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銀髮之愛

天涯單飛,依然自在--杜媽媽

◎撰文/葉文鶯

以前人所講的愛,大概就像羅密歐與茱麗葉,
你死了我也跟著你死,那時我也覺得愛情就是如此,
可是現在的想法卻是:「杜院長雖然走了,
可是我要好好活下去,甚至連他原本該做的事也一併做。」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里孤墳 
無處話淒涼

這是蘇東坡為懷念亡妻所作的「江城子」,詩中道盡中年喪偶、天涯單飛的淒楚。生命無常,特別是步入中老年,「白頭偕老」豈是容易?

當結褵四十多載的丈夫溘然去世,杜媽媽有一陣子腦子經常空白,外出記不得回家的路;每見到丈夫生前最愛吃的甜食,或那副用舊了的高爾夫球具,精神便恍惚起來……

頓失所依
回想十年前,丈夫初過世,
她的心如去了心的蓮子。

現年七十三歲的杜媽媽--慈濟醫院首任院長杜詩綿教授的遺孀,皮膚細白、眼睛雪亮,嘴角不時掛著淺笑,如麗日和風,平易近人,尤其深得晚輩敬愛。

回想十年前,丈夫初過世,杜媽媽的心如顆去了心的蓮子。那棟住了四十多年的老式日本宿舍沒變,不同的是相知相守大半生的親密伴侶化作一張黑白照片,硬生生地被壓縮到記憶,她只能在照片及留下來的衣物、書籍、獎章裏四處尋他,一次次歷經哀痛。

「他走後不久,我有兩次出門卻找不到回家的路。那是一個地下道,我鑽過來、鑽過去,還是弄不清方向,而那是我以前經常走動的地方。」頓時變得無助、無能,更教杜媽媽確定了一件事:「他大概很快就來接我了吧!」回想丈夫臨終前,什麼話也沒對她說,僅交辦他人關於慈濟醫院的事,想必知道她一個人不會過日子,很快就會來接她了。

「婚後,傻傻跟了他四十幾年,一點都不花腦筋,他這根大柱子倒下去,一時間,我也茫茫渺渺。」一向以丈夫和家庭為重心,鶼鰈情深,也難怪杜媽媽當時頗有幾分「愛人已死,我也不想苟活人間」的想法,靜待夫妻天上重逢;然而她猜錯了,獨獨又走過人間十年,並有足夠的時間去經歷和反芻情愛本質與生死大事,以至於後來把「愛」與「死」的主題留給文學。

好好活著
歷經失落的事實,她所體認的「愛」是:
感情要放得下,責任要提得起。

「以前人所講的愛,大概就像羅密歐與茱麗葉,你死了我也跟著你死,那時我也覺得愛情就

是如此,可是現在的想法卻是:杜院長雖然走了,可是我要好好活下去,甚至連他原本該做的事也一併做。」歷經「失落」的事實,杜媽媽所體認的「愛」是:感情要放得下,責任要提得起。

去年年初,小嬸的兒子車禍重傷住進加護病房,僅靠呼吸器維持殘存的氣息,杜媽媽看著小嬸一個女人家竟然一改柔弱,對著昏迷未醒的愛子勸說:「無論如何,這次你要聽媽媽的話,如果佛菩薩來接你,你放心地跟著走,不要擔心我們,爸媽會照顧自己,至於未婚妻,我們也會做很好的安排……」寧可兒子真正解脫,也不要靠著冰冷的機器勉強維繫血緣關係。

這種場面同樣發生在十年前,但是當時的杜媽媽卻生不起勇氣接受丈夫的病與死。猶記得那是丈夫得知罹患肝癌後的某一天,夫妻倆照例相偕到住家附近散步,她緊握院長的手,央求著:「無論如何,你不要丟下我;你不在,我會迷路。」他一逕兒笑著,沒有開口。

「真慚愧!現在想起來,特別是他去世的第一年,我一定是教他不得安寧了!」杜媽媽紅著臉,接著說:「他走的第一年,上人大概也知道我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常請師姊邀我回精舍小住,幾次下來心情也比較舒坦。直到現在,每次回花蓮佛興寺祭悼院長,花蓮的師姊們還不時取笑我說:『又來約會啦?別常來吵人家喔!讓院長好好睡吧!』」今日禁得起師姊們偶爾兩句笑話,可是經過多少時間才轉化的呀!

不再迷路
一肩挑起帶領慈濟同仁赴日本參觀的杜媽媽,
既不含糊也不曾迷路。

教杜媽媽的銀髮生活恢復朝氣,再度璀璨,應歸功於每一個促使她生命轉化的因素。

這是大廈環矗的老式日本宿舍,杜媽媽一直和大女兒住在這裏。迎我入門,她關掉書房的電腦,返身進去泡茶。

「最近在翻譯日文月刊的文章和《證嚴上人說故事》這本書,家裏沒怎麼整理,不好意思!」趿著拖鞋,走在木質地板上,我打量著房子其實簡單素雅,老舊卻毫無一絲紛亂。小小的佛堂溢出淡淡的檀香,長方形客廳內擺放一幀杜院長的黑白相片,還有他的學位證明、各式獎杯。

杜媽媽的聲音在身後響起,「我的生活很簡單。早上五點起床,做做家事,再到中正紀念堂做運動,回家澆花拔草,收看慈濟大愛電視台證嚴上人的開示,大部分時間用來為慈濟日文月刊做翻譯,再閒不住的時候就燙燙衣服,晚上十點就寢。」杜媽媽說,有時打字一、兩個鐘頭累了,便打開電視看看日本現代劇和新聞報導,藉機認識一些舊名詞、新用法。

例如去年日本發生水災,報導指出災情重大,「以前的慣用詞是『被害甚大』,但是這次我看他們改用『激甚被害』,學習新的用詞也是我們做翻譯的人應該知道的。」杜媽媽一筆一畫寫在紙上給我看,「活到老學到老」的榜樣就在眼前。

七十歲才開始學習日文打字,杜媽媽說是因為當時日文月刊翻譯志工當中,只有羅美麗師姊和三宅教子女士諳打字,愈來愈感到人手不足時,杜媽媽遂顧不得年齡、記憶力種種限制,立

即拜女兒為師,逐字敲起鍵盤來。

每週二上午,杜媽媽到台北分會參加日文組共修,「翻譯文章、招待來參觀慈濟的日本訪客,做做事情、認識別人,總比待在家裏好,如果只是在家,可能就無法體會這麼豐富的人生。」

她說,杜院長過世以後,偶爾也會有幾位以前認識的醫師太太邀她一塊兒吃飯,不過因為總忙著慈濟的事,婉辭了幾次,邀約也就少了。然而減少了這方面的人際往來,卻藉由志工服務更廣泛地與人群接觸,她過得既充實又快樂。

由於專精日語,杜媽媽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接待慈濟的日本訪客,以及帶領慈濟教育、醫療同仁赴日本參觀建築、醫療院所,還有慈濟護專人文教室及慈院心蓮病房開辦前,也全勞煩她帶路參觀呢!

領團時的杜媽媽既不含糊也不曾迷路,不但逐一聯絡參訪單位及負責人,甚至把不同地點之間搭乘電車所需花費的時間都算得精準不差!日本人很重守時,帶隊的人更怕失禮。相較於當年那個在丈夫面前請求不要拋下她,否則自己一人會迷路的杜院長夫人,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這分能力,除了因慈濟志業發展的需要而被激發,另一方面,其實從杜媽媽三十八歲學會開車,天天送丈夫到台大醫院上班,幫忙丈夫接待訪客,就足以證明她是有能力的,只是積蓄的潛力後來才得以發揮。

鼓起勇氣跨出昔日身為家庭主婦的框框,言及這些年來的成長,杜媽媽不禁笑了起來,那笑容蘊含飽滿的風華。

體會無常
世事無常,
她希望乘著腳還走得動、腦子還靈光,多做點事。

除了當慈濟志工,杜媽媽也在台大緩和病房當義工。第二期,算是蠻早期便加入的義工,聽說現在報名的年齡已經被限制在六十五歲以下,若非當年加入,今日豈有機會服務與丈夫同

樣苦於癌症的病人和家屬呢?

與其說是「服務」,不如說是在「學習」。「看別人的生與死,事實上也在學習面對自己的生與死。記得病房裏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男病患,由於對死亡相當恐懼,每當家人或看護稍微離開一下,就一定要志工陪伴;另一位四十多歲的女病患,雖然身有病苦卻常面帶笑容,好像抱著歡喜的心情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像這些例子都是我學習生死的一面鏡子,也更明了佛教裏常說的無常啊!」

杜媽媽說她在六十歲的時候不覺得體力退化,過了七十歲以後就感到大不如前,因此對於「無常」的體會也更深,她希望乘著腳還走得動、腦子還靈光的時候,多做點事。

「愈是年紀大愈覺得做事要及時,否則怕沒機會了,每天我總是先把別人交代我的事情做完了,才開始做自己的事。」杜媽媽笑說,遠嫁日本的小女兒回娘家時,看到媽媽很有計畫地把生活排得這麼緊湊,大感不解地問道:「媽,你怎麼過得那麼緊張!」杜媽媽坦白地回說:「因為我的時間不多了。」

此外,也由於喪偶之後那段沉痛與孤寂,杜媽媽才開始真正有機緣接觸佛書,至少比以前更感到佛法對她的益處,特別是五、六年前接下日文月刊翻譯工作,遇有不懂的佛學辭彙便查閱佛學辭典,對於教義的了解與吸收大有幫助;大女兒更是她的善知識,與她討論,分享心得。宗教信仰也是她晚年的最大心靈支持。

安然自在
她已不再掛念往生多年的丈夫,
甚至可以很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生死。

回想丈夫往生時,杜媽媽曾惑於無常、執於情愛,但現在她已看清楚無常與死亡的真相,她不再掛念往生多年的丈夫,甚至可以很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生死。

蘇東坡的「江城子」又云: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 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 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 短松岡

然杜媽媽可不像蘇東坡這麼想,她說:「算算他今年也該是個小學生了吧!」原來是「輪迴」的信仰在支持這個想法。雖然不知道換了一個身體再度投生人間的「最愛」在那裏,但心都已經放下了,何消再覓蹤跡呢?

對於曾經擁有過的一切,杜媽媽深深覺得「感恩」;而對於現在所擁有的,她已經「知足」。若問她這一生哪個時期最快樂?她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現在!」




▲慈濟33周年慶.接棒系列

守志不動--常住師父篇

◎企畫、撰文╱黃秀花

靜思精舍是慈濟發祥地
決心依止證嚴上人的常住師父們
自當謹遵佛心師志
以法華精神力行人間佛法

站在護根的角色
常住師父除了自力更生
還要協助慈濟志業的推展
工作忙、步調快為其生活寫照
藉事鍊心更是修行的一大考驗

上人曾言:經為道,道為路
讀經的真正意義是「實踐」
唯有透過身體力行所領悟的佛法
才能內修外度、證得菩提


▲慈濟33周年慶.接棒系列

平常事.長遠心

◎撰文/范毓雯、葉文鶯

「忙中有靜,動中安忍」,
是精舍農禪生活的寫照,
常住眾在一成不變的步調中,
鍛鍊心性、修習禪定,
以出世心,各司其職,
做入世事,接引十方。

香燈

夜幕低垂,後山厚重的山稜以黑衣武士之姿護圍著靜思精舍;幾聲蟲鳴蛙噪襯出大地靜寂,直到「叩!叩!」板聲敲破靜謐,閃爍一夜的星子才點燃佛龕、寮房的依稀燈火,將光明留在人間。

鐘聲璫璫,香燈師唱起「叩鐘偈」祈願三途六道眾生聞鐘聲而離苦得樂;繼之鼓聲咚咚自緩而急,敦促大眾入大殿作早課。證嚴上人當年在小木屋一字一拜體會法華精神,而今常住眾仍以禮拜法華經序為日常功課。

「為人群付出就是智慧」、「沒有苦惱就會歡喜自在」,一小段止靜之後,上人對眾晨語開示。數十年來,上人以淺顯易懂的故事應機示教,恰若日復一日準時於開示時間穿越精舍稻田旁的隆隆火車聲,交織在時光中,於眾人耳際迴盪不去。

註:香燈--掌大殿香燭和早晚課誦之執事,清晨三點五十分敲板,喚醒大眾作早課。

典座

不同於大眾入殿上早課,負責大寮(廚房)執事師父們的一天,是從淘米煮粥開始的。

大寮,是廣結眾緣的好地方,精舍每餐至少須供應百餘人,席開二十幾桌是平常事,遇委會員聯誼會或寒、暑期營隊開辦,負責上千

人用餐,照樣有辦法調理出色、香、味俱全的營養齋飯。

二尺一特大號的「大鼎(炒菜鍋)」,是煎、煮、炒、炸的好幫手,即使個兒嬌小的典座師,足踩空心磚,手持大鍋鏟,「提得起,放得下」的工夫亦不在話下。

註:典座--禪林中負責大眾齋粥之職稱,一切供養務須淨潔,物料調配適當,且節用愛惜之。

出坡

早餐後,庭園傳來竹帚沙沙聲,上人將之喻為「朝氣之聲」。

「出坡」時間,有人忙裏,打掃寮房、清洗齋堂和浴廁;有人忙外,頭戴斗笠、腳穿雨靴,下田拔草、播種、鬆土、施肥或澆水。

基於護生,精舍種植作物一向不噴灑農

藥,抓抓毛蟲倒有,至於蟲之去向?依然讓牠們歸回田園,只不過得離菜園遠一點兒。

雖然精舍不再需要種植稻子、甘藷等經濟作物維生,不過常住師父對各式蔬果的培植,堪稱專業。他們知道何時得為苦瓜「作媒」,摘下雄花在雌花蕊心摩擦幾下,等待一顆清涼降火的苦瓜孕育而生;還懂得幫果樹「節育」,摘除過多初生的小果實,以便日後僅存一樹優質碩果。

當肥大的麵包果成為夏日爽口菜餚,那隨地掉落、看似無用的雄性麵包花果實,曬乾之後便取代電蚊香之類現代用品,驅蚊防蟲一樣有效!

保有農業社會的樸素儉約,精舍惜福愛物之情可從徹底的環保工作看出來,那以一層廚餘、一層有機微生物(優酵)所製作的有機肥,不但是一棵棵青菜長得大又肥的祕訣,同時也說明眾生相倚共生的道理。

註:出坡--邀約大眾勞動,如寺院掃除、農作、搬柴等。

知客

「阿彌陀佛!回來啦?」「用過餐了嗎?」絡繹不絕的訪客,與日遽增,知客師父放下靦腆,提起擴音器,領眾自機器房、文化走廊走到後面菜園,不厭其煩地從慈濟緣起講到未來展望,並回答訪客問題。

「三十多年前,上人在鳳林小診所見到的那一灘血……」三十幾年來,慈濟的緣起,一如知客師父臉上的親切好客,始終不變;然而不斷變化的,卻是志業腳步日新月異,介紹內容不時增添。

參訪對象不論是阿公、阿嬤,還是外地社團、機關學校,是官方或民間,是個人或團體,介紹時是一對一或一對多,國、台語同時發音,又或需透過專人做英文翻譯,總之,知客師父平常所接的變化球甚多,倒也練就處眾談笑自如、隨遇而安的性情了。

知客師父往往隨緣度眾,若參訪隊伍中有小朋友,那麼「文化走廊」上的國際賑災看

板,必然不能錯過,那可是開啟孩子們「知福、惜福」的方便門;來者若多為婦女,亦可不經意外加幾則婆媳相處的生活小啟示。

此外,舉凡領客禮佛、接聽電話、代轉達留言等大小瑣事,知客師父一一接招,特別是對前來精舍尋求宗教慰藉的人們,他們更是耐心傾聽、關懷,常常讓人「哭著進來,笑著出去」。

註:知客--其職以接待賓客為主,凡來客之食宿、聽法、拜謝等禮法,皆由知客引領。

產作

「擔柴運水無不是禪」,幾位師父合力搬抬沈甸甸的原蠟,前往製作「不掉淚蠟燭」工作坊,再將一塊塊白蠟熔入高溫鍋裏,隨時得小心不被燙著。

經調色過的滾燙蠟油,一杓杓澆淋在塑造蠟燭的模型台上,稍事冷卻後,剷平多餘的油層回收鍋中,便完成製造。將按扭一壓,一顆顆蠟燭如「地湧蓮花」般冒出,乘著蠟油尚未完全凝結,力道適中地將香製燭心插入,「心要正,才會得人疼!」常住師父幽默地對生手說:「插燭心,可是在修習『禪定』工夫喔!」

精舍自製蠟燭以「不掉淚」聞名,而各分支會流通販售的薏豆粉、薏仁粉,也是精舍自行生產且頗受歡迎的營養品。從豆子的挑揀、洗曬、熱炒、乾爆、磨粉,到秤重、裝袋、運銷,機器的使用只是半自動,大部分還是要靠人力、手動,關於這一點,上人曾說:「做人本來就是要做(事),半自動就好。」

註:精舍常住以自力更生維持生活所需,歷年來做過的工作有--織毛線衣、田園耕作、糊水泥袋、嬰兒鞋、棉紗手套、工作用布手套、外銷成衣加工、外銷皮件代工、木板雕刻、漏電斷路器零件、高週波嬰兒尿褲、種植菊花、珊瑚項鍊代工、塑膠花組合、猴子爬樹塑膠玩具組合、手拉坏陶製品、切壓化妝品瓶蓋塑膠內墊、薏豆粉、薏仁粉、蠟燭。

正聞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來勤學聖賢行。」早期,上人親自教授弟子四書的景象,隨著推展志業的忙碌,今已不復再見;然而精舍常住眾為增長對佛經義理的見地,至今仍定期聚會,每週二、三晚間安排共修,不僅邀請法師講授印順導師的《妙雲集》,也邀請慈濟醫院醫師、醫學院教授和志業體行政主管,講

演慈濟志業發展新知、醫療保健常識等。

生活在資訊爆發的時代,常住師父抱持「活到老,學到老」的上進心,積極汲取新知、豐富視界與內涵,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更亦步亦趨跟緊上人腳步,以所踐履的世間事契入深奧佛理。

任重

因應慈濟的成長與發展,部分常住師父的執事更進駐教育、醫療、慈善、文化志業體,繼續發揮個人在電腦、攝影、音樂、寫作、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長才。

又,每當暑寒假來臨,各梯次學佛營、親子營、生活營、志工營、教師營開辦,從籌備階段的課程設計到結束圓緣,總有常住師父從旁打氣、溝通協調;長年跟隨上人身邊,專注聆聽上人法語、眼觀行誼的「善慧書苑」成員,記錄著上人重要理念及隨緣開示內容,再藉刊物及出版品使上人法音得以宣流,若佛陀時代的阿難尊者。

隨著國際賑災腳步廣被世界各洲,常住師父的身影也出現在賑災行伍中,他們深入災區、關懷遭逢貧病或重大災難的人民,即使頂著酷暑或冒著嚴寒,也不改和悅的笑容、尊重的態度,給予需要幫助的人溫暖。

踏過天寒地凍的冰天雪地、受過烈日豔陽的「烤」驗,雖然不曾刻意參學行腳,但這分難得的世間閱歷,卻讓他們更發願「盡形壽、獻生命」,祈願眾生離苦得樂、天下無災難。



▲慈濟33周年慶.接棒系列

覺有情.利群生

◎撰文/彭靜梅、黃秀花

為解脫?為求真理?為濟度眾生?
看似規律單調的僧伽生活背後,
往往藏著鮮為人知的紅塵史。
而出家,正是因為愛--
一分超越紅塵的大愛!

報答親恩

圓頂當天,沒有一般人想像痛哭失聲的場面,德然師父在父母的祝福下順利出家。換上僧服的當下,見到女兒莊嚴的模樣,德然師父的母親感動地流下歡喜淚。

原是家中獨生女,五專畢業後,德然師父便向父母表明出家意念。學佛已久的父親,對此舉仍表驚訝,卻只對他說:「不管出家或出嫁,我都會為你找個好歸宿。」因此積極為他選擇道場,成就他來到慈濟。

四年前父親得了癌症,一向疼愛德然師父的雙親不忍將此事告知,每次去電向家裏問安,母親總回說:「你好,我們就好。」有感父母支持之恩,德然師父在言行舉止修為上,更嚴謹要求自己,以回報雙親。

今年圓頂的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