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師行記

1996.03.01 顧好心念,時時心向光明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一日

晨間,冷風中微微有雨。台中地區五百多位會員端坐於精舍中庭,領受上人的法語甘露:

「世事難料,幸或不幸常在無意間發生,這便是『業力』,也就是所謂的『命運』。」

「人應勇於面對命運,能樂觀堅強,不被命運打倒,便是能『運命』的人。若被環境、命運所支配,自己做不得主,就是很煩惱痛苦的人生。面對困境,能看得開、放得下,才能順利度過,否則會感到痛苦。」

上人提到兩則「運命」的真人事蹟:

年初,幾位蒙面人手持開山刀、手槍等闖入一位榮董家中,見佛龕上供奉著觀世音菩薩聖像,並有上人的法照,遂以布巾掩蓋,並言:「你是好人,有在做好事。」然後帶著寶物而去,未傷害榮董全家。

一位委員收功德款回家後,隨手掩了門便臥床而睡。突然有人以刀抵住她,揚言不可出聲,否則命將不保。師姊表示自己是慈濟人,世事看得開;並說明慈濟是在做救人的工作。

「你是救人的人?」那人將刀放下,打開委員的皮包,只看到一本「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功德簿及千餘元。委員表示這是她今日所收的功德款,是會員們布施五十元、一百元累積而成;那人一聽,將錢放回皮包後,空手出門不知去向。

上人開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本具清靜佛性,只是心念一時偏差而做了錯事。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顧好這念心,時時心向光明。」

「平時心存好意,長期將生命往正確方向運作,必能逢兇化吉,一善破千災。」

「真誠行善,心境必然自在輕安、無掛礙;心無掛礙,自然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顯現智慧心光。」上人鼓勵會員化無形的愛心為有形的建設,使發揮救人功能的慈濟志業,有自己的一分愛心存在。

午後,天色陰暗,細雨夾風飄落

之際,知客師傳言:「四位清覺寺法師來訪。」原來是住持慈琛法師與當家慈照法師等。故友來訪,上人談起舊時人事--

民國五十年,上人離家踏上修行之路,與豐原慈雲寺修道法師,輾轉流浪高雄、台東鹿野,歷經種種苦行似的艱困生活後,移居台東知本的清覺寺。

此時,上人的俗家母親終於探得上人的消息,與伯父相偕到來,無奈上人道念堅貞,只好失望而返。之後,上人為了尋找棲身之所,又曾在台東與花蓮的其他寺宇,寄居多時。

上人猶記得清覺寺環境清幽。而今聽法師們說,該寺幾番遭受颱風侵襲,去年重建,至今尚未完成;且與觀光飯店毗鄰,遊人如織,已不復往年靜謐。

「世事多變……」上人不禁感嘆浮生幾多滄桑。

「您要保重啊!」慈琛師父臨行時,輕輕叮嚀道。台東距此路程遙遠,上人交代精舍常住為法師們多備些點心……

▲隨師行記

1996.03.02 光明善良的真人實事能廣為人知,就是強大的淨化人心力量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日

慈濟世界電視節目開播後,慈濟理念更普及人心;而對於專業的電視人才而言,投入慈濟工作也是打開一扇門窗,窺探人性善良的光輝。

李憶慧師姊與視聽組湯導播,偕同新聞局廣電處劉新白及蔡聰妙、朱偉順、劉燈祥先生等傳播媒體專業人士來訪,與上人討論如何運用媒體功能,使人性光明面更深入社會各階層。

上人表示,人生在世,必須自知做人的責任。「有些人家財萬貫,但他不愛人,人也不愛他;而在慈濟世界中,有數不盡的人願意為眾生無私付出。若社會中光明善良的真人實事能廣為人知,就是一股強大的淨化人心力量。」。

「佛教大藏經記載的背景,是兩千多年前的印度社會,不論是風俗習慣、民族文化,都與現代有很大的差距;與其執著經藏而難以融會貫通,不如用心體會眼前的『生活大藏經』。」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一部經,深具啟示人心的作用。慈濟世界中有很多美好的人生、動人的故事,我們應當珍惜這些可貴的文化,好好地記錄下來,並且廣為傳揚,帶動更多人開啟心中清淨的大愛,發揮寶貴的良能!」

六十六位慈院高階醫護、行政人員今回精舍尋根,上人開示時,細述修行的心路歷程--

年幼方懂事之時,正是二次大戰之際,台灣經常遭受空襲,警報聲竟日響徹虛空,炸彈紛然從天而下,天搖地動;而空襲後房屋倒塌、煙火瀰漫、傷患成群,可怕的景象令人覺得人生很殘酷。所以,才啟蒙的年齡,便感受人生的苦。

光復後的台灣,百姓安分守己、民風淳厚;卻在此時,因母親罹患「胃穿孔」,需進行手術,方十多歲的上人,又體會到病苦的痛楚。

之後,向來健壯的父親乍然辭世,使上人深深感受人命在呼吸間,並思及:「錢財、地位、權利,到底對人有何保障?」為父親到寺裡禮拜《梁皇寶懺》時,從經文中,更深切感悟人生無常,所以,開始走上學

佛之路。

出家後受戒期間,聽法師解說「生」之苦;上人為了親身體會,回普明寺後便以虔誠之心燃臂供佛,每個月點六個香疤,結疤後將疤撕去時,赤紅的肉直接接觸空氣,真是痛徹心髓!

細看去疤後的瞬間,馬上生起一層「膚」,一如吹息燭火,立刻生出一層薄膜覆蓋其上。上人體會到,原來人赤裸裸來到人間,一出母胎立即接觸空氣而受到巨痛刺激,所以大聲哭泣。

此後,愈深入瞭解佛教,愈敬仰佛陀超然的智慧與慈悲……

上人開示,佛陀設教在人間,主要是教人如何生活。凡夫的心態,常是對人怨怪、嫉妒,對己則覺得委屈,認為自己做很多事,得的卻比別人少,因此活得很煩惱。

「醫護人員治療人的身體,宗教家則治療人的心。生命很寶貴,希望大家用心體會慈濟『尊重生命』的精神,結合彼此的愛心與力量,使慈濟醫療志業徹底發揮人性的光輝!」

▲隨師行記

1996.03.03 付出多大的代價來突破困境,就能得到多大的智慧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三日

清晨,海外一師姊來見,上人示勉有加,「個人的力量有限,再能幹也無法做盡天下事;任何事都需要眾人合作完成。今日的慈濟世界,就因有心付出的人多才能夠成其大。身為幹部,心更要開闊、要能包容;而唯有彼此尊重,才能相互包容。」

上人表示,許多海外慈濟人精進地推動會務,成就有目共睹。「並非因為他們做了很多『事』而獲得讚歎,而是因為他們心很『和』」。

「慈濟的目標是淨化、調和人心。凡夫心受污染、煩惱多,彼此爭鬥、互不相容,造成社會動亂,若大家以和為貴,自然就呈現祥和之氣了。」

「唯有淨化人心,天下才能太平。不要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平凡人,對世間無多大影響,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負有自我淨化進而淨化他人、並促進天下祥和的責任!」

連續五天,每天都有五百多位中部地區會員參訪精舍。口足畫家謝坤山先生與樂生療養院的林葉師姊,與眾分享心路後,上人對會員們開示:「這幾天看到很多住在南投、水里等地的人,從花蓮的對邊,經過重重高山,終於回到心靈的故鄉;就如人人本具佛性,學佛就是回歸佛的故鄉。」

上人以肢體殘缺卻充分發揮生命良能的謝先生與林師姊為例,說明什麼是真的「好手好腳」:「腳走好路,就是好腳;手做好事,就是好手。手不做好事,腳不走好路,耳不聽好話,眼不見好事,心不想好意……,是真正的『六根殘缺』。唯有做到知足、感恩、包容與善解,才是六根健全。」

「一個人莊嚴或醜陋,在於心理是否健康。若心常清淨,就是最可愛的人生;若日常生活中不存好意、常發脾氣,就是真正的醜陋。」

「人生在世,各有功能;健康的人有功能,殘病的人也有功能。凡事看得開,就能生起智慧;付出多大的代價來突破困境,就能得到多大的智慧。能忍人所不能忍,化開人所不能化開的煩惱,才是真功夫;不論遭遇任何境界都能安定,才能真正幫助別人。」

上人勉勵大家,人人本自諸佛心宅中來,若能入於佛心,發揮清淨的大愛,人生將充滿意義與價值。

▲隨師行記

1996.03.04 教育學生,須啟發他們的愛心、提升他們的人格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四日

上人與醫學院曾應龍教授及鄭暄師兄談起,教育是百年大業,需要長期努力經營,堅持正確的教育理念,以耐心一步一步地達到理想。

上人強調,培養良醫是慈濟醫學院的教育目標,品格高尚是良醫的必備條件;如今,醫學院孩子們已漸上軌道,上人認為這是因為師生之間真誠地相互關懷。

「教育孩子們,不能只教授專業學識,最重要的是要啟發他們的愛心,提升他們的人格。若人格不昇華,徒有虛名與錢財,只不過是背後被人唾罵的醫匠罷了。」

「生活的教育要從生活的規矩中落實,教育若離開生活軌道,則教育出來的學生只是虛有其表,內涵不實在。所以,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人生目標,在衣食住行間陶冶人格,立志成為良醫。」

午間,來自西藏的度固秋嘉仁波切,由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余德培女士陪同來訪。仁波切表示,佛教中禪定與誦經的修行固然重要,但慈善濟眾的工作也要平行;慈濟在慈善濟世方面,是佛教界中良好的範例。

▲隨師行記

1996.03.05 智者,學而成菩提;愚者,學而成生死煩惱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五日

上午,上人至慈院慰訪病患,鼓勵左手長著巨大腫瘤的十二歲林小弟弟,對未來要有信心。

上人慈祥地輕拍著林小弟弟的手:「你要多發願呀!假如你的身體好起來,你要做什麼呢?」林小弟弟想了一會兒,回答上人:「我要當慈濟的會員!」,上人聽了,微笑地說:「你發的願太小了吧!怎麼只發願當會員而已?」。

上人就站在林小弟弟床邊,帶著他一起發願:「假如你的身體能夠好起來的話,你要發願:第一、來慈濟醫院當志工,向病人現身說法,投入救人的工作。第二、將來能自力更生時,要懂得回饋社會。除了當慈濟會員外,還可以當委員濟貧教富。」

林小弟弟跟著上人發了這幾個願後,拿出親友送給他紅包:「我所有的壓歲錢都要捐給師公去救人!」。林小弟弟純真開朗的模樣,讓大眾打從心底疼愛。

上人與慈院幹部座談時,提及如何待人處事而心不被境轉。

「同樣一盆水,毒蛇喝了可能化成毒液害人;若是牛喝下,則化成乳汁供人營養。水的本質相同,但是不

同的動物去喝就會有不同的作用,此譬喻正是說明『智者,學而成菩提;愚者,學而成生死煩惱』。」

「人與人之間難免有人我是非,然而智者會將是非當作教育,化成待人接物的智慧;若是愚癡之人,縱然別人是在教育、關心他,也會當成是非。」

「我們應以人事為教育,增長智慧來奉獻人群;若分明是好事,卻當成是非來議論,實在愚不可及。」上人勉眾要做個有智慧的人。

有位女孩由兄長帶來見上人。女孩曾罹患精神病,但吃藥一陣子後,自行停止;今表示希望出家修行,並言在家誦經時,耳邊聽到怪異的聲音。

上人慈示:「不要執著於『要修行,所以必須誦經』;端正心念、培養定力,才是真正的學佛之路。若只執著誦經,反而會亂了你的心而產生幻覺。」

「不要將幻想的境界誤以為真,要面對現實。就像我現在與你講話,你正聽我說話,也有其他人在旁邊聽著,這是真實的;離開真實的境界後,聽到的聲音,就是幻象,不要理會它。」

上人教導女孩,專注精神多做好事,使心專一無雜念,「照顧好自己的心,不讓父母擔心,就是修行。」

幾位醫師來訪,上人隨緣開示:「所謂『名醫』,只是徒有虛名,太空洞;若是『良醫』,真正具有懸壺濟世的精神,獲得患者衷心感恩,這樣的名聲,才是真名。」

▲隨師行記

1996.03.07 學佛不能怕磨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七日

志工朝會中,上人以一則故事說明環境對人心的影響--

一隻母獅生下一隻小獅子後就往生了,小獅子無力覓食,躲在洞裡挨餓。一隻母羊帶著一群小羊走到洞裡,看到小獅子,母羊發揮自然的母性,以羊奶餵小獅子;從此以後,小獅子就和這群羊生活在一起。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小獅子因為和羊群一起生活,所以性情也是很溫良。

有一天,小獅子走到湖邊,當牠低下頭要喝水時,看到水中的自己,不禁大吃一驚,吼了出來,整個山林都震動起來,連牠自己也嚇一跳,跑得很遠。等到山林靜下來,牠再到水邊,一看到水中的自己,忍不住又大吼一聲……

「這個故事是表示,環境影響眾生的習氣,然而眾生的本性卻是不變的,只要遇到合適的機緣,本性就會

自然地發揮出來。」

「凡夫身處充滿欲念、無明的環境中,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於是愈墮愈深。所幸人人本具清淨佛性,如果遇到可以磨鍊心性的環境,就會開始踏上學佛修行之路。」

「修行之前是凡夫,修行之後就要找回原來的本性。明知礦石裡有鑽石,就不能怕磨,要愈磨愈亮;明知自己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就要好好地把無明習氣磨盡;更要明白--光知道沒有用,要真正下功夫去磨,才能愈磨愈光明;所以學佛不能怕磨。」

幾位榮董一同前來拜見上人。上人表達對弟子經營事業的看法。

「生活水準的高低很難定論,有的人追求物質,有人則偏向精神層面的成長。」

「我平常所說的法都很平實,例如『普天三無』、『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如果能將這些簡單的道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好作為,則比擁有任何地位及財富來得踏實。」

「應善用生命使用權,為人群服務奉獻。對於事業,莫有無終止的野心及欲望,如果妄想追求金錢,那麼金錢將愈離愈遠。人的一生所用有限,物質只要足夠維持生活即可,不需過度去追求!」

▲隨師行記

1996.03.10 愛心來自良知,良知源於心的淨化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日

上午十一時,上人出席全省環保志工研討會,強調推動環保的目的在於「教育」。

「從事環保工作,既教育自己放下身段、培養惜福精神,也教育家人愛惜資源、善於節流,減少垃圾問題;更是以身作則帶動社區居民,將環保觀念落實在生活中。」

「慈濟人的大愛,不只愛人,也愛大地的資源,所以大家要守好本分,做好環保工作。雖然要實現全民環保、普及垃圾分類的意識,仍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我們不應怕責任重,而應該同心協力帶動更多人付出力量。」

上人表示,慈濟今年的目標是「淨化無形,建設有形」,「我們要用心啟發人人潛藏於心中無形的愛。愛的表達是『捨』,帶動人人能捨物質、時間、能力,成就有形的建設,充分發揮救人的功能。」

午後,上人參加全省委會員聯誼會,開示道,慈濟已有三十年歷史,四大志業也從台灣擴及海外,點點滴滴都是眾人愛心力量的匯集。愛心來自良知,良知源於心的淨化;人人自淨其意,社會自然吉祥安康。

「當今社會,亟需人心安定。大家心能靜下來,就能為人設想,不會人云亦云,造作事端。眾生共業。善業愈多愈能消除惡業。一切唯心造,只要人人心中有愛,自然招感居地平安。」

四點三十分,上人再次回到全省環保志工研討會,為眾總結。上人強調,環保工作最重要的是帶動社區居民一起來淨化環境。落實環保教育。

「加入慈濟,做一個『慈濟的人』,很容易;但要做一個真正的『慈濟人』,就不簡單了。唯有盡心盡力付出,扛起人間菩薩的責任,才是真正的『慈濟人』!」

▲隨師行記

1996.03.11 將心胸放大,就容易圓滿人事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一日

「在人間做人間事,難免有人事是非。將心胸放大,就容易圓滿人事;若無法善解、包容,以抗拒的心態來待人處事,就會擴大事端。」有位同仁感到工作上與人難以溝通,導致做事不順,因而萌生退意;上人慰勉。

「在慈濟工作,要視為『在道場修行』,不要心生計較,否則煩惱叢生,就可惜了來此藉事鍊心的因緣。要學習穩重地待人接物,情緒化最是傷人害己。」

「身體健康就是福,心理健康就是智慧,若只有身體健康的福氣,而無排除困難的智慧,很難有所成就。所以要提起智慧,不要徒生意氣。最初的願就是志,如今只是『意氣』在作崇,所以打不開溝通的管道。學佛就是遇到障礙,能突破障礙;在此解不開煩惱,到其他地方也是一樣。」

上人勉同仁,在志業體工作,要有弘觀的的精神--在大環境中,能虛心地吸收別人的智慧,就可以自我成長,更上一層樓。

適有一名主管來訪,上人提及帶人之道。「大將之風在於能打開心胸,負起責任。對於自己的決策要勇於承擔,不可推諉他人。有心做事,心就要開闊,不可因部屬與己意見不合,就認為他愛挑毛病,希望他離開。若存此心態,則永遠找不到可合作共事的人。」

▲隨師行記

1996.03.12 面對困難,要自我調適,努力克服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二日

有位身任主管的同仁,在人事溝通及實務經驗上皆感力有未逮,因而沮喪消沈;上人開導:「要堅持初發心,立志不變!面對困難,要能自我調適,努力克服。」

「本事是學出來的,世間沒有做不到的事,就看是否有決心與毅力。若縮在自己的世界中,一直認為自己突破不了瓶頸,則很難有所成就;只要打開心門,就會發現大好的世界展現眼前,無所謂困難,一切都操之在我。」

「我也是一步一步地度過困難,一步一步地突破瓶頸的。心若無『礙』,就不會被『障』,否則不是別人來阻礙自己,而是自己障礙自己。」

「在慈濟工作,負有志業責任,面對這些責任,要用心思考如何堅強自我,挑起重責。」

「人生要有正確的目標,要勇往直前,不被人事、環境打倒。記得心理要調適好,保持樂觀開朗的心,不能多愁善感!」



▲隨師行記

1996.03.13 發揮大愛,轉惡業為善業,轉動亂為和平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三日

今日是農曆年後本會首次發放日,精舍一如往昔熱鬧溫馨。數日來忙於會見參訪民眾的上人,乘著難得的空檔,巡視精舍四周。

行經勸募組、電腦室,上人慈詢作業情形,也叮嚀同仁們:「來這裡工作如在道場修行,要相互勉勵。」路經齋堂後方,一群護專學生正與老委員們一起撿菜,上人與大家親切寒暄。

而在菜圃前,四十位學生圍坐撿薏仁。見到上人,紛紛站起來,望著上人微笑。上人提醒:「小小的動作也是修行喔!心能專,就是修行。

十一時許,上人在藥師法會中開示時,強調儘管海峽兩岸局勢緊張,大家應該定下心來,「提起信心,盡我們的本分、做我們該做的事。」

「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友愛、關懷,不只要關心台灣的社會,也要擴大心量,普及於天下。所以,慈濟這幾年來,除了幫助社會暗角的眾生,更到國際間關懷需要幫助的人,發揮『尊重生命』的良能。」

上人提到三月二日南非慈濟人和長期關懷捐助的機構共度燭光晚會,五百多位不同膚色的人共聚一堂,彼此感恩、祝福。「記得去年四月間,台灣慈濟人運送十五貨櫃衣服到南非,發放給急需衣物的黑人、白人。他們心懷感恩,在去年舉行和平燭光晚會,宣誓放棄長久以來的種族與黨派之爭。」

「我們只是有限的付出,他們卻銘記於心,長懷感恩。人生最美的就是『感恩圖報』;但是,凡夫卻常常『冤冤相報』,使社會不得安寧,真是既可怕又可悲啊!」

「台灣歷經五十多年的平安歲月,大家應該珍惜這份福緣;唯有平安、祥和、沒有戰亂,人民才能真正幸福」。

「台灣風調雨順、安和樂利,若能匯集大愛的力量去幫助對岸的災民,不知該有多好啊!」

「面臨兩岸緊張時刻,大家應該把心定下來,以理智冷靜的態度來應對,更應該發揮大愛,讓愛的善業來轉這分業力、轉動亂為和平,而這需要人人同心協力。」

「慈濟三十年走過來的路,無不是用最祥和、安定、理智的大愛來面對社會;我們這份智慧的大愛不只要繼續,還要更堅定地推動!」

▲隨師行記

1996.03.15 不論別人對自己如何,一定要將自己的心洗滌乾淨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五日

晨課中,上人闡釋《八大人覺經》中的第六覺知--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心中欠缺愛,就容易產生貪念;有了貪念,就相互爭鬥、侵奪,於是多苦多煩惱。煩惱多就容易失去理智,失去理智則多結惡緣」。

「培養愛心,才能消除貧乏的心態,『愛』就是『菩薩心』;菩薩心中沒有怨恨,即使有人對他不滿甚至陷害他,菩薩的心仍然平和,並且願意幫助對自己不友善的人。」

「若人人都有菩薩心,世間那還會有怨、恨、仇?又怎會有敵對的狀態?所以,唯有人人時刻保持寧靜、清淨、開闊的心境,堅持菩薩大愛,世界才能和平安樂。」

志工早會中,上人開示:「如何才能得到幸福的人生、祥和的社會與和平的世界?關鍵在於「心」--心中保有清淨、覺悟的情。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時刻抱持菩薩心,遠離凡夫心,守住大愛長情。」

「人生最無常的就是一念心,最苦的是心中產生惡念,而造成悲慘的人生。所以不論環境有多惡劣,都要守住本分,心平氣和地付出良能。」

「面對人生的考驗,猶如生活在大地上,要禁得起春、夏、秋、冬氣候變化--春天涼爽宜人,就像人生的順境;夏天炎熱,應以清涼的心來面對;秋風蕭瑟,心境要如同明月般光明開朗;冬天嚴寒,心境應如春天的太陽一樣溫暖。」

「面對各種境界考驗,要冷靜、安心、寬心,只要心中有愛、恩、情,不要有恨、怨、仇;這樣就是修行。」

一對夫婦請示上人,該如何面對海峽兩岸緊張的情勢?上人示,照顧好自己的心。「人人心定,自然和平;人心不和,就會動亂不安。」

午後,天下雜誌殷允芃女士來訪,與上人對談。上人表示:「三十年來,慈濟皆守住宗教的本分,盡力投入社會,帶動人人『轉智識成智慧』、『轉功能為良能』。」

「智識與智慧不同,有句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智識即是聰明,若往好的方向發揮,當然很好,假如往壞的方向發揮,就會造成社會動盪。智慧則是良知,發揮出來的是『良能』而不是『功能』;功能不一定皆有益人群,良能則必定利益眾生。」

上人表示,目前大眾傳播媒體偏重於報導社會上偏差的現象。「台灣各角落有許多無所求地付出愛心的人,若能多報導這些感人的真人實事,就能促進社會祥和安定。」

「眾生共業,所以創建慈濟世界的目的,是淨化人心,以增加人們的善業,減少惡業。」

「三十年前,我呼籲婦女們天天出門買菜前,將五毛錢投入竹筒,救濟貧困病苦的人,而不希望她們每月一次捐出十五元。她們問我:『這樣不是很麻煩煩嗎?』我告訴她們:『這樣做是希望你們每天都有『救人』的心念。」

「人總是在一個念頭上造作善惡業。比如,兩人無怨,只是其中一人多看對方一眼而已,就挨打甚至被刺一刀。這是『因緣業力』使然,因為

有『因』與『緣』存在於兩者之間,產生業力。」

「這樣的情形不但可能發生在兩人之間,也可能發生在大團體間。所以這三十年來,我不斷地致力於淨化人心,只要社會上多數人心平氣和、心存善念,這股善的力量即可化解少數人爭強好勝的心念,而使社會和諧平安。」

殷女士請教上人,身為領導者,面對諸多的挑戰,首要之務是什麼?上人答:「心平氣和。」

「怎樣才能心平氣和?」

「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感受他們的心情,然後再審慎地行動。假如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來做事,就會一味堅持自己的主張,疏忽了『大家希望怎麼樣。』 」

殷女士:「社會上『抹黑』--惡意攻訐的情況普遍,應如何應對?」

上人表示:「站穩自己的腳步。對於結善、惡緣者,都以平等心對待,亦即『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不論別人對自己如何,一定要將自己的心洗滌乾淨,守好自己的本分,不但不對他們起瞋心。而且要以平等的大愛來對待他們。」

上人期許傳播媒體能發揮淨化人心的功能。

▲隨師行記

1996.03.16 追求智慧,必須少欲知足、安貧守道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六日

晨課中,上人開示,學佛最重要的是學得「心安」,時刻皆心安就是「定」。

有安定的心,才能打好修行的基礎;而有了安定的心、安定的生活、安定的社會,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上人闡釋《八大人覺經》中的第三覺知--

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

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菩薩行者所追求的是『智慧』。追求智慧,一定要『少欲知足』、『安貧守道』,不管物質條件如何,一定要精進追求清淨的智慧。」

「貪求是苦。不擇手段地獲取金錢、權力、名聲……,會增加惡業,將來苦果難免。所以,大家要少欲知足、安貧守道,才能把心真正安定下來。」

▲隨師行記

1996.03.17 以感恩的心共事,做真正的「慈濟人」,而不只是「慈濟的人」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七日

晨課,上人開示:「台灣社會物資豐裕、風調雨順,大家應能生活得安和樂利;但是,為什麼亂象頻生、瀰漫惶惶不安的氣氛?原因在於『心』!」

「人禍都是從心而起,所以大家要努力調伏自己的心,時時發揮愛心,付出良能;不論遇到任何逆境,都要有信心,要沈著、冷靜!」

「就像行駛在大風浪中的船,只要船上的人冷靜沈著,就可以平安地度過危機。」

慈濟志業體新進員工自昨日開始,進行兩天一夜的尋根之旅。上人開示:「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把握現在、展望未來。希望各位抱持大愛及感恩的心共事,彼此心手相連,為共同理想努力、奮鬥,做個真正的『慈濟人』,而不只是『慈濟的人』。」

▲隨師行記

1996.03.18 「少欲」是修行的基礎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八日

陽春三月,氣候乍暖還寒。拂曉時分,上人開示:

「昨日早上,虛空一片清朗,棲息樹梢的小鳥鳴聲婉轉,大地沐浴在寧靜柔和的境界中;今天,卻只聽到蕭蕭風聲,抬眼望天,烏雲密布。天地宇宙瞬即變化,世間人事亦是無常多變,真是今日不知明日事。」

正因人事難測,所以凡夫心起惶恐,衍生無盡煩惱。「人在煩惱生死流中,起惑造業,六道輪迴不休,受盡滄桑。」

上人以《八大人覺經》中之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闡述唯有去貪除欲,才能念念分明,免於迷惑而造諸惡。

「人在欲愛中,患得患失,苦不堪言;少欲知足,不胡作妄為,安分守己,自然身心輕安。所以,『少欲』是修行的基礎,學佛必須時刻反觀己心,自我警惕少欲無為,這才是修行的正確道路。」

今日啟程展開全省行腳,上人與隨行眾於午間抵達台北分會。北區十六至三十組委員共修會上,上人親自為資深委員佩掛觀音項鍊,表達祝福與感恩;另有加拿大十二位新委,遠道而來補受委員證。

上人開示:「小至個人、家庭之順逆,大至國家、天下之安危,無不決定於人心之歸向。心念向善,則福緣匯聚,自然能轉惡業為善業,使人人安居樂業。」

「不論是資深委員或新發意菩薩,都要穩定腳步,充分發揮淨化人心的良能。人心淨化,則不論何種境界現前,彼此都能善解、包容與感恩;如此就能減少紛爭,累積福業,使社會祥和平安。」

「要負起教化眾生的責任,就要修養好菩薩的形象,守好規矩、具足威儀。不論菩薩道。」

晚間榮董聯誼會中,上人開示如何心無煩惱、快樂自在。「人心欲念無窮,所以煩惱不斷。想要解開煩惱的繫縛,唯有發揮愛心、勇於喜捨。」

「世間的名利權位,朝不保夕,而且常是煩惱之源。若能少欲知足,時時為社會付出愛心,就能解脫自在。」

「人禍由心而起,心念不平衡,就易造成悲劇,小者形成人我是非,大者擾亂國家安危。」

「想要社會長治久安,唯有大家開闊心胸、發揮大愛、做好事、說好話。希望大家發心立願,用愛為和平全力以赴。」

▲隨師行記

1996.03.19 時時好心,時時平安;日日造福,日日有福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九日

上午,上人與隨行眾驅車前往台中分會,於午間抵達。

午後,上人對中區慈濟人開示:「國土危脆、天災難防,而普天下的人禍更是層出不窮。少數人爭權奪利,使得天下人心惶恐不安,他們所求為何?只是為了『名』和『利』!」

「其實,人生追根究柢,就是空、苦,今日能擁有平安,就要感恩、知足,否則擁有太多卻又害怕失去,終日自尋煩惱,又有何益?」

「我們生活在台灣,就像同乘一艘船。船行海上,難免有風浪,只要大家共體時艱、同舟共濟,就能乘風破浪、化險為夷;倘若船上的人心慌意亂、四處逃竄,船身無法平衡的情形下就容易翻覆,這就是佛陀所說的『眾生共業』。」

「所以心要安定,只要結合眾人的愛心,將這股無形的力量化為有形的建設,救度更多眾生,就能福緣匯聚,一善破千災。」

「人生的幸福不在錢多、名重,而是把握時間、因緣,積極行善,讓心境快樂自在。所以時時好心,時時平安;日日造福,日日有福!」

五時許,上人參觀三十周年慶中區志業成果展,一一瀏覽八個展示館;展示館各有特色,且各館都有師姊現場詳細說明。

教師聯誼區展示多種手工藝品,上人稱讚教師們巧手慧心、多才多藝;在靜思語教學成果區,上人翻閱學生們依據靜思語創作的文章,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在檔案展覽區,突見濃煙,走近一看,原來是衛爾康大火急難救助過程的模型上的特效處理……

上人仔細參觀各區,讚歎師兄姊的努力與用心。

▲隨師行記

1996.03.20 想要台灣平安,唯有人人多發善願、多做好事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日

一位先生在家「閉關」持誦經咒一段時日後,自認是「蓮華生大士」化身,且已得念佛三昧,能了知一切事;其妻聞言驚惶,偕同來見上人。

上人慈示這位先生:「真修行者,務須面對現實;離開現實,便是虛幻境界。執著『空』或『有』,都非正法。執著『有』,易生貢高我慢心;執著虛幻,則會走火入魔,說些別

人看不到、聽不到的境界。修行其實很單純,就是修養自己,不與人計較,守本分、盡本事,這才是正常的人生,也才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

「法華經是佛陀最後所說,最真純的法,教我們不執著空與有,踏實走在菩薩道上。有緣入佛門,就要調理好精神及心理,好好走上菩薩道!」

今逢農曆初二,是上人向印順師公上人請安的日子。清晨,一行人驅車直赴太平鄉華雨精舍。

上人向師公上人報告慈濟國際賑災現況後,難得晴日美好,師徒及隨行眾同往潭子一位師兄住所一遊。

車子在村莊小路迴繞緩行,夾道而生的茂林修竹間,散布著荔枝與芒果,田園風味盡在其中。到了目的地,是山上一座紅磚平房,前庭泥地上種著果樹,矮竹籬向外則能俯瞰市區建築及遠處的大肚山。

天候有些寒冷,師公上人及上人在這滿溢古早氣息的院落中,恬適地散步。

恭送師公回精舍後,一行人順路參觀自然科學博物館。

為使象徵慈濟精神的靜思堂,具體展現功能性、藝術性與時代性,上人把握此次短暫停留時間,在廣場上瀏覽日晷圖形、利用地下水的洗手台及生命史演化步道等,以作為靜思堂設計參考。

午後,上人在中區委員聯誼會上,提及上午參觀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演化步道的心得:「一路走過來,如入時光隧道中,跨一步就是六十萬年;走過幾百萬年,感到生命的歷史真是好長的歲月,但人終其一生才有多長?」

以菲律賓一些大學應屆畢業生在舞池盡歡時,突因天花板彩燈爆炸引發大火而造成重大死傷的慘劇為例,「大好的人生正要開始,那知生命就結束在玩得正高興之時!我們可知一分鐘、甚至一秒鐘後,將面臨什麼?不知啊!人生,就是在一秒間變化無常!若不好好把握當下,多可惜。」

感於眾生共業,上人希望大家累積善業,以化解惡業。「戰爭是殘酷的,和平才是人類之福。淨化人心,使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是慈濟人

切要努力的使命。大愛的力量,是社會安定、天下和平的希望!」

晚間,上人在中區慈誠隊共修會上開示:「慈濟之美,美在大家雖然來自不同環境,但都有共同的心--愛心;人人心中有愛,相互鼓勵向前精進,成就慈濟世界。」

上人鼓勵大家:「提起更大的決心與毅力來淨化人心,形成豐沛的愛的力量,使社會祥和安定。」

「想要台灣平安,唯有人人多發善願,多做好事。發願不在一時之虔誠,而是日常生活中時時保持虔誠的心。真正的虔誠發自內心;能講好話、做好事、走好路,身、口、意皆往好的方向行去,就是最懇切、高尚的虔誠。」

▲隨師行記

1996.03.21 「講話」要用心講,「聽話」不能太多心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一日

上人隨緣開示「言語之道」:「講話要用心講,不能認為自己很直心,所以有什麼就說什麼。說話若不經思考,極易傷害他人;而聽話的人也不能太多心,過度鑽研某句話的用意,否則容易曲解話意,造成誤會。」

上人於中區慈誠隊共修活動中開示:「學佛一定要精進,把握善念和因緣--心中生起善念,要即刻化為行動;因緣來臨時,要好好把握。若任由善念消失、因緣流逝,永遠都是空過時日。」

上人略述車臣和亞塞拜然的內戰後表示:「《梁皇寶懺》中有一段經文:『天子一怒,覆屍萬里。』意即國家領導者的心念若不能保持平和,就會引發戰爭,造成屍體遍野,豈可不慎!」

「惡業重的人,不是生在兵荒馬亂的時代,就是生在天災人禍多的地方。眾生為何會造業?多因無明,不知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只執著身體的享受,而造作種種惡事。」

「學佛就是要透澈宇宙人生的道理,把握分秒,發揮人生的良能;唯有把握善因、及時付出行動,才能輕安自在!」

▲隨師行記

1996.03.22 心中有愛,才能安然自在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晨間,上人北上前,為委員們扼要開示學佛宗旨。

「皈依三寶,亦即學習佛、法、僧--學『佛』的慈悲,學『法』的智慧,學『僧』的身體力行。」

我們須學習佛陀不捨眾生、愛護眾生的慈悲心;須用心聽法,將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化解煩惱,踏實自在地生活;多聞佛法,若無力行,只是空過人生。」

「人生多苦,乃因與人結業緣,生生世世糾纏不休,百劫生死疲勞。要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就要知道苦的根源。」

「《八大人覺經》有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欲,就是自私心,人因執著小愛私情而造作惡緣、苦惱無盡;唯有少欲知足,才能生死自

在。」

「少欲並非萬事不管,而是化貪欲為清淨之願,力行菩薩道,救度眾生離苦得樂。」

「要行菩薩道,就須累積福緣資糧,大家把握時間廣結福緣,不要橫結惡緣。」

「『現在』這一刻最無常、最短暫,所以對於當下的好事,千萬不能放鬆,要緊緊把握住,否則會空留遺憾!」

「慈濟在台灣成立,但是抱持弘觀精神,期待普天下人皆能走在菩薩道上,希望眾生都能解脫身心之苦。所以,慈濟的作法是,於貧困者給依靠;急難者給生機;對於富裕的人,則給予發揮愛心良能的機會,使其心靈踏實自在。」

「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祈求天下無災難,是所有慈濟人的責任,然而一切都要從自己做起。若自己的心不淨化,仍然執著於私情小愛,以致煩惱重重,如何能淨化別人?如何教人放棄私情貪欲、付出慈悲喜捨的清淨大愛?」

上人勉眾,務須先自我建設健康的心理,才能幫助別人心理健康;而欲完成這項使命,「還是須從此時此刻,從當下這一秒鐘做起!」

上人與隨行眾於傍晚抵達台北分會。晚間企業家靜思生活營中,上人開示,身在福中更要心中有愛,才能生活得安然自在。若自恃財利,貪求無厭,不肯付出大愛,就得不到他人真心對待,而活在自己的孤獨世界裡;「我愛人人,人人愛我」,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隨師行記

1996.03.23 社會上善業強盛,則人心平和,能安然度過危機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三日

上午,上人對北區委員、慈誠隊和功能組幹部開示:

「我建立慈濟不是為了募款,是為了募心--淨化人心。如果每個人心中都有善,就能形成「善的循環」;「善的循環」力量強大,就可以轉惡業。」

「『業』聽起來好像很抽象,其實『業』就是心念。如果社會上善業強盛,則人心平和,即使面臨緊急關頭也能保持冷靜,安然度過危機。」

「如果危急關頭時心念不平和,再經由言語、行為表現出來,而對方也是如此時,碰在一起自然就產生惡的『業力』。」

「『業』雖無形,卻有很大的力量。唯有將很多人的善業結合起來,才能化解惡業。」

「善和愛的循環,就是『轉法輪』,將惡業轉為善業。孔子曾說,『擇不處仁,焉得智?」意即選擇住處時,若不選擇好人密集的地方,就是沒有智慧,因為好人多、善業大,社會才能祥和平安。」

「如今,台灣這種善的力量還必須繼續努力加強,化『無形』為『有形』,啟發人人心中無形的良知,帶動大家發揮良能,成就有形的建設,開啟更多人的善念;這就是善的循環。」

上人再三強調,「我們要繼續以愛鋪著路淨化人心,唯有人心淨化、善業強,才能轉化惡業。」

▲隨師行記

1996.03.24 生活簡單才是幸福之道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四日

慈濟推動環保工作始自民國七十九年,五年多來,全省慈濟人無論在鄉鎮或都會,莫不以街頭為道場,以身作則宣導環保意識。

台北區雙和、基隆及五股等縣市,累積多年環保實務經驗後,有感於整合作業才能加速普及環保工作,所以於今日成立「台北區環保組」,由召集人慈璧師姊及雙和黎逢時師兄、基隆林秀華師姊、五股陳金海師兄,報告當地環保工作推動情形。

隨後,上人開示,現代人物質充裕,許多人不自覺地在生活中養成好逸惡勞的習性,盡情消費地球資源而不知珍惜。

「生活簡單才是幸福之道。過度奢靡就是愚癡。佛在世時,出家人三衣一缽就能過一世;現代人卻奢侈浪費、紙醉金迷,過著顛倒的生活。縱容私欲而在生死輪迴不斷流轉,生生世世疲勞不堪。」

上人期勉大家負起淨化人間的責任,「預約人日間淨土不是用說的,一定要身體力行才有成效。雖然環保工作路途仍漫長,但只要有心肯做,終有達到理想的一天。」

「人生的可貴,在於發揮生命使用權。希望大家再接再厲,以身作則做環保,讓每一寸路都是菩薩道,每一天都是清淨的菩薩境界,如此就是真正的人間活菩薩。」

惦記著新莊樂生療養院的老菩薩們,上人與隨行眾於午後前往拜訪,於三時抵達這清淨雅緻的世外桃源。

起伏的山坡上,座落一間間房舍,鬱鬱林木森然密布,各色花草疏落有致,非常潔淨、整齊。上人先至棲蓮精舍佛堂禮佛,隨即步行往訪金阿伯。

見到老人家,上人笑言:「農曆年後第一次出門,就想來看看大家。」室內還有數名輔大同學,正與老人們聊天,上人亦親切地與他們交談。

金阿伯撐持拐杖陪同上人造訪其他院友。百花叢裡過,來到朝陽舍。宋金蓮老菩薩看到上人,緊握上人雙手,談起自己身體狀況,感嘆歲月不饒人;上人慈祥地安慰她,凡事要往好處想。節省日常所需、已捐款百萬的盧春枝老菩薩,知道上人到來,趕忙與上人合影,一了心願。八十八歲的黃金貴老先生,平時幫忙照顧同房另二名行動不便的院友,上人讚言:「你很發心啊!能照顧別人,就是人間菩薩!」……

停留數十分鐘後,返回台北分會

,美國紐澤西聯絡處負責人林玉娥師姊,偕夫婿陳佳昇師兄來見上人。聯絡處將於數日後升格為支會,繼續以更加組織化的人力與物力,在當地推動志業。

上人殷殷期許大家發揮和心和力的精神,互相關心、愛護;能如此,才能遍撒慈濟善種,實現淨化人心的理想。

▲隨師行記

1996.03.25 以菩薩的智慧來對待子女,用媽媽心來愛普天下的小孩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一位會員請示上人,其夫於去年往生,十八歲的兒子不願接受教導,尤其在課業方面;為此她很煩惱,請示上人應如何是好?

上人建議她攜子參加慈濟親子營,打開孩子的心結。「每個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對子女的要求都很高。其實有時子女自己也想用功,但是父母給予壓力時,他們心裡就會反彈;所以不要過度擔心他們,要祝福他們。」

「若一直為子女緊張,不但苦了自己,也無益於孩子,應該以菩薩的智慧來對待子女,用媽媽心去對待普天下的小孩,這樣付出平等無染的愛,自己的心才會平衡,不會一直很煩惱。」

午間,上人為第四次企業家靜思生活營幹部開示,感恩大家用心地策畫靜思生活營,「大家的愛心與智慧,能給我更大的力量,讓我為社會做更多淨化人心的工作。」

至分會各樓層慰勉工作同仁後。上人結束本月份八天的行腳,與隨行眾搭火車返回花蓮。



▲隨師行記

1996.03.28 修行不在學問高低,而是心思清淨化、人生單純化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晨課中,上人闡釋「八大人覺經」第四覺知: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
常行精進,破煩惱惡,
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不精進地增長自己的見聞,對眾生欠缺大愛,這就是「懈怠」。唯有時刻自我反省,並且展開心胸為天下眾生付出大愛,才是『精進』。」

「想要付出大愛,須先「破煩惱惡」。以平和的心、寬大的胸懷待人處事,才能破除煩惱,遠離種種心魔,常在光明清涼的境界。」

「修行,其實很簡單,無非合群互助、發揮大愛幫助世間眾生。若把是非當教育,則所見所聞都能提升自己的品格;若把人事當是非,就會煩惱不斷。」

志工朝會中,上人開示,凡夫的痛苦,在於看不開、放不下;假如把是非當教育,不將人事當是非,便能輕安自在。

「修行不在於學問的高低,而是心思清淨化、人生單純化;如此才能海闊天空、安詳自在。」

「凡夫面對是非,總是看不開也放不下,僅管曉得很多道理,就是嚥

不一口氣、放不下心中恨,如此實在很可憐、也很可怕。所以大家要時刻自我警惕,莫陷在煩惱裏轉不出來。」

「若有力量可以幫助別人,卻抱持獨善其身的觀念,或只知爭強好勝、與人糾纏不休,而錯過付出良能的機會,將會一無所有地空過人生、空留悔憾!」

午後,上人赴慈院探望林小弟。林小弟左臂上原本有十多公斤重的腫瘤,如今已截肢。

上人慈藹地問林小弟:「現在有沒有很輕鬆呀?!」「是啊!輕鬆多了,因為可以少背負十多公斤的重量啊!我現在到處現身說法呢!」

「下次你要去現身說法的時候,可要通知我哦!」林小弟弟露出開朗的笑容,點頭答應上人。

林小弟床邊圍繞著多位志工師姊,正陪著他練習寫字。上人趨近床邊,「讓我來看看你的字寫得怎樣?」

林小弟子半掩著本子:「我寫得很醜啦!還在練習而已」,上人打開本子:「嗯!的確不好看!你再好好地練習,下回師公再來檢查!」

林小弟不好意思地笑著,但是聽得上人說下次還要再來,便高興起來,甜甜地央求:「我會再努力練字,到時候師公您要再來看我哦!」

上人曾為林小弟掛上一串念珠,而今念珠已不在他的手上,他告訴上人:「因為阿嬤的身體不好,我將念珠送給了阿嬤了!」

「我再補送一串給你!」上人又為他親自掛上。林小弟同時也替父親要了一串念珠,上人為站在一旁的林父掛上,慰問他照顧林小弟的辛勞。

最後,林小弟提醒上人要再來看他:「我趕快把字練好,就可以寫信給您。如果我將字練好了,您要再看我哦!」「我先看看你寫給我的信,如果字體「及格」了,我再來看你;如果「不及格」,你就好好地繼續練字喔!」

林小弟爽朗地點點頭、揮著手:「師公再見!祝福您!」「我也祝福你!」

▲隨師行記

1996.03.31 昔日修行小木屋重現,緬懷上人早年清儉苦行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晨課中,上人開示:「眾生皆因慳貪心、瞋恨心,在六道輪迴不息。今生能得人身,非常不易,要照顧好自己的心。」

這些天來皆是艷陽當空,連接幾場陣雨雖帶走不少暑氣,卻讓上人掛心著在靜思堂樹林中,趕工搭建小木屋與茶軒的慈誠隊員們;雖然前日已兩度前往探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