慈濟在台灣的四大志業建設,已舉辦了近十場的愛心宴,善款從小朋友的四塊美金到大人的數十萬元,參與的人不分宗教、不分種族,有企業負責人、也有領薪階級的職員,再加上各界表演工作團體、商家的支持,不僅凝聚了人們回饋社會的愛心力量,未來更將因建設的完成,而與無數人結下永遠的善緣。
全美愛心宴場次一覽表
┌───┬───┬──────┬───────────────────────────────────────┐
│時間 │地點 │與會人數 │特色 │
├───┼───┼──────┼───────────────────────────────────────┤
│85年 │ │ │ │
├───┼───┼──────┼───────────────────────────────────────┤
│6.21 │長島 │六百多人 │播放「台灣障礙兒」紀錄片;字畫拍賣 │
├───┼───┼──────┼───────────────────────────────────────┤
│6.23 │波士頓│一百多人 │播放「台灣障礙兒」紀錄片 │
├───┼───┼──────┼───────────────────────────────────────┤
│11.22 │南灣 │近五百人 │播放「台灣障礙兒」紀錄片;現身說法;小朋友表演服裝秀 │
├───┼───┼──────┼───────────────────────────────────────┤
│86年 │ │ │ │
├───┼───┼──────┼───────────────────────────────────────┤
│6.14 │洛杉磯│一千三百多人│邀請歌星江蕙、童安格、李茂山、王識賢、方文琳義唱;字畫珠寶拍賣;與會慈濟人來自│
│ │ │ │全美各地 │
├───┼───┼──────┼───────────────────────────────────────┤
│6.21 │芝加哥│近七百人 │邀請粵劇名旦劉瑞霞、二胡及琵琶演奏家項蓓星、歌星王識賢等演唱 │
├───┼───┼──────┼───────────────────────────────────────┤
│9.5 │達拉斯│四百七十人 │邀請藝人谷音、大小百合、蔡秋鳳助陣 │
├───┼───┼──────┼───────────────────────────────────────┤
│9.6 │休士頓│七百多人 │邀請藝人谷音、大小百合、蔡秋鳳助陣;字畫拍賣 │
├───┼───┼──────┼───────────────────────────────────────┤
│9.13 │紐澤西│四百多人 │邀得長島聲樂家黃醒民、紐約陳乃霓舞蹈團、特技表演者王紅、歌唱家翟波伉儷以及藝人│
│ │ │ │李靜美、何篤霖、尤雅演出 │
├───┼───┼──────┼───────────────────────────────────────┤
│9.14 │堪薩斯│三百多人 │歌星楊燕、李靜美、尤雅、何篤霖義演 │
└───┴───┴──────┴───────────────────────────────────────┘
製表/李曉雯
▲琉璃世界
我們用「佛化婚禮」結婚吧!
◎文/葉文鶯、文及元
婚禮,昏禮。結婚本是件浪漫的情事,
然而,一場婚禮下來,繁瑣的程度往往超乎浪漫的想像。
其實,多元的社會,有更多元的選擇,文中的三對夫婦,
同時選擇了「佛化婚禮」,做為他們廝守終生的約定。
.電影中,墜入愛河的男女主角正在對話。女人希望男人和她結婚,男人卻說:「我不會為了一張結婚證書而多愛妳一點!」
.電視汽車廣告裡,即將步入禮堂的新人逃開親友的七嘴八舌和緊迫盯人,由新娘駕著禮車,雙雙進入樹林,在一片綠意中大開香檳慶祝,「兩個人的婚禮」是他們的全新主張。
前一個例子看起來,婚禮似乎只
是表面的「形式」,既不會增加婚姻的幸福,也無損愛情的甜蜜,兩人只要真心相愛就好;然而,當一對男女感情成熟,很自然會想到結婚,因為婚姻的安全感和穩定性,使人有所依歸。第二個例子中的新人也許因此決定結婚,然而,卻同時追求婚禮的自主性。
結婚證書固然不能提供幸福的保證,但至少白紙黑字加上朱紅印信,又有婚禮中親友的祝福和公開的名分之實,很多戀人往往樂意依照近於文化背景的方式,向世界宣告喜訊。當然,在盛大隆重的婚禮過後分道揚鑣、令親友錯愕的怨偶,也不是沒有。
當一對男女準備結婚,雙方家族在迎娶文化上的差異,往往在籌備婚禮期間浮現出來,光是喜餅的口味、聘金的多寡或婚期的決定等等,就經常讓很多親家先成冤家。
中國傳統婚禮雖然繁瑣,卻代表著對婚姻的慎重,從提親、付聘、訂婚到迎娶、結婚、宴客等種種細節,無一不言之有理。但如果從籌備到完成婚禮,新人都必須遵從古禮,則所要付出的時間與金錢,往往超乎浪漫的想像。
如何讓婚禮兼具簡化與深義,可從愈來愈多人選擇公證結婚或宗教婚禮看出;而透過宗教信仰的力量,堅定婚約的信心,更讓新人對自己的角色與使命有明確的方向。本文即透過三對以佛化婚禮完婚的夫妻,分享他們的「婚姻新解」。
《之一》‧十分鐘婚禮--翁培玲與張榮攀
在「即溶」與「三合一」充斥的速食時代,婚禮也有日漸簡化的趨勢,已不全然是燕尾服與白紗禮服攜手步入禮堂、結婚進行曲在耳邊恣意奔放的情景了。
翁培玲、張榮攀這對年輕人結婚時,不但未遵照傳統禮俗,也沒有出任何新花招,基於宗教信仰,他們選擇以佛教儀式步入婚姻,過程簡單卻不草率。
這對菩薩道侶樸實、不喜奢華,認真地決定不大宴賓客、不度洋蜜月,甚至連結婚照也不讓攝影禮服公司賺去一分一毫。取而代之的,是鄭重邀請生命中幾位親近、重要的長輩,見證他們的婚禮。
八十四年十一月,經由證嚴上人福證,他們在靜思精舍大殿完成終身大事,歷程只花十分鐘,簡短隆重。
話說結婚當天,有人耳聞一對慈濟志業體員工將到精舍結婚,喜訊便在等待中一分一秒地漫潑開來。新人既是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出身,畢業後又雙雙服務於慈濟志業,使得這場婚禮更顯因緣深厚。
當新人出現,本應最耀眼動人的新娘子一身粉色外套、灰色長裙,樸素得教人感到意外;非但如此,為了這件「終身大事」,他們向志業體所屬單位請假的時間居然才「兩個小時」!
「結婚儀式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從今天起,新郎、新娘都多了一對父母--公婆要抱著疼女兒的心來疼媳婦,媳婦要以孝順父母的心孝順公婆;丈人與丈母娘要如愛子一樣來愛
女婿,女婿也要視丈人和丈母娘如自己的父母。」證嚴上人提醒新人的是面對婚姻的態度與責任。
婚禮是短暫的時刻
婚姻是長久的生活
結婚,被視為人生大事,婚禮若是過於簡單,可能被指為「草率」或「寒酸」。翁培玲說:「我們的父母最初也不贊成,他們認為結婚是好事,何必怕人家知道?擔任介紹人的師媽(上人俗家母親王沈月桂女士)也提醒我們,要多考慮父母的立場,否則現在簡簡單單,以後要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基於肯定佛教儀式的意義,且簡化過程不但能避免勞師動眾,也可省下不必要的花費。所以,她和另一半經過一番懇請,終於說動雙方父母,由他們代向親友致意,表示婚禮簡單且不在本地舉行,不敢勞煩大家。其實,婚禮中有父母、證嚴上人、師媽和幾位長輩出席,對他們夫婦而言,已經相當隆重了。
相較於那些必須經歷全套傳統禮俗,而抱怨禮教束縳,又或者在本省、外省與客家等不同禮俗之間爭執不下的新人來說,簡單且充滿虔誠祝福的佛化婚禮反倒教人心羡。
翁培玲回憶她所認識的幾個朋友,不但結婚前數個月就得開始忙著做皮膚保養、購置嫁奩、拍結婚照、租借禮服、預訂宴席、發送請柬、分送訂婚喜餅等等,忙碌繁瑣若加上意見不合,火氣真的會壓過喜氣。她認為,兩人結婚,婚禮不過是一個短暫的時刻,但是夫妻相處卻是長長久久生活的累積,因此,真正的婚姻是從婚後才開始的。
我們不去夏威夷
金幣也要捐慈濟
簡約,是「惜福」;行善,則是「植福」。他們婚前生活態度便依此而行,也因此,結婚時因花費不多,加上父母長輩所送的賀禮,他們就把
這筆「結婚基金」部分捐給慈濟,部分儲蓄他用。
翁培玲說,結婚至今,家中唯一購買的貴重物品就兩項而已,一是她因懷孕怕熱,裝了一台冷氣機;另一是桌上型電腦,這成為他們日後出書計畫的得力助手。由慈濟文化出版的《花開見蓮心》一書,是他們兩人和這部電腦合作的第一本著作;今年五月間,張榮攀的第二本書《生死自在》又出版了,可見他們充分利用電腦的「物命」。
平時工作忙碌,假日則是他們共同打掃家務或清閒看書的日子;此外,由於兩人都是「老慈青」,特別是張榮攀身為慈濟醫學院慈青社指導老師,所以毫不吝惜將時間撥予學弟妹,安排聚會、參與活動以交流做慈濟事的心得。
婚禮中有些事情可以省略,但是婚後愛的付出可省不得!誠如張榮攀對婚姻的看法:「種種儀式並不重要,兩人要結為夫妻,最重要的應該是決定將今生未完的生命,託付給對方,彼此尊重、包容和相互溝通、疼愛,這才是最要緊的。」
「夏威夷我們自己去,金幣留給你!」套用這句訂婚喜餅的電視廣告詞,翁培玲和張榮攀的例子或可改寫成:「我們不去夏威夷,金幣也要捐慈濟!」不但別有一番趣味,也可看出:愛情雖然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不過他們小倆口的眼裡可還關注著其他人。
《之二》‧鐘鼓齊鳴締良緣--何日生與曾慶方
七年前,曾慶方因工作關係第一次接觸慈濟,便深深被這個團體的美善所吸引,因此常向當時的同事描述慈濟的故事,聽眾之一何日生看見這個說話率直、說起慈濟事就眼睛發亮
的女孩,漸漸被吸引,進而展開追求。交往半年,兩人以佛化婚禮完婚。
「其實我們並非刻意選擇以佛教儀式成婚,一切都是因緣吧!」曾慶方說。
鐘鼓齊鳴聲中
我們多了一對爸媽
婚禮在鐘鼓齊鳴聲中開始,新郎挽著身著大紅傳統旗咆的新娘,在「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聲中步入靜思精舍大殿,雙方主婚人、親友緊隨在後,新人長跪在證嚴上人面前聆聽開示。「男女雙方要抱著相互交換子女、父母的心態,也就是說從婚禮那一天開始,男方多了一個女兒,女方也多了一個兒子;岳父母要多關心這個兒子,公婆要多疼惜著個女兒。這樣就會有一個非常幸福美滿的家庭。」上人說。
當時的新娘,現在已是兩歲小男孩的母親。媒體工作曾慶方說:「我覺得在佛化婚禮中最受用的一句話,就是上人說『將對方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
曾慶方表示,因聽了上人在婚禮中的開示,婚後她和先生提到「媽媽」時,總以「莊敬路的媽媽」、「中和的媽媽」代替「你的媽媽」、「我的媽媽」。若兩人開始說「你的媽媽」、「你的爸爸」,大概就是夫妻兩個準備吵架了。
佛前見證祝福無限
婚姻路上多層保障
現在回想起來,曾慶方笑言:「我覺得當時以佛化婚禮完婚,是一種『歡喜緣』,因為觀禮者並不是抱著『吃一頓』的心態來參加,而是以虔誠的祝福歡喜地為我們見證。」因此,來自眾人的這分「歡喜緣」,便為他們的婚姻增加許多誠心的祝福。
「記得剛結婚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看好,一方面是我們交往半年就結婚了,另一方面,是兩個人的個性差蠻多的。」曾慶方是那種只要一點點小事就可以高興很久的快樂女人,何日生曾引用康德的名言「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來形容自己的妻子;而何日生則是一個臨睡前總要看點關於知識、哲學的書籍,眼睛張開就要做有意義的事的男人。不過,兩人相處日久,何日生也逐漸成為別人口中疼愛妻子的好丈夫。
他覺得妻子讓自己改變許多--從總認為要做大事的嚴肅心情,變得漸漸懂得欣賞單純的快樂,像是買一把盛開的花、去一趟兒童樂園,都可以讓自己快樂。
因為佛化婚禮,讓這對原本個性大不相同的男女,在婚姻的起跑點上有了一個好的開始。尤其結婚之後,雙雙赴美繼續完成碩士學位,讓兩個人更加緊密地相互扶持。
「對啊!那時幾乎像一對連體嬰,不論到哪裡都帶著她。」何日生說
,雖然夫妻倆個性不盡相同,但透過佛化婚禮的祝福,兩人攜手跨越婚姻路上的障礙,一路走來。
從佛化婚禮開始,何日生與曾慶方這對有情眷屬找到了婚姻的真諦。
《之三》‧集團結婚重簡約--張正弘伉儷
「婚姻,就是對自己的承諾。」慈濟台北分會健康諮詢中心顧問張正弘醫師,以一句簡短的話詮釋婚姻。
響應禮儀環保
不發帖、不宴客、不收禮
三年前,張醫師和妻子參加由農禪寺舉辦的第一屆聯合佛化婚禮,結為連理。
他最初是參加農禪寺的禪修班,由於夫妻兩人都是佛教徒,決定結婚時,恰逢佛化集團結婚報名期間,在莊嚴、節約的考慮下,張醫師以他口中「不勞民傷財」的作法舉行婚禮。
八十三年十月,張醫師和太太與其他二十一對新人,一同在佛菩薩面前完成終身大事。
「我想,在佛前完成的終身大事,不只是對另一半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的承諾。」張醫師對婚姻的承諾有一套見解,他說:「對婚姻的承諾,是考驗心性、接受成長的契機,尤其當遇到狀況,『承諾』可以讓自己更有勇氣跨越障礙、破除我執,將爭執化為逆增上緣。」
他表示,在諸佛面前承諾將未來託付給彼此的那一剎那,必須想到就算另一半老了、病了,仍是自己的最愛;也必須想到與對方生活是一輩子的事--這也是佛化婚禮的另一層意義:在寧靜而莊嚴的氣氛中、在承諾的當下,對自己和另一半負責。
由於響應「禮儀環保」的觀念,張醫師不發喜帖、不辦宴席、不收紅包,儀式過後僅以農禪寺準備的素食茶點招待觀禮的親友。
同修共行菩薩道
互敬、互信、互諒
農禪寺一年舉辦一次佛化集團婚禮,過程相當慎重。張醫師說,婚禮之前有兩次講習,第一次講習,由農禪寺住持聖嚴法師為新人闡述婚姻與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聖嚴法師表示,婚姻本身是對家庭責任的肯定與承擔,是一個嚴肅的課題,也是人生絕佳的歷鍊。他勸勉新婚男女一定要相互尊敬、關懷、體諒,要將另一半視為共同修行菩薩道的伴侶。所以佛教徒稱呼自己的配偶為「同修」,或彼此互稱「師兄」、「師姊」;孩子們是「小菩薩」,公公、婆婆和岳父、岳母,則是「老菩薩」。一家人如此相待,在遇到種種家庭問題時,自然會運用佛法的慈悲與智慧來化解。
※ ※ ※
儘管「白首偕老」有被譏為世紀神話之勢,轟轟烈烈的愛情和冠冕堂皇的婚禮過後,可能只見到愛情的灰燼和婚姻的沙漠,情人早已不見蹤影;但是,也有人在識破婚姻神話之後,仍舊不放棄追求幸福婚姻的希望,他們不在愛的激情裡燃燒過度,更不想陶醉於愛情蜜酒恍惚終日,他們願意讓愛像一杯水--清涼、澄澈,不刺激卻恆久有味。
目前常見的婚禮,對於觀禮者而言,除了是老友的聚會、未婚男女的相親機會或大吃一頓外,似乎沒有特別的感動;然而,簡約的佛化婚禮,不但新人肯定婚姻的意義,觀禮者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對大家都是深刻的省思與恆久的紀念。
【參考資料】.《建設佛化家庭》,陳海量著,流通善書
.《佛化婚姻與佛化家庭》,聖嚴法師著,法鼓山 農禪寺出版
.http://ccbs.ntu.edu.tw/cannon台大佛學網
佛化婚禮
◎文/文及元
佛化婚禮是以佛教徒的立場,定位夫妻關係,並由出家師父為新人福證。雖然以「解脫道」的觀點來看,以福證的身分為新人祝福,可以視為接引眾生的方便法。
莊嚴、簡約的佛化婚禮,意義在於證明男女雙方都是三寶弟子,結婚之後所組成的家庭,也必然是佛化家庭(所謂佛化家庭,是信奉三寶並實踐佛法、奉行五戒十善的家庭)。
佛化婚禮之後,基本上不另設宴,而以素食茶點或甜湯圓招待親友,也有人不發喜帖不收紅包,以電話告知親友,響應禮儀環保的觀念。
另類歸寧喜宴
◎文/文及元
今年五月二十六日,宜蘭委員蔡秋華的女兒陳心穗歸寧,喜宴照常,不過蔡秋華安排以慈濟茶會方式進行,穿插著手語歌、團康及慈濟志業的介紹。
新人在十二位身著旗袍、手執粉紅蓮花的慈濟委員引領下,踩著「普天三無」的樂音進場。手語歌表演之後,蔡秋華以證嚴上人常教導的
法語一一「要以孝順父母的心來孝順公婆」、「言語要柔軟」、
- May 19 Tue 2009 08:17
1997年10月 371期-A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