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三月一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三月一日農曆八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
「知進退」是人事圓融的重要法則。上人在早課中,以一則小故事說明待人接物進退之理--
有位父親要兒子買酒宴請賓客,兒子買酒歸途,遇一少年擋住去路,兩人互不相讓,以致僵持不下。父親等待多時,不見兒子身影,於是出外探看究竟。他遠遠即見兒子與人面對面站住不動,明白事由後,就要兒子先回去,換他與對方僵持,看誰耐得久,因而忘記家中還有客人。
上人表示,人常認為別人必須讓自己,自己不願退讓,所以相互浪費時間,耽誤更重要的事。「真理如一條康莊大道,有人擋住我們的路,退一步禮讓他,就不致為此浪費時間,人生道上就能走得很平安。」
慈濟獎學金頒獎典禮
八十五學年度上學期慈濟醫學、佛學、藝術獎學金頒獎典禮,於午後兩點在靜思堂舉行。上人親自頒發獎學金,祝福受獎同學更上層樓,學成後回饋社會。
佛學類研究所組論文題目是「莊嚴佛土,成熟眾生」,佛學院、大專院校組及醫學類組,則談「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實踐心得」。
評審們表示,以「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為題,旨在顯明佛國淨土不在外在理想世界,就佛陀本懷而言,淨土就在眼前,娑婆世界正是佛弟子們理應奉獻心力、施行教化之地。另外,生長在戰後台灣的新生代,於享受富裕生活之餘,容易動輒不滿,認為別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缺少「知足、感恩、包容、善解」,而引起人與人間不必要的衝突、紛爭。希望同學們藉此四句話的闡示,從生活中學習、力行此「慈濟四神湯」。
上人開示,慈濟三十一年來,雖然路程艱辛,但總是
稟持佛陀慈悲、大愛的精神,咬緊牙關走過來。早年的台灣社會,雖不及現在普遍富有,但民風純樸,生活簡單;多年來,社會變遷快速,唯一不變的是--愛。這分大愛,人人與生俱有,雖然各人習氣不同,但真心本性則與佛相同,都有很純、很真的無量愛心;只是在後天生活環境影響下,人心受煩惱、欲念污染,所以變得非常複雜。
而今要回歸純真、善良的社會,就要從淨化人心做起。人人將貪瞋癡慢疑的污染去除,回歸清淨大愛,如此家庭倫理才能建立,整個社會才能趨於祥和。
「做佛學研究容易,要學佛就不簡單了;亦即懂得理論並非困難,但要在人事上圓融實非易事。我常說『人圓、事圓,理才圓』,做人圓融,事情才能圓滿,人事圓滿,就表示自己真懂道理。所以,我們應善為修養待人處事之道。」上人強調,以「知足、感恩、包容、善解」待人接物,守在自己的本分,就是成功的人生。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活得『無悔』。行善及時,才能此生無憾。」上人致勉大家,社會的希望寄託在年輕人身上,期待年輕人來接棒,繼續推動淨化人心的工作。「不論你們所學是什麼,只希望你們能扮好自己的角色,這就是我唯一的期待。」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日農曆八十六年正月二十四日
衛生署副署長賴美淑女士在曾文賓院長、林碧玉副總執行長及陳復銓醫師陪同下,入精舍拜訪上人。賴副署長此行緣於衛生署今在花蓮舉辦「冠心病共同照護健康教育園遊會」,結合花東區醫師,共為心臟病患者提供醫療諮詢及保健常識。因慈院為協辦單位,賴副署長遂來致謝。
上人表示,醫療最重要是為病人服務,花東區醫療界能以全體力量關懷病人是難得的好事,希望這項結合群體醫療的共同照顧理念,能加強推廣、落實,以服務更多東部地區民眾。
上人並提及,慈濟期望在全省醫療不足地區籌設醫院,一方面提升地方醫療品質,一方面也給予病患更好的照顧。最近慈濟也不斷呼籲社區志工理念,鼓勵委員走入社區做量血壓等工作,宣導衛生保健觀念。賴副署長肯定慈濟此項行動是對民眾健康非常落實且具良好影響的作為。
旅舍中的老夫人
逢農曆年後首次照顧戶發放日,上人在藥師法會中開示一則真人實事--
有位作家與親眷到美國華盛頓遊玩,住進一家旅舍。每當吃飯時,他總會看見幾位年輕服務生到某房間,攙扶一位老夫人出來吃飯。這老夫人看來雖非富有人家,但氣質很高貴。用餐後,老夫人總會帶著微笑,很有禮地向大家道謝,再由服務生護送回房。
「這老夫人態度如此謙和、華貴,究竟是何等人物?又為何這麼多人侍奉她呢?」作家心裏奇怪著。
某天晚上,老夫人突然在半夜走失,引起眾人喧嘩,四處遍尋不著。作家也加入找人行列,他開車沿著旅舍前
的大路一路尋去,看到老夫人茫然地走在路上。作家下車叫喚老夫人,問她要去哪裏?老夫人認出這位作家,遂如夢初醒,說自己也不知要去何方,作家於是載老夫人回來。
看到了老夫人,旅舍人人歡呼不已,女老闆淚水潸然一直說著:「媽!你讓我找得好苦,我好緊張啊!」老夫人仍是很有禮貌地說:「很感恩大家,我在此受到你們這麼好的照顧,真是感恩。」
作家見此現象,直問女老闆,到底老夫人與她是何關係?女老闆說出箇中原委:原來老夫人是她母親,幾年前忽然失去所有記憶,「我們照顧她是應該,但她卻不識我們了,常常感謝我們的侍奉。我的心好苦,不知如何使母親恢復記憶。」
作家安慰她:「人生就是如此,人老了癡呆、失去記憶,是無奈的事。但你們將她照顧得這麼好,使她晚年生活平順無憂,如此盡心盡力,實不必內疚。」
上人就此故事表示,即使年輕時聰明過人,等到年歲已大,何時腦細胞會病變,實難預料;所以要好好把握人生,時間是成就一切的資本。
「人生事物變化快速,就如不久前才說要過年,而今已是舊曆一月二十四日了;又如早上還是豔日當空,現在卻下起毛毛細雨。氣候的變遷正警惕我們,時日催人老,切記『把握剎那,恆持當下』,珍惜分秒為人群付出,以成就無量功德。」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三月三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三月三日農曆八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
逢星期一,上人為本會同仁開示。從農曆年後至今已將近一個月,上人感嘆:「時啊!日啊!過得真快!」之後又叮嚀大家,歲月一去不回,應當惜日惜時,發揮生命價值,如此就能將煩惱減到最輕,而終至無缺點的程度。
「世間事都是有欠缺的,唯有人本性中那分善美,才是最完整的。要追求本性的善美,得去除人我是非;能夠人事圓融,就能達到完美的本性。慈濟團體必定要與社會人群結合,因為我們的宗旨是服務人群;在精神上,是追隨佛菩薩的道德,這就是我們與社會其他團體不同的地方。所以,應自許以出世的精神,抱持無求、無悔、無怨的態度,來投入社會。如此,工作再辛苦,時間付出再多,都不會心生計較,不會心裏不平衡。」
靜思堂展現法華精神
來自大陸的青年藝術家唐暉先生,這些天皆為靜思堂藝術設計窮究心力;其中,以講經堂大面牆壁的佛陀造像,尤費心思。午後,上人就其初步畫作,與之溝通理念。
從草圖所見,佛陀以楊柳枝輕拂地球,意即灑淨;四周又有無數星球環繞;下方則有多雙相握的手臂。上人以為,佛法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佛陀就是在大宇宙中說法度眾,所以必須具有宏大宇宙觀的感覺;畫中之無數星球,可以點出這種意境,為不錯的構思。
上人並表明,希望能展現《法華經》的思想、意境。就經文所言,佛陀當初宣講《法華經》時,「我(佛陀)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爾時釋迦牟尼
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
上人表示,佛陀一身能化無數分身,此無量化身佛遍滿十方法界,在各佛土中說法;佛陀身處地球,欲演說《法華經》時,所有化身佛從十方虛空中,向地球方向歸於一身,化身佛皆還集一處,為的就是要弘揚《法華經》以淨化人間、救度娑婆世界眾生。所以希望能呈現這種「無數化身歸於一身」的感覺。
唐先生表示,雖感覺深具挑戰性,但將盡力為之。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三月五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三月五日農曆八十六年正月二十七日
在佛經裏,有將「說法」喻為「吹法螺」。法螺是什麼?上人在早課中,藉一則吹海螺的故事,說明「用心」之理--
「用心」二字,包含一切道理
有個善吹海螺的青年,來到一個小村莊,在樹下悠閒地坐著,吹起了海螺。海螺動人的聲音吸引村人紛紛聚集來聽,孩童們尤其好奇,將海螺前看後看、摸一摸、搖一搖,但海螺都不會發出聲音。青年就說,海螺自己不會出聲音,必須用心吹它,才能吹出各種美妙的樂音。
上人表示,這小故事就在啟發大家,凡事要多用心,若肯用心於日常生活中,則語默動靜無一不是佛法,無一不是教化。「若能用心,則山河大地都是諸佛出廣長舌相,草木花樹都是清淨妙音。就如用心看山,山的雄偉會讓人覺得自己是如此渺小;而海濤、溪流之聲也在啟示我們,時日如流水消逝,人生無常!所以,若能用心,道理就在眼前;若不用心,真理就與我們無關。因此,『用心』雖只是兩個字,但卻包含森羅萬象、一切的道理!」
慈院成立核子醫學科
在杜俊元師兄伉儷陪同下,葉鑫華教授及夫人來訪。葉教授目前任榮民總醫院暨陽明醫學院核子醫學部顧問,長年致力核子醫學,為醫界推崇為台灣核子醫學之父。因慈院核子醫學科將於上午九點舉行啟用剪綵儀式,上人遂與大家同赴盛會。
慈院核醫科由陳維廉教授主持,另有八位醫師、技術人員、藥師以及護士;上人感恩慈院同仁們的投入、付出,使醫療水準更上層樓,希望凝結力量,以團隊精神為地方服務。
隨後,在文中原醫師介紹下,大家參觀該科空間,有核醫影像造影室、骨質緻密度測定室、放射免疫分析實驗室、臨床核醫實驗室、以及熱核實驗室。此外,並擁有最新型的「單光子射出閃爍造影機」等設備,及資深核醫博士、專家等多人,將為病患提供心臟血管系統核醫檢查、全身骨骼系統掃描、腫瘤是否轉移、各種微量生物物質測定及放射性核種治療等。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三月八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三月八日農曆八十六年正月三十日
上人在早課中,說明「功能」與「本能」的相異。
「功能」與「本能」
所謂「本能」,就是指人人與生俱有的本性,也就是
清淨無染的心;若是心受污染,漸漸地就會將本能埋沒。至於「功能」,則是身體的各種能力、動作,但在發生病變或意外事故後,某些功能就消失了;人若失去功能,就會陷入生活品質低落的無奈。
如慈院裡一名四歲男童,在一場車禍中傷及脊椎,致全身癱瘓,失去動作的功能。但他心無邪思、雜念,沒有受到煩惱的污染,所以能發揮求生的本能,展現旺盛的生命力,因而功能也不斷在恢復中。
另一位中年患者,同樣也是全身癱瘓,但因心思太多,煩惱熾然,所以功能一旦失去就難再恢復。「人人都有生命的本能,我們應用心將煩惱掃除,照顧好清淨的心,使本能可以時時活動,發揮生命的無限力量。」
志工早會中,上人再度提到「本能」的不可思議。上人說,初出家時,曾在一寺院中結夏安居,聽聞道源長老提及故鄉一則傳奇--
在其家鄉,常有土匪出沒搶劫。土匪預備行搶時,都會通知村人將在何時行動。
有次村人獲土匪告知,當晚就要來搶。當時,富有的大戶人家屋裏都會開挖地道,由於長老家為當地望族,所以親族們能行動者,莫不急急收拾貴重物品,從地道逃走。唯有一位中風的表親長年臥病在床,大家自顧不暇無法抱他逃跑,所以就單獨留下他一人。
匪徒依時來到,即將破門而入時,這位表親情急之下,竟然爬上天花板,將自己掩藏起來!土匪們將家當搬光,並未發現還有人在屋裏。天亮時,家人們回來,到處找不到這位表親,突然聽見有人說:「抱我下來啊!」大家往天花板上探看,驚異不已,奇怪這向來不能行動的病人是如何爬上去的?表親說:「我因為非常害怕,就上來了,但現在已無法自己下來。」
上人說道,由此事可證明人的本能是可以發揮出來的。「平日不能活動的人,因為恐懼至極,心整個空了,在無煩惱的顧慮下,本能自然展現出來。」
「又如我當初離家到都蘭山時,一行人手拉手要強渡急湍,面對白茫茫大水,腳跟又懸在水中,那時也是怕得不得了,心中唯有一念,就是虔誠誦念大悲咒!當時無法作任何考慮,整個心思也空了,所念的咒語可說句句是真!竟然就這樣渡過大水。所以,人人都具有本能,而當情勢需要,無可考慮時,本能、神通就現出來了。學佛就是在學心不要讓煩惱污染,要時時保護好心的清淨無邪;若心思太複雜,凡事顧慮多、煩惱多,本能就無由發揮。」
啟程展開本月行腳
上人及隨師眾今日啟程行腳,乃農曆年後首次出外與全省慈濟人會面。於午間抵台北,先到醒吾大樓參觀琉璃佛像展,此項展覽義賣所得悉數贊助大林醫院建院工程。
之後來到大龍峒舊市區平光寺,拜晤上印下順師公上人。明日在慧日講堂,有太虛大師紀念慶典,師公上人專程移駕北上出席此法筵,在台北期間即駐錫於平光寺。
上人在客堂向師公上人請安,並報告慈濟現況。同行的慈院林俊龍副院長,不改醫師本色,關切師公上人法體,詢問再三。師公上人長年支持慈濟各項建設,上人感念師恩,敬致謝忱。隨師眾圍繞四周,大家望著師公上人與上人,濡沐在法親長情的氣氛裏。
來到台北分會,已是午後四點多。適慈育隊在此共修,切磋在茶會中現身說法的心得,上人應邀與大家講話。
上人表示,父母生子是骨肉身,佛陀生子則是清淨法身;凡夫血
肉之身有生老病死,法身慧命則無窮盡,不生不死、無生滅。慧命是人人本具,只是凡夫都有我執,有身軀形相的執著,所以心生煩惱,疏忽與生俱來的慧命。
學佛就是要學習發揮慧命良能,並教人亦發揮慧命良能。「希望大家要投入人群,多體會、多磨鍊,如此從內心真實的感受所說出的話,才能深刻感動人心。」
晚間的北區榮董會上,放映最近菲律賓醫師與當地慈濟志工們到偏遠地方義診的錄影帶。上人與眾開示時,就畫面中所見,哽咽述說一名四歲男孩遭煤油燙傷,被送到一家醫院治療。但因受到感染,致使皮膚潰爛。來到義診處,必須拆下裹住傷口的紗布才能重新換藥,因別人的動作令他更感疼痛,所以邊哭邊小心地、緩慢地自行剝下紗布。聽其號啕哭聲,又見其全身皮膚赤紅,真是令人心酸不忍。但可喜的是,在送到馬尼拉崇仁醫院治療二十五天後,皮膚已大致完好如初。
「大愛精神就如一粒種子,只要播撒在大地上,就能生根、發芽、成長、茁壯。菲律賓當初也是因幾位當地人認同慈濟,經台灣慈濟委員前往召開茶會,帶去慈濟精神,從此這愛的種子就落入當地人心裏,而發揮很大的愛的力量。菲律賓每年四次義診行,就是崇仁醫院醫師們受當地慈濟人感動,而發起這項救人的善舉,造福很多偏遠鄉間的貧苦人家。」
上人並以小男孩的故事,強調人生以病苦為最,醫療對地方上人民的健康與生命非常重要。「如今大林醫院已興工,兒復中心也將進行,期盼大家將力量、愛心匯集,為救人而貢獻己力。」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三月九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三月九日農曆八十六年二月初一
上午,上人及隨行眾驅車南下,抵達台中分會,已是午間時分。
「回向偈」釋義
在與中區慈濟人開示前,上人也請大家觀看菲律賓燙傷小孩的錄影帶。繼而說道,普天之下,同樣是人,但有人過著物質不缺的生活,有人卻在貧病、苦難中掙扎;不論家境如何,若身體有病痛,都苦不堪言。「所以,建醫院非常重要。如若無醫院、也無慈濟人,這燙傷小孩將如何是好?人生的不幸到處可聞,慈濟就是要呼籲人心向善,凝聚彼此愛心,使社會因為富有大愛而平安祥和。」
上人並解釋「回向偈」的意義,教大家做人間活菩薩--
「願消三障諸煩惱」:煩惱無味無形、無大無小,存在自己心中。若要消除煩惱,必須面向正知正見,做該做的事,如此就無後悔。人生最大的煩惱是後悔;凡夫誰能無錯?只要能及時改過,過去事不要放在心上,向正確道路走去,自然能減少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人人與佛智慧平等,不增不減,但因凡夫較易被外境轉動心,所以智慧被欲念埋沒。只要能捨掉煩惱,為人群服務,智慧就會增長。
「普願業障悉消除」:業是自己所做,若能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心常向善,就能消除業障。
最後一句「世世常行菩薩道」,上人表示,這是四句中最重要的句子。真正的菩薩要憫念眾生苦,能傷在人身,痛在己心,就是走在菩薩道上。
隨後召集委員組長,開示社區志工理念,並期勉一番:真學佛者,在事情真是需要自己去做時,就要當仁不讓承擔起來;而若需自己負責其他功能,也應不戀棧舊位,從事新工作。「菩薩就是如此可大可小、能伸能屈;大能心包太虛,小可走入人心,這是菩薩三輪體空的境界。我們要做菩薩,要長養慧命,就要不為名利,無得失心。」
仁愛鄉翠巒部落慈濟村舉行交屋儀式
兩年前,道格颱風來襲,造成南投山區地質滑動,許多民房毀於一旦。慈濟遂在仁愛鄉翠巒部落建設三十一棟住屋,安頓三十五戶人家。雖然山路險要,工事進行不易,但總算已完成、啟用,今日並舉行交屋儀式。
此次活動,台灣醫界聯盟台北縣分會近三十位醫護人員,也隨同慈濟前往義診;駱駝車隊亦動員二十多人執行運輸事宜。大夥在入晚時分才從山上下來,上人特致謝意,感恩駱駝車隊秉持駱駝耐苦耐煩的定力與毅力,以「四輪傳動」的力量,使大家來回更有安全保障。而醫界聯盟發揮聞聲救苦的精神,上山為民義診,真是功德無量。
夜已深,在分會共修的慈青們亦期盼得聞上人開示。上人經一天不斷地說法與處理事務後,仍慈允圓滿年輕人的心願,為大家叮嚀數語:生命雖有來去、生死;但慧命則是不生不滅,這就是人的本性,也即是佛性。學佛就是要看開、放下對色身的執著,才能得到自在。而另一方面,也有責任保護好身體,投入人群,發揮做人的價值。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日農曆八十六年二月初二
「共修」的意義
「社區志工」理念的落實,是今年慈濟工作的重點目標。在上人呼籲下,全省委員及慈誠隊正積極重新依區域分組,以集中力量帶動社區民眾愛心。台中地區也已大致分組完畢,新選出十三組委員組長、副組長。
新生代起而任事,除有人才輩出的意義外,同時也象徵慈濟走過三十年後,在另一個三十年的開始,將進入新的里程碑。
上人召開中區委員及功能組組長、幹部會議,強調社區志工勢在必行;而原本掛慮委員們分組事宜,卻見大家皆能凝聚共識,體認委員分區的必要與重要性,實令人欣慰與感恩。
而針對精進組所提助念一事,上人說明,當人往生時,其意識脫體後,便隨平時所造的業力牽引而捨此投彼;並非靠他人來念佛,自己的業就能消除而隨意來去。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如何把握住自己,即使在業識脫體時,仍能清楚明朗自己要去哪裏。想要處於這種自在境界,唯有自己平時多付出,則分分己獲,功不唐捐;若自己生前經常造作不善,則單靠死後他人助念,也無什麼用處。
然而,為令家屬在面對親人死亡時,有祥和的感覺,所以藉助念使人心安,並呈現哀而不傷的氣氛。
至於共修,身為佛教徒,雖說「做」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視佛教禮節儀式;若廢除禮節,如何還稱得上是宗教徒?所以,不能沒有宗教儀式,但也不要執著唯有共修才有功德。在共修會上禮佛、拜佛,有三重意義:相聚會面,聯絡情誼;使心收歛,容易定心;呈現佛教徒的莊嚴威儀。所以,共修也是引導人進入佛門的方便法。
以「戒」與「愛」來護持慈濟
午後舉行中區委員聯誼會,正式宣布新任委員組長及副組長人選。會中,上人自認很有福,能得大家「和」的供養,使委員分區編組事宜,能圓滿達到目標。
上人並強調,慈濟團體是「以戒為制度,以愛來管理」。希望委員們要自愛,才能守好人格。
「人格是在語默動靜中展現,如說話令人歡喜,表示自己修養好;若常傷人心,就是自我破壞形象。能夠自愛,照顧好自己形象,才能在團體中以身作則帶動別人。」
對於舊任組長,上人強調,並非是「退下來」,而是「推上去」--期待自我任命,負起督導委員的責任。新任組長則要勇於承擔,不可境界現前就自我退縮。「總之,另一個三十年已經開始,凡事起頭難,期待大家把握現
在,發揮良能,這是我衷心的叮嚀!」
晚間,上人再向三百多位培訓委員及見習慈誠隊開示。面對這群新發意菩薩,上人提及三十一年前做慈濟時,因為當時台灣社會普遍過著中下生活,貧窮苦難的人很多,所以從事慈善濟貧工作,真是辛苦備嘗,甚至有人批評說:「自己的生活已經很辛苦,還想救濟別人?」
但上人認為:「天下無難事!不用害怕力量小,就怕不肯發心做。只要有心,沒有什麼事做不成!」因為心念堅強,終究成就志業。
「過去,我辛苦地用愛鋪出一條大路;現在,由你們接續走下去。在這另一個三十年開始的第一年,歡迎大家加入人間菩薩行列,希望一心一志,負起自己的責任,發揮人生的價值,與我共同走這條菩薩道。」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一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一日農曆八十六年二月初三
慈濟大林醫院,自去年十月中旬動土至今,已歷五個多月。上人等一行人於七點三十分,驅車到工地現場。目前正進行地下二樓樓底部分的工程,只見條條鋼筋矗立,堅穩而壯觀,顯然基石已深深扎下。
以愛築愛
聽取各單位報告後,感於人人盡心於工地事務,上人欣然表示「一切都感恩!」工地建造品質固然成果可觀,而施工單位能細心考慮勞工的安全福利,更令上人感恩。
「任何建築物的完成,都有賴於工地勞動者的付出。他們暴露在太陽下、大雨裏,或在寒風中工作,實在非常辛苦,所以我們應當感恩他們,也要保護他們的安全。」
從整地至今,長時以其專業智慧協助工程作業的江子超師兄,清晨即從高雄出發來此與上人會合,帶領上人巡繞工地四周。天空亮麗,大地無垠;走在小路上,視線所及,是空曠、遼闊的氣象。三年後,大林醫院將巍然屹立在這片黃土地上,發揮救人救急的醫療功能。
午後,上人為在場三十多位嘉義慈濟人開示,「希望大家抱持感恩心,對工人們說出真心關懷的話語,這樣他們會做得更歡喜,即使工作再累,也不會覺得辛苦。」上人並教師兄姊要熱心招呼來往人潮,也要關心工地安全問題,更希望帶動慈濟文化,時時處處展現「和」的氣氛。
自尋煩惱
回分會後,又陸續有人來見上人。有位先生訴說心事:兩個兒子都讀國立大學,老二專攻經濟學,但這位先生以為走學術理論路線,「出路不好」,希望兒子能轉讀法律、會計之類,將來考個執照,生活較有保障。
上人告訴他說,仁愛之家有位六十多歲的老人,長相英俊,曾留學日本、去過德國,拿到博士學位,通五國語文。三個兒子也都有碩士學歷,且事業有成。但為何他老了之後,卻獨自在養老院中?老人家只說是「因果」使然,其餘不便多講。
「老人也曾風光過,如今又如何?兒孫自有兒孫福,對孩子只要盡為人父母的責任就好了,讓孩子讀他有興趣的,不要使他為你而讀,否則當你的孩子會很痛苦,因為沒有自己的空間。要做菩薩父母,不要做世俗父母;菩薩父母會懂得以智慧來引導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儘管上人再說:「孩子已成年,應給予他自主權。」這位先生仍說:「做家長的就是不放心,因為孩子的看法都較不正確。」「我覺得是你較不正確,就給他選擇的權利吧!」
「但我擔心他以後發展不好。」見這位先生仍固執己見,上人頗感無奈:「我聽你說就覺得累了,何況是你兒子呢!孩子很乖,就要歡喜滿足,實在不用操心太甚。」
在旁有位太太家境富裕,但皆生育女孩,看這位先生為兒子前途掛心,遂言:「有兒子就好了!我真羨慕你有
兩個兒子!我的都是女兒!」
隨即又有一對夫婦前來,太太述說家中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女兒們都很懂事,唯獨幼子最令人頭痛--今已三十出頭,從小就不學好,不僅到處向人借錢,還會打架、殺人,真是無惡不做。全家為他受盡折磨,外人不知,只道她命很好,嫁個好先生,有地位、脾氣又好……「我這一生活得很苦!」她嘆言。
上人聞言,馬上望向那位為兒子學業操心的先生說:「你有聽到嗎?」那位先生點點頭,似乎有些覺悟--只要孩子乖巧就應知足了啊!
上人再勸這沮喪的太太:「你們親子之緣就是如此,盡責任就好了。」
這位太太說,兒子最近看他們二老年紀已大,內心有些後悔曾如此惹他們傷心,加上慈濟師兄姊幫忙輔導,近來已有改善。
上人於是鼓勵她:「不要怨嘆,要多看好的方面,不要盡看缺失的地方。多想想你與先生及女兒之間的好緣,要歡喜你們有緣做慈濟;要視普天下年幼者都是自己的孩子!兒子現在既有心要改過,就給他機會;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要原諒他,但也不要放很多希望在他身上。總之,過去、未來都先不要想,現在既然原諒他,就讓他自己好好去想。」
「要記得你還有三個好女兒啊!」上人提醒她之後,又對那位只有女兒的太太說:「看到了嗎?你還埋怨沒有兒子!」她不好意思地搖搖手說:「我不是怨啦!我剛才是說羨慕,現在則是『女兒也很好』!」
此時,在場眾人早已笑成一片!覺得今日真是因緣湊巧,彼此互為鏡子,相互教育。原來,人常是不以所有的為滿足,總認為自己的是有缺陷的,因而自找煩惱。
親鸞上人的小故事
入晚九點,上人為來分會共修的慈誠師兄們開示。提及以前日本有個小男孩,九歲就失去父母,成為孤兒。有天,他去寺裏找禪師,請求剃度出家。
禪師問他,小小年紀,為何出家?他回答,因為父母早年就往生,留下他孤單一人;但看別人有父有母,生活幸福,所以,希望出家修行,了解為何自己的因果如此。禪師覺得他很有心,便答應圓滿他的願。
但因天色已晚,禪師表示明天再剃度。這九歲孩子卻堅持不能等到明天,他說:「人生無常啊!而孩子心是多變的!我年紀小、不懂事,不知道是否明天就不想出家了?而你年紀大,也不知是否能活到明天?」禪師聽了,覺得有道理,就立即為他剃度出家。後來,小男孩成為日本史上有名的親鸞上人。
上人以此故事,教示大家人生無常,要把握時間,守好自己的責任,發揮人生的價值,亦即要自愛,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謹慎言行不要犯錯;並且要愛人,投入人群去付出。如此自愛愛人,就是幸福的人生。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二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二日農曆八十六年二月初四
上人臨別台中之際,台中慈濟人端坐一樓大廳,這是每月例行的「感恩時間」。
上人與大眾開示,人生最美的,就是相互感恩。真善美的境界,都在一念感恩中。
有感恩心的人,就是知足、善良的人;為人若無感恩心,就會視別人的給予是理所當然,如此不但很難得到別人的愛,自己也會深受其苦。所以,學習感恩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有感恩心,就得培養愛心。心中有愛,才會對人對事,時時懷抱感恩。
「社區志工」是祥和社會的妙法
上人提及此回行腳,所到之處,都令他非常感恩。如一下火車,就先去參觀琉璃佛像展。這是一群愛慈濟的人為闡揚佛教藝術,並為募集慈濟建設基金,不遺餘力籌辦的。之後,拜晤印順師公上人,亦承蒙老人家莫大的鼓勵與關懷。
「是師父的恩德,庇蔭著我走過慈濟路。當初建設慈院時,歷經多麼艱辛、緊張和惶恐的歲月!當時,師父給予我有形的贊助及無形的鼓勵,令我至今感恩不已。」乃至抵台北分會,知曉台北推動社區志工,委員及慈誠隊都圓滿完成分區工作,此事尤令人感恩!
「慈濟是安定社會的力量,這股力量如何更加結合,是慈濟要努力的方向。而『社區志工』的推行,正是祥和社會最好的妙法,也是淨化人心的不二法門。」
上人說,農村社會時代,在任何村莊裏問路,不論路途多遠,村人都會熱心帶路;若問村中人事,無人不明白究竟。而今,即使住在同棟大樓,上下層或對面鄰居,彼此常互不認識;雖然大家住得很近,卻將人心隔離得很遠。推行社區志工的目標,就是希望能找回昔日的溫情。
希望社區居民相處和合,必須要有方法來達成。「這就要慈濟人走入社區,發揮淨化人心的功能。所以,慈濟人先行大調動,委員由分組改為分區,透過分區方式,結合社區民眾,就近服務社區。」上人期待人人都來當志工,大家一起為社區的幸福、平安努力。
北上途中,在三義聯絡處用午膳後,即驅車直抵新竹聯絡處;隨後又到竹東共修處,與當地慈濟人會面。
新竹地區已完成分區編組三個月,正透過環保、發放等活動,接引社區民眾共襄善舉。而竹東共修處位於中豐路一棟大樓的四樓,乃當地彭康熙夫婦發心提供。上人在此二處停留,皆與當地慈濟人強調社區志工理念,希望大家同心致力。
上人慈示,社會動盪不安,乃出自人心受環境誘惑、污染,若每個家庭都很健全幸福,就不會由家庭衍生出各種社會問題。
「所以,我們要將慈濟精神帶進社區,促進每個家庭的和諧幸福;人人相親相愛,社會才能祥和。」
「三十多年來,我的心願都是為佛教、為眾生。很多人以為佛教就是拜拜求佛保佑,而不知真正的佛教具有超然的智慧及寬大的慈悲。為將正知正見的佛教推廣到社會,我常用淺白話語闡釋佛理;其實,佛教原本就不深奧,與我們也非常貼近,但很多人好高騖遠,認為要說很深的話才是妙法,這是錯誤觀念;真正可行的法才是妙法。」
「佛教的理念要能融入社會,使人人都用得到。我常說『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四神湯,能將這四種方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妙法。在人、事間做到這四種方法,就是圓滿的人格;人格圓滿,就是佛格圓滿了。」
「佛法本來就是這麼簡單。大家有緣共聚,我說的話你們聽得懂,我做的事也得你們的認同,期待你我共同帶動社區愛的文化,使社會有愛的循環。」
為人「安心」
天將晚,車行進入台北,甫抵分會,又見人潮。
有對夫妻由委員相伴而來,這位太太見到上人,即伏桌痛哭說:「我要懺悔!」之後,言語斷續,說些「我常造口業」、「有很多事無法解決」、「先生對佛法不了解,有偏見」等等。
上人問先生,到底是何事?先生娓娓說道,太太二年前打坐後就開始語無倫次,曾說有第三世界的聲音在呼喚她。除了自己常拜佛不起,並要求家人也與她一樣動作,令家人困擾。雖曾接受治療,但時而正常,時又錯亂……
「你先靜下來,聽師父說幾句話。」上人傾身對這位太太輕柔說道。這位太太停止哭泣,看著上人。
上人接著說:「所謂『虔誠』,不只是對佛菩薩虔誠;人與人誠意相待,也是虔誠。真有虔誠的心,就要以很
靜的心聽人說話。」
「真正的佛教徒,並不是一直拜佛念經,而是凡事要用心,做人要慈悲。但在愛人之前,要先愛自己;把身體顧好,才能顧到別人。自己要有正見,不要別人說什麼都信以為真而胡亂作為。」
「來!看著我!」這位太太聽話不專心,眼睛看向別處,上人提醒她並繼續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是我們生活的教育,不要想得太玄妙。就像我雖然沒有時間一直拜佛,可是我所做的,就是佛所教我們做的。你也要如此,不要空拜佛,要將佛法用在生活上。先生、婆婆都對你很好,要知足、感恩才是。心不要再亂想,要照顧好自己。」
「好!」這位太太回答上人,似乎較平靜了,遂由先生帶回家。
未久,一位女孩也由委員陪同來見上人。女孩是無意間突然看到往生者臉孔,或許是面相恐怖,以致驚嚇過度,足足有三個月無法正常作息。上人仍是關懷地說道:「人生本就來來去去,有什麼好怕的呢?我最近就常去遺體存放室看捐遺體的人。我用很尊重、莊嚴的心去看,所以不覺得有什麼。人生難免會遭遇到意料不到的事,心就好像被刺了一下,不要常將這些事放在心裏。」
上人轉而幽默地說:「我聽說你被嚇到了,害我也被你嚇到了!」女孩聞言,笑了出來。場面輕鬆了,上人再提示女孩說:「找事做做就沒事了,這過渡時期自然就會過去。」上人為女孩掛上觀音項鍊,女孩道謝而去。
北區慈誠隊已完成分區編組,全台北縣市分十五區,加上基隆一區,整個北區共十六區。
晚上,在北區慈誠隊聯誼會中,由上人正式公布各區中隊長及副中隊長名單。上人亦在開示時,說明社區志工理念。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三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三日農曆八十六年二月初五
上午九點,召開北區委員、功能組幹部會議。會中,正式宣布大台北地區共分十五區;每區由區組長一名、區副組長幾名及組長數名,合力帶領區內組員,致力落實社區志工理念。
合作分工要和心
上人感恩大家跟著他長年投入志業。「我常想,是否過去生中結了很多好緣,所以很多人看到我都起歡喜心,願意與我一起推動慈濟!」上人提到,慈濟創立之初,只有會員而無委員;後因會員人數不斷增加,就教人拿簿子幫忙收款,這些幫忙收款的人就成為委員。
「也有要求皈依者,我本來發願不收弟子,但為了做慈濟,就向這些求皈依的人說,要做我的弟子,就得拿簿子收會費。委員的形成就是這麼簡單,談不上什麼組織。但皈依的人必須『以師志為己志』,我的志是行菩薩道,做菩薩要持菩薩戒,所以大家就『以戒組織,以愛管理』。如此人人站好崗位,守好本分,怎會違規犯錯?所以,三十一年前的慈濟,就是以『戒與愛』維繫團體共識。」
但現在的慈濟,已走入「大團體」的規模;且隨著社會進步,慈濟也必須跟著提升水準,所以就漸漸需要擬設規章、條文,以制度化、組織化使彼此間能互通消息,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
於今慈濟進入第二個三十年,為淨化人心所要做的事愈來愈多,唯有落實「社區志工」理念,才能凝結更多人心,共同為祥和社會努力。「身為組長、幹部,可說是任重道遠!但希望大家不要談『職權』,而是要講『責任』,要加強自己的責任感,不要問自己的權力有多大,否則
迷失權力之中,被『自我』的心綁住自己,就會很痛苦。擔頭既重,更要學習包容心與愛心,做一個帶動別人的人,使社區人人都來認識慈濟,並進而成為樂於付出的『慈濟人』。」
「慈濟四大志業在未來五年間,會有很多的建設要推動,如大林醫院、兒復中心,以及慈濟中小學、大學等等,大家將會忙得很辛苦!但是,我們有心有願有志--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而有志則事竟成!希望大家要用心投入社區志工工作,區與區間的界限不要畫分太清楚,以免互不往來。應該要有『合作分工要和心』的觀念,期待大家先合作再分工,分工要和心,和心才有力量!」
北區委員重新依區分組後,將分二梯次與上人見面。午後,第一至第八區先行集會,各區組長除向組員介紹幹部外,並略談自我期許,之後大家聽聆上人開示。
上人語重心長表示,現代社會風氣開放得不成體統,缺乏道德情操,這是時代風氣在轉動人心,凡夫受此無形業力牽引,於是喪失人性,實令人擔心。所以,期待大家的道心不可絲毫放鬆,要緊緊把握這分大愛,投入社會。
「我們能顧好自己的心,才能去影響別人。為了淨化人心,所以慈濟人必須走入社區,啟發人人的愛心;使人善念生起,惡念消除,這就是淨化人心。我知道大家做慈濟很辛苦,但我不忍大家休息,若一休息,菩薩道就會停滯不前了。所以,我還要不斷地建設,透過建設,才能呼籲大家動員起來,去做募心的工作--募得人人的愛心,人間社會就因而淨化了。」
「無量」由「一」開始
入晚,在北區見習慈誠聯誼會中,上人開示「萬法唯心」。
上人從《無量義經》中,體會到「一」可變為「無量」,而「無量」即是由「一」開始。如種子落地,只要有陽光、水分、肥料,就能在泥土中生根、發芽、成長,乃至開花、結果。纍纍果實又能產生無數種子,無數種子又長成無數果實;這無數果實,當初只是由一粒種子開始。
所以,只要心中有一分愛、一念善,以恆心、毅力為眾付出,長久時間後,自能累積福因善緣而有福果福報。
這因緣果報,還是從「一」生起。就如三十一年前,上人看到一小產婦人遺留在醫院地上的一灘血,心生憐憫,所以發願要喚起人人的愛心。而今慈濟在海內外發揮聞聲救苦功能,這龐大志業的肇始,就是起於三十一年前的一念悲憫心;這一念心就成為一股力量,結合更多愛心人士,締造今日的慈濟世界。
上人說,人生無常,說不定現在眼睛閉上,再睜眼時已是來生了。生命在呼吸間,何況心念變化不定,所以要好好把握心中愛的種子,使其成長,發揮人生價值。
「大家既發心為慈誠隊,就要恪守十戒,自重自愛。自重自愛的人,自然不會超越做人的規矩,才能完成圓滿的人格。希望大家以持戒為護符,防非止惡,眾善奉行,用心走入慈濟菩薩門,開創祥和社會。」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四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四日農曆八十六年二月初六
北區委員九至十六區,於上午九點聚會聯誼,上人在會中殷切叮嚀:慈濟是最平等的團體,彼此並無地位高低之別,只是為工作方便,必須有人出任幹部,負責聯絡、溝通及輔導等事宜。所以,心不要放在自己是組長或組員的分別得失裏。
慈濟是修行團體,大家一心一志為人群付出,並且藉人事來自我磨鍊。所謂「內能自謙就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不論身負何種工作,心態上都要泰然接受,或勇於承擔;而表現在外,則要與人以禮相處,令人見之歡喜。
「事情該自己去承擔,就盡心付出不執著;不該接受的,就不要與人爭搶,這就是心在『三輪體空』的境界中。」
上人尤提到,希望大家無論在家裡或在外面,都要將自己的形象照顧好。唯有外在形象與內在修為一致,才能得家人信任、支持,並以身作則領導人。所以,身為組長者必須自我警惕,時時反省自己的言行,以達圓滿的人格。
第一位委員
北區培訓委員五百多人,在受證為正式委員前,須接受諸多培訓課程,以深入慈濟精神,傳承慈濟法業。面對這群新發意菩薩,上人提及草創維艱往事。
三十一年前,慈濟委員多是上年紀的老菩薩,她們並不識字,卻克服萬難從事濟貧工作。上人以已往生十多年的靜宏師姊為例。「她是最早皈依我的在家弟子,也是第一個慈濟委員。她很擅長勸募,約有六、七百個會員,但我卻不知道她不識字。」
「有天,高雄開證法師來精舍,那時還只有大殿,沒有其他建築,早晚課誦、辦公、住宿都在這大殿裏。他走進大殿時,靜宏正好在繳交會費。開證法師問她:『你師父叫什麼名字?』『我不知道,我都叫師父,但聽人說叫證嚴。』『怎麼寫?』『我不知道,我拿來給你看。這時,我也進到大殿,聽到靜宏說她不識字,覺得很奇怪,問她:『你不識字?』靜宏回答:『我以前沒讀書。』『你用什麼方法收錢?如何認人?又如何分辨會員家?』」
「靜宏很不好意思地說,比如她並不知道市場賣雞者的名字,但也不想讓人知道她不識字,所以就拿簿子請他自己寫,並表示這樣比較不會錯誤。回家之後,她就在簿子上畫雞頭,如此就知道以後要向這個賣雞的人收錢。」
「我又問:『你怎麼記錄會員住家?』『我看到人家門前種葡萄,就畫葡萄;若是種瓜,就畫個瓜。』意思是,依這戶人家的特徵來作畫識別。就這樣,雖不識字,她也一樣做濟貧教富的工作。」
「有一回,她請我一定要去看一個個案,說是得送大醫院治療才行。所以就由一位師姊叫了一部計程車,我們一起搭車出發。但她一會兒說走這邊,一會兒又說那邊,車子轉來轉去,都找不到案主家。問她原因,她說:『我以前來時還沒有開路,可以看到他家門口有兩顆大石頭;現在路開了,我找不到那石頭。』可見她做慈濟做得多辛苦啊!現在說來好像在說笑話,但對她而言,真的是做得很辛苦!」
「三十一年走來的路,非常坎坷!但回首過去,卻也有很多樂趣。」上人表示,慈濟由資深委員費盡心血奠定基礎,而這愛的種子,也需要大家繼續來廣為散播。「三十年前,你們不認識師父,現在我又再呼喚大家來走這另一個三十年,若有心走入菩薩道,就要恆持這念愛心。雖說『發心容易,恆心難持』,就因為難,所以才叫修行;也因為難,所以做來才有價值!」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五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五日農曆八十六年二月初七
有位企業家與上人談及對所謂「弱勢團體」的看法。
「弱勢」與「強勢」
上人認為,「弱勢團體」是目前社會流行的名詞,就慈濟而言,三十一年前的慈濟可說是徹底的弱勢。從慈濟創立至籌建慈院之初,無人無錢,歷經的艱苦真是一言難盡,但是慈濟「淨化人心」的宗旨從無更移。長期默默耕耘後,漸漸得到社會善士肯定與響應,大家有志一同齊心努力,終於將慈濟救濟工作範圍,從台灣擴展到國際。
「我們應以智慧來探討各團體的成長背景,為何有些弱勢團體永遠處在弱勢中?而有些團體則能從弱勢逐漸成長?在經過理智地深究下,若對一些弱勢團體的作法不以為然,難道還要對其伸手相援?而若有團體從弱勢中成長,所作所為莫不堅持照顧普天下人的生命,對於如此有心有為的團體,我們又怎能不多加支持與保護呢?」
「生命是平等的,慈濟以尊重生命為原則,不分種族、國家、宗教,對於苦難人民必然盡力相助。如盧安達,因長期戰亂而民不聊生、死傷無數、傳染病盛行,慈濟結合世界醫師聯盟(M.D.M.),給予醫療上幫助。當該國在災難中掙扎,可說是處於最弱勢之際,若沒有慈濟這股『強勢』力量,又如何能及時援助這處在弱勢中的國家?」
「慈濟原本也是『弱勢團體』,但因目標堅定,堅持誠正信實精神,故能得人心而成為力量集中的團體,在需要幫助的地方發揮及時救人的功能。」
上人亦談到慈濟在海外的發展,一向只給予無形的愛的種子,並無提供有形的資源。愛不是口號,人人都有愛心,但若無實際行動,空有愛心何用?海外慈濟人接受這愛的觀念,秉持上人教示的「自力更生,就地取材」作法,將愛心化為行動去付出,所以能感動當地許多愛心人士,從事濟貧教富工作,進而提升華人形象。
以祝福替代悲傷
白髮人送黑髮人,情何以堪?一位老太太說起過世的兒子,風霜的臉容上,皺紋顯得更加糾結,衛生紙擦了又擦,卻止不住滾滾而下的淚水。
上人看了不忍,好言相勸道:「十多年來,你兒子堅強又自愛,雖然罹患癌症,但仍盡力維繫家庭幸福。以他受病魔摧殘之身,還要負擔一家生計,這對他而言,何嘗不是殘酷的事情?而今他離開人世,又豈不是一種解脫?人生緣已盡,你要強拉住他,這是不對的。你應該祝福他,再來人間做一個救人的人。若不如此想,整天掛礙他,心常打結,即使想念佛回向給他,也無法念得專心啊!」
老太太默默流淚,聽上人繼續說道:「你真想為他做功德,就要將心打開,把愛心擴散給更多人;你是因為他,所以發心救人,這對他而言就是最好的功德回向。你哭壞了雙眼,無人可代替你的眼睛啊!要好好保重,以健康的身體去做事,不要再掛心了!」上人見老太太神情較緩和,便再叮嚀她:「將心放下、走出家門、多做好事!」
做事要膽大心細有魄力
九時,分會員工朝會,上人與大家詳說推動「社區志工」的因緣始末,強調此理念是慈濟未來致力重點,期望同仁與所有委員及慈誠隊,同心同志,落實社區志工理想,並希望同仁們「以戒為制度,以愛來管理」,在個人人格上潔身自愛,在工作上合作而分工,分工而和心。
「同仁們是志業體精神中心,我感恩同仁們的辛苦付出,但也因為疼愛大家,所以就會有所要求,希望人人自愛,進而發揮愛人的功能。」
朝會之後,上人繼而參加視聽部會議。會中,總監熊杰、新聞組組長黃晴雯等視聽部人員,以及副總執行長王
端正等人,皆提出未來慈濟視聽工作的發展方向,期能更廣泛地將慈濟精神深入民眾心中。上人聽取大家見解後,也說明對視聽工作的期許,並言及創辦慈濟甘苦心路。
上人表示,慈濟媒體的目標是淨化人心,目標雖簡單,但仍需經由複雜的組合,才能完成節目內容的製作;而複雜過程產生的結果,最終又回歸於這個單純的目標。這是做慈濟三十一年來的心得,尤其近十五年來,在慈善之後,繼而從事醫療、教育、文化等志業,更有如此感觸。
「理想從無到有,過程艱辛,但我向來膽大心細,雖然我不是專業、不懂技術,但我有信心。這些複雜的技術層面,我總是委託於信任的人--我對人有信心,我信任專業人員,所以尊重他們的作法。」
「在一無所有的情形下,創立慈濟,但我相信只要誠正信實,所願必成。所以,當時心中唯有一念--為貧窮苦難眾生做事,那怕只有五毛錢,我都敢做。期間,也有愛護我的人提醒我好人不好做,一旦開了善門,若付不起救濟力量,會愈來愈麻煩;也有人說出毀謗的言語,如今想來也還難免心酸。但憑著對自己、對大家有信心,雖然很困難,還是走過來了。」
「慈濟的一切,常常是在很困難、什麼都沒有的情形下開始。但我向來目標簡單,只是為了救人;再來就是很細心、周詳地考慮作法、方向;最後,就是大膽去做--沒有魄力如何做得了事!」上人勉大家,世上無困難的事,只要製作的節目以「清流」自許,同仁們和心合力,自然達成理想,沒有問題。
十六日清晨,結束九天行腳,上人及隨行眾搭火車返花蓮。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七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七日農曆八十六年二月初九
二十多位新加坡慈濟人回精舍尋根,今與上人座談。
有人發言表示,在當地推動會務時,常有意見溝通上的困難及挫折,往往在會議上,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上人說:「人難免會有意見上的不同,這時便需要耐心地溝通;而首先應該要善解,大家都是因為關心慈濟,才會有各種意見產生。修行主要就在改掉自己的習氣,從別人身上,你們可以看出要改掉習氣是多麼困難的事情;當自己靜下來時,也會為自己的習氣感到後悔、痛苦,而別人也同樣會為自己的習氣感到痛苦。所以,大家平常要很用心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有位師姊說道:「我覺得做到『忍』真不容易!」
上人表示:「太過『聰明』就會常計較,就有得失的心態,也因此凡事無法忍耐。」
師姊接著問道:「如果得失的心態並不是為自己著想呢?」
「雖說不是為自己著想,其實還是為己的成分居多。例如,人們往往會怪別人,『我已經這麼容忍你了,為什麼你不能退一步呢?』這不是為己又是為誰呢?」上人勉眾相互疼惜,以「和」來供養師父。
心蓮病房溫馨情
心蓮病房往生病人陳先生之妻子與她的嬸嬸,入精舍拜見上人。陳太太表
- May 19 Tue 2009 01:14
1997年04月 365期-B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