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履足跡
1999.04.07 慧命的養分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四月七日農曆二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聽到好話要吸收應用,這是我們慧命的養分。
星火燎原
幾位海外慈濟人來訪,上人勉以個人修養之道以及團體和諧之法。
世間之所以有人我是非,是因為人人都將「我」看得太重;「我無法淡化是非,遂成為心靈上的困擾。上人表示,若能真切體會「人生無常」之理,就不會陷在自我中心的執著裏而徒生煩惱。走入菩薩道,必須了知生命的真諦,才不會入寶山空手而回;欲透徹生命的真理,就要走入人群實踐「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才能修行有成。
「修行要自我磨鍊,任何人事境界現前都能如如不動;否則煩惱生起,身心就會受污染而變得烏煙瘴氣,這是很辛苦的事。」心要不受境界影響,並非易事,然而「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上人強調修行的起步,要先從「調和聲色」開始。
「在人生路上,人我是非不要太認真,否則會很痛苦!若看到一些事心就打結、不快樂,表現於外的聲色自然就不好看了。所謂『火燒功德林』,即使平時勤於在心地播下善種,也用心澆水、施肥,長成綠油油的林木;但一不小心怒火生起,則星火燎原,整個功德林燒就這樣燒光了。所以,修行一定要將自己的脾氣調整好,保持寧靜的心態。」
至於團體方面,上人則強調「和心、互愛」的重要性。「慈濟的人文,最重要的就是人與人互動的文化,希望大家能夠『和心、互愛』,如此才能接引大眾樂於進來慈濟世界。」
「聽話」與「講話」
人與人不和的原因何在?上人表示,人多意見多,難免會有見解不合的時候;若彼此沒有包容、善解之心,就會相互排斥,這是團體失和的致命傷!「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大家都能朗朗上口,但希望要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鑽牛角尖,自己痛苦也造成團體前進的阻礙。」
要與人達成良性的互動,好好地「講話」與「聽話」是必須的。「要自我期許所說的話都是『慧命的養分』,而不要亂倒垃
圾,到處去污染別人的心靈。」
「聽到好話要吸收應用,這是我們慧命的養分;聽到不好的話,若能當作警惕,也能夠滋養慧命。所以,聽話也要用心;別人說了句無心的話,自己卻在那句話上鑽牛角尖,內心思量:『你是有意傷害我!』這就是將話當作毒素,損傷自己的心靈。」
上人尤其強調,做事要分工而不分心。對於表現好的人,大家要給予獎勵;若發生缺失進行檢討,不要「錯的都是別人,對的都是自己」。「如果自己做錯了,要勇於承認並謀求改善;不要將責任推給別人,怪別人當初怎麼不提醒?而對於別人的缺失,也不要一味指責,應該反省自己當初沒用婉轉的方式建議他。如此對於團體的和氣與成長,會有很好的效果。」
▲衲履足跡
1999.04.10 無私之愛最美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日農曆二月二十四日
【靜思小語】大愛之所以感人至深,在於真誠付出、不求回報。
不求回報
「常有人問:慈濟成立三十多年,是用什麼樣的心情一路走來?其實這很難說,就如這幾晚我看大愛電視臺的『回首當年』,看到節目中大家傾訴付出大愛的心得,人人都自然流露慈悲與智慧的胸懷,實在覺得非常感動。」
上人在藥師法會中,談起由葉樹姍主持的「回首當年」,勉眾及時投入菩薩道並且恆心不退,才能感受豐盈深厚的法喜。
「大愛之所以感人至深,在於真誠付出、不求回報。當有人需要幫助,我們要及時伸手救援,但是做過之後不要耿耿於懷,不要在乎是否受到稱讚或受助者有沒有感恩自己。就像農曆年過後,有幾位捐髓者來精舍,我問他們知不知道從自己身上抽出來的骨髓是要救誰?他們都回答:『到底是救哪個人並不重要,只要能從我身上抽出骨髓去救另外一個人,我就很滿足、很感恩。』」
「不執著『我是幫助別人的人』、『他是受我幫助的人』,也不執著『我布施了多少物質』,這就是『三輪體空』的精神。從清淨無染的內心付出最誠懇的愛,即是佛陀所說『真空妙
有』的道理。」
起心動念
上人說明,佛陀的教育不離基本的待人處事之理,所以學佛不是泛談玄奇高論,而是重視自己日常生活裡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
上人提及慈濟醫院志工曾轉述的一個個案--有位老太太的婚姻很坎坷,年輕時先生雖然很愛她,但沒有把心照顧好,對女色無法自制,常帶著滿身酒味回家,為此,她經常傷心地哭泣。有一回先生看她哭得非常悲傷,覺得心疼,就發誓:「我以後如果再這樣就死在外面!」
不過他還是沒辦法克制自己的行為,看到太太又哭了,他再度發誓:「我以後絕對不再犯,否則就會被大樹壓死!」可是他仍然繼續犯錯,又發誓:「我如果再這樣,坐流籠會摔死!」因為他在山上林班工作,常坐流籠上山,所以發這種誓。
有一天他坐流籠上山時,繩子斷了,流籠掉下來,他抱住一棵樹,沒想到樹幹折斷,把他壓死了--正如他的誓言!
上人表示,這就是沒有把心照顧好,所以身造惡業,口出惡言,難逃惡報。「每個人都在世間舞臺上扮演各種角色,例如父母、子女、夫妻等等,如果不守本分,沒有把人生的角色扮演好,往往苦不堪言。」
「個人把心淨化,人生才能平安;人人把心淨化,社會才能祥和。想要淨化心靈,首先必須發揮大愛,以慈悲心對治種種貪欲。我們要以身作則帶動更多人發揮良能為苦難眾生服務,大家一起走上清淨光明的菩薩道,共創溫馨安樂的社會。」
▲衲履足跡
1999.04.12 心和即是美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二日農曆二月二十六日
【靜思小語】心靈豐足,才能過得快樂自在。
看山又是山
有師姊熱心投入慈濟工作,但近來在人事方面不盡圓滿,招致批評,頗為灰心。
上人開示,慈濟之所以穩當行過三十三年,是因為內外兼美;而這內外皆美,來自於人心的「和」。
「來慈濟,就是要修行,有些人在外面看慈濟覺得好美,進來後卻『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感到是是非非、風風雨雨,認為慈濟不如想像中的美好。其實真正投入後,會發現慈濟人都是用最真誠的心付出時間、金錢和體力,只為著同一目標--將慈濟做好。能夠看到這一層,則是『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上人表示,慈濟團體中,大家不會去做欺騙他人來利益自己的事,這就是慈濟很美的地方;只是大家來自不同家庭背景,想法、觀念有所不同,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不免產生一些人我是非。
忍的工夫
「我們要將慈濟當作一個修行道場,如果當成一般慈善團體,總不免夾帶凡夫貪、瞋、癡的習氣,一般社會人士不免你爭我奪,但在慈濟,我們要學做菩薩,如何學?就是『上求下化』--向上追求道理,向下不斷地用悲憫的心來接引兩種人:物質貧困或心靈貧困者。」
佛說《人有二十難》中,有所謂「富貴學道難」。「富,是指有錢人;貴,則是學問高、有地位者。一般而言,這只是表示他們在社會技術及常識上有所專長,擅於學術分析;但是,在人和真理之間卻不一定能融合在一起。」上人表示,來慈濟學做菩薩,既然有心要接引這些人,就要學習凡事看開,對人與事不要太過計較;能做到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就能感受到一種恬靜安適的感覺。「如果無法體會這點,都要爭一口氣,就會相互碰撞,如冒煙的火爐。反之,人與人之間若能忍得住這口氣,就沒有所謂的是是非非了。」
「我希望慈濟這個道場提供機會讓大家相互磨鍊、切磋,使人人不僅物質富有,心靈更豐足,都能過著快樂自在的日子,進一步帶動愛的文化,將人人的愛心提升。」
▲衲履足跡
1999.04.14 成佛之道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四日農曆二月二十八日
【靜思小語】佛經不是用來鑽研文字學問,而是切實可行的人生道路。
戒的疑惑
四月份行腳今日啟程,預計將北上經宜蘭、臺北,再南下臺中、臺南、高雄、屏東,然後從臺東返花蓮,行程共十三天。
隨行眾與上人同搭廂型車往蘇花公路行去。公路夾在大海與山岩之間,入眼盡是浪濤拍岸、山石疊嶂景象,景物似乎依舊,歲序卻不斷更新。
當視線觸及水田,蘭陽平原已然在望。抵達宜蘭聯絡處,上人先與功能組幹部座談。此地原本饒富文化氣息,佛教亦興盛,大家以佛法相砥勵,彼此研析教義,不免產生各種見解。有師姊問及,曾聽人言,方圓五里內若有法師講經,不去聽講便犯戒律。
上人表示,佛法傳來中國後,為了鼓勵民眾珍惜難得的聽經因緣所以設定此戒;另一方面也為防止大家不尊重佛法,以散漫心聽講,所以制戒作為警惕。然而此非佛陀所制之戒,而是後人因時制宜所設的規則,不必過於執著,如果不衡量自己的時間、體力,到處聽經而致身心不寧,反而不好。
學佛必須明白「念經、聽經,不如行經」,經典不是用來鑽研文字學問,而是要依經文所示來學習佛菩薩的精神,啟發自己的良知去從事愛護眾生的志業,這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苦短,生命有限,我們必須珍惜時間來行走成佛的大直道--菩薩道;菩薩道並非光用口說來淨化人心,而是須以實際行動帶動社會大眾。」
普天下災難四起,上人不忍眾生受苦,懇切希望大家以淨化人心為己任。「苦難的人那麼多,即使已盡心付出,仍如同大海撈針,所做的是如此有限……」話說至此,上人神色悽然,只盼大家力行佛心師志,才能稍釋那分記掛眾生的心。
行善不輟的老公公
午後,在慈誠師兄陪同下,上人在聯絡處庭園漫步一會兒。一群人走在草木夾道的石頭小徑上,不時有小蟲飛旋四周,頗富鄉野情趣。
忽有一位老公公由師姊帶來,他很高興地向上人說:「二十多年了,今日總算見到師父!」師姊說明,老公公名林義炎,今年八十八歲,在一所寺廟當「廟公」,每月薪水一萬五千元,二十多年來每月捐一千多元給慈濟,而且每當有地方發生災難,會再捐五千元。
「我只是出一點點而已……」老公公行善多年,雖然風霜滿面、皺紋縱橫,但神情慈祥和善,不斷讚歎上人。上人停步聽老公公的歡喜表白,也愉悅地祝福他平安健康。
據云,老公公的處世哲學:「我們不要把錢花得差不多了才來勤儉儲蓄,而要先勤儉儲蓄再來斟酌花用。」想來老公公平日淡泊慣了,天天無煩無惱,所以看來健康又開朗。
事理不二
再度行車北上,微風細雨灑在路旁盛開的杜鵑花叢,紅、白、粉紅各色花朵帶來暮春的氣息。
甫抵臺北分會未久,幾位從事文化工作的同仁來拜見上人,上人與他們談到,「慈悲喜捨」是佛教理念中心,慈濟就是以慈悲喜捨之「理」來開創慈善、醫療、教育、文化之「事」。精神、理念是無形的,而四大志業的呈現就是理的實踐。所以,慈濟是佛教精神的落實,事因理而開拓,理因事而闡明。
至於「佛心師志」的解釋,上人說,佛心是大慈悲心,是為大眾付出的大愛,而不是局限對象的小愛。「佛心」人人本具,但必須立志發願做出來。慈濟人不是獨善其身,而是以社會為道場,行走在兼善天下的菩薩道上,「師志」就是人間菩薩的實踐。
上人並言及,慈濟人互為法親,過去生就已結下深緣,期盼大家和心互愛,珍惜良緣。
▲衲履足跡
1999.04.15 無量生於一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五日農曆二月二十九日
【靜思小語】蠟燭雖小卻光輝滿室;一念愛心就能發大功能。
從心地下功夫
為加強區域凝聚力,從上個月開始,上人利用行腳期間,於社區聯絡處,與當地委員、慈誠隊及功能組幹部座談。今日上午在海山聯絡處,各功能組依序報告會務,內容充實周詳,顯見一股旺盛的發展力;至於所提出的問題,多是修行上的疑惑。
慈濟是修行團體,上人希望大家要「自愛」,行為舉止以「成長慧命」為重。用功的方法就是「縮小自己,擴大心胸」。
清除內心煩惱,才有空間種下好種子;若能做到心無煩惱、淨如清水,就是「靜寂清澄」的境界,山來照山、水來照水,萬物無不朗朗在心。
《無量義經》中有所謂「一生無量,無量生於一」,例如大樹本是從一粒種子開始,經過澆水、施肥,長大後結滿纍纍果實,果實中又有無數種子。同理,我們要將心念顧好,一念愛心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好像在暗室裡點燃蠟燭,燭燈雖小卻光輝滿室。
凡夫與凡夫之間,難免有時與人「卡住」,相互障礙。這是
因為自己個性仍有稜角、尚待修正;若多用心於縮小自己,就不會與人發生「卡住」的現象。修行若不在心地下功夫,一旦在人事裡遇到挫折,與人卡住了,就很容易退失道心。上人強調,修行路上,莫忘起點、重點,但不要執著在中點。
學佛應該明白佛陀本懷,也要清楚自己曾如何發心立願,要守好自己的志節,盡心於當下的本分,不要將心執著在別人身上,而忘了自己要走的路。
苦惱的眾生不只是那些無衣無米的人,心結糾纏的人,也是需要關懷的苦惱眾生。我們要學習不去卡人也不要被人卡到,這唯有「縮小自己、開闊心胸」。
如何消除煩惱?
煩惱如何了斷?上人說,煩惱就如暗室,只要提起善念,點亮心光,黑暗就消失了。
以教育子女的煩惱為例,要免於這個煩惱就要「以菩薩的智慧,對待自己的孩子;以父母的愛心,關懷天下的孩子」。親子之間都是有緣來聚,不論是好緣或惡緣,都要以平常心來對待,這平常心就是智慧。愛自己的孩子但不寵溺,對天下的孩子也以愛心去關懷,即是點燈照亮了暗室。
上人也提及禪宗公案中禪師開悟的經過,只能當作參考不可執著,才不會以偏概全。如有禪師踢到石頭開悟了,我們不要也因而去踢石頭,如此執著而盲從,即使踢到腳爛了也不會開悟的。
總之,不論化解煩惱或體悟真理,都必須老老實實地將佛陀的教誨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菩薩道就是解脫痛苦的康莊大道,切莫好高騖遠或流於文字鑽研而疏忽身體力行。
如何善用分秒?上人一言以蔽之:利用時間、把握時間去付出,以成就道業,成長慧命。上人表示,我們需要社會,社會也需要我們,當莫輕己靈,盡心力為社會付出。
▲衲履足跡
1999.04.16 愛是良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六日農曆三月一日
【靜思小語】人人發揮愛心,集合起來就是一股強大而長遠的力量。
細水長流的大愛
與大愛台同仁開示時,上人簡要說明慈濟精神開展方向以及長遠的目標。
上人說,慈濟走過三十多
年,可謂「寸寸土地寸寸愛,片片磚瓦滴滴血」,龐大的志業是經由無數人投入心血,才能以時間累積起來。
「現在社會最需要什麼?最欠缺什麼?是『愛』!社會混亂的原因,就是患了『缺愛症』,所以慈濟的使命就是將大愛散播在每個角落!」
上人提到,這分愛的補充不限於臺灣地區,而是全球都需要愛;臺灣不僅應該付出這分愛,而且必定有能力能付出這分愛。「我常想,為何臺灣只能接受外國救援?難道臺灣不能去救援別的國家?所謂『國際地位』單是國力強盛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人道精神』,盡心關懷窮困的國家,這才是真正的『強國』。」
上人認為,愛的付出必須細水長流,不是蜻蜓點水般很快就消逝了。「假如人人都發揮愛心,則集合起來就是一股強大而長遠的力量。所以我期待『人人觀世音,個個彌陀佛』,希望將菩薩的慈愛精神普遍發揚在人間、應用在社會。」
慈濟志業都是愛的工作,文化志業更不能缺少愛。很感恩同仁們投入大愛電視臺,更希望慈濟的文化理想也就是各位的理想。只要大家朝著共同的理想--大愛,一起邁步向前走,則社會就有福了!推動大愛精神是好事,期待大家用心投入一起來做好事!」
▲衲履足跡
1999.04.17 擔頭愈重,腳步愈輕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七日農曆三月二日
【靜思小語】既然發願利益眾生,時時要有堅強的意志與甘願付出的心。
清水之愛
「真誠的愛是沒有宗教、地域及人種之分;這分愛就如清水,普潤天下萬物。」上午的北區委員、慈誠隊及功能組幹部會議中,上人聽取最近會務報告後,期勉大家培養開闊的心靈。
上人語重心長地表示,今年是慈濟的「建設年」,也是「精進和心年」;慈濟是藉有形的建設,啟發並長養無形的愛心,以達到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理想。
「口說愛心而無行動,就如死水不流通;慈濟因應社會實際需要,藉著不斷的建設,教大家把握生命良能,分秒用在對社會
有益的事情上,就如滴水流入大海中,功德無量無邊。」
有壓力才有衝力
北區組長、副組長與上人座談,分享擔任幹部的甘苦談。其中大部分是新人,在學習帶領組員落實社區志工時,不僅要克服體力的疲憊,圓融人事更是重大的學習課題。
上人勉勵:「菩薩道本來就是『難行能行』,身為幹部必須做個鋪路的人,分分寸寸鋪出大愛的道路,接引更多人一起來行走;雖然過程艱辛,但因為這條路是自己付出深刻愛心來開拓的,所以能擁有別人無法體會到的美好感受。」
上人以「擔頭愈重,腳步愈輕」勉眾,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強的意志與甘願的心,如此則擔頭愈重,腳步愈快;若只撿輕鬆的擔子挑,擔子再輕也會擔得拖拖拉拉。人如果不願承擔責任,惡業的力量就會加大!好比天平的一邊比較輕,另一邊自然會下沉。
上人強調:「學佛要突破我相的執著,放下身段,與人多結好緣。否則無法包容別人,別人也無法接受你,如此常在人我之間起衝突,等於拿繩子綁自己。學佛要解開心靈的煩惱,能突破煩惱之苦就是解脫;如果自己的煩惱都無法解開,如何能夠救苦救難?」
「對任何人都要抱持感恩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協助我們的人,是我們的良師;對我們不認同、不支持的人,也是我們的老師,因為能夠磨鍊我們的心志。所謂『玉不琢,不成器』,璞玉若沒有粗石來磨,如何顯出美好的特質?在人群中做事難免會有壓力,但這正是最好的修行機會。」
有壓力,才有衝力。上人以種植花生比喻,「以前我曾經種過花生,當時聽農夫說,土若沒有踩緊,種子就沒有力量掙脫泥土發芽。我雖然聽從農夫的話去做,還是感到奇怪,泥土如此堅硬,種子如何發芽突出地面?於是天天去看種子生長的情形。有一天,我發現泥土裂開了;下次再去看,豆芽果然冒了出來。待人處事與此道理一樣,要經得起重力來壓,慧命才能成長。」
▲衲履足跡
1999.04.18 和氣之道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八日農曆三月初三
【靜思小語】體貼別人的心,發揮智慧化解衝突。
修福亦修慧
在忙碌的行程中,上人雖有心與隨師行的海外師姊們談談,但總是被緊湊的開示以及如潮水湧來的訪客佔去時間,難得今晨有些許空閒,遂為大家略作開示。
為使師姊們了解慈濟創始的艱辛,上人言及開展慈善工作時,被人批評是「修福不修慧」,而興建慈濟醫院時,更有人認為病痛是眾生的業,建醫院解除病人的痛苦是違反業力。直到興建慈濟護專,仍有人認為興建佛學院才是修慧,建護專是修福不修慧。
上人告訴師姊們,要知佛陀來人間是為了解決眾生的苦難,佛教的精神中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真正的慈悲要用行動做出來,而不是光在口頭上念念而已,就如志工到慈院服務,以真誠的愛撫慰病人,就是「尊重生命」的表現。
「盡心盡力為眾生服務,解脫私欲的煩惱,就是開智慧、得自在。」上人表示,有些婦女以前迷信於算命、風水、方位等事,天天求神問卜,鬧得居家不安,而今了解人生的價值,投入慈濟過著熱心助人的快樂生活,解脫了煩惱,智慧自然顯現。
維持和諧要用心
北區慈誠大隊長黎逢時以及中隊長們,與由資深委員組成的關懷小組,共同為成立「北區急難救助隊」等事宜召開協商會議。會中,上人除指示急難救助隊在功能與人力上的安排外,並叮嚀大家開會時雖然必須坦誠地就事論事,但也要保持和氣與歡喜的氣氛。
提到和氣相待,上人憶起一件舊事--
三十多年前上人尚未落髮時,與修道法師一起流浪到臺東,住在佛教蓮社,修道法師在蓮社講經,上人也應邀在電臺講解《阿彌陀經》,受到臺東馬蘭糖廠蓮友們的尊重,一位王課長常招待修道法師與上人到家裡作客,上人聽王太太提起他們夫婦倆相敬如賓的小祕密。
王先生常招待部屬回家吃飯,王太太也常帶蓮社的朋友回家作客。有一次,王先生與太太商量,是否想個辦法,能夠在他
帶部屬回家時,讓他覺得很有面子;而當太太帶蓮友回家,他也能讓太太有面子。
王太太想起搭公路局金馬號班車去花蓮玩時,曾聽車掌小姐說,有位先生在社會上很有地位,他的太太也頗注重社交,兩人常為爭面子而生氣。後來,夫妻倆商量好,當先生帶朋友回家,太太若家事沒有做好,先生可在朋友面前對太太發脾氣,太太這時就要表現柔順乖巧的樣子,讓先生有面子;若太太帶朋友回家,先生則幫忙做家事,讓太太與朋友聊天。
王先生與王太太也決定如此做,但有時其中一人因故情緒欠佳,難以配合,夫妻倆又衝突起來。後來兩人再協商,當朋友來時,太太假如那時心情不好,就繫上做家事的圍裙,先生看到了就溫言軟語讚歎太太;若是先生情緒不佳,就將領帶往身後甩,太太看到了要趕緊拿拖鞋、端茶給先生,友人見了稱讚他們夫妻感情這麼好,先生氣消了,再將領帶放回胸前。
上人表示,當時常到王課長家,總是看到他們家一團和氣,原來是有這樣的小祕密。「總之,體貼別人的心情,發揮智慧來化解衝突,大家才能和氣相處。希望慈濟人以和為貴,攜手合心,這才能讓我安心。」
布施不在多或少
午後,北區教師聯誼會發起「竹筒歲月」獻撲滿活動,數百位小朋友拿著各種造型的撲滿,將平時存起的零用錢獻給上人,幫助苦難的人。感於小孩誠摯的愛心,上人在夜晚的慈濟人聯誼會上表示:「盡心盡力,就是最大的功德!」
上人說,佛陀在世時,有回出外托缽,想要募款啟建精舍。有兩個小孩在路上堆沙玩,他們看到佛陀端著缽走來,生起天真的恭敬心,跪著抓起腳邊的沙土,放到佛陀的缽中。佛陀也很感恩地接受小孩們的布施,並回
頭對跟在後面的弟子說,這些沙可以與其他沙土攪拌,合蓋一棟精舍供出家人修行,這分布施的功德很大!
「所以說,布施不在多少,重要的是必須發自誠懇的愛心,這樣的布施才有意義。」
▲衲履足跡
1999.04.19 掌握自己的人生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九日農曆三月四日
【靜思小語】光明幸福的人生,源自仁慈智慧的心靈。
浪子回頭金不換
行車南下到新竹,上人前往新竹少年監獄,和一群年輕人談「做人的道理」。這是應「社會再生文教基金會」邀請,第一次赴獄所開示。
「眾生皆有佛性!」上人闡明人人本性清淨,只是在後天環境薰染下產生偏差的習氣。有誰能夠從不犯錯?人不怕犯錯,只怕不改過。上人舉一位小男孩為例--
有一天放學途中,小男孩原本要進電動玩具店玩個痛快,但想到老師在課堂上教的靜思語:「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立刻將跨進店門的腳抽回來,一口氣跑回家。
「心念偏差會造成罪惡,但只要觀念轉變,心也可以造福、救人。」上人勉勵大家自我調整人生方向,走上利益人群的菩薩道,光明的境界便會現前。「如果大家以智慧來面對日常生活,天下就沒有做不到的事。希望諸位提起勇氣、毅力與愛心,重新打造一個亮麗的人生!」
莎喲娜啦,再相見!
車隊乘著熙日暖風繼續南下臺中。入夜的榮董聯誼會上,歌手萬芳以低緩深沈的音聲,充滿感情地吟唱「莎喲娜啦,再相見!」
雖然你身體很憔悴,
雖然我心裡很疲憊,
你我卻都捨不得離開
這熟悉的溫柔。
捨不得問終點以後
究竟是什麼?
怎麼樣才能說出
「莎喲娜啦,再見吧!」
莎喲娜啦,再見,
我們會再相見嗎?
啊!伴著你,
讓我輕握你的手,
讓我陪你慢慢走。
啊!看著你,
顫抖的腳步也能安詳自在,
脆弱的軀體也能奉獻關懷。
怎麼樣才能說出
莎喲娜啦,再見吧!
莎喲娜啦,來生再見吧!
此曲是靜思文化以「行善」為主題所創作的歌曲之一,此系列的歌曲內容多採擷自慈濟世界的真實故事,如「莎喲娜拉,再相見!」是描述曾住進慈濟醫院心蓮病房的癌末患者林美霞,在生命盡頭仍然堅強樂觀,展現開朗的笑容,留予他人無限啟示,尤其與夫婿張文祥之間情深義重更讓人動容!夫妻倆對白原音亦收錄在這首歌中--
(美霞)
我記憶裡的微笑是幸福,
(文祥)
我眼角的淚光是不捨。
(兩人合語)
在這悲欣交集的一刻,
讓我們互道莎喲娜啦,
珍重再見吧!
(文祥)願你我互相感恩、
互相祝福,
(美霞)慈濟世界
是我們重逢的所在!
▲衲履足跡
1999.04.23 熟要拘禮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農曆三月八日
【靜思小語】親近的人相處常因缺乏基本的尊重與禮節,提不起寬容的心。
因小失大
佛教常以草露、風霜或鏡花、水月來形容名利權勢之無常驟變、虛幻不實,警惕人莫因小失大,不去探討人生真理卻迷失在物欲追逐中,過著患得患失的生活。
清早,有客來訪,上人說到,人活在世上應注重的是「清譽」而非「虛名」;真正的名譽不是外在擁有得多,而是顧好自己的心,自然呈現人格的超越,使人由衷敬愛。團體由個人組成,個人的言行直接影響團體的
名譽
,所以個人應以團體為重,不要為了滿足私欲而破壞團體的形象。
上人希望所有慈濟人照顧好自己的心,事業與志業上穩定平行發展,不要對權勢物欲上別有用心。每個人以此自我要求,既完成自己的道業,也構成社會安定的力量!
煩惱之源
「心裡若是煩惱糾纏,自己就是苦難眾生之一。」上人在高雄幹部會議表示,眾生之苦在於煩惱多,心結打不開,與他人或自己過不去;煩惱是「苦」,過不去是「難」過--如此就是尚未解脫的「苦難」眾生。
分析煩惱的來源,上人指出,「熟不拘禮」是其一,「個人主義」是其二。
「對於關係疏遠的人,一般人常是只要有一點缺失,心裏就覺得過意不去;但對於親近的人反而無法體貼,因為不拘禮數而無形中傷了人。親密的人彼此總認為『別人可以不瞭解我,你怎麼可以不誤會我?別人可以不順從我,你怎麼可以不聽我的話?別人可以不讓我,但你讓我是應該的!』就因缺乏基本的尊重與禮節,提不起寬容的心,所以常以言語傷害對方,卻不承認自己有錯,還認為是對方對不起自己,如此的相處,雙方都不愉快,這就是苦難的眾生。」
至於所謂「個人主義」,即是只注意別人的缺點,卻不反省自己;這樣的人會生活得很辛苦,自己障礙自己。
與人相待如何取得平衡、皆大歡喜?上人表示,天地萬物是「有相」,而「實相」是「無相無不相」,我們應該把握實相的道理,認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執相;但萬法的本體是不生不滅的實相,也就是清淨無染的慧命,所以要明因知果進取慧命,守好人倫禮節,才能自他兩相安。
悲智雙運
慈濟以慈善工作開始走入社會服務,經三十多年歲月,固然累積豐富經驗,但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環境迥異,再加上社會福利不斷提升,為使慈善工作因應時代趨勢,更加精益求精,本會自八十六年起,每年召開一次全省訪視幹部研習會,由各地區輪流主辦,對象包括訪視組志工以及各分會社工同仁。
今年研習會在高雄舉行,約三百多人參加,來自學術機構的學者為大家主講社會服務工作的未來趨勢,以及老人社區照顧新紀元等論題。根據資料顯示,慈濟長期照顧戶有三千七百四十二人,精神關懷戶有七百一十人,去年國內重大災難處理方面,則含括火災、氣爆、車禍、地震、龍捲風、火車出軌等之救助,其中尤以桃園華航空難、新竹國華空難,瑞伯颱風、芭比絲颱風最為重大,慈濟動員龐大人力及金額投入救災工作,並安撫受難者的心靈。
上人開示時說,佛菩薩來人間是為了關懷苦難眾生,「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四無量心本就是佛法理念中心,而今大家集聚一處,研討如何為苦難眾生付出愛與關懷,也是菩薩精神的實踐。
慈濟是菩薩道場,菩薩的本分是「上求下化」--向上追求真理以充實自己的品德與智慧,向下完成化度眾生的目標;兩者是行菩薩道缺一不可的要件。參加研習會,若能藉著聽取別人的訪視心得,同時吸收社工的專業知識,培養慈悲喜捨的良能及訪視的專業功能,就是悲智雙運的中道,就能做好慈善工作,使苦難的人受到最好的照拂。
▲衲履足跡
1999.04.25 習慣成自然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農曆三月十日
【靜思小語】改正習氣要鍥而不捨,一直改到言行自然而然地適切合宜。
菩薩道場
清晨,上人與隨行眾在高雄分會庭園散步。朝陽正緩緩升起,頃刻間已由黃澄澄的柔光轉為亮晃晃的紅光,形狀也從半圓變成滿圓。大家的腳步行往室內,繁忙的一天又將開始。
啟程赴屏東前,上人與當地慈濟人開示說,高雄地區已有寬敞的新會所,往後參加慈濟活動的民眾會因空間加大而逐漸增
多,但希望大家不以「量」多為喜,要追求「質」的提升,亦即視此地為「菩薩道場」,用心於自我淨化,使來此的信眾能得到心靈的陶冶。
上人表示,南部人個性純樸,行事言談較為直來直往而不加修飾,但會所畢竟是接引大眾的道場,委員或慈誠隊員要謹慎身口意三業,尤其講話千萬不要「熟不拘禮」。「所謂『七分真心,也要有三分客氣』,有時無心的一句話也會傷人甚深!所以講話不要太直率,就算是幽默的言談也不可全不修飾。」
「疑」與「慢」
上人教大家要以「慈悲喜捨」之心來接引眾生。「所謂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大』字是形容無量無邊,所以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菩薩就是以四無量心來接引人,不分男女老幼,也不論貧富貴賤,都要以深弘廣大的心懷,抱持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志節,無分別心地度盡一切眾生。」
眾生本具清淨佛性,種種習氣是後天學習而來。上人分析人的惡習有「五毒」--在貪、瞋、癡以外,還有「慢」和「疑」。「與『疑』相對的是『信』,『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在宗教上,選擇正信的信仰才能真正提起自信心,不會走向偏差之路。一味求佛保佑無災難,並非修行正途。正信的佛教徒應該下功夫『自救』--努力淨化自己的心,回復清淨的本性,解脫種種煩惱。」
上人繼續解釋「慢」:「自以為了不起的人,會孤立自己,高處不勝寒;而且無法感恩他人善意的勸告,認為別人是在管他,也不會承認自己有錯。這樣的人生實在痛苦!若放下身段,縮小自己,反而人格提高,受人敬重。」
「生命短促,人生無常,一失人身,萬劫難再(註一)。」上人表示,業力由不得自己,必
須及早改正習氣,免得隨業飄流六道(註二),飽受輪迴之苦。「所謂『習慣成自然』,剛開始改正習氣要非常用心,直至改到即使言行無需特別用心也能適切合宜,就是已成『自然』,也就是回歸清淨本性了。」
最後,上人再針對南部人特有的直率性格,強調:「原則」是該堅守,但要採取「圓」的方式,才能人事圓滿;若用「尖」的方式,就會傷到人心,事情也不順利。
註一:劫--梵語,意譯為極長的時間單位。
註二:六道--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阿修羅(有天之福,無天之德,多疑易怒)。
▲衲履足跡
1999.04.26 飽滿的稻穗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六日農歷三月十一日
【靜思小語】即使才高八斗,也要謙虛仁慈如飽滿稻穗低垂,才能廣結善緣,受人敬愛。
無爭無瞋,平安歡喜
黑夜過後,大地又沐浴在清晨的柔光中,屏東地區資深委員結伴來到會客室,興沖沖地要「很近地」看看上人,「很清楚地」聽上人說話。這群年紀超過半百的老菩薩,是屏東分會的「香積組」,在上人來此時都忙於廚務,無法聆聽上人開示,所以大家約好乘著清晨訪客較少時一道前來。
「看到你們,我就歡喜!」上人開心地說:「你們雖然年紀大了,仍然道心堅定,盡心為人服務,所以我很歡喜!」老菩薩們流露愉快滿足的笑容。上人問一位老菩薩:「你幾歲了?」老菩薩微低著頭,右手手指在左手掌上比畫了幾下,不太好意思地說:「忘了!」原來她是在算年齡,一時之間記不得自己多大歲數。後來她說是十六年次,旁人為她算算,喔!七十三歲啦!老菩薩們大都是如此年紀。
漸漸有人群圍上來,上人見其中也有年輕的委員,便叮嚀說,年輕一代要跟緊資深委員的菩薩心,珍惜可貴的因緣,守好自己的本分。
上人強調,能力強者不可強勢,畢竟是走在菩薩道上,除了做事外更要學做人,學習縮小自
己以達人事圓融。「若有人批評我們,要先想想自己有沒有做錯?哪怕十個人中只有兩個人說我們不好,我們也不可因為已得八分而自滿,要反省自己是缺少哪兩分而使人不歡喜。」
「放下身段,待人和氣,才能廣結眾生緣。」上人表示,成功的人是讓人「敬愛」,而不是讓人「敬畏」。如果能幹而強勢,眾人不敢接近,如何去貼切地幫助人?唯有縮小自己,謙虛仁厚,大家才樂於接近而受到度化。
上人又提到,凡夫往往強求名利,但這種以私欲為出發點的名利是虛幻的,唯有無所爭所得的名才是真名,這真名是守志奉道自然而有。「與人無爭,才能與人和氣相待;與事無爭,所做的事才會順利;與世無爭,處世才能快樂。所以說,凡事都不要爭,平安歡喜就好。」
十多天的行腳終於結束,啟程離開椰林廣布的屏東,行經台東分會與慈濟醫院玉里分院,抵達花蓮時,己是夜色四合,山色如墨,昏黃的街燈陸續亮起,溫暖地迎接歸人。
▲上人說故事
貪小失大的夫婦
為了一條魚,
一對夫婦費盡心機、裝瘋賣傻,
最後落得醜態畢露、顏面全失……
有個村莊座落在海邊,村民們平時務農,有時也到海裏捕魚。
有一天,村裏一位漁夫帶著兒子來到與海相通的大湖邊,他想這個湖既然與海相通,可能有很多魚。他剛把釣鉤扔進湖裏,就勾住一個很重的東西,用力拉也拉不動,看來是釣到一條大魚了!他非常高興,不過又想到:這條魚這麼大,如果把牠釣起來,被別人看到,大家都跑來這裏釣魚,那麼湖裏的魚很快就會被人釣完了。
漁夫告訴兒子:「你趕快回去告訴媽媽,說爸爸釣到很大的魚,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要媽媽想辦法和村裏的人吵架,吸引大家去看,這樣就不會有人注意我釣到大魚。」
兒子跑回去告訴媽媽後,媽媽心想,只是和人吵架無法吸引所有人注意,於是她把
樹葉拿來當耳環,還用墨把眼睛周圍擦得黑黑的,在村裏走來走去。一位朋友看到她,驚訝地說:「妳怎麼這個樣子,是不是發瘋了?」她大吼大叫:「我才沒有發瘋!你這樣侮辱我,我要抓你去村長那裏,叫村長罰你錢!」村民們看到他們拉拉扯扯吵得很厲害,就跟著到村長家,看看村長如何判決。
村長聽了他們的敘述,說道:「妳的樣子的確很奇怪,不論是誰看了都會問妳是不是瘋了,所以他不用受罰,該罰的是妳!因為妳怪模怪樣又大吵大鬧,擾亂村民的生活。」
另一方面,湖邊的漁夫在兒子跑回去之後,用力拉釣竿想把魚拉上來,可是拉不動,他怕再用力會把釣線拉斷,便乾脆脫光衣服跳進湖裏抓魚。
漁夫潛入湖裏,仔細一看,原來釣鉤被湖底的樹枝勾住,根本不是釣到魚!他很懊惱,伸手撥開樹枝,不料釣鉤反彈起來刺傷他的眼睛!他強忍劇痛爬上岸來,又濕又冷,但是衣服不知什麼時候被人偷走了,他只好裸身沿路回村落求救。
※
「貪」為萬惡之源,世人為了貪求財富、名聲、美色……,往往蒙蔽了良知與智慧,造下種種惡事,最終不免承受苦果。
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不時刻照顧好自己的心,貪念就會逐漸增強,惡業日積月累,使人生愈來愈混亂黯淡,甚至
不自覺地犯下大錯,後悔莫及。
對治貪念最好的方法是「慈悲」。以慈悲心看待眾生,幫助苦難眾生得安樂,如此自然不會執著名利地位,心靈了無牽掛、輕安自在。
▲晶瑩童心
負責
台北縣江翠國中一年級 盧又榕
我小學的時候當組長,因為愛玩又時常忘記收功課及聯絡簿,不好好念書成績又差,大家都很討厭我。媽媽注意到這個問題,很傷腦筋。
有一天早上我忘了澆花,花兒經過整天的日曬,肯定都昏頭轉向了。媽媽問我:「你怎麼沒澆花?」我唯恐被罵得狗血淋頭,便說:「都是妹妹不提醒我。」
媽媽聽了生氣地說:「這可是你的責任,怎麼推給妹妹呢?不負責任的人最令人討厭了,犯了錯不可以找藉口來逃避責任啊!你好好想一想吧!」
那時候我不懂媽媽在說什麼,只當她是罵著好玩的,可是後來我想到:假如我們的班長沒好好做事,班上必定秩序不好;如果風紀股長也不好好管事,班上必定吵得雞犬不寧;若導師沒有責任感,那麼我們班幾乎沒有希望了。
我體會到,就算只是一個小小的工作,不管是別人委託的或是被安排的,我們都應該用心把它完成,不可馬虎。就像該寫的功課即使覺得枯燥乏味,仍要將它做好。這便是「負責」--人人都應當做到的事。
▲靜思天地
大愛引航
◎撰文/呂素琴
《大愛引航》是慈濟教聯會老師
多年來不斷切磋、研討
所編成的一套有系統的
國小道德教材
「靜思語教學」豐盈了孩子生命的內涵,培養出慈悲喜捨的精神;讓信仰有智慧、生活有愛心、人生觀正確;教孩子以熱心、耐心、恆心奉獻自己,利益人群;在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為能為中,昇華了孩子自我的人格,綻放出大愛的精神,做一個被需要的人,讓生命更有意義。
這項教學法,是以證嚴上人的「靜思語」為教材內容,經過慈濟教聯會老師們多年來不斷地切磋、研討,所編成一套系統化的國小道德教材--大愛引航。
《大愛引航》是國小靜思語教學指引,只要靈活運用,亦能適用於不同教學對象的各個年齡層;家長也能因持用這套教材,從「家長的叮嚀語」中,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整部教材的珍貴處,在於它是經過多年來的實驗,是腳踏實地「做」出來的,每句靜思語都以五個能啟發良知和省思的教學活動--體驗、講述故事、省思、靜思和生活實踐,引領孩子洗滌、淨化、涵養自己,在體悟中提升人格。
在「以境示教」的體悟中,了解靜思語的意涵;在故事的情節中,讓學生反照自己,培養正確的道德觀念;在省思的活動中,引導學生推理和判斷,釐清價值觀念;在同儕的生活心得和家長的叮嚀中,讓學生獲得啟迪,或連結自己的舊經驗,讓道德意識內化,最後指引學生真確地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每個活動內都有豐富的教學資料和生動的教學方法,希望讓教室充滿溫馨、寬容、互助和「愛的氣氛」,師親生之間都能因「愛的循環」,讓生活充滿感恩與歡喜,積極健康地走向人生的光明面。
▲靜思天地
當代作家映象
◎撰文/楊倩蓉
透過作家人生的體驗,
與豐富、敏銳的筆下刻畫,
為走過時代留下見證。
繼推出一系列頗受好評的「歐美作家身影」及「大陸作家身影」後,大愛電視台即日起至明年三月,又推出「人生採訪--當代作家映象」系列節目,讓觀眾隨著作家一起回味戰後台灣社會的變遷與成長。
本系列節目在每月最後兩個星期日晚間十點至十一點播出。每月介紹一位作家,共介紹十二位作家,包括:「與永恆對壘」的詩人余光中;寫實主義作家陳若曦;散文以清新雋永風格著稱的張曉風;用文字與照片記錄真實人間、創辦《人間》雜誌的陳映真;小說以微視各階層的命運流動、巨觀社會人性底層真相的鄭清文;近年來以出版《香港三部曲》小說著稱的施叔青;善於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具強烈草根性的黃春明;著作頗豐、詩集之多可與余光中媲美的楊牧;與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擅長在文字上創新的王文興;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及日本文學翻譯、著有《京都一年》等書的林文月;早年主編聯合副刊、致力台灣現代文學推廣、近日甫獲「五四獎」的文壇長青樹林海音;以及著有《野火集》、《看世紀末向你走來》的龍應台。
五月二十三日、三十日「何處是女兒的家」,將介紹寫實主義作家陳若曦。無論從早期的鄉土題材,或中期以大陸生活為背景,及八0年代以後描寫美國華人社會的作品,陳若曦始終保持一貫決不無病呻吟的寫作理念。
作家的人生智慧與經驗,透過立體影像的對話,正是大愛台希望為觀眾所留住的美善見證。
註:誠品十一家分店及金石堂二十家分店設有當月作家專櫃,並播放由大愛台提供的「人生採訪--當代作家映象」精采片段。
- May 19 Tue 2009 18:44
1999年05月 390期-D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