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履足跡
1999.03.01 真正的人才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三月一日農曆一月十四日
【靜思小語】能幹不如苦幹,苦幹不如明幹--明理地做事。
蘭氏佳話
距今七十多年前的一九二八年九月,在彰化醫館服務的基督教醫療教士蘭大衛先生,用妻子捐出的皮肉,為一位腿部潰瘍、皮膚壞死的十三歲學生周金耀做皮肉植補手術。
原本身體虛弱、奄奄待斃的學童經過醫師們悉心照顧,逐漸好轉,後來被蘭醫師夫婦收為養子,栽培完成學業成為牧師。
周牧師曾對蘭醫師的兒子蘭大弼先生說:「您母親的肉雖然沒有長在我的腿上,卻牢牢地長在我心中。」
雖然蘭夫人的皮膚因為排斥而先後脫落,但蘭醫師夫婦慈愛形象永遠鮮活地印在周牧師心中,而這則仁心仁術的佳話也成為臺灣醫療史上動人的篇章。
蘭醫師是英國人,年輕時遠渡重洋來到臺灣,傳教行醫四十年,奉獻一生給臺灣偏遠鄉下的民眾,無私的大愛情操深受大眾敬仰。而這段與妻子共譜的「切膚救人」故事,更在全臺流傳,撼動無數人心。
蘭醫師的兒子蘭大弼先生其後也克紹父志,繼續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原彰化醫館﹞服務,任院長職。因秉持其父博愛心胸,也獲得民眾敬愛,十九年前才退休返回英國。
如今八十六高齡的蘭大弼醫師,二月初僕僕風塵重返臺灣,在預計停留兩個月的時間裡,特地前來花蓮為慈濟醫學院學生演講「如何做個好
醫師」,並在彰基醫院同仁及慈濟醫學院副院長賴其萬教授夫婦陪同下,入精舍拜訪上人。
仁醫典範
蘭醫師身材頤長,雖然白髮蒼蒼,步履仍健,予人「仁者壽」的和藹印象。他穿著一襲灰色西裝,打著藍色領帶,慢條斯理的語調流露端正的氣質,閩南語說得非常道地,並且用詞古典文雅。
「久聞法師做了很多救人的好事,乃至在教育、文化方面也貢獻甚多,真是令人感動!」蘭醫師深致敬意。上人謙言自己實不及那「切膚之愛」的精神:「這是真正疼愛病人的好醫師,這分高貴的精神應該永遠流傳,讓每位醫師都來學習。」上人言及有回到彰基醫院,親見「切膚之愛」的圖畫,「這故事自小就印象深刻,當目睹那幅圖時,內心更是震撼!」
蘭醫師對臺灣的醫療環境仍相當關心,得知慈濟醫院及醫學院延攬許多好醫師前來服務,感到十分高興。「這些醫師在美國多年,擁有豐富的經驗,也對當地有甚大的貢獻,如此優秀的人才能夠回來,必然會對臺灣造成很大的影響!」
話說及此,賴副院長提及曾在元月初赴英國拜訪蘭醫師,當時有感而發表示,生於臺灣又在臺灣受教育,卻去國多年,心裡始終有愧。蘭醫師安慰他說,他也是在英國受醫療教育,卻大半生在臺灣度過,這是一種無私的愛,何必分你我呢?賴副院長因此釋懷,由衷感激蘭醫師愛護後輩的襟懷。
「大愛無國界!」蘭醫師的看法,上人深以為然:「『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不論是臺灣、美國、非洲或其他地方,所有的人都生存在同一個地球,彼此休戚與共,本該相互幫助,哪個地方有需要就到那個地方去幫忙。」
上人提到,早期臺灣民生物資匱乏,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醫師將先進醫療技術帶來臺灣,為病患解決苦痛,而這些志願到偏遠鄉下服務醫師的博愛奉獻精神,更打開臺灣人的心門。
摯愛臺灣
蘭醫師是在一九四0到一九五一年在福建泉
州基督教醫院服務,於一九五二年到臺灣後,一直到一九八0年才退休離開彰化基督教醫院返回英國。蘭醫師在臺灣居住許久時間,對臺灣的情感深刻而綿長,他在英國寓所的門戶上掛著中文「蘭寓」字樣,並且因為很喜歡陽明山公園中修剪成各種不同形狀的樹木,所以將自家樹木修剪成孔雀、獅子及龍等動物。
「最初,我因為非常懷念臺灣的『火車母』(閩南語:火車頭),與太太一起將一排樹木剪成火車母的模樣,就這樣開始修剪起樹木來。」雖然年紀已老,修剪樹木的工作從不假手他人,「因為怕被剪壞了!」蘭醫師顯然很珍惜這些樹木,他笑說:「這些樹木啊,熱天時忙修剪,冬天時就欣賞。我會寄張相片給法師!」
知悉蘭醫師愛好臺灣小吃,上人早早即交代廚房送來精舍自製的鄉土小吃「炸甜粿」。待熱呼呼的甜粿端來,並有麵線及熱茶,蘭醫師很高興地享用,讚歎這是真正的臺灣口味!
話題始終不離臺灣。蘭醫師說,當他將離開彰化時,曾請臺灣友人代為尋找道地的臺灣樹種。友人拿來兩、三吋長有氣根的臺灣榕樹幹,蘭醫師將小樹幹放入玻璃瓶帶回英國,為免榕樹長得過大,所以植在盆中。「臺灣樹放在英國土裡,已經活起來、站起來了,我很高興啊!」
蘭醫師掛著喜悅的微笑說,後來才知道依國家法律,不能帶回異國樹木,恐因此帶入病菌。「孩子告訴我:『喔!爸爸,您犯法啦!』但這樹是很活、很美的東西,明明沒有病菌嘛!所以我良心就比較安。」蘭醫師性情淳厚,上人以安慰的語氣,開玩笑地說:「喔!那樹還是『偷渡』的呢!不過,有些事真是不知比知道好啊!」
時光推移,會客室外兩株梅樹於和煦陽光下,在紗窗上雕縷出斑駁的樹影,看來十分美麗。演講時間將到,雖然談話興致仍濃,不得不告別。
上人親送蘭醫師走到戶外臺灣形狀的蓮花池邊,上人告訴蘭醫師,這水池是他及常住們在三十年前親手做的,當時不知水泥會「咬手」,曾做到流血!水池石山中花草綠意青青,池水清淺見底,大家佇足欣賞一會兒。
「我就是愛臺灣,所以捨不得離開臺灣……」上人說。歷經多少寒暑,這水池不改寶島的形狀,上人也從不更移對臺灣的摯愛。蘭醫師也是走幾步路就停一停觀望精舍四周景致,頻頻回首。
自大易折損
身任領導幹部,要統理大眾實非易事!上人對帶領慈濟團體的幹部們開示說,能幹不如苦幹,苦幹不如明幹--很明理地做事。光能幹沒有用,能幹而太霸氣,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能
以身作則使人事圓融,對團體並非好現象。
上人表示,大家來慈濟應該都是有心修行,但修行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心,而不是靠別人一直叮嚀、提醒。若只是口頭上承認自己不對,沒有悔改的心,最後別人就不想再提醒了,到時自己就算整臉污黑也不曉得要擦淨。真正的認錯,是真切地改過,否則就永遠錯下去了。
「任何事不是一個人就做得成,想要事情圓滿,需要大家一起來做。但不可都希望別人配合自己,必須自己去配合大眾。能夠尊重人、待人謙虛,自然得到別人尊敬;若姿態擺得很高,反而會被人家瞧不起。所以自大只是折損自己,並無任何益處,低心下氣才學得到東西。」
上人認為,凡事好強、一意孤行固然不可;而不負責任,只是一味附合別人,沒有自己的主張,也等於沒有發揮功能。「若是缺乏智慧一味配合別人,凡事抱持『無』與『有』都一樣的心態,就沒有一件事做得成。」
▲衲履足跡
1999.03.03 愛就在身邊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三月三日農曆一月十六日
【靜思小語】關懷,不必捨近求遠;睦鄰,發揚志工精神。
對人關心,對已觀心
北區資深慈濟委員籌組關懷小組,希望藉由良好的互動,建立團隊共識。上人對組員們寄望甚深,明白指出必須先建立「以戒為制度,以愛來管理」的觀念。
「戒」如樹的根,「愛」如樹的枝葉。唯有根紮得深,枝葉才能生長旺盛,供無數人遮蔭;若枝葉旺盛而根入土很淺,樹恐怕就搖搖欲墜了。
「戒,是自我要求,而不是光注意別人有沒有做錯。」上人強調,團體中,若人人都有這種自省功夫,就會形成良好制度,得以綿延、流傳。
「對個人來講,戒也是待人處事所必須的。」上人表示,「習氣」也是一種「氣」,若沒有用功克服,一旦控制不了,就會「氣爆」,造成人事紛爭。
「成就別人之前,必須先『成就自己』--在人事環境中磨鍊,淨化自己的心。希望大家在關心別人之前,先反觀自照,亦即『對人關心,對己觀心』,儘快去除不好的習氣,否則餘習未斷,尚且自度不了,如何度人?」
有人問及,目前全世界普遍景氣不好,難免有人心中起伏,無多餘能力及時間投入慈善。上人表示,所以要推動「社區志工」,「敦親睦鄰,守望相助」是就近可做的關懷,不一定非要到遠方才能幫助人。
「愈是亂世,愈要使更多人有機會參加助人的工作;社會愈是動亂不安,愈需要安定人心。事在人為,只要我們用愛去鋪路,啟發人人的愛心,未來的社會必定希望無窮!」
付出的原動力
靜思文化「等待的1/24」圖畫.音樂書作者林尚德來訪,言及自己頗內向,看到靜思文化執行長姚仁祿十分忙碌卻似乎從不疲累,覺得非常敬佩。
上人說,人是肉體之身,都會感到疲累,但若「甘願做」,就能「歡喜受」。「『甘』就是『甜』,是一股發自內心深處的願力,所以即使很忙碌,也會覺得很歡喜。這分感受是源源不絕的原動力,使人有無窮盡的精力去付出。」
「我也是保守的人,卻要時常面對人群,其實是很矛盾而掙扎的事。但我打起精神帶動一下,就可以讓那麼多慈濟人一起為世界付出更多,所以即使再煩再累也要不斷地做下去。而且宗教家的本分是投入社會去付出,雖然我個性很內向,但我知道自己的本分,甘願地負起這分使命。」
上人表示,做慈濟的目的是為了淨化人心,所以藉著醫療、教育、文化等各項建設來啟發大家的愛心。「若我只是一直講經,沒有開路讓大家來『行經』,如何幫助大家踏踏實實地福慧雙修?慈濟是人間清流,立足臺灣,宏觀天下,這條菩薩道期待大家共同來開拓!」
▲衲履足跡
1999.03.05 生命之美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三月五日農曆一月十八日
【靜思小語】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短,最重要的是要去利益人群。
對生死的恐懼
晨語時間,上人提到佛陀在世時一位年輕比丘(註)的故事--
有位比丘聽到風聲大些就怕屋子會被吹倒,聽到鳥聲大些就怕會有野獸跑出來;有時坐在樹下,看到樹身較傾斜,也怕樹會突然壓下來。他就這樣時時生活在驚懼中,苦不堪言。
學佛就是要學習解脫自在,坦然面對生死,何以這位比丘會如此呢?佛陀細說其中因緣:年輕比丘在過去生中曾是一隻大象,國王命令馴象師在三十天內訓練大象如如不動的功夫。馴象師將大象綁在一支木樁上,再叫一大群人從四面八方向大象射箭、丟石頭。大象非常惶恐、一直掙扎,終於拉斷繩索,發狂地跑進樹林。
躲了幾天後,大象仍然很害怕,不敢動彈,聽到任何風吹草動都很驚懼!樹神安慰牠:「大自然原本變幻無常,萬物都在生老病死、生住異滅中,這是很自然的事,實在不必害怕啊!」大象聽了樹神的話,不安的心才比較寧靜些。
當時的大象就是如今的年輕比丘,而那樹神就是佛陀;年輕比丘因為過去生曾有極度恐怖的遭遇,所以此生仍殘留緊張不安的習慣。
上人以此故事開示,我們要用心斷除對生死的恐懼,明白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短,最重要的是要去利益人群。
「想追求人生的真理,就要開啟自性的智慧,要得智慧必須先掃除煩惱。若能培養慈悲心,對人對事就不會計較,不計較自然就沒有煩惱。」
宗教情懷
嘉義基督教醫院呂紹睿醫師來訪,上人談到,若對宗教有徹底的信仰,就不會執著於「我的宗教」而排斥「你的宗教」;事實上,真正的宗教家心胸必然很開闊,能夠平等慈悲地對待一切眾生。
上人舉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衛醫師父子、花蓮門諾醫院薄柔纜醫師以及史懷哲先生等人為例說,他們都是宗教家,也是偉大的醫師,懷抱宗教情操投入醫療工作,受到世人無比敬愛。所以,也很期待慈濟能多培養具有醫療使命及宗教情操的醫師。
在略述建設慈濟醫院緣起時,上人尤讚揚來自全省各地的志工,認為他們將病患視作親人般無微不至地照顧,這就是宗教情操。雖然他們不是神職人員或出家人,但他們以慈悲精神對待病患,正是人間的活菩薩!
註:比丘--梵語,意譯為出家的男眾;出家的女眾則稱為比丘尼。
▲衲履足跡
1999.03.11 夕陽的光輝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一日農曆一月二十四日
【靜思小語】鼓勵健康的老人投入人群、服務社會
生生世世的牽掛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自民國八十二年發行信用卡「蓮花卡」,捐出持卡人消費金額的千分之二點七五予慈濟,至今已累積捐款金額達四千三百八十萬元。該公司副總經理羅聯富先生拜訪上人時,肯定慈濟「關懷無國界」的作為。
上人表示,救世要先救心,要挽救動亂世局唯有從淨化人心做起。尤其從政者更應心胸開闊,以全世界整體利益為考量,才是人類之福;若政治人物為私利不擇手段,就非常危險了。例如國際間競相發展高科技武器,相互懷疑猜忌,世界如何平安?一旦發生戰爭,不論國家強弱皆同受其害;唯有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和心互愛,才是和平之道。
羅先生問道,上人救世的擔頭如此沈重,不知何時才能將這分「掛心」減輕些?上人說,這種「掛心」是生生世世的。「就像你們身處商場,壓力來自『數字』,而我的壓力則來自於『人』--既『掛心』眾生的幸福,也為慈濟人勇猛直前的行動力『擔心』,唯恐他們一心救人而不顧自身安危。但話又說回來,每看到苦難眾生得到救助,實在感到很安慰。」
開發老人資源
羅先生再問:慈濟二十一世紀的展望為何?對於臺灣的未來有何想法?
「唯有盡心而已。」上人表示,「獨居老人」是當今社會大問題,也是慈濟重點工作之一。現在慈濟委員落實社區志工服務,期盼帶動人人敦親睦鄰,也致力關懷社區中的老人。
上人認為,人老了並非就只能種花、泡茶來打發時間,其實老人豐富的人生經驗是寶貴的社會資源,仍然可以為人群付出力量。
「現在社會上為老人舉辦的團體活動,大多是為
老人開設各種學習課程,如繪畫、唱歌、電腦等等,但我希望老人不是只與白紙黑字或無情的電腦對話,而是與人交流。」
「老人雖然體力、精神不如年輕人,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功能,只要鼓勵他們走入人群去關懷別人,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仍然被人需要,生起信心與力量,這才是對老人真正的幫助。例如健康的老人可以去照顧生病的老人,或在社區從事環保工作,既可行善助人又能擴大交友的範圍,生活充滿與人互動的溫情。」
在世間留下腳印
農曆年後首次藥師法會,上人在開示中感嘆時光消逝匆匆,新曆年已過去六十多天,舊曆年也過了二十四天。時間不斷地流失,使人生起無常之感。
「我們來到人間,到底要做些什麼?能為人群付出,就是生命的價值;若只為了自己的享受,只為了自己的小愛,生命豈不顯得空洞。」
上人表示,當人有困難時,源自真誠愛心去幫助他,徹底發揮生命良能,就能在世間留下腳印,活出生命的價值。
▲衲履足跡
1999.03.13 當個好捕手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三日農曆一月二十六日
【靜思小語】世事無常,善接各種生命變化球,人生才能自在。
開發世間清流
慈青學長會靜思生活營在精舍舉辦兩天,負責帶領慈青的呂芳川師兄及數位慈青學長,請教上人慈青學長會未來努力方向。
上人說,人若有宗教情操,心中就有一股善良的力量。所謂「宗教」,是指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注重實行而不只在理論上鑽研。信仰宗
教若流於知識的學習而沒有在心地下功夫,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定力與智慧,情緒好時感覺一切都很好,情緒不穩時言行就會亂了方寸。
「常聽慈青煩惱地說:『生活中變化球太多了!』真是傻孩子!變化球不會接,豈不是太機械化了?要知世事並非一成不變,到處充滿無常變遷,所以要培養接變化球的能力,不可稍有變動就鬧情緒。在慈濟裡好好學習接變化球的本事,以後在社會上面對複雜人事就能應付自如。這是很實際的訓練過程,不是理論就能解決的。」
上人提到當今社會亂象頻生,社會風氣愈趨惡化,若不及時在滾滾紅塵中開發清流,那麼這股濁流就會更加污濁。「文化的影響力很大,文化導向若不正確,會嚴重污染人的心靈。期待慈青們用心修養品德,展現清新的氣息,創造文化的清流。」
▲衲履足跡
1999.03.14 人生的陷阱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四日農曆一月二十七日
【靜思小語】關上欲念之門,心就不易受外境影響。
不受美色誘惑的國王
佛陀成道前,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日思維宇宙真理時,遇到許多境界來擾亂他的心,其中有魔女以妖嬌媚態來誘引他,但佛陀心如止水,清淨澄澈,不為所動。佛陀生生世世一直磨鍊自己心不隨境轉,上人在晨語時提起一段佛陀過去生的故事--
遠古時代,某個村落有位年輕人很有才華又有智慧,經常為地方上的人民排解糾紛,於是大家推選年輕人為國王。年輕人雖無意願,但在大家半強迫半請求的情形下,不得不接受。
人民很敬愛他,為他布置宮殿,也選出美女獻舞。被選中的女孩盡己所能裝扮自己,國王不但不受女色誘引,反而覺得人是多麼可憐--男人為了生活必須勞苦地打獵或經商,女人則用美
色嬌態來吸引人,這樣的人生真是無奈!國王明瞭人生的陷阱莫過於「欲」,欲念之門打開,清淨的心就被污染了;所以他的心如一池淨水映照明月,清清朗朗。
上人表示,將欲念之門關上,心就不易受外境影響,不起煩惱也不生貪欲,生活靜謐而安詳。
幸福人生
慈青學長會活動結束,上人對大家開示:「來到世間,要做個值得人利用的人,才是有價值的人生,否則形同廢物。若人要求你做得比別人更多,應該非常歡喜--原來自己是個可利用的人。要『甘願做』,才能『歡喜受』,這樣的人生就是最幸福的。」
一切在於「心」
近日有十六位出家眾將前往臺中受戒、十一位圓頂出家,上人利用出門行腳前些許時間,教示「受戒」與「出家」的意義。
上人指出,修行不在「形相」,最重要的是「心」,心如果沒有修好,即使出了家也是徒然;出家後自然是要受戒,若受戒而不守戒,也是白受戒了。所以,出家或受戒端在一念心。「受戒容易,守戒難;同理,出家容易,修行難。」
「人間是水月道場,修行要能回歸做人的原點,也就是恢復本具的善良天性。要陶冶自己的善良本性,必須借助『鍊』的功夫。就如廢鐵要變成精美器具,必須經過洪爐烈火不斷地鍛鍊。未修行時,迷茫、懵懂的自己就如一塊廢鐵;現在決心修行,就要將自己投入洪爐烈火去鍛鍊。有人就有事,人事是非即是洪爐烈火;是非會惹來煩惱,若能在人事中鍊到無煩無惱,就是開悟了。」
「如何在人事中不煩惱?必須善解、包容,同時要有感恩心,感恩因為有人我是非使自己有鍛鍊的機會。總之,修行就是照顧好自己的心,要訓練到任何境界在眼前,瞬時之間煩惱就沒有了;甚至要修到忍而無忍,心不被境牽動的程度,這就修行到家了。」
上人最後勉勵所有人,出家就是要荷擔如來家業,若不能廣結善緣,努力充實自己,如何續佛慧命?「單是這『結好緣』,就不是很容易的。結好緣也是修行的法門,如《法華經》中之『常不輕菩薩』,不輕視任何人,認為人人都可成佛,所以尊重所有人,自然也得人歡喜與敬重。修行是『自己』在修,若能有謙讓寬容的涵養而得人愛敬,也是『自己』所得啊!」
上人殷殷咐囑,萬法唯心造,一切都在一念心,所以必定要「多用心」!
▲衲履足跡
1999.03.16 雕塑心靈之法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六日農曆一月二十九日
【靜思小語】惡習累積惡業,修正習氣要果決明快如退仇敵。
名符其實的菩薩
歲序已然入春,早晚天候仍寒。冷意襲人的早晨,上人與隨行眾乘火車北上,展開農曆年後首次行腳。晨雨之中,遠山煙霧迷離,林木盡是新綠滿枝頭,景色清淨如洗。
抵達台北分會,聽取台北十六區委員幹部報告會務後,上人對眾人的一再感恩表示,愈懂得付出的人,愈懂得感恩,因為做得愈多,體會愈深,更能感受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所以能發自內心真誠地感恩。
「愛護眾生、救度眾生,是佛陀的心懷。我們身為佛弟子,必須承續佛陀的志願去為眾生付出,心甘情願勇於承擔。」
「所謂的人間菩薩,不是被尊稱一聲『菩薩』就真的成了菩薩;而是要將習氣修修改改之後,成為一個有品格的人,才是名符其實的菩薩。」
上人提醒大家,因緣果報都在習氣中,習氣雖無形,卻會牽引著人走。我們今生得人身又聞佛法,修正習氣要乘『現在』,免得世世累積,更難恢復清淨的本性。
▲衲履足跡
1999.03.17 心蓮遍地生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七日農曆一月三十日
【靜思小語】擴大愛心,止息紛爭,才能創造光明的未來。
貧婆的布施
人與人相互關懷、彼此幫助,是人類未來的希望。上人與北區各聯絡處幹部座談時,以慈濟人到多明尼加賑災看到當地一面牆上的基督教佳言:「世間沒有窮到無法布施的人」,來呼應佛教裡同樣觀點的故事--
佛陀的弟子迦葉尊者出外托缽時,遇到一位貧窮的老婆婆,老婆婆悲嘆地說自己很想供養,但窮到一無所有,能拿什麼來供養呢?
尊者說:「只要你有誠心,從身上穿的衣服撕下一小塊布來布施,也是供養。」老婆婆覺得布施一塊破布太不恭敬。尊者誠懇地表示,布施的意義不在有形的物質,而在虔誠的心。
老婆婆聽了很歡喜,就供養尊者一小塊布。後來佛陀知悉此事,讚歎老婆婆在一無所有的情形下仍願發心布施,真是功德無量,「以後我的弟子們所穿的衣服,必須有老婆婆的一番心意。」從此出家人都會在衣領後縫上一塊布,稱為「印」,藉此象徵布施的真義。
上人期盼大家發心立願做個耕種心田的農夫,共同耕耘出一個心蓮遍地的光明世界。「想要農作物順利成長,必須除去雜草;心地上的無明煩惱也要消弭,善念才能增長。希望大家勇於投入人事中去磨鍊,時刻省思自己與人相處時是抱持何種心態?若能以真誠的愛與人相互關懷,就可以廣結善緣,創造祥和溫馨的大環境。」
▲衲履足跡
1999.03.18 「孝」是根本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八日農曆二月一日
【靜思小語】人若不懂得孝順,做再多善事也不能算是好人。
疼惜父母如愛子
慈濟外文期刊部美籍顧問蕭奕德正著手翻譯上人著作《淨因三要》書中部分重要篇章是關於「孝」的觀念,上人詳細指示翻譯時的取捨方向。
「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人認為孩子
長大獨立生活後,父母責任已了,子女也無照顧父母的義務;東方文化則重視孝道,主張兒女應奉養年老雙親,使晚年歲月能享受溫暖親情。」上人認為,這種知恩報恩的道德觀是很美的人性文化,應該加以提倡。
「人生下來時,哭哭啼啼什麼都不會,父母千辛萬苦養育子女長大;當父母日漸年老,衰弱多病,甚至罹患癡呆症,回歸嬰兒時期純真不懂事的模樣,子女也應該盡心侍奉如當初父母照顧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倫理之道。」
「所謂『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基礎,如果連自己父母都無法好好對待,如何能友善待人?」上人期待蕭顧問翻譯《淨因三要》時,必定要將孝順的觀念貼切地翻譯出來。
淨心六法
南下臺中時氣候陰冷,抵達分會又覺陽光熾烈,空間距離並不遙遠,大自然給人的感受卻有頗大的差別。世間萬物總是變遷無常,人的心念亦是起伏不定、善惡瞬息即變。
上人為當地慈濟人開示時提及,佛陀曾說照顧心的方法有六種:
「念佛」--專心念佛,可將複雜的心思制於一處,去除雜念、煩惱,並可念出佛心;也就是大慈悲心。有慈悲心自然心胸寬大,願意原諒別人、體恤別人的辛苦。
「念法」--佛法其實並不玄奇難懂,不離待人處事基本道理。例如端碗持筷時,省思粒米片葉得來不易,天下許多人尚在飢餓邊緣,所以要警惕自己惜福;這就是佛法。
「念僧」--出家修行者走出世俗小家庭、進入如來大家庭,嚴以律己,再向世人傳達佛陀的教育,如此佛法才能流傳兩千多年至今。所以出家人就是佛陀的使者,我們當心存感恩,虛心接受教誨。
「念戒」--戒就是規矩,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的規矩。當今社會亂象頻生,就是因為人心脫
離了規矩,道德倫理觀念泯沒,人生軌道偏失方向。如許多青少年眼高手低,不肯安分地從基本開始努力,無法達到理想則心念不平衡,於是產生偏差的行為。要解決各種社會問題,最重要的是人人安分守己,不偏不倚地走在人生軌道上,才能消弭混亂不安的現象。
「念施」--人生的價值是為人群服務,付出力量去幫助人就是布施。布施有很多種,包括以財物幫助貧人度過難關;以溫柔言語安撫遭逢困厄者驚惶的心;或以智慧言語解開他人的心結;又如付出力量做環保,保持大地清淨。
「念天」--天地有養生之德,我們依賴天地萬物來生存,應常念天地之恩,負起做人的責任,發揮生命的良能,回饋天地眾生。
上人希望大家牢記這六種方法,時刻照顧好自己的心,做一個知福、惜福、再造福的人。地方上造福的人多,這個地方必定吉祥平安。「世間事多得做不完,需要很多人投入。期待大家為了天下無災難的目標,與我共同成就美好的未來!」
▲衲履足跡
1999.03.21 念經不如行經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農曆二月四日
【靜思小語】經典是可以在生活中力行的道路,而非只是文字研究的學問。
人人自愛,何需管理?
慈濟委員及慈誠隊是慈濟的核心成員,在培訓時期尤注重大愛精神的陶冶。中區培訓委員及培訓慈誠今年的首場研習課程,恰逢上人行腳前來,特為大家開示。
「雖然人類生長在同一個地球上,呼吸一樣的空氣,但習氣、興趣、觀念各不相同。有的人對自己的生命價值沒有好好評估,人生方向偏差,做出損人不利己的行為,遭到社會唾棄;有人則確立人生方向是付出良能為人群奉獻,而受到大家敬愛。」上人表示,由此可見,每個人的價值觀,正是決定社會興衰、和平或動亂的關鍵。
「慈濟以淨化人心為目標,身為慈濟核心的委員及慈誠隊員必須先自我淨化,才能以德行來帶動別人。慈濟是『以戒為制度,以愛來管理』,人人持戒,就能建立好的制度;人人自愛,又哪需要管理?委員及慈誠隊員必須嚴求自己守持戒律,照顧好自己的心,才能將大愛精神推動於全球,邁向天下無災難的理想。」
生活之理
上人關懷北區各聯絡處運作情形,繼汐止之後,來到雙和地區。此地有些師兄姊聚會研討《無量義經》,上人為免大家執著於文字,流於口頭論說,開示道:「《無量義經》是生活的經典,亦即要將它視為可以在生活上力行的道路,而非泛談虛無玄奇、脫離人事。所以研討時,不要只是鑽在白紙黑字裡而不知拿來生活中運用。」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經典是佛陀指示的修行之路,循著這條路去走就能達到成佛的目標。『道理』若不能使人與人有良好的互動,無法事圓、人圓,就不是完美的道理;執著行不通的路,就會陷入人事煩惱而無法解脫自在。」
在場有人問道:「是否要受五戒才能誦經?」
「沒有這回事!」上人回答:「受戒的『受』是『接受』的意思,是發自內心真誠地接受戒規約束,而不是聽法師念一念戒條就能五戒具足。所謂『戒』就是生活的規矩,我們要以生活化的規矩來自我約束,而非執著受戒的形式。」
「『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明白此理才是徹底了解宗教。身為佛教徒,心量須如
大海納百川般寬廣,而非只是小溪或古井;也就是不要執著於狹隘的宗教觀念,不要排斥其他宗教,更不要以為從道場走出來的才是佛教徒。」
上人指出,佛陀來到人間,是要教導眾生走上康莊大道,亦即在人間推動菩薩精神。「當今科學發達、智識提高,玄奇神通的故事難以被一般人接受,所以要運用看得到的人、做得到的事、能付出的物,來引導人開啟清淨的本性,這才是實際的妙法。建造醫院就是利用科學來帶動大家的慈悲心;以骨髓移植為例,可以在科技輔助下捐髓救人,正是實現了捨身救人的菩薩精神。」
上人勉勵大家堅定為眾生服務的意志,在菩薩道上烙下深刻的足跡。
▲衲履足跡
1999.03.22 處處皆道場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二日農曆二月五日
【靜思小語】繫緣修心、藉事鍊心、隨處養心,明心又見性。
人云亦云生苦惱
有位婦人過去常殺生,有人勸她要勤於「放蒙山」(註),超度亡魂,於是她日日放蒙山;經過許久歲月,又有人說她這種行為不如法,但也有人教她不要放棄,她因此無所適從,心裡不安、痛苦,前來請示上人。
「人云亦云是很苦的事,學佛就是要心無畏懼、輕安自在。」上人開示:「不要在神鬼問題上費心,要注重現實人生的造作。人生問題離不
開待人處事之理,人若無理對待我們,一笑置之即可;做事方面,盡自己能力就是了;至於批評對錯,可作為反省,反省若是不對,就不要再做了;若是對,就繼續做下去,如此心就能自在。」
婦人又提到,原本孝順的媳婦現在不知為何,居然待她像仇人一樣,使她心裡難過。
「唉!少年人嘛!心不定,情緒千變萬化。你自己要看開,才能不隨境轉。總還是要善待她,就當作是眾生之一,莫計較!」
愈磨愈亮
「統理大眾」實非易事,北部各區組長、副組長依序發表感想,許多人言及箇中滋味,不禁潸然淚下,但大家都感到身任組長是絕佳的成長機會,有人更因此體會到務須堅強自己:「心念不隨外境起伏才行。」「做幹部,就要經得起人來磨。」
「真的是有人就有事!原本自認人緣不錯,哪知做了組長後,立場不同,是非就來了。」有些人則滿懷感恩地表示,藉此學習機會更認識了自己及別人。 幹部們承擔淨化人心的重責,上人希望大家要有正信,以帶領委員一起行走菩薩道。「所謂『師父引入門,門中好修行』,既已走進慈濟之門,只要以直心做道場,用善解、包容的心作為人生的方向,就能在慈濟菩薩道場中安心修行。」
談助念
「君子如水,隨方就圓。委員要有君子之風,為人助念不必執著一定要念什麼調,配合他人就是。『念佛』的意義是『常念佛心』--要與佛一樣有大慈悲心。所以,念佛的音韻實在沒有對或不對,只要大家能『和』就是『對』,聲音和齊就很美、很好聽;若是『不和』就『不對』,自然也就不美、不動聽了。」
「參加助念或公祭,宜『哀而不傷』--要有感同身受的悲心,但情感適度就好。」
「拱橋」的精神
「眾生有眾生相、眾生習氣,也因此我們才有機會藉此訓練自己的心。組長要像『拱橋』,連接兩邊溝通精神與訊息,並且任何人從橋上踏過都要如如不動搖。作為幹部,唯有縮小自己,天地才能開闊;不縮小自己,天地再大也無立足之處。」
「如果受到別人誤解、攻訐,心就被傷到,被撞得粉碎,這是自己慈悲心不夠。若有大慈悲心,就會憐憫他、善解他;若眾生要說是非才會快樂,就讓他去說吧,然後再看看要用什麼方法
來輔導他。總之,我們要學習『是非止於智者』,也就是化人事是非為有建設性的教育。」
正念
「正信的佛教徒,什麼都不必執著,但要重視因緣果報;不談怪力亂神,但要明因知果。也就是要用智慧的法去開啟人的心靈,而不要用鬼神之論去控制人。」
惜緣
「閩南語中的『交陪』,意即與人結好綠。有些人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彼此不了解,無法建立合作共事的默契,如此會使自己陷於孤立,不能廣結善緣。能與人真誠地交陪,也是成就佛道的助緣。」
「在慈濟同師、同道、同志,是幾世修來的深緣!要廣結善緣,就要把握住『君子和而不黨』的道理,人與人之間不要偏私而交群結黨;也不要局限在自己的組裡,應該放大心胸,跨組去聯誼。要與所有的人『和心、互愛』;所謂『和』,就是與任何人在一起都很歡喜!」
「既自許為人間菩薩,就要珍惜菩薩道,分分寸寸都要走好,早修得一分『和』的修養,就早一步貼近佛心,也就更接近真理。」
一念心
綜論之,上人教委員們要「精進」--不是指在道場裡精進,而是在人間菩薩道上精進;走入人群裡,要堅持照顧好自己心念的方法,才能永不退轉。
上人的苦心教誨,使在座眾人沈浸在法喜之中時,關懷小組寓意深長地播放慈濟歌選「一念
心」:
一念心是一顆種子,一念心是菩薩的心。
師父引進門,門中好修心。
心要定,心要定,
不要因人亂了心。
一念心是一顆種子,一念心是菩薩的心。
繫緣修心,藉事鍊心,隨處養心。
唯有一心,一心不亂,
才能明心又見性……
註:放蒙山--名為「施放蒙山」或「蒙山施食」,設法壇擺置香爐燭臺、白米清水布施孤魂。蒙山位於今四川名山縣,宋時有甘露大師居於此,為利濟孤魂而設「蒙山施食」,成為佛門必備課誦儀軌。
▲衲履足跡
1999.03.24 如何作好領導者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農曆二月七日
【靜思小語】米粒經過捶打,才會變成QQ的麻糬;人經得起磨鍊,才能培養出柔軟心。
麻糬的啟示
行腳即將結束,臺北分會數位主管來訪,上人致勉有加,並提示「如何作個好主管」。
「身為主管,不可以有『我是領導者,你們怎麼可以不聽我的話』的想法,要知『麻糬不軟就不搭撒(閩南語:很Q、很好吃)』。米粒經過無數次捶打,才會變成一團軟軟QQ的麻糬;同樣的道理,人不經一番人事磨鍊,培養不出柔軟心。待人須用柔軟心,若一味地以強勢姿態要求別人,很難帶得動。」
上人希望主管能將在慈濟工作的同仁都帶成「慈濟人」--熱誠投入服務人群工作的人,這樣就算帶人帶得很成功了。
說話之間,有位同仁方出世的女兒突然咳了一聲,同仁立即往女兒方向看去,確定無事,才又回神來聽上人說話。這幕親情流露的景象恰給上人看到了,於是應機說法:「看待同仁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付出真誠的愛,則同仁自然也會真心相待。」
上人並期許大家身為主管,廣結善緣才能人事圓滿。
無私付出,莫貪名利
返抵精舍不久,即與幾位來自新加坡的慈濟委員幹部開會商討當地會務。
新加坡目前有四千位會員,為因應日益繁忙的會務,最近當地慈濟人發心購下座落在牛車水史密斯街、俗稱戲院街的百年古蹟「梨春園」,作為新會所。
「因時因地制宜」是拓展慈濟會務的原則,上人指示大家:「佛陀雖然肉身不在,但佛陀教導世人的真理,是千古不變、放諸四海皆準,且又能順應時代潮流的;因此在運用時,須能隨順因緣,以不變應萬變,才能歷久彌新,永不落伍。」
上人強調,慈濟的形象已漸漸在國際間建立起來,海外慈濟人更應謹慎行事。尤其聯絡據點的設立,必定要恪遵當地法規,以慈濟一貫的誠、正、信、實,維繫公信力。
言及任事者該具的品行,上人認為,「苦幹」與「能幹」兼具是難得的人才,但若要二者選其一,寧選苦幹者;因為苦幹的人能循規蹈矩做事,能幹的人易於與人爭權奪利。「為社會大眾服務,決不能有名利、權勢之念,否則就完全失去無私助人的超然精神。」
上人教大家要學習「拱橋」的精神,就算人從自己肩上踩過去,也要挺起肩膀,亦即要有堅強的意志以及縮小自己的謙卑,才能擔當重任。
「若有人以高高在上的聲色來命令人,我會感到很心疼!」上人表示:「有人原本是要來慈濟修行,卻反而傲慢自大,我會心疼他折損了慧命;而有人本可在家清閒,發心來當志工卻被人呼來喊去……我希望大家都如兄弟姊妹般相互友愛,每個人都做得很高興!這種大家庭和樂氣氛正是我最期盼的。」
大家離去時,上人猶殷殷叮嚀:要和心,要傳續慈濟法脈……
▲衲履足跡
1999.03.30 瞋恨如火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三月三十日農曆二月十三日
【靜思小語】天上落炸彈,地上是屠殺;國家種族間的敵對,往往帶來慘烈後果。
菩提心與瞋恨心
最近慈濟人常在傳唱「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上人在志工早會開示,慈濟的文化是「大愛、感恩」,在善的循環中表達出真善美的境界;因為是這麼的美,所以發願「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菩提,就是覺;覺,就是不迷,面對人事物一點都不含糊,智慧明明朗朗。
「如何才能擁有明朗的智慧?唯有『慈悲喜捨』。慈悲喜捨就是大愛,大愛即是看到他人快樂,自己也安心自在;若有人苦難病痛,則傷在他身,痛在己心。因為不忍眾生苦,所以能自然而然地付出力量去做救濟工作,無怨亦無悔。」
「大愛的心是最美的心境,語默動靜都自然流露祥和與溫馨,使人如沐春風。即使面臨很凝重的情境,只要綻放真誠的笑容,就能融化冰冷的氣氛,好像雲開見日,濃霧消散。所以我們要時刻以歡喜、仁厚的心來面對人事物;就算有人刻意毀謗、傷害我們,還是要用寬大的心、明朗的智慧來化解對立。」
「人生最煩惱的是『敵對』,敵對會造成瞋恨,瞋火一燒就不可收拾,尤其是國家、種族之間的敵對,往往帶來極度慘烈的後果。最近南斯拉夫實行恐怖的種族滅絕行動,大肆屠殺科索伏省的阿爾巴尼亞裔人民,數十萬難民逃入鄰國邊境,北約組織發動空襲來戒裁南斯拉夫。天上落炸彈,地上是屠殺,百姓生命危在旦夕,可想而知這種境界多麼悽慘!」
「政治野心家心理不平衡,視人命如草芥,帶給世間多麼慘重的災禍!不論國家大事或個人生活瑣事,寬大的愛心與清淨的智慧是最基本的原則,心中絕對不可有瞋恨。這必須訓練『捨』的功夫,平時捨出時間、精神、體力去為眾生服務,培養慈悲心,如此則面臨逆境也不會心起瞋怒而亂了方寸。」
慈悲喜捨是大愛,大愛就是覺悟的菩提道。上人勉勵大家發願生生世世付出大愛,生生世世都走在光明清淨的菩提大道上。
▲上人說故事
女神與吉祥草
一棵棲息著女神的
大杏樹即將被砍倒,
小小的吉祥草神運用智慧,
幫助女神化解危機。
佛陀在世時,有位長者非常護持佛陀弘法,且經常布施財物幫助孤苦貧困的人,所以大家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
當時的社會有明顯的階級之分,奴隸是最低的階級,被稱為「賤民」。給孤獨長者雖然非常富裕、社會地位也很高,但是為人仁厚慈愛,,對任何階級的人都一視同仁,他有一位好朋友就是地位最低的奴隸。
這位奴隸品行端正,給孤獨長者非常信任他,將財產交給他管理。長者的親戚以及與他階級相當的朋友都很不以為然,紛紛勸告長者遠離卑賤的奴隸。長者雖然以「人性平等,無貴賤之分」的道理向親友說明,但是親友們的階級觀念根深柢固,使長者感到很困擾,於是拜訪佛陀請求指點迷津。
佛陀讚歎給孤獨長者尊重人性的美德,並告訴長者:他不只此生如此,過去生也以平等心來待人。佛陀說起長者與那位奴隸在過去生的一段因緣--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國王的皇宮非常莊嚴華麗,庭園裏種植許多珍奇植物。其中,有一叢吉祥草長得茂盛可愛,隨風搖曳時姿態柔和、散發清香。還有一棵杏樹枝葉繁茂、樹幹直挺,是庭園中最雄偉高大的樹,因此被人稱為「樹王」。
有一天,宮裏的人向國王報告,宮廷中一座「獨柱殿」因年代久遠,只靠一根大柱子支撐,恐有傾倒之虞。於是,國王指派工匠用最好的木料取代原先的柱子。
工匠在國內四處尋覓都找不到合用的樹木,後來發現只有宮廷中那棵杏樹最適合。雖然這棵杏樹被稱為樹王,國王也很喜愛它,但是獨柱殿是非常珍貴的建築,國王考慮之後,還是決定砍下杏樹。
古代人相信花草樹木都有神明棲息,因此工匠準備了一些水果來祭拜杏樹神,祈禱著:「因為獨柱殿即將傾倒,所以明天不得不將您砍下做成柱子,請您原諒。」說完拜一拜就回去了。杏樹的樹神是位女神,聽到自己就要被砍倒了,傷心地哭泣不已,其他圍繞四周的樹神也紛紛悲傷嘆息,但都想不出辦法幫助她。
平常女神對吉祥草神很友善,此時吉祥草神也來安慰女神,說道:「大家光是嘆息有什麼用呢?應該趕緊想辦法來解決危機。」樹神們一向輕視卑微的草神,此時更是不屑地說:「連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你一個小小的草神會有什麼辦法?」草神說:「只要用心,一定會想出辦法的……」
當晚,吉祥草神召集許多蟲子啣土黏在杏樹上,使樹幹到處都是小小的土丘,看來好像長蟲害的樣子。隔天早上,工匠帶人來砍樹時,看到這幅景象,不禁驚呼:「這棵樹怎麼突然變成這樣?被蟲蛀得這麼嚴重,不能使用了。」於是放棄砍這棵樹。
女神感恩地說:「平時,樹神們都勸我不要和卑微的草神交往,但是當我有難時,卻只有草神能夠幫助我!」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後,告訴給孤獨長者:「當時的女神就是如今的你,吉祥草神就是那位奴隸。事有善惡的分別,人無貴賤的區分,你們生生世世相互幫助,結下很好的善緣,要好好珍惜這分友誼。」
一般人往往以財富、權勢、學歷來判定他人,輕視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其實,名利權位虛幻無常,都不是生命真正的價值。我們應該以平等心來對待每個人,以真誠的愛心來廣結善緣,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晶瑩童心
生命中無可替代的貴人
台北縣南山中學一年三十班 沈哲安
《小小種子的低語》
我若是一顆小小的種子,
母親就是賜我溫暖的太陽,
助我萌發新芽,
保護我,幫助我。
我若是一戶封鎖住的門,
母親就是開啟我的鎖匙,
助我重見光明,
啟發我,照亮我。
我若是一本空白的本子,
母親就是充實我的筆硯,
助我內容豐富,
裝飾我,點綴我。
我若是一個無知的小孩,
母親就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
如果沒有她,
那顆種子會在黑暗中枯萎,化為塵土。
《坎坷童年》
回想我的童年,可說是一片空白,就算「倒帶」勉強追憶,也只能隱約的記得一些國小二年級之後的事。為
了幫我把殘缺的童年記憶拼湊完整,媽媽將我的「病史」及她養育我的血淚歷程詳實地告訴我。
媽媽說,我從幼稚園小班就開始有不定時「當機」的狀況,雖然只是短暫的幾秒,但次數非常頻繁,常常在三分鐘內就發作了十次以上。焦急如焚的母親送我到醫院測量腦波,赫然發現我的腦部有不規則放電的現象,這種病症稱為「癲癇症」,俗稱「羊癲瘋」。媽媽怕我被人嘲笑,懇求老師盡力保護我不被同學捉弄。
雖然媽媽心裡很痛苦,還是打起精神抱著我四處尋訪名醫。這種病症有大發作還有小發作,我只是小發作,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是當媽媽聽說這種病無法根治時,再度深受打擊。我的主治大夫當時正在研究一種雷射針灸治療法,媽媽答應讓我成為實驗對象,另外還配合中藥治療。
由於大腦平衡失控,我食慾不振、骨瘦如柴、脾氣暴噪、過動易怒、常跌得鼻青臉腫、難以與同學和平相處……但是,這一切都無法擊倒媽媽,她拚進全部心力來照顧我。
所謂「皇天不負苦心人」,大概是媽媽一片真心感動了上天,我的病竟然奇蹟似地根治了!我相信對於一位擁有無限愛心、決不放棄希望的母親來說,孩子不論生了多大的病都有可能痊癒。
不論是父母的關心、老師的撫慰、同學的體諒,都帶給我難以言喻的溫暖。尤其是我的母親,她是我生命中無可替代的貴人。從小我就被人認為只能在特教班就讀,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出息,但是媽媽從不放棄我,始終以堅忍的毅力來呵護我,我終於以第九名的成績考進南山中學。看到媽媽綻放欣慰的笑顏,我也感到無比的快樂!
悲欣交集文/陳淑芳(哲安之母)
哲安寫這篇文章前,我才將過往歷程告訴他,本想等他更大些時……
其實,這也是一個好時機,我看完這篇文章,觸動心靈深處一些往事,不禁淚如雨下。期待所有看到這篇故事的孩子們,都能體會天下父母心。
▲靜思天地
開慧之經--法華經
◎撰文/證嚴上人
拂曉時分,
靜思精舍師父禮拜法華經序,
啟發自性本具的大乘精神,
引導大眾世世常行菩薩道。
佛陀講經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中,有三部經是我們學佛者應該熟習並了解和實行的。
第一部是《華嚴經》。
《華嚴經》是三藏十二部經的經母,是佛陀成道後講的第一部經,是佛為菩薩和天龍鬼神而講;演說十方法界諸大菩薩修行成佛度眾之道,當時娑婆世間無人能聽。此經由印度龍樹菩薩讀誦整理而出,佛陀的教法即由此經不斷衍生出來。
第二部是經王《法華經》。
有人說「成佛法華」--若要成佛必定要力行《法華經》的精神,所以《法華經》是一切經典之王。
第三部是《楞嚴經》。
《楞嚴經》內容是講人的心念,教導人找回自己的心。眾生會迷失自我,完全是因為迷失了心性,迷失心性就會埋沒良知,埋沒了良知則所做的一切都是煩惱的罪業。我們要找回本心一定要研習熟讀《楞嚴經》,從讀經中開啟我們的智慧。
《法華經》既然稱為經王,其實也是開慧之經。其經義和意境不似《華嚴經》讓人難以了解;其法門完全是佛陀對娑婆世界眾生開示如何成佛的方法,是講人間成佛之道。
成佛一定要先開智慧,菩薩也是一樣,要先掃除煩惱才能開啟智慧。《法華經》上承華嚴的精神,下能引導楞嚴的根經,因此《法華經》是佛教的經王。(本文摘自證嚴法師《淨因三要》)
- May 19 Tue 2009 18:39
1999年04月 389期-D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