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八月一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八月一日農曆八十七年六月十日

杯子不要看缺角,
要看圓的那一邊;
如果杯子打破了,
怎麼辦?

上人驅車赴靜思堂參加暑期最後一梯次的大專生活營及第一梯次教師志工營圓緣典禮。在心得分享時,臺大呂信瑩同學提到,五天下來的感覺是滿心的歡喜,不過卻有一些些的感嘆。「歡喜的是,我終於找到慈濟這座寶山;感嘆的是,我沒有拿很多寶藏就要離開這裡。我不知道能帶走什麼東西,但是我確定可以拿到兩樣東西。」

兩件寶藏

「第一,我知道什麼事都是值得努力學習的。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可是我就是從一些好像沒有什麼的事中學到了什麼。從開始報到那一天,我學習如何好好吃飯、作息、走路、睡覺,一直到學習謙卑、用心,然後學習到如何去學習--學到什麼是困難,學到怎麼去克服困難;也學到什麼是感動,怎麼珍惜這分感動。我學到的第二件事是:對任何事、任何人都要抱著一分感恩的心。」

蔡君彝同學表示初來乍到非常不適應,因為是自由慣了的大學生。後來發現這是團體生活的學習,是師父強調「用心哲學」的具體實踐。

「在學校是學生活的技能,在這裡學的是生活的態度、做事的態度。上人說生活的理念是跟隨我們一輩子的東西,我很高興這次的學習經驗讓我的心更謙卑、更柔軟,也讓我成為一個不只會唸書的人。」

服務於昌隆國小的方上榮老師,分享他當志工的心得。他說道:「發揮人的功能真的很重要,不要太小看自己,不要限制自己只能做什麼事情。老師不只是一個教書的人,學生也不只是一個唸書的人,以後出了社會也不只是家裡的一根大柱子而已。上人說過: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天下事要天下人做。上人的擔子很重,慈濟的道路又那麼浩蕩長,既然我們大家這麼愛慈濟、愛上人,就必須用心恆持初發心。」

杯子破了……

上人在開示時勉勵慈青及老師們,將愛與感恩帶回去--要愛惜一切人、事、物,感恩一切人、事、物。

「在這裡最重要的是學會調心,凡事善解、包容。我常說杯子不要看缺角,要看圓的那一邊。有同學提到:如果把杯子打破了,怎麼辦?還是可以善解的,打破了,就空了、就沒了,我們從頭開始;不要因杯子碎了,心靈也碎了。物質都有成、住、壞、空的。」

「每件東西都有『成』形之時,還有保『住』功能可以讓我們使用的一段期間,但是東西總會『壞』掉,壞了就『空』了。

所以,有東西的時候,我們要用愛心去疼惜它;有了毛病,要用善解的心去包容它;萬一它破掉了、沒有了,要感恩它曾經讓我們利用。」

「不要什麼事情在無法挽回的時候,光會說後悔,不要常將這種事過境遷的煩惱放在心裡。現在的人很會鑽牛角尖,總是一直在想過去,或是一直追求未來,其實最重要的是好好把握現在,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不要妄想未來而迷失現在。過去是雜念,未來是妄想,最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末了,上人為老師及慈青們點心燈。在一片燈海中,傳來上人聲聲殷切的叮嚀:「人的生命總是有限,但我們也相信這一生做不到的願,還有來生來世。人在世間,對世間都有責任,應該要擔當,你們今天都是福中人,但願大家都能知福、惜福,並發願將來造福人間。」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八月二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八月二日農曆八十七年六月十一日

冤冤相報何時了!
唯有愛的力量
才能解開仇恨、
撫平對立。

印尼五月暴動至今,仍然餘波未息,上人感慨人心大多圖謀私慾,少為他人打算,致有亂象發生,造成社會不安。

星火燎原

今在志工早會上,上人說,同樣是人類,為何要相互對立、彼此相殘?在印尼,貧富懸殊,貧人家無餘財,富人富可敵國;若有錢、有力量的人平時常付出愛心幫助窮苦的人,相信貧富差距就不會如此懸殊。華人在異域生存,認真打拚,固然在經濟上佔優勢,但若只顧及自己的利益,沒有「取諸當地、用諸當地」的回饋心態,真正疼惜、善待當地的人,則難免產生種族間的仇恨,在長久時間的壓抑後,一旦爆發就不可收拾了。

「社會的幸福,建立在『和』;所謂和氣致祥和,人與人彼此和心,社會就能穩定成長。最怕的是失去『和』,所謂星火燎原,社會一發生動盪,想要再安定下來就非常困難了。逞一時之快引發暴動,發洩心裡憤怒後,最終傷害的仍是自己!」

上人強調,要解決人的紛爭,唯有愛的力量最強大!如印尼慈濟人兩、三年來在當地濟助貧窮、施醫施藥、關懷老人,因此得到當地人的肯定,在此次暴動中受到印尼友人照顧,都倖免於難;並且於暴動期間仍在注意自身安全下,持續救災、救貧及照顧老人。

「冤冤相報何時了!唯有愛才能解開仇恨、撫平對立!」上人呼籲在場的高雄慈濟會員們愛家庭、愛社會,行有餘力再去幫助其他有困難的國家,締造祥和互助的世界。

亦母、亦師、亦友

經過六個月的培訓課程,慈濟護專懿德媽媽研習營於今結業,上人應邀頒發結業證書,並為大眾開示。

上人表示,人生最美的就是愛,而最真誠的愛就是父母之愛。「慈濟人的本質,就是不離這分真摰的父母心、菩薩心,懷抱長情大愛擁抱普天下眾生。」

慈濟教育志業的開端是護專,目標是培育有愛心的護理人才。上人認為,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有「責任」與「理想」。

「要教育孩子,必定要善盡教育責任。父母將親愛的孩子交到我們手中,我們就要負起責任,將孩子們照顧好、教育好,使父母們安心。而想將責任做得完美,就要有理想。」慈濟護專教育的理想是什麼?「在給予護理常識功能外,更要重視愛心的啟發及生活的教育,使學生們成功扮演好人生各種不同的角色。」

「我們的形,表達了我們的心;形態優美,顯現心靈的善美。這就是媽媽們要用心的所在。」如何令孩子們從外在的美開始整頓,以至美進心裡,達到秀外慧中、裡外具美,就是媽媽們努力之處。

就衣著來說,舉凡洗衣、晾衣、燙衣、穿衣到縫衣,上人教媽媽們自己要先熟練,再來教育孩子們打理一個整齊乾淨的自己;至於語默動靜之間,媽媽也須自我要求嫻淑端莊的氣質,引導孩子們涵養優雅的形態。「外在的奇形怪狀,表示其內心的邋遢與粗心,所以媽媽們務須細心教導孩子們慧心巧手,善將個己以及週遭環境整理好,使其一生都在真善美的內涵中,這就是我們辦校的理想。」

末了,上人再叮嚀,最美的愛是父母的愛,希望懿德媽媽以父母心視護專學生為自己孩子,則孩子們也會回饋真切的愛,視媽媽們亦母亦師亦友。「大家的責任很重,期待要有佛的大慈悲心、菩薩的毅力,腳踏實地力行--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八月七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八月七日農曆八十七年六月十六

「做慈濟,
也是一種修行的法門,
讓我不斷印證
佛陀的慈悲智慧,
及人人心中的佛性。」

印度內觀法大師葛印卡伉儷與慧炬基金會會長鄭振煌先生,在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所長許添明先生陪同下,至精舍拜會上人,雙方近一小時晤談中,除就自身修行交換經驗,對佛法做出詮釋外,也一致認同所有宗教應相互尊重、包容,以「愛」為出發點。

無形的資產

葛印卡:看到許多人因為修習佛法改變很多,覺得講授佛法很有價值,很多人受

到幫助。

上人:佛法是人生最好的教育,對身心的影響力量很大。

葛印卡:很多人讚歎我做很多事,其實不是我做的,是佛法做的。佛法就是有這麼大的力量。

上人:佛法雖然很好,也要有智慧及福德將之散播出去,讓人接受。

葛印卡:因為佛法的關係,我們才能開智慧。

上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想是相輔相成的。

葛印卡:佛法對我的改變很大。過去我很痛苦,做生意很忙,年輕時就生病,都治療不好,佛法給我很大的支持。現在遊走世界各國,很感激許多高僧大德對我很照顧;有幸碰到一位老師說起人生的使命感,告訴我佛法對眾生很好,要好好地做。

上人:的確!佛法是無形的財產。

葛印卡:您的開示很好--佛法是無形的財產!所以任何一人都可以從佛法中獲益。我教學生並不是為了讓他們改變信仰,最重要的是讓他們離苦得樂、轉愚癡成智慧,改變不好的習性,人生變得更快樂。我的老師常言,一個人能修持八正道(註)就是一位佛教徒,若不能修持八正道,就不算是一位佛教徒。

佛教旨在離苦得樂,常常有人修持佛法後就法喜充滿。就像病人來到醫院本來是痛苦的,獲得治療後,歡喜地離開。我們從事傳播佛法工作的人就是如此,很多痛苦的人來到這裡,聽聞佛法而法喜充滿,看到他們快快樂樂地離開,就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刻。

上人:我也常對志工說,天下最美的面容就是病人的笑容。志工們親身體驗到了,他們看到病人快樂的笑容,心中常常充滿感恩--感恩從病人身上學到知足的快樂。所以慈濟志工常常抱著歡喜心服務眾生。

最能淨化人心的宗教

葛印卡:很多監獄受刑人心靈都

很痛苦,我從緬甸回到印度後,就深入監獄教導他們修持佛法;經過一段時間後,可以看出他們的改變真的很大。印度政府本來不同意任何宗教進入監獄中佈教,後來他們見識到佛法的妙處,瞭解佛法是很生活化的,所以允許佛法進入監獄中,甚至要求每位犯人都要修習佛法;學校現在也規定要學習禪修。

上人:臺灣的情況也差不多,現在監獄及學校都允許佛教進入輔導。的確,佛教是最能淨化人心的宗教,慈濟志工每週去監獄現身說法,不光是在輔導受刑人,也使自己獲益--監獄中的孩子犯了錯,與這些善良的人一起相處,瞭解了為善的歡喜;而他們說出以前所犯的錯,也讓志工們上了一課。

葛印卡:淨化人心是人生最大的目的,社會人心淨化了,每個眾生才能過著快樂的生活。

上人:人心淨化了,人的良能才能發揮,一個人若只靠著常識及功能生活,有時也會造成傷害及錯誤。人人發揮良能,對社會的幫助是很大的。真誠的愛是人生幸福的泉源,佛教徒要依教奉行。

葛印卡:一般人不常有機會實際看到佛法的好,您所做的一切讓很多人清楚地看到佛法的落實及成果,進而接受寶貴的佛法。

上人:慈濟是靠很多人的愛心做種子去耕種出來的,若要說有成果,也真的是大家內心那顆純善的種子用良能去播種出來的,所以我常說很感恩。

修行法門

葛印卡:在印度很多人對我提起,您以慈悲心幫助人,是臺灣的德蕾莎修女。

上人:德蕾莎修女的確值得我們效法,我很尊敬她。不過,佛陀說每個人都有佛性,所以每個人最重要的還是得做自己。

葛印卡:在印度有很多修行人都只為了自己,沒有想到有那麼多眾生要救。您服務社會、幫助眾生,是真正佛陀教法精神的實踐者。

上人:其實做慈濟對我而言,也是一種修行法門。我很感恩周圍有許多示現苦相的眾生,提醒我佛陀所說--世間是苦;再加上一群有愛心且願意付出的人間活菩薩,他們的一舉一動及愛的毅力,啟示我很多,讓我不斷印證佛陀的智慧慈悲及人人心中的佛性,所以我萬分感恩!

一席話相談甚歡,欲罷不能。葛印卡一行人隨後在慈濟醫院、醫學院、護專等地短暫參觀後,於中午結束參訪行程。

註:八正道--又名八聖道,即八項聖者的道法。一、正見,正確的知見;二、正思惟,正確的思考;三、正語,正當的言語;四、正業,正當的行為;五、正命,正當的職業;六、正精進,正當的努力;七、正念,正確的觀念;八、正定,正確的禪定。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八月八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八月八日農曆八十七年六月十七

「同心、同志、
和心、互愛」,
這四句話要放在心上、
行在腳上。

中區慈誠隊精進佛二,在靜思堂舉行。上人在一個多小時的開示中,明示學佛最重要的是「事理圓融」--既懂道理,同時能做好事情,如此事理無礙、事理圓融,方是學佛的目標。要得事理圓融,必須常自警惕不可懈怠;若能清楚認知人生實乃「苦空無常」,就會提起勇猛精進之心,用心探討人事,進取圓融之道。

四大苦空、五蘊無我

人生之苦、空、無常,必須善加思惟,方得學佛旨趣。所以學佛初機入門,在於先明白何為「四聖諦(註一)」、「八正道」。「八正道」不離一個「正」字,心正、路正,才不會失毫釐、差千里。要認清人生方向,就得有所覺悟;據《八大人覺經》所示,行菩薩道首要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上人表示,我們所居住的世間,時刻變遷,瞬息之間滄海變桑田,家財也隨時可能失去。至於「我」,又何嘗不是變化不定呢?

「『我』這個名詞是不定相,如國語、閩南語、日語、英語等所稱的『我』都不相同。『我』的身份與形象也是不定,隨著年月變遷各不相同。小時候,人喚『小孩』,再大些,就叫『少年』,再來是『中年人』,然後是『老人家』,哪一個是真正的『我』?真者,不變也;會變的,就不是真的了!」

「我」的身軀,也是在變化之中。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因緣假合而成。固體之物叫做「地」,如骨、肉;大小便溺是「水」;人體的熱能就叫「火」;吸入呼出的便是「風」。四大因素成就人身,缺一不可,如果四大不調,就會產生疾病。四大組合才成一個身軀,單舉其中一個因素都不能代表「我」;何況四大有變異乃至散壞之時,到時地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則「我」又在哪裡?所

以說,四大苦空--四大組合之人身,並非實我!

上人再分析,五蘊(註二)所成的身心,也是因緣和合而假名為「我」--五蘊無我。五蘊之「色」蘊,是指一切物質的存在。「受」,是對境界的感受。「想」,是境界過去後,「相」仍留於心中。「行」是不斷地造作之意,如人心在生滅變異中,宇宙亦在成住壞空中。

「識」,細分為九種(註三)。「想蘊」就是第六識;「行蘊」是第七識,也就是「思」,離開境界之後,心裡仍不斷地思量;第八識,就是「業識」,一切所思所做就如種子種在心田中,成為牽引人在六道往返的力量;第九識,是清淨無染的本性,也就是純真的佛性,這是悲智圓滿的佛之境界。

五蘊構成的身心,也是因緣聚集使然,因緣聚即生,因緣散即滅,如「色」固然是四大之假合,其他四蘊亦隨因緣而變化,此所以說「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世間萬物都在生滅變異中,然而凡人不明無常、無我之理,妄認假合的物質為實有、假合的身心為實我,所以產生種種顛倒妄想、迷戀執著,而造作一切不善之業,故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人事為何不能和諧?世間為何多災難?這都是由『心』而起。人心不能調和,就會做出許多破壞的事情。看如今大風大雨一來,山地就發生災害,這即是因為人心貪慾熾盛,圖私利而不顧公益,所以不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人心破壞了大地,導致氣候異常,引起天災不斷。所以說,天災起於人禍,是福是禍都從心起。」

上人教大家務須用心顧好己心,而慈濟正是藉事鍊心的菩薩訓練場。「親自投入救援眾生的志業,才能真正貼切地覺悟、證悟。慈濟是教人由善門入佛門,做慈濟可見得世間萬般事相,可聽聞真切的佛法,事理並

行、福慧雙修,邁向時時處處皆圓融無礙的境界。」

「大家同入慈濟門,互為師兄弟,期待將『同心、同志,和心、互愛』放在心上、行在腳上,一路精進,必有所成!」

七月底遠行到美、加以及新、馬、澳,與當地慈濟人文學校教師分享靜思語教學的慈濟教師們,賦歸回臺後,與上人在慈院第一會議室報告此行見聞。

上人欣見大家到海外遍撒愛的種子,圓滿此項任務;並勉大家再接再厲,加強身為人師的使命感。

「萬物萬法皆在『行蘊』之中,無一刻停止。如地球千萬年來,運轉在一定軌道上,而有四季交替、輪迴不休;人體亦有新陳代謝,不斷在遷變之中。這正足以說明『無常』之理,世間一切皆無常,沒有恆常不變的。我們固然要認清無常的虛幻,不要以假當真,致令執著而痛苦;但亦要明白慧命的真實,投入福利人群的事業,進取永恆的慧命,而得輕安自在!」

註一:四聖諦--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法輪時開示四諦真理,包括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其理真實無二,故又作「四真諦」。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集諦的集是聚集之意,說明人生之苦如何而來;滅諦是說明涅槃境界乃多苦人生最究竟的歸宿;道諦是說明人要修道(八正道),才能超脫苦、集二諦,達到寂靜涅槃之境。

註二:五蘊--蘊是積集之意,五蘊包括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分別代表物質、感受、想像、行為、辨別。

註三:九識--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菴摩羅識。前五識乃是對色、聲、香、味、觸之單純的感覺,「意識」始有認識、分別之作用。末那,意譯為「意」,此識堅固執住阿賴耶識為「我」,常恆思量,為煩惱的根本。阿賴耶識,意譯為藏識,此識能含藏生生世世一切善惡種子。菴摩羅識,意譯為無垢識或清淨識,即真如或真心。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一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一日農曆八十七年六月二十

有「慚愧」之心,
才會自我反省、改過遷善,
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學佛,簡單地說,就是照顧好一念心。」上人在晨語中開示,人之所以很辛苦地在生死煩惱中翻滾,就是因為心常打結,當結打不開,煩惱就愈纏愈大。在諸多煩惱結中,如「無慚」、「無愧」、「幻」、「姦」等,都會使人心彎曲,無法直心向道。

「慚」是對己--慚自己,「愧」是對人--愧他人。例如在學業、事業或道業上跟不上他人,就要自我反省是否學習不認真,要自許迎頭趕上;若不知警惕,認為他人能幹是他的事,與我何關?這就是無慚的心。至於無愧的心,就是明明是自己錯,仍不理會別人規勸,依然我行我

素,很容易一步錯就步步錯。

「幻」就是虛幻,想著過去、未來,甚至心神不定而以為看到脫離現實境界的幻象。學佛要時時面對現實,心有一點空想就要趕快拉回來,才能永保踏實的心。而「姦」指的是正常婚姻以外的感情,使心不得安寧,不但容易毀滅自己,也會傷及他人。

「心不打結,保持直心大道,才能一路精進無障礙,直至覺悟的彼岸。」

浪子回頭

前幾天,有位受刑人在志工早會上現身說法,上人今引述此事,教人深省:有慚愧心,就能夠自我反省進而改過遷善。

這位年輕的受刑人容貌俊秀,約八年前犯下擄人勒索案,持槍拒捕時射傷一人。入獄期間,因慈濟師兄姊常去關懷受刑人,所以對慈濟有些瞭解。之後,在一次假釋時,有位師兄勸他一起做環保,父親也鼓勵他,但他放不下身段,因此,心不甘情不願地跟著師兄做環保。

做完後他們到公共電話亭打電話時,排在後面的一位女孩問他們如何能加入慈濟?這件事改變了他,讓他覺得穿上慈濟志工服非常榮耀!再一次假釋歸來,他主動邀請師兄去做環保,兩人到一公家機關時,一位駐警也問他們如何加入慈濟?他更深深感覺走慈濟路是明智的選擇,並體認到從事資源回收不僅回收了垃圾,曾犯罪的他不也是被慈濟「回收」了?

年輕人對眾坦言自己真誠的感恩,感恩慈濟給予他機會,使他悔改向上,並能踏實去做對人有益的事。

上人稱讚年輕人面相多麼清秀,他現在的心必與相貌一樣清淨,因為在眾人面前述說過往錯誤要有非常大的勇氣,這就是「真誠懺悔」,真懺悔就是清淨。如今要走向菩薩道,若能將過去那分逞勇的心態轉化成為人造福的毅力,這股力量必然很大!

多位教師志工分享心得後,上人再次開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分教育,看到別人美化的人生,要盡量學習;看到醜化的人生,要反觀自照,是否有像他如此不好的形象?若有就要趕快改過來。如果抱持這種心態,則時時刻刻都是在修行。

身病?心病?

有位師姊日前因病接受手術,雖然頗為順利,但療養過程中又到處尋醫,在聽取幾位醫師的看法後,更加惶恐不安,總想著是否要再接受何種療法。師姊來見上人,傾訴憂慮。

「自己要有信心!」上人告訴她,每位醫師分析角度不盡相同,既已選擇那位醫師為自己動手術,就要相信他,配合他的診治;若對自己、對醫師都無信

心,到處東求西問,就會添加疑慮。曾有位醫師說過:「很多人不是病死的,而是怕死的!」這種恐懼心理相當折磨人,若對醫師有信心,病或許就好了一大半了。

上人勸慰師姊,並非要毫不理會身體,而是必須懂得照顧自己,只要生活中量力而為,不過分損耗精神、體力,就可以很平安地正常生活。

師姊坦言,自己也不想多慮,所以平時念佛讀經,祈求心安。

「佛陀在人間時,也與平常人一樣會生病,所以與其一味求佛來保佑,不如要求自己做好心理建設。不要老想著自己病得很嚴重,要想自己是健康人;把心放開,好好地吃飯、睡覺、做事,就會不知不覺地走過來了。」上人開示。

「有人說我這是業障現前……,也曾有算命師說我有生死劫……」師姊仍然放不下。

「何人不是帶業而來呢?若常想著:『我的業很重,要多消業。』這是在詛咒自己,當哪天身體即使好起來了,心理卻恐怕已得憂鬱症。『信為道源功德母』,要多培養信心,不要迷信,人生要自己掌握,不要隨便聽信人言,否則是自己在打心結。所謂『福氣』,就是要將信心提起來,去為人群做事--多造『福』,『氣』就旺!」

上人不斷地為她打氣,期待她有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生。師姊表示將聽上人規勸,以樂觀開朗的心態自認是健康人,不再老想著自己有病;而後,帶著上人的祝福,拜辭而去。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三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三日農曆八十七年六月二十二

玉不琢,不成器。
虛心讓人磨,
會發出光芒;
如果去磨別人,
徒然自損。

這些天上早課時,上人陸續闡析《中阿含經》所提到的種種心結(註)。今晨,上人講述最後兩結「慢」與「妒」。

不「慢」不「妒」好自在

「慢」常與「憍」並稱為「憍慢」。憍,是外形驕傲;慢,是內心驕傲。事事自以為較別人條件好,就是「慢」。心中有慢,自然就有憍的形態,在言語動作間流露高人一等的姿態。

常看不起別人,是我執深重,每在「我」、「你」之間起分別心,所以叫做「我慢」。還有一種「卑劣慢」,則是自知不如人,存在著自卑感,但又爭強好勝,產生「差就差嘛!與你何關!」的傲氣形態。有慢心的人,無法與人和樂相處,所以日

子並不好過。

而「妒」的心結,也會在心中起很大的煩惱。如果看到別人成功就不高興、看到別人被讚歎就覺得痛苦,即是妒心的表現。有句話說:「能受天磨方鐵漢,不遭人妒是庸才。」為何他人受到讚歎?須知他能夠承受磨鍊,所以成為鐵漢,他的成功也就遭來器量小的人在背後嫉妒。

上人總結說:「子曰:『貧而樂,富而好禮。』即使我們條件不如人,也不必自卑,只要認真守本分,就能過著心安理得、知足常樂的生活。若是處在很好的境地,不但不憍慢,而且待人接物十分有禮,這樣的人生就更完美了。」

至於要免除妒心的煩惱,平時就要訓練自己有成就別人的心胸,樂意讚歎別人。也要承受得起別人來磨,虛心讓人磨,就會發出光芒;如果去磨別人,就自毀自損了。

註:結--「繫縛」之意,指煩惱繫縛眾生困於迷茫之境,無法出離生死之苦。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四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四日農曆八十七年六月二十三

世上千千萬萬事物,
沒有一樣比心轉動更快!

所謂「一切唯心造」,心能創造萬物,真是非常奧妙,所以宗教都是在研究這一念心,尤其是佛教,佛陀常常要我們觀照自己的心。

心之可愛與可怕

早課時,上人提到佛陀曾對比丘們開示:「世間千千萬萬無量的事物,沒有一樣比心轉動還快,也沒有一件事是心無法模仿的。就因為心轉動如此靈巧、快速,所以我們必須很謹慎地降伏這一念心。」

上人解析佛陀所說,就如認識遠方的人,不論那人住得多遠,只要一提起他,心馬上就到那裡,他的形貌及生活一幕幕浮現,好像親眼看到似的。又如要寫個「一」字,得不斷地練習,才能將這字寫得很漂亮。但心卻不需練習,很漂亮的「一」字隨時可以浮現心中。

「所以說,學佛就是學這一念心分分秒秒都要往好的方向,如此才能很快到達究竟的目標。若心念方向稍有偏差,生起不規矩的念頭,這麼快速的心念會造成很多罪惡,乃至危害社會,這就是--一念錯,步步錯;失毫釐,差千里!」

「心運用得好,即心即佛;稍有差錯,即心即魔。是佛、是魔,都轉動得很快;所以,我們要常常反觀自照,將心照顧好。」

心念變化快速,善念與惡念的轉動都在剎那之間,在現實的人生,多有趨善或向惡造成的福禍實例,令人慨嘆之餘,應警惕務必要把持好心的善念,否則觀

念一有偏差,恐將後悔莫及。

上人在志工早會上,與在場教師志工們娓娓道來,強調「照顧好自己的心」的重要性。

「有緣才能在一起,大家在一起的時候,就要相互勉勵、鞭策,這分緣我們要很珍惜。但是偏偏凡夫大多不懂得惜緣,這都是人生的遺憾。」

上人舉當天幾則社會新聞為例,有女弒母、父親為孩子教養問題而自殺,也有警員自殺的悲劇……「在一天當中,社會上發生了這麼多難以理解的事情;而這一切都是從心而起。心假如能探究好、照顧好,就不會有這麼多令人不解、心疼的事發生。所以大家要用心照顧好自己的心!」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農曆八十七年六月二十四

事事不順苦難言,
山窮水盡疑無路;
換個角度來看待,
柳暗花明又一村。

又一梯次教師志工圓緣日,在七天的醫院服務及居家關懷中,老師們盡心學習,個人所得也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上人在大家即將踏上歸途時開示,人生要學習的很多,尤其「生死事大」,如何生、如何死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但是這種大道理卻常被人忽略。

安詳長眠

「學佛就是要學得『生死自在』。本來人生即是『來就來,去就去』,非常自然。死,不過是熟睡了、也睡得長久些,所以說是『長眠』。只要並非以不正當方式自我結束生命,長眠應該是很輕安的境界,就好像人白天做事很累了,晚上想好好地睡一覺,只不過最後這一覺睡得長一點。在我們的立場看往生的人,認為他是永不復見了;但就他個人而言,是進入輕飄飄的境界,隨著心靈的輕安去找好緣,趕快再來人間了。」

上人表示,當走到人生終點站,最重要的是心無恐怖、無掛罣,走得很心安,再來人間的時候很自在,這就是「臨終關懷」重點所在。

為時代作見證

何日生師兄及李憶慧師姊,陪同王家驊先生及張榴瓊小姐拜訪上人。王先生曾任臺視副總經理,如今在銘傳大學教授傳播管理,他表示聽聞許多慈濟作為,希望親自前來探訪。

王先生是傳播界前輩,上人言及慈濟成立大愛臺的使命。「現在的人,不常花時間來仔細分辨善惡,常常被大眾傳播媒體牽著走,雖然頗有知識,但是思考顯得膚淺,因此才成立『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寫歷史』的大愛電視臺。」

「即使在同一個時代的人,不過是空間造成的距離,都會有

錯誤的訊息,那麼對於後代的子孫,我們肩負的責任是不是更重了呢!我期待大愛電視臺務必報導屬實,節目也求真人實事,為時代留下真實的歷史。」

「不論哪裡發生災難,慈濟人都很關心,也實際付出行動去關懷,顯示著二十世紀末的臺灣有愛心的人很多,到處充滿溫情。這些光明、美善的事蹟,需要大愛臺真實地記錄,也期盼其他媒體多報導社會溫馨面,一起來帶動愛與善的循環。」

王先生贊同上人宣揚好人好事的理念,並表示西方也有同樣的說法:要救現在的社會,唯一的藥方就是「愛心」。王先生也讚歎慈濟人勇於表達改過遷善的心得,讓很多人發自內心想要改變自己。

上人表示,當今舉世多災難,正需要菩薩現身救度眾生,因此非常期望大愛臺為這些人間菩薩記錄下一部活生生的大藏經。

「現在我們看佛教的經典,裡頭舉了很多例子,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是慈濟人就活在現在,在社會各角落濟貧教富。他們做得到的,一般人也做得到,慈濟就是希望以真人實事來帶動大家一起走上康莊大道。」

蕙質蘭心好太太

今天是農曆二十四日,為精舍每月一次的發放日。

「知足、知福的人,心地自然清涼。」上人在藥師法會上開示,天氣如此炎熱,雖然大殿裡只有電扇、沒有冷氣,但只要想想有人連電扇也沒有,我們當自覺有福,就不會感到炎熱逼人。「所謂的『有福』,不一定是錢財多、地位高、名氣大--也許這正是煩惱的來源。心無煩惱,隨緣自在,才是真正有福之人。」

上人引述志工所提的一則個案說,有位二十四歲的年輕太太,當她十四歲時,一位弱智男生抱著一大束玫瑰花跪在她家門口,大半天仍不起來,她覺得疑惑,出來問他到底要做什麼?沒想到這位弱智男生就跪著把花送給她,很誠懇地說:「求求你當我的老婆好不好?」女孩被這憨直的誠意所感動,接受了玫瑰花說:「好嘛!就當你的老婆!」

兩個年輕人的父親是好友,既然孩子彼此有意,就成全了他們。

女孩未入夫家時,婆婆就中風了,她很有志氣,嫁過去後勇於承擔家庭責任,將婆婆照顧得很好,婆婆十多年來從未有過褥瘡。後來,公公年紀老了,慢慢有了癡呆症,她還是善盡媳婦的本分,將公公照顧得很周全。她與先生育有三個小孩,一家很和睦。志工問她生活還過得去嗎?她回答:「只要我的家人都會笑,雖然貧窮一點,沒米可吃,喝水也會甜。」

志工看她家境雖然不是很好,一家包括公婆全住在狹小房子裡,但全家人臉上都是笑容,所以覺得她很了不起,能把家業挑得這麼好,而且心態非常樂

觀,毫無怨言。

「我聽到這個案,非常震撼,這位年輕太太真正有一顆修行人的心啊!」上人由衷讚歎,並說:「知足者,心常樂」,人若知足,睡在地板也如身處天堂;若心不知足,雖然住在天堂也是煩惱不堪。如果世上人人都有知足的心,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家庭、社會還會不幸福嗎?

「學佛,就是學知足。有些人整天到寺廟求佛保佑孩子很會讀書、先生很會賺錢。其實,先生會賺錢,當太太的是否就很幸福?先生若常常在外應酬不歸,太太心裡就不好過了。反觀那位年輕太太,先生弱智、家境不好、公婆有病、孩子年幼,但是她很快樂,全家人也經常歡笑,這真是很幸福的家庭!」

「如果心超越自己的力量及環境來要求很多,實在是很痛苦。只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好,安分守己、平心靜氣,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六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六日農曆八十七年六月二十五

慈濟文化負載
教育人心的功能,
須簡單又不流俗。

為繼續出版「讓臺灣甜起來」三部曲之二--「行善」主題書及歌曲,靜思文化執行長姚仁祿偕同作家林尚德、作曲家史頡詠及名歌手萬芳前來,與上人座談並參觀志業體。

雅俗共賞

上人言談時表示自己對詞曲的看法,希望在藝術追求之外,亦兼顧簡單、明瞭、不流俗,能普遍被人接受,易唱易懂才能徹底發揮教化功能。上人以唐朝詩人白居易為例,他作詩特色便在文字簡樸實在,又不失藝術之美,八十老嫗及三歲小孩都明白詩的內涵,所以能在當時風行全國並流芳後世。

「慈濟文化的目的是希望淨化人心,負載著教化的功能,所以必須是人人易曉、能夠深入人心的作品,這樣的創作才有意義與價值。」

「念頭」的力量

午後,北區慈誠隊精進活動中,上人開示佛陀所說的:「我恆觀見一人心中所念之事,此人如屈伸臂頃墮泥黎中。所以然者,由惡心故,心之生病墜墮地獄。(註一)」「我恆觀見一人心中所念之事,如屈伸臂頃而生天上。所以然者,由善心故,已生善心,便生天上。」「是故,諸比丘(註二)!當發淨意,勿生穢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上人解析這些文句大意是佛陀勸誡比丘們:「大家要注意!我常常在觀察人的心念,一切善惡由心所造,一念生惡,很快就會墮落地獄;一念生善,也很快就能上升天堂。不論墮地獄或升天堂,時間之快速就如手臂彎曲和伸直這麼短暫。所以,我們要

讓善念不斷增長,惡念及時消除,把心照顧得很乾淨,不要生起污穢的念頭而污染心地。你們要好好地學習時時保護善念,大家要記得!」

就佛陀這段開示,可知心念之快速與其力量之強大!上人因此教大家反觀自照:「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對人有所不滿、怨恨?若有惡的念頭與行為,是步步墮落!」

「如今的社會,有著一種急躁不安的氣氛,人們動輒抗爭,對社會祥和安定影響很大。我們要常常反省自己『我有做到本分事嗎?』『與人溝通時是否客觀理智?』而不是只注意別人有無錯誤。如果不反躬自省而一直去注意別人的缺點,心很容易起惡念,會去怨怒、看輕、排斥人,在人與人之間形成惡的循環。」

上人教示,若能常常與人和心、互愛,則時時處處都在天堂。「慈濟的法門,就是--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祈求天下無災難。不論哪個地方有災難,大家將力量集合起來去付出,就能成就一個菩薩淨土。」

「大家身為慈濟的慈誠隊,我所期許的並不是辦活動時一群人熱熱鬧鬧地維持交通秩序而已,而是希望大家慧命成長--這種智慧生命,將生生世世跟著你們。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善惡的種子落在心田,就形成善惡業,跟著我們輪迴六道。善惡種子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務必照顧好自己的心!」

註一:語出《增一阿含經》。

註二:比丘--出家受戒者的通稱,男眾稱為比丘,女眾稱為比丘尼。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七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七日農曆八十七年六月二十六

為人服務是本分事,
不要去想;
「我如此付出,
師父認識我了嗎?」
重要的是「心佛」
認識你了嗎?

繼北、中區慈誠隊精進佛二之後,接續舉行北區委員精進共修,上人在上下午各有一場開示,言語諄諄,顯示出對弟子之深切期許。

勿輕忽小小一念

上午,上人從共修規矩講起,表示佛陀曾說:「江水可動,僧心不可動。」意謂使江河起波浪還無妨,若攪亂修行人的心,使得道場不得穩重,可就不得了了!修行,就是顧好自己的心,並且不妨礙別人的心,這是必須特別注意之處。為維持道場的莊嚴靜肅,使大家都能安心修持,所以行住坐臥、舉手投足間都設有規矩,不可隨便。

「人身難得今已得,而且能在慈濟聽聞佛法,實是歷劫難遇的因緣,千萬不可空過時日。」上人強調:「雖然我沒有講大部

經,但事實上我每天所說,都是真正走出來的道理,若能虔誠領受,則句句都是經法;若輕慢、疏忽,就算講再長、再深的經,也是一無用處。」

上人讚歎大家是人間菩薩,都有可敬、可愛的人生。「受人恭敬、欣慕,固然可喜,但也要自我警惕。想過值得人疼愛的人生,必須自己先去付出,行止莊重有禮,才會人見人愛、人見人敬。『顧好自己的心』是修行首要,離心以外無佛法,自己這顆心務須照顧很好。」

上人說,人心就如一片肥沃的土地,播下什麼種子,就會長出什麼果實。在心田播下善種子,以恆心培育它成長、茁壯、結實纍纍,將來回收的果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若心起惡念,就如雜草的種子落了地,不多久就會生成大片雜草,將稻草的養分吸光。所以不可輕忽任何一個小小的念頭,要得人敬重或唾棄就在一念之間!

「對自己選擇的慈濟法門要有信心,不要動輒被外境擾亂心志,也不要想著:自己如此付出,不知師父是否認識我?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找到自己心中的佛性了嗎?心佛認識你嗎?若你能真正以慈悲心去助人,那時心佛就認識你了,而你也識得了自己的佛性,這就是『心外無佛』、『萬法唯心』,要常常回歸自心,找自己的心佛!」

時節因緣

隨共修活動而來的北區資深委員靜晹、勝勝、美月及智慧師姊等人,難得同時與上人聚會,談談最近北區會務並分享心得。

師姊們十多年來追隨上人,精進一如往昔,大家談及如何帶領新進委員,頗感當年人少但情誼濃,而今人數眾多,如何加強凝聚力實須用心。

上人表示,每一時代都有那時代的時節因緣,「三十多年前的竹筒歲月,那三十個每天投下五毛錢的人,雖然不像現在的委員那麼能幹,但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她們的表現已經非常好了。還有,記得精舍首次打佛七,才來七、八人,我覺得不錯了;第二年有三十多人,我覺得人數有增加,也很好了!那時候要人到寺院住七天打佛七,並不容易。」

「所謂『時也,命也』,那就是當時的『時』嘛!但若慈濟的發展永遠停留在那時的環境,就無法有今日的規模。所以總要隨著時代變遷,因應社會的發展才行。」

「看看當今社會,智識普遍提升,人人生活富裕,慈濟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能不被『所知障(註一)』所障礙,也不因為有錢就追趕流行、到處遊覽,而盡量將時間投注在慈濟志業上,這實在已經很不錯了,所以我從內心深處真正感恩大家的付出!」

論及帶領資淺委員、培養人才,上人認為,盡心隨緣就是。「如今年輕一代很多是『有智識而少智慧』,這是時代價值觀的不同所致,但是我們若順著這種時代因緣,也就隨水『往下流』

了,總要力爭上游才行。只是,不要因為求不得就灰心,還是必須盡心盡力提升委員的品質才成。」

靜暘師姊說,最近常自勉「要積極不要著急」、「要努力不要有壓力」,如此才能做慈濟做得心無掛礙。

上人肯定她們十多年來著實修得一身功夫,能夠隨緣自在度眾生!

難或不難存乎一心

何國慶師兄近日將代表慈濟到加拿大參加國際志工協會舉辦的世界性活動,他懷著戒慎之心,請示上人如何在會中言語得體?若有人問起慈濟是否面臨什麼困難,他該作何回答較適宜?

上人表示,若論世間事,事事都困難;但只要有心,就無所謂困難了,難與不難存乎一心罷了!但若定要說有何重大困難,該是覺得慈濟肩負的責任很大!慈濟是宗教團體,面對的是天下蒼生,而放眼天下,天災人禍頻傳,自然就有心理壓力,感到慈濟的力量實在有限啊!

儘管如此,仍必須稟持尊重生命的根本理念,不分種族、區域,盡量就「重點、直接」原則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此物質之紓困是慈濟的工作;而眾生愛心的啟發,也是慈濟責無旁貸的使命!所以,殷切期盼有志者能各以不同功能,前來慈濟共襄善舉,完成淨化人心的目標。

成佛在人間

在北區委員下午共修的場次中,上人強調:成佛在人間!

上人說,他方世界有無量多的佛,不論是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或是彌勒菩薩(註二)所在之兜率天彌勒內院的菩薩訓練場,都是得待在彼處完成訓練後再到人間,那時已是非常久遠以後的事了。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教主,不斷來回人間救度眾生,與其去他方世界經歷漫長時間再來人間,不如緊緊跟隨釋迦牟尼佛,常在人間自覺覺他,與眾生共證佛道。

「佛不在遠方,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心中有愛,願意付出愛的行動,當下就是人間活佛。世間愈是紛亂,愈有很多賢人出世,負起救助蒼生的使命。如今遍地天災人禍,這賢人說不定就是--你!所謂『捨一得萬』,只要有愛心、肯付出,未來就能得到無量福果。」

上人並教誨大家,佛陀在人間成佛,我們也要對自己有信心--將來也能成佛!「我們要勇於承擔,也要勇於改過。過去的錯誤不改,決無法挑起如來家業。所以,希望大家在共修之時,要珍惜彼此切磋的因緣,將自己身口意照顧好。心念若能時刻朝向清淨道路,就是步步皆佛道,終能成佛。」

註一:所知障--執著於世俗學識,使本性智慧受到遮障。

註二:彌勒菩薩--「彌勒」意譯為「慈氏」,為釋迦牟尼佛弟子,先佛入滅,居於兜率天彌勒內院,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釋迦牟尼佛曾預言授記,將下生此世界成就佛道。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八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八日農曆八十七年六月二十七

期待慈濟教育出的孩子,
不只在校內知書達禮,
即使畢業之後,
道德仍然是高尚的。

慈濟醫院方度過十二週年慶,歲月悠悠,感懷實多。上人在晨課中開示,佛陀說:「一切功德中,以關懷病人功德為第一。」

「生病是最苦的時候,我們對一般人要付出愛,對於病人更應該用心付出!供養病人與供養佛陀的功德平等,這是多麼殊勝!我們平常就要時時培養愛心,才能在有人需要幫助時,從內心提出最真誠的愛去關懷他。」

談教育

甫上任的慈濟醫院副院長暨慈濟醫學院副院長賴其萬教授伉儷,在醫學院方菊雄教授陪同下來見上人。上人歡迎賴副院長自美回到慈濟任職,希望能在教育及醫療兩方面用心,尤其從下學年開始,醫學院孩子們將有臨床實習課程,很需要副院長多費心。

上人表示,慈濟不論建院還是創校,宗旨都不是為了營利。「現在醫師的價值觀不同了,以前的醫師對病人很有親切感,病人也都很感謝醫師;而現在,病人不懂得感恩醫師,醫師也不常以親切態度對待病人,這是功利社會的可怕。不過我們還是相信人性本善,慈濟要將培育仁醫的理想付諸行動!」

「做教育工作,要教導學生知廉恥、生活有規矩,一味放任孩子自由不是教育。這個時代,學校不太敢管孩子,讓孩子率性而為,對孩子有害無益。很多人強調西方教育模式如何如何,但我們的社會背景和西方並不一樣,不適合全盤移植。學生的責任就是讀書以及尊重老師、孝順父母,這樣我們社會才有光明的未來。」

賴副院長表示,希望扮演學生和學校之間的溝通橋樑;更盼望學生畢業之後,不只是醫病,而是能夠視病如親。「希望我們的孩子不只在校內知書達禮,而且畢業十年之後,道德還是比人更高尚,這是我對自己加入慈濟教育志業的期望。」

賴副院長拿出自撰的文章「人生的中點和終點」,請上人過目。副院長表示,我們處在某一個階段,要把它當成人生的中點還是終點,端看心念是不是存在著「希望」,有希望就永遠不會是終點。上人也提到自己的作法,是先把人生終點擺好位置,然後從起點朝向終點一步步邁進,這樣可以避免走到一半卻發現走的路和通往終點的路無法銜接。

上人也感恩慈院裡有很多好醫師,希望孩子們來實習的時候,除了學習技術以外,也能夠體會這些良醫對病人的愛。

副院長表示,他明白教學生不能只教知識,知識其實書本上都有了,最主要是教育學生真心關愛病人!


▲衲履足跡

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二日農曆八十七年七月初一

「財、色、名、食、睡」
是人心之鬼;
心不清淨、
與人猜疑結仇的人,
就是世間的「活鬼」。

時光如逝水,轉眼之間,是第四梯次教師志工圓緣的日子。上人開示,希望各地老師藉著寒暑假到醫院服務及居家關懷,來多看人生,深入生命的劇本。

來看人生

「無論是小說、電視或電影,看來似乎很有興味,但終究距離我們很遙遠。其實,我們週遭的人事物,也都是活生生的戲劇人物;而這些現實的生命劇本不單是他們所擁有,我們也可以走進他們的故事裡。當你進入醫院、住家或監獄,可以看到人生的無常、生命的脆弱與人性的真實。我們也是在演著自己生命中的劇本,自己寫劇本,自己上臺;多看看別人的演出,時刻自我反省如何演出成功的人生。期待大家都能演出幸福人生的劇本。」

「世間黑暗,需要老師們這盞燈。老師們在慈濟將自己心燈點亮,回到學校,也點亮每個學生的家庭,家家光明就是社會光明。」上人表示,一念惡心起,就能毀滅一切;一念愛心起,也能成就一切,所以為人師者要以身作則,好好為下一代培養愛心,讓社會的愛生生不息。」

找路與找心

繼北、中區慈濟委員及慈誠隊精進共修之後,今明兩天在靜思堂進行南區慈濟委員之共修活動。在上午的開示中,上人強調因緣果報之理。

上人說,眾生久遠劫以來蒙受諸苦,生理有生老病死之苦,心理有生住異滅之苦,世間則有成住壞空之苦;這些苦就像大海中的波浪,眾生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迷茫、沈淪。如何超越此岸起伏不定的波浪,而到達悠遊自在的彼岸?必須先知道修行之路在哪裡?修行就是找路,找路莫過於找心,要找到心所依止的地方。我們的心能安住在佛陀的教法,發揮佛陀的教育在生活之中,這樣就是找到了路,並且已經真正在行走。

佛陀的教化,首要明白因緣果報:「種如是因,得如是果」,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知因果,才能做好一個人;而人格成,佛格才成。要學做人,就要結好眾生緣;如此,方能使眾生見到我們就心生歡喜,意謂著自己理事圓融,才能與眾生結好緣。

「我們一定要相信因緣果報,起心動念之間不可不慎!修行,就是要照顧自己的心,因為一切種子就在那念心。」

五鬼纏身?

在下午的場次,鑑及今日逢農曆七月初一,民間習俗是謂鬼

門關開,有種種祭拜的儀式、活動,上人因此談到,什麼是「五鬼纏身」?

上人首先言及,一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每一秒都經過了,才能稱得上度過一天完整的生命。但是否每秒都用得很有價值呢?人生歲月若過得很有價值,就是真善美的人生;真善美的人生,也就是人格的完成;人格完成,就是佛格圓滿。

「人生要能真善美,就要過著智慧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就是心無污染、無執著、無罣礙、無顛倒、無無明。」

上人論及農曆七月,民間說法是鬼門關開,小鬼遊行人間,所以婚娶、遷居等諸事不宜,而種種祭拜、消災、普度、點燈的活動,在各地廟宇中熱鬧登場,目的都在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