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師行記

1996.06.02 人生的價值,在於充分發揮良能、服務社會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日農曆八十五年四月十七日

上午,上人為回精舍尋根的志業體員工開示:「回來尋根,最重要的是了解慈濟的源頭--『愛』。慈濟能走過三十年,不是平白成就的,而是因為充滿了愛;憑著這股力量衝破種種困難,度過重重坎坷。」

「人生活在空氣中,習以為常,反而不覺得空氣的存在與重要。同樣的道理,人若身處愛的環境,天天接觸感人的人事,若不用心,往往也容易麻木了對愛的知覺。」

「身在慈濟,要用心理解這個團體,好好地體會慈濟的精神與文化,了解慈濟大愛的價值所在與自己的工作對社會人群的意義;如此才能將志業精神培養起來,充分發揮人生的良能為社會人群服務。」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磨擦,辦事工作總會遇到不順利;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來面對紛擾的人事,慈濟這條路才能走得長久。」

全省委、會員聯誼會中,上人開示:「想要淨化人心,必須帶動人人轉私情為大愛,轉私欲為喜捨之心,發揮愛的良能,幫助普天下眾生。」

「所謂『人格成,佛格即成』,學佛就是學做人。也許有人會說:『我現在已經是人了,做人有什麼困難呢?』可是,做人若不守本分、不發揮人生良能為群眾服務,人格就有所欠缺。」

「我經常強調『愛心』,也就是照顧好自己的『心』。平時下功夫去除心中的惡念,努力培養善念,把自己的心照顧好,自然能守住本分、善盡本事,為社會人群付出良能。」

「如果心沒有照顧好,就會踰越本分,說不應說的話,做不該做的事,而應說的、該做的反而忽略了;

結果給自己帶來種種煩惱,並且對他人造成傷害。所以,唯有人心淨化了,社會才能祥和安定。」

「人生是長是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方向對不對。人生的方向如果正確,就不會迷茫煩惱地度過一生。」

「三十年來,慈濟各項志業受到社會上許多人肯定,表示慈濟的方向沒有錯。既然方向沒有錯,我們應該加快腳步往前邁進,年年展現比以往更豐碩的志業成果;而這需要大家同心合力來推動。」

「總而言之,『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慈濟這塊大福田需要大家一起來耕耘;『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但願慈濟世界中無數朵清淨美好的心蓮,有你、有他、有每個人!」

▲隨師行記

1996.06.03 社會風氣是善是惡,大眾傳播媒體扮演重要角色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三日農曆八十五年四月十八日

上午,三位視聽組同仁請上人為他們解答工作上的疑惑,上人開示:「人與事是相互平行的,沒有各種狀況來考驗,那有成長的機會?所以凡事要感恩!要在人、事的環境中專心學習並嘗試承擔。」

「每個人的個性、觀念、習慣都不一樣,團體中若人人皆朝自己的方向去進行,整個團體便無法融合,所以身處大環境中,須以謙虛的心學習適應。」

「凡事一定要『知足、感恩、善解、包容』,這是誠正品格與仁厚胸懷的基礎,切勿輕忽!要善用現在的環境來磨鍊自己,不但須努力學習專業常識及功能,更不能忘失慈濟人的良知良能,要將愛心培養起來。」

「電視是目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傳播媒體,可是有不少電視節目偏重於報導社會負面現象,或強調損人利己的觀念、偏差的人際關係、怪異詭譎的故事,甚至以暴力、色情、偏邪不雅的言詞動作來提高收視率,這些作法對社會人心的影響實在相當大!」

「人心淨化,社會才能祥和安定、國家才能穩定平安,因此目前非常需要更多清淨光明的電視節目來滋潤人心。由此可見,你們的使命有多麼重要,你們的工作是多麼有意義,所以一定要把自己與文化志業融為一體!」

「人生的目標是為人群服務,如果沒有這個目標,就與眾生無異。假如以奉獻的心來做事,會愈做愈歡喜,不會感到無奈;如果以職業態度來做事,則難以擺脫煩惱與倦怠。希望各位同仁珍惜為人群服務的因緣,攜手同心盡力善導社會人心!」

▲隨師行記

1996.06.05 提倡「孝養父母」的觀念,是淨化人心重要的一環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五日農曆八十五年四月二十日

志工早會中,上人提及香港報紙近日來不斷揭露虐待老人事件,開示道,愛護、培育子女,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而孝養父母,則是為人子女的本分。人人皆應感念父母的恩德,盡力報答養育之恩,這也是培植自己的善根福德。

「但願『養老院』就在每個家庭中,每位老人都能在家裡享受天倫之

樂。所以,提倡孝養父母的觀念,是淨化人心重要的一環!」

午後,上人出席慈濟文化志業工作會議。會議由德宣師父擔任主席,參加人員包括文化中心期刊部、出版部、文史部、廣播組、視聽組同仁及精舍文宣組,另有祕書室、宗教室及電腦室等各單位職事以增益相互了解外,並討論多項議題,期使文化工作的推展更有效率。

議事之後,上人開示,人事活動,形成人文,昨日的人與事即是今日的人文教育。慈濟蘊含豐富而感人的人文,如何以各種管道介紹給社會大眾,並以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等予以收錄,流傳後代子孫,是文化志業的責任。

上人以日前全美中文學校聯合會來訪一事談到,成員中有人曾表示,在海外常聽聞臺灣充斥貪婪、自私現象等不好的一面,而來花蓮後,看到那麼多慈濟人努力做著淨化人心的工作,使人感受一股祥和、安定的氣氛。「如何改善台灣不好的社會風氣,將臺灣美好的形象展現出來,是慈濟文化志業的重要使命。」

上人體恤同仁們以目前有限的人力負起繁重的文化工作,但亦鼓勵大家,在慈濟做事,愈投入會愈歡喜,因為真正用心做事的人,會有菩薩遊戲人間的心境,所以即使非常忙碌,也是充滿歡喜與感恩。

上人希望同仁們在工作崗位上多培養人才,而各單位之間尤須整合人力;並期許同仁們加緊腳步,同心致力於慈濟文化的歷史性使命。

▲隨師行記

1996.06.06 要成就人格就要發揮智慧與良能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六日農曆八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第一屆畢業班八位學生在邱艷芬所長帶領下,入精舍拜見上人。八位學生中有四位將到慈濟護專任教,二位到慈濟醫院任職,另兩位分別回榮總及馬偕醫院服務。學生們請教上人幾個問題--

學生:「以後將從事教育工作,可是現在的社會很複雜,小孩子都很『聰明』,不知能不能和我們在這裡學到的精神相應?」

上人:「求學很辛苦,但是把所學的東西用出去更是要用心。其實你們選擇的路是人生最重要,也是最艱辛的。」

「每個人都脫離不了生老病死,若選擇臨床護理,面對這些人生不能避免的關卡,必須發揮很大的愛心;這是有關於『生命』的工程。」

「假使選擇教育,則是『慧命』的工程。從事護理教育,學生大部分都是已經長大的孩子,有他們的家庭背景,也有過去學校的背景,還有以後工作及家庭上的背景。所以你們要引導這些孩子,讓他們在人生的變化中仍保持慧命的方向,這的確不是簡單的事。」

「想要將慈濟的精神與文化注入學生的心靈,自己必須先充分認識、體會。所以,我對諸位的期待是:不只給予學生專業學識及職業功能,最重要的是給他們『智慧』及『良能』。」

「這種良能人人本具,只是沒有使用出來。平常人所發揮的都只是功能--只是習慣性的常識,是從書本、別人的經驗而來,依照範本不斷重複而已。你們將來當老師時,最重要的

是對學生人格的引導;如果只是做發揮習慣性功能的授業者,就不是真正的好老師。」

「所謂『人格成、佛格即成』,要成就人格就要發揮智慧與良能;若只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就是眾生。比如有的猴子會戴帽子、穿衣服、拿紳士柺杖,也會撐傘、騎車,可是這只是為了換取食物,不得不勉強去學、為人表演;這是很無奈的生活。」

學生:「以前在醫院照顧病人時,都希望儘量幫助病人減輕痛苦,可是一個人同時要照顧七、八位病人,有時候難免會煩,甚至起瞋恨心。如何才能在工作中常保柔和慈悲呢?」

上人:「在工作時,要觀想:我是白衣大士,也就是觀世音菩薩,要慈悲喜捨、聞聲救苦。這樣去想,就能很快地產生悲憫心。」

學生:「現在社會上很流行『新新人類』、『新好男人』、『新好女人』,在這片『新』的聲浪中,我們應如何走出自己的方向?」

上人:「可以用一個『舊』的名詞--『新發意菩薩』,也就是立志發願為人群奉獻,做一個慈悲喜捨的人間菩薩。」

早上十時,李玲玲修女帶領天主教國際普愛會「亞洲全人發展盟友協會」社會發展委員各國代表一行十三人來訪,包括來自泰國、斯里蘭卡、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尼泊爾、香港的神父、修士、修女。

「普愛會」在全世界有一百多個會員國,今年年會輪到臺灣主辦,在花蓮舉行,李修女特別安排他們拜訪慈濟志業。

上人在精舍和他們會面時,推崇天主教為增進人類福祉所做的努力:「雖然我們宗教名稱不一樣,但是我們的精神都很契合,我們都同樣努力為人類付出。」

「我一向很敬佩天主教的修女與神父,還有修士們,你們的精神真的很偉大、心胸都很宏觀,到很偏僻的地方為人群服務。我非常敬佩你們。」

泰國神父透過翻譯請問上人:「如何開始慈濟功德會的工作?」

上人說:「很感激三十年前,三位修女給我的動力;她們既為我種下這個因,我就該認真地做下去。」

「師父您這麼用心,以身作則來開展的慈濟世界,現在已經發展到世界各角落,在這樣發展中,慈濟功德會是怎麼保持那分當初的精神和純服務、簡樸的生活,能夠繼續推展下去而沒有改變?」

上人言:「質樸、單純是人的本性,『誠正信實』是慈濟的精神;所以,只要保持一顆單純的心,回歸到內心的純潔與愛,方向不偏,精神本質就不會改變。」

一行人隨後並到靜思堂參觀志業成果展。

▲隨師行記

1996.06.08 醫師的天職是--為「尊重生命」而救命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八日農曆八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第五期靜思生活營學員上午入精舍報到,上人於十時許對這群以醫事人員為主的學員開示。

慈濟精神的重點

「慈濟的精神重點在哪裡?我想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慈濟是宗教團體--佛教的團體。」

上人表示,三十年前臺灣的佛教是很傳統的,多注重個人自修;而一般人大多遇到苦難時,才到寺廟「抱

佛腳」,求佛菩薩加被;或者是過年時到寺廟「消災」,特別的日子去「點燈」,希望人生會光明……以為「求平安」就是信仰。「其實,佛教的教義是人生的教育。」

世間苦難偏多!而最苦的莫過於身體與心理的苦。「人的身體有生、老、病、死;心理有生、住、異、滅。這些都是人生免不了的煩惱。」「每一個人都逃不過老、病、死;那麼人生最有價值、也是我們最重視的,就是『生命』,而身體病了,真的是苦不堪言。」

「病人身體的苦,唯有醫師或是護士能救他、能減輕他的苦難,所以好的醫師、好的護士,真正是病人心目中的活佛與活菩薩。」

上人舉志工報告的兩個案例和學員分享。

病房中,有位九十多歲的老阿嬤,來醫院好幾天了,從來都不開口說話,不管是她家裡的人或是醫師、護士對她說話,她都沒有反應。

有天,志工來到阿嬤的床邊,一直逗阿嬤。「阿嬤!幫你洗澡好嗎?」阿嬤被這些志工一直撒嬌,臉上露出了笑容,終於開口說:「不用啦!不好意思!」他家裡的人還有同房間的人都很驚訝:「阿嬤說話了!」大家都很高興。

志工趕緊接著說:「阿嬤!我們就像你的女兒、孫子,你去洗澡,我們會很高興。走啦!走啦!」把阿嬤抱到浴室,幫她洗澡,洗完澡穿好衣服後抱回床上,阿嬤說:「好爽快!」整個病房的人都開心得笑了。

「這就是愛!真正的愛讓阿嬤煩悶的心門打開,開懷地笑了。」

上人接著感慨地說,每天聽志工報告,大多數都是說老人沒人照顧,兒子、女兒都不理睬,讓人聽了真的很痛心!

「人說:養兒防老。多數父母年輕時都很用心地栽培兒女,盼望兒女能成功,再辛苦付出都很甘願。但是大多數到老來,孩子都在外地,有的甚至出國了,哪怕是在身邊的,也是『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志工們也在醫院中看到溫馨的故事。

上人提到一位低智商的中年人,他的父親長年臥病,雖然這位老人家有幾個兒子、幾個女兒,可是很少有人來照顧他,唯有這位智商不高,看起來傻傻的孝子,長年守在父親的身邊。儘管父親常常對他發脾氣,但是這位孝子總是笑笑的,不恨也不怨地守在爸爸身邊。

志工問他:「爸爸常常罵你,你難道不生氣嗎?」他說:「爸爸心難過嘛!我甘願做爸爸的垃圾桶,他有氣丟給我,我就收集起來。」志工又問他:「你有沒有用焚化爐燒掉啊?」他說:「我不用焚化爐,我是用清水來清洗!」

上人讚歎這位孝子「多有智慧啊!平常人都把他當作一位低智商的人,可是聽他所說的,真的是智商低嗎?聽他和志工的對答,我也自嘆不如呢!」

上人建議醫師們:「在醫院裡,整天都面對病人、常看到很心煩的事情,比較沒有機會去接觸病房的另一面。其實病房中有很多個案值得我們去探討、學習。」

接著上人對大家說明慈濟四大志業的根本精神。

慈濟用宗教精神從事慈善工作,不僅在臺灣,也將這分愛的種子散播到世界各地。「同樣都是生命,我們關懷的對象不應該分白種、黑種或者是紅種人。尤其宗教家不應該有敵我的立場,我們所尊重的是生命,醫師也是一樣,病人不管是老、是殘,甚至是惡人,醫師都要為了『尊重生命』而救命。」

至於,慈濟已經做慈善工作了,為什麼還要做醫療工作?「從事慈善

工作,我發現社會有很多問題。我從民國六十一年開始,前前後後花了六年的時間走入社會每個暗角,了解這些人為什麼需要幫助?我收集了很多資料來評估、研究。」

「後來,我歸納出:孤老無依的人不少,孤兒寡婦的單親家庭也不少,再來就是病。普通家庭若有一位長期的病人,這個家庭很快就會被拖累,如果病人是家中的支柱,那就更容易把一個家拖垮。家庭經濟若垮了,孩子的教育就有問題,孩子教育有問題,緊跟著就是社會問題。」

「我建醫院就是希望幫助他們生小病時就能趕快就醫,不要因為沒錢就醫,將小病忍成大病,讓整個家陷入困境。」

「我認為醫院一定要有好的醫師;醫師如果為了功利來從事醫療,那病人就要受苦了。所以從事醫療工作一定要培育良醫,要在他們立願要從事醫事工作時,就開始用醫療智識來教育他們的醫療功能,更重要的是要用宗教的愛來啟發他們的良能。為了有好的良醫,所以我緊接著開辦護專、醫學院,希望培養出像活佛的良醫、像菩薩的護士。」

「此外,為了能把人心扶正起來,把人生的教育導向正確光明的一面,所以慈濟也很用心在推動文化的工作。」

「我以宗教家立場建醫院、蓋醫學院、護專,一直到目前的慈濟文化志業,都是為了要『淨化人心』。總之,慈濟的四大志業離不開『愛』及『尊重生命』。」

最後,上人希望營隊活動這兩天,能帶給大家歡喜、難忘的回憶。「你們如果被蚊子咬,就想:師父他們在這邊長年累月的要怎麼辦呢?覺得熱時,就想:這邊的修行人也是人啊,這樣熱他們也是這樣過啊!不要去想家裡的冷氣,愈想就會愈覺得這裡熱。想想盧安達、柬埔寨,我們就會覺得『我們真有福啊!』但願諸位把心放在『我們很有福』,這就是天天自我祝福。」最後,上人祝福大家以心轉境,收穫滿盈。

晚間,一位女士向上人表示,因有心理解決不了的問題而染上菸癮,一天至少抽兩包菸,她知道抽菸不好,但卻改不了。

女士說,她六歲就到美國,在美國居住了三十多年,育有二女,由於先生經常因為公務繁忙不在家,她覺得孤單無伴,後來結交一位有過二度婚姻的男士,可是這位男士現在卻不再理會她,她很想繼續追求他,並希望再生育一個兒子。

上人開示:「做人的價值觀不在於一對一的小愛,應將小愛化為大愛,當你能夠做到『我愛人人,人人愛我』,這樣才有踏實、尊嚴的人生,不再感到心靈空虛。只有將心門打開,你才可以擁抱更多的人,否則別人無法容納你,你也將無法容納自己。」

「你是個有福緣的人,雖然先生無法常和你在一起,但他的時間卻是奉獻給社會國家,你要好好體諒先生並將家庭照顧好。唯有身心健康,生活才能健康;你可以多來投入慈濟志工的工作,為社會人群付出。」「戒菸要如快刀斬亂麻,迅速即改,祝福你能有堅強的意志力戒菸。」

晚上,醫事營舉行小組心靈交流,上人結束與訪客的談話之後,走往新講堂看看他們的活動情形。一群工作人員還在忙著,上人慰勞他們的辛苦。

▲隨師行記

1996.06.09 人倫之樂,是人間最美的畫面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九日農曆八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時值每月發放日,上午,雖然天氣炎熱,仍見眾多善心人士來訪。上人在藥師法會中開示:「心中有愛,就會清涼。現在的社會需要充分的愛心,如果人人發揮愛心,社會就能淨化,呈現一股穩定、安詳的氣象。」

「許多社會問題都緣自於家庭倫理觀念、社會道德觀念的式微。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首要之務就是提倡家庭倫理和孝道。」

上人以一則逆子弒母的真實案例,強調社會整體教育、道德觀念重整的必要,呼籲人人回歸道德,孝親敬長,社會問題才能減少。「親子相攜的人倫之樂,是人間最美的畫面。」

上人舉能在陸地生活,也能在水裡生活的兩棲動物企鵝為例,說明動物間的倫理。

企鵝媽媽下蛋後,企鵝爸爸負責把蛋放在肚子脂肪最有脂肪之處,如老僧入定般,用體內溫度溫暖企鵝蛋,一坐就要六十天,不眠不休地照顧這些蛋,避免被凍壞。

企鵝爸爸孵出小企鵝後,企鵝媽媽要去比較溫暖的地方攝取一些水底的東西,把肚子都裝滿了,再回來將東西吐出來給脫殼而出的小企鵝吃;餵養小企鵝就是企鵝媽媽的責任。就這樣分工合作。

「這就是動物的家庭倫理,我們也應該要好好自我檢討。其實,每個家庭若健全,這個社會就會祥和。家庭要健全,每個人應守好自己個人的本分--為人子女要守好孝順的本分,為人父母要守好照顧的責任。如果每個人的本分守好,家庭就會幸福,家家幸福就是社會祥和的根本。」

「人心淨化,社會就會淨化,這也是佛陀說的『心淨則土淨』。」上人勉勵大家:「對家庭付出、對社會付出,就是修福;能淨化自己,是修慧。兩者兼具,就是福慧雙修。」

下午近二時,第五期靜思生活營於慈院二期講堂舉行「圓緣」結訓典禮,包括慈院曾文賓院長、林俊龍副院長等學員,紛紛上臺分享兩日營隊生活的心得。上人隨後對眾開示。

「這兩天一夜,大家坐地板、睡通鋪,真的很辛苦。沒想到大家在心得分享時,仍能提起精神,心得也蠻多的,這使我安心許多。真謝謝你們,也要說聲『感恩你們』。」

「感恩是我每天的心。我常常和大家分享『簡單就是美』『感恩就是福』,有感恩心的人,常常會很滿足、很歡喜。」

上人提到今天是慈濟每月一次的發放日,花蓮地區的阿公、阿婆、兄弟、姊妹,都回來精舍領取生活補助金,接受燙髮、義診等服務;而各地會員也會回來精舍尋根。

「看到他們每個人進來時,一個扶持一個,那種相互幫助的畫面真的很美。當我上大殿準備和大家說話時,有一群遠道而來的會員,就頂著大太陽站在大殿外的庭院前要聽我說話。我趕快請人告訴他們去涼快的地方休息。儘管人太多了很難找到一個涼快的地方,可是那麼多人的臉上沒有煩躁的神情,都是那麼祥和的微笑。」

「當我對大家講話時,看到許多家庭的美。會員中,有些是年輕夫妻;有的是抱著或牽著孩子,一

幅很美的全家福畫面。當我說到:現在的人如果能用疼愛子女的心對待自己的父母,不知道有多好啊!此時,我看到一位中年先生扶著年老的父親,從遠處一步一步的走近;那一幕我看了很震動,也很感恩。說著說著,又有一位男士推著一位老太太進來,彎著腰對老太太說話,這種母子貼心的畫面真的很美!」

上人強調社會教育的重要,「各行各業的人若都能站在本分上,並且相互感恩,社會一定會很祥和。醫師的本分就是視病如親,能盡多少本分就得多少本事;醫師能付出愛心,病人一定會有感恩心。」

上人進一步說道,舉辦這次生活營,即期待社會上所有從事醫事工作的人能發揮愛心。「我想每個人在選擇醫科的時候,一定都有很高的理想--你們稱為『志願』,佛教稱為『發願』;那是一顆救人的心。假如能發願如初,那成佛就有餘了。」

「佛陀是大醫王,相信你們每個人也都能成為大醫王--只要多付出一點愛心,多對病人關心,對家屬多一點耐心,能這樣的話,當下就是大醫王。」

上人期待大家:「心要常常靜下來,好好思考:當初決定當醫師那一刻的志願是什麼?思考人生在這時刻,別人對我們有什麼樣的看法?還要思考未來身後會留給後代子孫什麼樣的形象?這是做人很重要的事。」

慈濟是大家的愛心累積成的,「你們看到的所有建設,都是一滴汗、一滴血建設起來的。我曾說:假如心血有形,每一塊磚都有一滴血;假如心血有形,那些混水泥的水也都是用心血去和成的,因為有無數人把辛苦磨破手皮做工賺來的錢捐給慈濟。因此,點點滴滴,無不是感恩。期待諸位能多了解慈濟,當然最大的期待是你們能走進來。」

「現在的社會真的很需要清流,這股清流是每個人點滴的愛心匯集在一起,形成一股清流來淨化人心。」上人希望大家把慈濟當成心靈的故鄉,多多回來關心慈濟志業。

▲隨師行記

1996.06.12 宗教信仰不同,應相互尊重,不可彼此排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二日農曆八十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早晨,一位師兄偕未婚妻來訪,請上人為他們祝福。師兄熱心於慈濟志業,而準新娘是基督徒,上人慈示,人生在世,必須心中有愛,除了為家庭付出,也應為社會奉獻。

「其實,不論是天主教、基督教或佛教,目標皆是引導人心向善,締造世界和平。家庭成員即使宗教信仰不同,也應相互尊重,不可為宗教而分離彼此感情,甚至彼此爭論;也不能夫妻倆索性都不信宗教,各自放棄原先的信仰;畢竟有正信的宗教信仰,人生會充滿光明,否則會煩惱叢生。」

「希望夫妻倆秉持佛菩薩般的愛心,不要相互排斥。」上人致贈新人賀禮,給予新娘的是一條觀音水晶毫雕項鍊,新娘含笑領受。

午後,上人接受泰國現代婦女雜誌社訪問--

問:「泰國一般佛教徒在誦經、禮佛時,皆抱持有所求的心,並希望能立即得到回報。慈濟精神與其不同之處何在?」

上人:「佛教徒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種是依靠佛菩薩的力量來救度;一種則是學習佛菩薩的精神,開

啟心中的大愛為眾生付出,而得到心靈的輕安自在。慈濟精神便是以佛陀慈悲本懷為中心,帶動人人化私情為大愛,發揮人生良能為社會人群服務,從『身體力行』中培養清淨的智慧。」

問:「上人慈悲為懷,普愛世人,如何克服散播大愛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憂慮?」

上人:「真正付出大愛,不可能不會憂慮,也沒有方法可以克服。只是這分愛的力量是甘願付出,對於憂慮與否,並不在意。」

問:「請上人對泰國人說幾句話。」

上人:「泰國是佛教國家,身為佛教徒就該有善與愛的心態。很期待泰國人都有好家庭,生活在良好的社會中;而好社會出自人人的『心』,所以,希望大家能以佛教精神為依止,淨化自己的心,對家庭負起責任,進而祥和社會。泰國人民貧富懸殊,若富裕的人能發揮愛心,貧窮的人就會得救。人人為善,則地方平安,人人有福;這比只向佛祈求平安,功德更大。」

▲隨師行記

1996.06.13 「給你(護理的閩南語)」意即奉獻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三日農曆八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

新加坡師兄姊一行十多人,來慈院當了六天志工,今日賦歸告假,上人叮嚀眾人,在當地推展會務,必須以「和」為貴,打開心胸,不要自我封閉。

「慈濟是菩薩道場,來此即是要修菩薩行。要當菩薩,就要先自我淨化。這麼多人的團體,如何管理或制度化?事實上,投入的人數如此龐大,每人都有充分的愛心,都能自由地付出,只要人人慈悲為懷,相互愛護與尊重,就不會有人事煩惱。」

「這些天,你們在醫院當志工,必然感到很踏實。慈濟的精神就是誠正信實,要誠得很真、很純,依循正路而行。在人事中,不要偏私結黨的行為,抓住正確的精神方向去做就對了。我們是以事顯理,要把握住真理,不執著事相。希望大家回返僑居地後,廣植慈濟愛的種子,這必須運用智慧,要有平等觀,不能在人際間起分別心。只要方向正確,待人公正不偏私,付出誠懇的愛心,必能有番光明的遠景。」

上午,慈濟護專護理科二專日間部第六屆、五專日間部第二屆、二專夜間部第三屆全體畢業生,在張芙美校長及老師帶領下,回精舍進行在校期間的最後一次尋根之旅。

各班畢業生各推派三、四名代表上臺分享心得,回顧過往,有歡笑、有淚水,但「感恩」與「不捨」是如

今共同的心聲。上人也表達心中對同學們的疼愛與期待,勉勵大家融合護理良能與志工精神,做個「全能」的護理人員,既照顧病人的身體也撫慰病人的心靈。

畢業典禮中,同學們身著整齊的學士服,穿過拱形花門上臺,由上人一一為頭戴學士帽的畢業生撥穗,而張校長則頒發畢業證書,許多家長也不辭路途遙遠前來參加畢業典禮,給女兒祝福和鼓勵。

上人致詞表示:「慈濟護專的教育目標是培育白衣大士,希望你們每一位都是身著白衣的觀世音菩薩。這分菩薩心就是慈濟人的心。」

「人生的生、老、病、死,病是最苦的,此時最期待的就是能有活佛般的醫師和活菩薩般的護士發揮愛心來照顧。所以既然選擇護理工作,就一定要用『愛』來護理病人。」

「『護理』的閩南語就是『給你』,也就是奉獻的意思。這種奉獻是無悔無尤,將滿懷的愛奉獻給眾生。」

「但願各位同學投入護理工作後,抱持奉獻的精神,立願在醫院當一位人間的活菩薩,照顧苦難的眾生!」

▲隨師行記

1996.06.14 「大愛」是無私付出,沒有偏差、私欲的愛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四日農曆八十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盛夏時節,暑氣漸熾。上人於早課中開示時,言及燠熱的夏日尚可藉冷氣、電扇驅熱消暑,至於心中的炎熱,唯有開啟愛心,才能去除熱惱,源源不斷散發清涼。

上人並言,人生有二事最令人煩惱。一是平時任意而為,在言語動作間不顧別人對己的看法,遂令人厭惡、怨恨;另一種則是不做有益於人之事,好話不肯說,好事不願做。此二事會帶來重重煩惱,所以,要時時自我反省,否則煩惱業將如影隨形,生生世世感受苦惱。

九時許,上人與隨行眾乘火車北上,展開六月份行腳。午間來到臺北分會,訪客紛至沓來,談事、請法、拜晤,人潮川流來往,唯上人始終端坐,圓滿眾人之願。

突然,一記雷聲轟然作響,雨由小而大,終至綿密不斷;幾小時後雨停息,大地一掃悶熱,清涼無比。

晚間七點三十分,在板橋體育館裡,上人為近三萬人潮,藉個案闡述「大愛」的真諦。

由行政院新聞局、勞委會與慈濟合辦之「幸福人生講座」,五年來已邁入第一百場,亦是上人開示之第十六場。在新聞局局長蘇起先生、臺北縣縣長尤清先生等人致詞後,上人上臺開示。

上人表示,所謂「大愛」,並非是做了多了不起的大事,也不是指大人物所做的事,「真正的大愛是無私的付出,是沒有偏差、私欲的愛。」人生的幸福是愛得正確而無私,若愛得偏差,就會損人而不利己。上人分析道,只愛自己的所愛,放縱自己、不顧別人,即是偏差之愛。例如有位男子與三位朋友酒後開車,發生車禍,兩位朋友當場傷重往生,另一朋友送到別家醫院,男子則送來慈濟醫院。急救過後,男子能出聲時,不斷喊著:「酒啊!酒啊!」上人嘆道,佛教五戒中有不飲酒戒,實具深遠的道理,因為喝酒會亂性、造作不善,甚

至酒精中毒後,不僅一世酒醉迷茫,來生仍將宿醉不醒。

喝酒或抽菸,都是傷人傷己的行為,上人表示此種只求滿足私欲貪愛的人,其實很不自愛。

「即使是很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有滿懷的大愛。」上人以個案加以說明--一位孝順的啞吧媳婦,才三十多歲,因為先生不負責任,於是獨力擔起全家生計。媳婦上有自己的九十多歲老阿嬤需照料,而公婆身體不好,小叔長腦瘤,小姑則患蒙古症,自己也生育三名幼小子女;一家大小的生活,全賴她平日做小工維持。雖然是家中支柱,但婆婆從不給好臉色;即使車禍骨折送來慈院就醫期間,仍飽受婆婆聲色俱厲的責罵。處境如此難堪,這位啞媳婦並不怨天尤人,仍善盡責任。經慈院志工居家關懷,婆婆漸知應感恩媳婦的付出,於是改變對媳婦的態度。孝順的媳婦見婆婆歡喜,自己也很高興。上人讚歎這位媳婦無怨無悔為家庭付出,正是大愛的表現。

上人表示,當今社會患了「缺愛症」,正需大愛的精神,以祥和社會。「天地之間,一切天災人禍皆是眾生的共業。若人人有愛心,人人肯造福,必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但在發揮大愛的同時,必須抱持感恩心,因為沒有苦難的眾生就沒有菩薩可做。」

最後,上人感恩一場及時雨使今日能有清涼的天氣,也感恩三十年來大家以愛心護持慈濟,「就因這分感恩,我要更加緊腳步推動慈濟志業。希望大家繼續與我共同來推動,為普天下眾生付出大愛!」

▲隨師行記

1996.06.15 愛心「撲滿」懷--兩千多個小菩薩捐撲滿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五日農曆八十五年四月三十日

清早,一位師兄陪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吳經國先生,及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祕書長賴國洲先生,前來臺北分會拜訪上人。

吳先生肯定慈濟帶給人心靈平靜,對社會卓有貢獻;賴先生則表示,新聞評議委員會的責任,是規範大眾傳播媒體誠正信實地報導社會現象,並且主動報導社會光明面;他認為傳播媒體正常運作,社會才能穩定地發展。然而現在許多新聞記者卻因處於忙亂的花花世界之中,多少為自己虛華的報導感到茫然;而小孩子也常因記者報導社會的病態新聞,心靈產生疑問。

上人表示:「除了從源頭根除問題,使社會不好的風氣及行為不再蔓延,媒體的鏡頭應儘量攝取善良溫

馨的畫面,而非以社會的醜陋面為焦點。」

上人舉例說道,前些日子全美中文學校聯合會來慈濟參觀時,其中有位博士說道,他的印象中,感到臺灣人既自私又無禮貌及愛心,但是他來到慈濟,所見的人都那麼親切,使他對臺灣人的印象有所轉變。

上人特別提到慈濟從事國際賑災,提昇了臺灣在國際間的形象:「慈濟於臺灣長期救助貧病個案,志工們以鍥而不捨的精神追蹤輔導,而從事國際賑災只是鼓勵人人在行有餘力的情況下,捐款幫助國際上須要援救的國家,使國際人士知道臺灣不只經濟富裕,更富有充足的愛心。」。

北區委員、慈誠隊及功能組幹部會議於上午九時三十分舉行,上人首先聽取各功能組報告。

活動組組長林雅美師姊提及籌辦第一百場幸福人生講座的情形,她感謝師兄姊的支援,當說到組員呂茂元師兄雖發燒卻仍留在會場工作到深夜一點多,今日因病重而不能前來開會;張君翔師兄亦因體力透支而沒有出席,還有……雅美師姊不禁以手上的資料掩面而泣,說道:「我做得最微不足道,卻能在上人眼前露面,可是許多付出最多的人卻沒有讓上人看見。」上人感恩地安慰師姊:「我看到你的『面』,更看到那些默默付出的慈濟人的『全面』。」

林智慧師姊負責會場招待工作,同樣地感恩再感恩,讚歎師兄姊人人自我管理,不須演練即能在會場內外展現整齊莊嚴的形象,更感恩慈誠師兄全力配合。

北區慈誠隊大隊長黎逢時師兄報告北區慈誠隊動員情形,例如從本會搬運五千張塑膠椅擺設於會場,講座結束後再運回花蓮;至大觀國小搬借一千八百張鐵椅,講座結束當晚悉數運回歸還;粉刷體育館牆壁,修好原本故障的廁所及其他設施……

上人聽了大家為這場講座動員的情形,由衷地說:「我對慈濟人的感恩生生世世,永遠無法割離。任何事情都可能消逝,唯有『感恩』刻骨銘心!」

不論上人至那個地區演講,當地慈濟人都是同樣地全力動員,而且每場都有兩、三萬的人潮。上人謙虛地表示:「其實,並不是我演講得好,而是因慈濟人這股誠懇、無微不至的精神,吸引這麼多人前來聆聽演講。」

「這一切都出自於大家自動自發的行動,每個人都自我管理得非常好。大家都以『愛』為原點來發揮,這分大愛伸縮自如、出入有序,所以,整個團體如此和諧整齊。」

下午「愛心撲滿懷」活動,約有來自全省二十一所學校兩千一百多位

小菩薩前來臺北分會,將他們的愛心撲滿捐給上人,贊助慈濟志業。

首先小菩薩們表演節目--昌隆國小學生表演手語;古亭國小兩位學生表演相聲,傳達他們有機會與上人見面的喜悅心情。接著,多位國中學生表演「蓮花舞」,曼妙的舞姿贏得熱烈掌聲。

之後,小菩薩們敬愛的師公上人上臺與大家說話。上人問道:「你們來到這裡很高興呀?你們最高興的是什麼事呢?」小菩薩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看師公!」上人誇讚他們:「你們都很有愛心,有愛心的孩子就是小菩薩。愛心要隨著年齡成長,年齡愈大就要愈有愛心。」上人並告訴小菩薩們,一定要懂得孝順父母。

全場兩千多位小菩薩分為兩個梯次,一個個將撲滿獻給上人;上人接過撲滿後,再給予一罐「福慧珍粥」及一把糖果。許多小菩薩來到上人跟前時,甜甜地說:「師公!您辛苦了!」「師公!我愛您!」上人滿面笑容地回答:「我也好愛你們哦!」

上人從下午二時起至五時半,收完兩千多位小菩薩的撲滿。幾位師兄姊不忍上人這般勞累,心疼地說:「上人您太辛苦了!」上人笑著說:「不!那些小孩子很可愛呢!」並且開心地說,小菩薩年齡雖小,但是愛的力量可真大呢!

▲隨師行記

1996.06.16 心存感恩,才是真正慈濟人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六日農曆八十五年五月一日

清晨,郭孟雍教授攜新曲來訪,上人提及對音樂的看法。「音樂須有能使人心平氣靜的功效,亦即能達到祥和而寧靜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好音樂。」至於旋律活潑的音樂,上人以「苗山慈濟情」為例,雖然曲風輕快,但令人心生歡喜,而這歡喜是適可而止、輕安自在的歡喜。

八時,南下臺中。行經三義山上茶園,下車瀏覽景觀。茶農人人頭戴斗笠,採收夏茶。上人走入茶園,也戴起笠帽,以手指摘取「兩葉一心」,體會農務的辛勞。隨後步行至相思林間,「咦?是蟬聲!」林梢有蟲鳴陣陣,上人凝神靜聽,感受自然之趣。

午間來到臺中分會,文昌國小二年級鍾仲恩及讀幼稚園的弟弟鍾尚宏,由母親林英年師姊帶來見上人。

兄弟倆抱著重重的竹筒,表示是幫客人按摩賺來的工資,要捐給師公上人。兄弟倆在慈濟家庭長大,對靜思語很熟悉,弟弟會念:「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

大。」還會添加一句:「師公愛大。」上人問他:「那你是什麼大?」小弟弟不加思索即言:「智慧大!」

至於他們小小年紀如何為人按摩?上人慈祥地伸出手來,請小兄弟按摩看看。只見哥哥一臉純真地接過上人的手來,以手指按摩著。「真的很有力呢!的確是用真功夫賺來的錢喔!」上人鼓勵道。

中區慈濟人聯誼會上,上人解說在三十周年慶成果展中一幀二十年前的舊照片,畫面上是上人與委員師姊們站在溪流中,合力推動一部大客車--當時慈濟創立未久,委員清一色是女眾,每年都跟著上人,租一臺遊覽車赴全省鄉下複查貧病個案。

有回行到鳳林,將過溪至對岸探訪一對爺孫。由於地方偏僻,沒有橋梁,渡溪須靠木船;但此船無人駕駛,須將兩岸鐵索的一端繫在船上,再藉水的力量沖激船身前進。上人與三、四位委員坐在船上,一片茫茫大溪,水流湍急;原有心絞痛的上人,更感此行驚險!

平安到達彼岸,拜訪這戶人家。老阿公已八十多歲,骨瘦如柴,孫女也有四十好幾,是個精神病患者,不懂世事,亦無法料理自己的生活。看著他倆,上人內心很哀痛。老阿公擔心一旦他往生,孫女該如何是好?所以希望能將孫女託付給可以照顧她的地方。

慈濟將爺孫倆列入長期照顧戶,每月貼補其生活費;後來又送孫女到玉里精神病院,長期療養。在此期間,上人及委員們亦多次前往複查。

有一次複查前,適逢氣候陰霾多變,但因時間已排定,故仍依日期前往。遊覽車到了溪邊,上人向司機說車子過不去,須坐木船才行。但司機信心滿懷,定要開車載人過河;勸不動司機,只好依他的意思。果然,車行未

久就卡在溪水中,進退不得。眼看天色漸暗,唯恐大水若從山上沖下,必會將車子沖進大海裡。上人遂教大家下車,合力推車子走。就在此時,相機對準了,拍下這幀歷史鏡頭,留予後人緬懷前人創業時的坎坷艱辛。

夜晚,進行中區委員、慈誠隊培訓課程,恭請上人開示。

「人生苦難萬千種,有經濟欠缺、身體病痛、精神苦悶及天災人禍等;解決眾生之苦,就是菩薩的工作。視別人的痛苦為自己的痛苦,抱持甘願的心進入難以忍受之境,為需要關懷的人付出,是『同體大悲』;而看到苦難的人離苦得樂、露出高興的笑容,自己也歡喜--以眾生的歡喜為自己的歡喜,就是『無緣大慈』。付出後,可得到心靈上的輕安,只要能把握剎那、恆持當下,分分秒秒把持住初發心,就能時刻得到歡喜。」

「學佛就是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為眾生奉獻。出世的精神意即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以開闊的心對人善解、包容、感恩、知足。要當慈濟人,首先須彼此感恩;因為個人力量有限,所以應感恩有這麼多人與自己一起努力,為社會付出。慈濟人的任務,就是人間菩薩的使命;我們不求佛保佑,而是學習佛陀的精神,對於任何苦難,必須聞聲救苦。人間充滿苦難的眾生,我們要自我期許做個被人需要的人,這就是菩薩;若不被人間需要,人生就沒有價值,所以要做對人間有用的人,此生才沒有白來。」

上人勉眾,有福生在臺灣並走進慈濟世界,就應負起菩薩的使命投入人間,為人群無所求地奉獻,這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

▲隨師行記

1996.06.17 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才能做到「和」的供養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七日農曆八十五年五月二日

早餐後,臺中師兄姊圍坐上人身旁,觀看「慈濟世界」電視節目,「慈濟新聞」正播報上人至三義採茶的畫面。這時三義師兄姊正好來到,帶來採收製好的茶葉。三義師兄姊在茶園中特地保留一區以人工採收,所製茶葉專為供養上人之用。

上人領受他們這分供養的誠意,請臺中師姊將茶葉泡給現場所有人享用;並欣喜地說:「這批茶葉中也有我自己採收的呢!」

上人領眾趨車前往華雨精舍拜謁印順師公上人,報告慈濟會務,並呈上三義茶葉供養師公上人。

拜別師公上人,臺中師兄邀請上人及隨行眾至果園採荔枝,享受田園之樂。一行人帶著一箱荔枝返回臺中分會後,上人立即吩咐先挑選上好的荔枝供養師公上人,其餘全部則請隨行的慈濟醫院同仁帶回去給醫師護士們;上人並將親自採摘的荔枝一併裝入箱中。

下午,上人參加中區委員聯誼會,開示道:「慈濟在二十一世紀的使命是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尊重生命、關懷普天下眾生。今年是慈濟『建設年』,光靠個人的力量無法達成目標,希望大家要更加努力攜手往前邁進。期望所有慈濟人秉持『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以身作則做到『和』的供養。也希望人心因慈濟人而淨化、社會因慈濟人而祥和、普天下因慈濟人而無災無難!」

▲隨師行記

1996.06.18 與人相處,聲色的表達應恰如其分,言語動作亦須「和雅」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八日農曆八十五年五月三日

上午,召開中區委員、功能組幹部會議,各幹部報告組內會務後,上人應機開示--

有位師姊報告時,自以為幽默地以「篡位成功」及「喧賓奪主」等詞,讚美其他師姊對志業的盡心盡力。然而上人表示,慈濟人行走菩薩道,目的在於淨化人心,首重以身作則,先自我淨化。在團體中與人相處,聲色的表達必須恰如其分;臉容和善、聲音溫柔、講話內容謹慎圓融,都是「和」的主要原因。即使面對熟識的人,也不能忘失禮儀,不顧他人心情。由於人心微細,粗氣的字眼容易傷到別人,所以講話要婉轉,不可太過,乃至於行住坐臥間,也須時刻注重威儀;如此才能彼此敬愛,促進團體和諧。

上人並表示,慈濟人應建立「無所求付出」的觀念,不能認為「我是付出的人,對方應回饋」。世間事皆是因緣果報,遇到困難、挫折,要用心思考如何克服,而非怨天尤人。若現世行善,仍遭遇坎坷,是因過去生中造作不善;只要心平靜,就能平順度過坎坷,不致再惹煩惱造作惡業。所以,切記應無所求地付出,恆持健康的心態。

最後,上人開示,教育不只是在學校,真正的教育要從自己開始,進而推展至家庭與社會。

「應用心培養個人修養,一切言語動作都要有『和雅』的氣質。而家庭是人生的重點,家庭不睦,人生就無平衡點,所以應先調整好自己,進而薰陶家人,建立慈悲喜捨的慈濟家庭,如此才能在社會上以身教發揮教育人群的功能。」

每半年舉行一次的中區慈誠隊手語比賽,於晚間八點三十分進行。許多師兄攜家帶眷而來,現場有如大型家庭聚會,洋溢溫馨情趣。但在這融洽的天倫樂中,亦隱含嚴謹氣氛;原來,團隊紀律也是計分項目。

參賽的五個中隊,先自行挑選三十名為基本人數,比賽時,再由各中隊長抽籤選出十名上場,並從五首歌曲中抽選兩首。從三十人起立至旁側等候抽籤,即開始團隊精神評分,包括人數、服裝、精神、整齊與熟練度等;若未符合標準,即扣分。分數得來多麼不易,故人人戰戰兢兢,以爭取中隊榮譽。

首先表演的是臺中分會三元老--余金山、朱以德及陳瑞端師兄,三人年齡剛好兩百歲,老當益壯,足堪鼓舞眾人士氣。接著便是各中隊的比賽,由李錦源師兄以其機智與幽默串場主持,使比賽如序進行。末了由手語隊委員師姊們組成的評審團評定成績,由中區慈誠隊大隊長羅明憲師兄公布名次--第一、三中隊勇得冠、亞軍。上人親自頒獎,除參賽者有書

籍獎品外,所有到場的師兄均獲上人一一贈予福慧珍粥。

上人隨後開示,慈誠隊是家庭及社會的棟梁,平日扮演護法金剛的角色,呈現勇毅的精神,而學習手語時又有菩薩柔和的一面;此剛柔相濟,實是美好人格的展現!

▲隨師行記

1996.06.19 從「三福業」下功夫,就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九日農曆八十五年五月四日

今天是上人離開臺中分會北上的日子,分會一樓大廳坐滿了人,進行一個小時的「感恩時刻」,臺中康榔國小畢業班愛心服務隊同學,也在校長帶領下來參加。

泰北扶困計畫工作團團員梁安順師兄,感恩上人讓年幼喪父的他,有機會關懷泰北難民村的小孩,還提及幾則令他印象深刻的事--

蜜窩難民村某戶人家,小學四年級的女孩照顧一大群弟妹,父母到深山工作,一星期只回家一、兩次。她小小年紀即須負起煮飯、照顧弟妹的責任,一天之中頂多只能吃到兩餐飯。

難民村的小孩為了不忘失中國文化,往往利用在泰國學校上課以外的時間,於清晨五至七時及晚上六至七時,在山上簡陋的教室中學習中文;當入夜黑暗,只點著豆大的油燈或藉著馬廄內微弱的光線來讀書。

由於難民村生活艱苦,很多家庭籌不出學費讓小孩就學。有位好學上進的學生,因為母親付不起學費而不敢多做要求,只向母親要了些菜籽到山上耕種。學校老師不相信他會輟學,於是到家中訪問,他告訴老師:「我種的菜已經長出來了,再過一陣子便可採收,等我把菜賣掉,就有錢可以繳學費了。」

梁師兄有感而言:「泰北的小朋友多麼渴求有念書的機會,我們生長在富裕的臺灣,應該懂得珍惜福報。」這番話帶給在場的小菩薩很大的啟示。

上人與隨行眾從臺中分會直赴新竹聯絡處,功能組報告會務推展情形。上人期勉:「身為幹部,應有開闊的心胸及堅強的毅力,要以最誠懇的心來帶人,這樣才能接引更多有心人投入。」

上人提起五月間外蒙古森林大火及盧安達、車臣、柬埔寨、亞塞拜然等國家的內戰,「天災人禍、國家安危都是源於人心,希望大家把握因緣,趕緊投入社會人群從事淨化人心的工作,使人人能反省自己,時刻發揮愛的良能。只要人心淨化,就能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晚間,抵達臺北分會。第五梯次靜思生活營一百多位學員來到分會聯誼共修,上人以佛教中的「三福業」為學員們開示:「一、布施,即是為社會人群奉獻時間、精神、財物。二、平等,慈濟人雖然年齡、學歷、生活背景……參差不齊,但人人都是平等的,因而消除貢高我慢心。三、思惟,要有深度的思惟,才不會在紛擾人事中亂了己心。只要從這三福業下功夫,人人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隨師行記

1996.06.20 真正付出生命的價值--憶慈濟醫院首任院長杜詩棉先生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日農曆八十五年五月五日

北區慈誠幹部座談會中,上人開示,目前的社會型態,功利、物欲對人的誘惑很大,若無堅定的意志,實難有良好的品德操守。凡夫往往在名利誘引下迷失純淨的本性,而在慈濟世界,便是藉團體的力量,幫助迷失於物欲中的人轉迷為悟。良善的環境能矯正少數人偏差的心態,進而不斷吸引更多人一起在此受到啟發與薰陶;慈濟即是以這分淨化人心的力量,受到社會各階層肯定。

上人以慈濟醫院首任院長杜詩綿先生的故事為例,闡釋生命的價值觀--

慈院籌備初期,找建地、畫設計圖、募款工作三管齊下。當時慈濟會員不多,而上人只是兩袖清風、刻苦清修的出家人;在連建院土地都無著落的情況下,即要請人繪圖,如此之事誰人肯信?更遑論來幫忙。因此,上人特別感恩當時任職臺大醫院的兩位副院長杜詩綿及曾文賓先生,他們兩人大力支援,總在下班後即來籌備處審圖至凌晨。

籌建醫院工作如火如荼地展開,亟需院長一職,實際統籌各項任務。就在此時,傳來杜先生因末期肝癌住院的消息。上人前往探視時,見他雖在病床上,但仍精神奕奕地批閱資料,上人看到衣架上也掛著看診時穿的白色醫師服,遂問杜先生生病期間仍辦公嗎?

「沒有工作做的話,實在很無聊。雖然大家教我不要做,但我能以工作打發時間,感到很快樂,何況我也有病患正在住院中,放著他們不管,也不放心,所以一有時間我就去看看他們,給他們精神鼓勵。」

這是一位多麼充分利用人生使用權的長者,毫不浪費生命!「我該成就他,讓他的人生使用權更加發揮!」上人感動之餘,如此計畫著。

聽醫師說,杜先生只剩三個月的生命,上人覺得他為人群付出的毅力如此堅強,不可能只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