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二月一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二月一日農曆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本會與世界醫師聯盟(M.D.M)合作的「衣索匹亞三年援助方案」,已結束一年多,由培訓的當地工作人員持續各項援助計畫。志業中心祕書室徐祥明主任,日前偕資深攝影工作者王志宏先生,前往衣國兩星期,進行影響評估、關懷當地工作人員,並蒐集此援助計畫的相關資料及相片。
慈濟心蓮綻放衣索匹亞
兩人在慈院向上人報告此行見聞,由王先生以幻燈片介紹衣國之風土民俗,徐主任概述方案在當地落實的情況。藉著一張張幻燈片,大家走入衣國悲情的過往,以及受援後重見希望的現在。
徐主任表示,衣國因長達七、八年乾旱,加上內戰不斷,致全國陷入貧困慘境,人民飽受饑餓離亂之苦。戰火停息後,慈濟適時伸援,在曼斯基斯區新建或重整兩個衛生中心及十四個醫療站,嘉惠三十四萬七千位居民。
在建設硬體外,且提供病床、藥品等設備;教育訓練年輕人具醫護能力,及藥卡、病歷等之行政管理,以發揮可長可久的醫療功能。至於安全水源的開發,則著重在根本改善飲用污水造成的疾病問題。
實地了解發現,此方案在當地已有良好影響。人民在透過教育後,能有自我覺醒的意識,會自發性提升社區生活品質,是最令人欣慰之事。
上人繼而開示道,經過三年的援助,如今當地呈現煥然一新景象,與往昔令人心疼的落後情形,有明顯差別。
「然而,雖說如今衣國已有進步,但與我們相較,仍是天差地別的境界。試反觀自己,無論是慈院的工作環境,或日常生活的一切,都非常舒適、便利。所以,我們當惜福,更要發心來造福。」
「現今人世間,就是缺乏『發心造福的人』,多數年輕人只求往都市發展,追名逐利,有誰願意到窮鄉僻壤默
默奉獻?」上人於期盼大家長養服務熱忱之餘,也教同仁們要安住在個己工作崗位上。「不同的環境具有不同的功能,都需要有人投入。大家在不同的環境裏工作,希望都能心甘情願地,耐心做下去,發揮付出的功能。」
慈青薪傳營
午後,靜思堂中有慈青薪傳營活動,共二百七十多人參加。上人勉勵慈青們,佛法不離世間法,若不能將慈悲心付出給眾生,如何稱得上還有佛法的存在?「有人認為六道輪迴可怕,所以往生後,不希望再來人間,只願從此解脫六道輪迴。事實上,真正的佛法是要落實在人群中,必須發弘願、立大志,普為天下眾生付出,這才是真正的菩薩道。如此以眾生為念,就沒有自己的煩惱,這就是真解脫。否則只為自己打算,就會自我墮落在煩惱中。」
「期望大家的信仰要簡單清淨,即是--『做,就對了。』做就是福,歡喜即智慧。造福人間,其實就是為自己造福。因為做了之後所得的感受,不是聽來的,而是唯有自己才能體會到的歡喜。所以,只要去做,就好了;做了之後,才會自覺有福,才會真正發自內心去付出愛心。而從事愛心的工作,才會得人愛護,既得人愛,就會使自己更願意付出愛心,這就是愛的循環,也可說是『法輪常轉』。希望大家的信仰就是如此簡單的『法輪常轉』。」
上人欣然表示,淨化人心的工作,需要年輕一代來接棒;感受到大家的愛心很清淨、透澈,令人覺得未來的社會「何其有望」!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二月三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二月三日農曆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車子行往靜思堂路上,微雨帶著寒意,稀稀落落,飄灑在漠漠水田裏。遠山為白雲遮掩,只露出山腰以下地帶,積翠凝藍,景色秀美之外,又添幾筆虛渺意境。山川洵美,但上人的腳步匆忙,無心細覽,因為慈青薪傳營已結束五天活動,今行圓緣,正等候上人開示結營。
人生要抓緊「現實」
面對這群純真、善良的大孩子們,上人表示,參加營隊活動,目的就在學習如何生活--要能自理居住環境的清潔、整齊,並且學習待人處事的禮節。「來到慈濟營隊,宛如置身在小世界及小社會中,人與人見面,相互問好、打招呼,彼此以真誠親切笑容相迎,這是現在社會難得的景象,所以要利用此良好的大環境,善加學習做人做事之理。」
「人生要『現實』才好--『現實』二字的真正意義,是不要幻想太多,要注重活生生的現在,要做實在之事。所以說,『把握剎那,恆持當下』,要把握現實的這一刻,不要空談、妄想。」
上人言及「賽月童子」的故事,強調為人要抓緊現實,「既然現在的社會需要我們去付出,我們就要及時奉獻己力。慈濟三十年來走到如今,並非三朝兩日之事,而是每一時、每一刻,都非常現實、踏實地把握住現在,一步步做出來的。」上人期望大家也要抓緊現實,把握現在當做之事,穩穩地傳承慈濟歷史腳步。
慈青社服務原住民社區
午後,方返抵精舍,上人隨即步行至鄰近的佳民國小,探望在此進行的原住民社區服務活動。
此社區活動,是由慈濟醫學院慈青社同學負責。他們平日利用課餘、假日到原住民社區,輔導小孩的課業,以及教授基本衛教常識;在寒暑假,則舉辦為期較長的營隊活動,以相同課程回饋社區。此次活動,分別在佳民及景美國小舉行,共動員三十多位學生,帶領近百位學童。
禮堂中,近三十位原住民小朋友向上人問訊後,即在大哥哥、大姊姊帶動下,表演多首手語歌。雖然孩子們的
手勢不頂熟練,但看其盡力模樣,及滿臉天真的稚氣,也令觀者會心而笑。
「還有嗎?」一曲終了,上人含笑問道。於是「心願」、「感恩的心」及「普天三無」陸續出場,博得滿堂歡喜。
小朋友們也會背靜思語,上人遂以繽紛的貼紙為獎賞,幾位小朋友便隨口背誦幾句:「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句句好話如蓮花盛開,期待鄉間的山地部落,也如清香遠溢的蓮花,有著更美好、清新的未來。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二月五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二月五日農曆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一早九時許,上人來到仁愛之家養護所,為老人們親送紅包祝福。
探訪仁愛之家
車子抵達門口,走過穿廊,抬眼望門楣,大紅金字寫著:「爆竹一聲除舊歲。」二邊對聯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此處松柏樓與長青樓,收容一百六十多位來自全省的無依、患病老者。
明日就是除夕,老人們雖無緣體會親人團圓的年節喜氣,然而經過工作人員用心布置,總還是處處有過年的氣息。再者,又有慈院志工長期來此關懷,以及林俊龍副院長每星期二下午來義診,這些需要身心照護的老人們,日子裡還是有著歡喜。
遠遠聽到口琴聲,是「三寶歌」。腦性麻痹的陳先生,坐在輪椅上,興高采烈吹奏佛曲,歡迎上人。「來,給你紅包。」上人從隨行的師兄姊手中取來紅包,雙手親致陳先生,並送八寶粥及靜思茶。上人告訴他:「過年先吃些甜的,要歡喜過年喔!」
進入各人所居房間,每間房約住三、四人不等。為協助這些年事已高又行動不便的老人整理環境,由工作人員義務清掃房間並用心裝飾:地板白淨清爽,牆上掛有多幅色彩燦爛的圖畫;面向陽光的玻璃窗,懸吊藍、黃等柔和布簾;窗臺上則有數盆四時花卉。
上人一床床走過,彎下身向病弱而橫躺在床或斜倚床沿的老人們,噓寒問暖,致送年禮。他們有的是癡呆,有的患嚴重小兒麻痹或是腦性麻痹,乃至機能退化而致意識不清。不管病情如何,上人總是握握他們的手、拍拍他們的肩,與他們閒話家常。
遇到幾位信仰佛教,手腕掛有念珠的老阿嬤,上人得知她們平日念佛、聽經,叮嚀道:「你會念經啊?有的人還不會念呢!你很棒喔!要認真喔!」上人讚歎年逾八十的老阿嬤仍精神明睿,攝心一處;老阿嬤也笑容滿面地看著上人,真是好歡喜。
「陳槐池,得長青歌唱比賽最佳精神獎。」「黃阿掌,獲好人好事楷模。」「模範清潔戶。」……許多獎狀掛在牆上,這些老人的榮譽,顯示出自立自強的尊嚴。還有些人是沒有獎狀的,卻依然得到大家敬重,他們有的幫忙
採購蔬菜,或協助其他老者清掃門戶,乃至為人抓抓癢等這些小事,都是出自善心的關懷。上人欣見大家相互幫助,也鼓勵他們續行好事。
「我少年看牛時,閒來無事,就隨手拿些材料編些粽子、鳥獸等。」而今,這位老先生仍以市場上捆綁紙盒的塑膠繩,紮些記憶中的熟悉造型,到處分送,與人結緣。
也有來自宜蘭鄉下的老人,帶著當地腔調,拉長、拉高字音,告訴上人:「謝謝啊!『真』--熱鬧!『這』--麼多的小姐來啊!」可愛的模樣,使得隨行的基金會年輕女同仁們,個個歡笑滿懷。
再驅車前往「安老組」。此處住的老人都是身體健康者。當上人才拾階來到庭院,即聽到禮堂中,傳來嘹亮的臺語老歌「快樂的出航人」,原來是慈院曾文賓院長正與慈院志工們,為百多位老人們引吭高唱。
臺上裝飾得喜氣洋洋,幾個大「春」、大「福」字,點出佳節的快樂。上人一一分送紅包,祝福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在工作人員引導下,上人走訪宿舍區。經過單人房,來到花木扶疏的家庭式宿舍。每戶人家皆認養屋前小小庭園的植物,從耘土、撒種到澆肥、灑水,莫不親手種植。
登上建在屋外的水泥樓梯到二樓,推開家家紗門一看,整潔、乾淨,加以採光、通風良好,使這有十五、六年的建築,顯得毫無老氣,倒是有分古樸可親的氣氛。
上人歡喜老人們晚年得安,臨行時,特地感恩工作人員的悉心照顧。「老人家也都在問,去年您有來看大家,不知今年仍來嗎?很感謝您的鼓勵,我們會做得很愉快!」陳主任說。
揮別仁愛之家,陽光遍灑大街小巷,晴暖舒暢……
天天「除舊布新」
歲末年終,精舍經過常住眾及師兄姊、慈青們多天的打掃,已煥然一新,充滿除舊布新的氣象。入夜之後,上人特召集常住們,在觀音殿中開示,以法雨普潤、滌淨眾人的心靈。
上人表示,大家這些天忙著打掃,這叫做「除舊布新」,是為了求新、求好;事實上,應該天天都自許求新、求好。在日常生活中,今日就與昨日不同;即使才在五分鐘前後,自己體內也不斷新陳代謝中。體內不斷生滅,何況身外的一切物質,必然也在不斷遷異流變。
「所以,人生確實無常!就如早上探訪仁愛之家,老人們或癡呆或重病,可是他們的過去,也和我們一樣,有年輕的歲月,也曾聰明、有智慧。」
「想來人生真悲苦!但豈只那些老人悲苦?其實,天下間那個角落不是充滿悲苦的人生?許多人受盡天災、人禍的折磨,無家可歸,生死難料。看看別人,覺得他們很可憐;而反觀自己,也是很可憐啊!因為內心充滿煩惱。人們常都是求別人要對自己好,順自己的意;或者埋怨、氣憤,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都是煩惱的來源。」
上人言,既發心修行,就要多看看別人,並且反省自己。每天在課誦時發願:「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業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但念過後卻拿很多煩惱往內心壓,這如何能消業障、得智慧?此時此刻無法行菩薩道,則世世又如何有常行菩薩道的機會?
「每天念此四句偈,念起來很簡單,但就像雲似的,風一吹就飄遠了,這真是可惜!時間易逝,我們必須日日、時時、分分、秒秒都要有堅定的願心--願消除三障煩惱。其實,煩惱並非出在別人身上,而是在自己的心;煩惱從心起,也從心消除,一切唯心造。」
「我們唯有多看別人,才能回顧自己;不去看別人,如何悔過自己?所以,對人事要多用心去了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當看到有人待人接物循規蹈矩、善解包容、輕聲柔語,我們應起讚歎心,學習他的長處,此即『擇其善者而從之
』。若有人與之相反,凡事鑽牛角尖,任何事都為自己爭取,這就是要『其不善者而改之』。能擇善而從,不善而改,就能日日向善的道路走去。」
最簡單的妙法--感恩、互愛
上人以植樹灌溉來比喻與人相處之道:「在常住中,要彼此感恩。以前植樹的人應感恩後人澆水灌溉;而澆水的人,也要感恩前人植樹的辛勞。感恩人的人,恆被人感恩;愛人的人,恆被人愛。若能時刻以如此簡單的道理與人相處,日子就會很好過。若太複雜,會惹來滿心煩惱;心有煩惱,就無法開啟智慧;智慧不開,如何消除業障?有業障,則滿心是非,與人彼此障礙;無與眾生結好緣,又如何能行菩薩道?所以,心要開闊,要將觀念簡單化,如此才能消業障,才能在菩薩道上行走無礙。」
上人教大家,過去所有人我是非的煩惱,此時要放下、除去,趕快建立新觀念,就是「簡單就好」--心存感恩與愛。此最簡單的法,就是最妙的法。只要學到「簡單」、「感恩」、「互愛」就夠了,此世及來世為人,就都受用不盡了。
倫敦大學藏經院肯定上人所做的慈濟志業,將頒贈榮譽博士學位予上人,「這也是我投入時間、心存感恩及愛所做出來的。所以,希望大家用心體會慈濟人、慈濟事,這是很實在的經典。不要空談理論、虛構妄想,這都是無用的,我們必要腳踏實地。我平日所教,就是如此簡單的法,卻真正是很踏實可用的,期待大家好好用心。」
上人教示大家,學佛路上要多結好緣,多做好事,否則一旦世緣盡了,將何去何從?「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若多造福緣,這分福緣、善業會帶著自己往生善處,繼續走在菩薩道上。
「凡事隨緣就好,現在因緣如此,就歡喜接受,踏實地面對現實,不要天天想著:『我只會做,沒有在修行。』若想自己沒有在修行,就是真的無修;若知道『做,就對了』,即是真正在修。」
「有人整天想著要如何修行,計畫如何到處參訪,卻常惹來很多煩惱。不要想太多,其實,守住現實最好,所謂『既來之,則安之』,我們身在此道場,就要安住己心,歡喜在此道場,不要複雜化,否則會生活得不自在。在此道場,有很多事可做、有很多境界可修、有很多慈濟事可聽,所以要很珍惜,將心安住下來。」
之後,大眾排隊,長跪接受上人親致紅包及「想師豆」。上人表示每回看到想師豆,就會憶起自己的故鄉,希望大家也要記住自己心靈的故鄉,「這是給大家作紀念,要好好細思、想師。」
上人感恩常住們長年辛苦,大家同心同志,都是為了救度眾生。「我們的言行舉止,只要讓人看見了,說句:『佛教真了不起!』這就度人入心了。想想三十年前的佛教,受人排斥、曲解,為導正大家對佛教的錯誤觀念,所以我成立慈濟,此即為佛教、為眾生。如今,佛教、慈濟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這都要感恩大家與我同修、同行。」
面對志業體多種功能、工作,上人期許常住們,要彼此成就,相互鼓勵,將佛教的精神、人間的大愛,推行到普天下!「切要記得,『愈簡單,愈是妙法』,大家要用最簡單的--感恩、互愛,守在崗位上盡本分。希望大家以『和敬』來供養我,這是我最大的期待!」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二月六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二月六日農曆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日月如梭,時間過得好快,今日就是農曆除夕。在這舊曆年最後一個早晨,上人在早課時,為大家說故事--
解冤釋結
在一鄉下,有戶人家隔壁豢養豬隻,這戶人家的老人
每回走過豬舍,其中一頭小豬就會很凶惡地衝出來要咬他。因此,每當老人遇到那頭豬,心裏就很驚慌,也疑惑自己與這頭豬到底結何冤仇?起心動念下,想買下這頭豬,吃個高興。但心裏又想,為何這隻豬對別人很溫馴,對自己卻凶惡,應是佛法說的「如是因,如是果」。
所謂「冤可解,不可結。」老人遂將豬買下,送到寺院中放生。從此,這隻豬看到老人,如見大恩人,會在他身邊圍繞,似要表達感恩。
「老人能及時將凶惡的報復心去除,消滅惡念,生起善念,就是解冤釋結。我們若能在煩惱中,及時善解、包容,這就是造福。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在起心動念間造作不善,以致造成整年的煩惱,甚至一生的障礙。人與人間難免有無限煩惱,我們若能將事情簡單化,使煩惱隨時日消逝,這就是『滅煩惱』;否則空過時日,累積煩惱,就是『業障』了。該做的及時去做,該改的及時去改,平常多往好的地方想,如此就能消滅煩惱,增長智慧。」
慰訪慈院病患及留守同仁
除夕,是家家團圓日。然而若因病在身,必須住院治療;又得偏勞眷屬也在院裏幫忙照顧,全家人遂不得團聚,此乃人生無奈事,尤令人感傷。因此午後,上人特赴慈院,關懷住院病人及留守醫院的同仁,祝福他們佳節愉快。
在謝美玲督導引導下,首站是到放射線科,同仁們得知上人到來,雀躍地小跑步而至。「新年快樂!恭喜恭喜!」上人看著這群笑得好高興的年輕小姐,感染她們錦繡年華的朝氣,也十分開心地一一送給大家紅包。
一路行經急診及留觀室,見零星幾位患者,上人一一發紅包,探問他們得病原由,祝福大家:「早日康復!」
上三樓,在小兒加護病房、兒童中重度病房、新生兒室,則有些生病、早產的小孩躺在小床上,靜靜地過年。有一早產兒,因得先天性腸子阻塞,已開過刀。「這麼小就開刀了……」上人好心疼。又有先天腦性麻痹的小孩,已經兩歲,但體型瘦小,四肢萎縮,雙手手指彎曲,一直抖不停。上人握著他的手,給以紅包,寄以祝福。
其他小孩有的因黃疸、咳嗽而住院,看他們睡著了,上人將紅包輕輕放在小棉被上;剛生下來即接受醫療,真是令人不忍。
心蓮病房是上人常來關懷的地方。最近,又新添幾位病患,上人一間間走訪,安慰大家:「過年啦!心要放開,虔誠念佛。」這些重症患者已走到人生最後,有的已意識不清或說話無力,但大都伸出虛軟的手,接受上人的祝福紅包。
來到美峰師姊處,上人問她:「心平靜嗎?」「有。」躺在床上的師姊,喘著氣,緩緩回答。「真的要將一切都放下,順其自然。」「好,我會快去快回,做個慈濟人。」「這分心不能忘失,我永遠等著你,要保重,要把心顧好。」上人叮嚀再三。
李鶴振師兄看到上人,依然含笑地與師姊恭迎著。上人得知師兄近日腸不通,無法進食,體力稍差,安慰道:「沒關係,隨緣消業障,再來就是健康、歡喜的人生。」
一樓大廳已集合許多病患,乃因志工們要與大家聯歡,表示過年祝福的心意;曾院長及二位副院長,也即席唱歌助興。
上人逐一發給紅包後,與大家表示,「又是過年了,看到人人歡喜,我就安心了。人生身體病痛難免,希望大家要快樂,如此就會很快恢復健康。方才大家念著『阿彌陀佛』,這是好話,意思是『健康、長壽、快樂』,所以
念佛就是祝福自己健康,過個平安快樂年。」
隨後,上人又入加護病房,一床床關心大家的病情,並發紅包。此時,一些原本隨師而來者,已走得頗累、腳酸,紛紛隨處休息去了,唯上人仍慈祥地走訪病人。
燙傷中心只有一位病患,因為空間必須無菌,所以隨師者都在門口等,上人則由護理人員陪同進入,與這位頭包紗布的患者略為交談。再行至血液透析室,約十多人在洗腎,上人也送患者及同仁們紅包。兩小時中探訪不少病人,明日還要繼續探問五樓到八樓的病患,及留守的同仁。
溫馨除夕夜
回到精舍,又見大群人潮,都是回到慈濟大家庭過年的基金會同仁、師兄姊及慈青等。今夜圍爐吃火鍋,席開五十五桌,齋堂外也搭著棚架,露天享用年夜飯,又逢雨聲淅瀝,頗有情味。
待大家將吃飽時,上人也一桌桌發紅包與眾人。年輕人較熱情,並且勇於表達,許多慈青及小菩薩,領取上人的祝福時,會大聲地告訴上人:「祝上人新年快樂!我們好愛您喔!」
晚會活動,由謝佳勳及陳淑麗師姊聯合主持。除了歌曲的帶動唱外,最特殊的是,來自天主教聖瑪爾大修女院的四位修女,為感謝慈濟協助義賣募捐以籌建養老中心,也來一同歡度新年,並獻唱「信賴耶穌心中就有平安」--
「春風吹起十里百花香,春天的活力多奔放,神的兒女臉上露出歡笑,喜氣樂洋洋……生命好似一滴朝露,轉眼就不知去向,何必為生命憂傷!心中有主亮光,重新得著力量……」
除夕夜,團圓夜,平安夜。不分老少、身分、宗教,大家融洽和樂相聚,歡欣過年。晚會結束,遠方鞭炮聲,此起彼落響起,舊曆年的最後一夜,就要過去了……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二月七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二月七日農曆八十六年正月初一
「時逢丁丑年新春,又是農曆新年的開始。祝福大家事事如意,新年快樂,福慧雙修!」大年初一早晨七點,眾慈濟人齊聚中庭,聽聆上人新春開示。
「大家過年時回來相互祝福,這就是大家庭,但最重要的是相互勉勵。在快樂的氣氛中,希望能珍惜慈濟三十年來走過的路,不論自己在何時進來,都要珍惜這三十年歷史,並好好深思,如何為未來三十年鋪路?」
瞋毒如蛇毒
洪敏昌、曾漢榮等多位師兄姊,發表自我期許。
洪師兄提到暢銷書《腦內革命》的重點:「心存善念時,頭腦會產生好的賀爾蒙,若是惡念,就會產生不好的賀爾蒙。不好的賀爾蒙毒性很高,甚至比毒蛇的毒更高,以至改變身體狀況;而好的賀爾蒙則能排除癌細胞。」
曾師兄也介紹關於「情緒商數」的書籍,他說:「所謂IQ是智力商數,而EQ是情緒商數,慈濟人的EQ都很高,如今要追隨上人走第二個三十年,期望人人有很高的EQ,才能有更輝煌的第二個三十年。」
上人隨後開示時,針對各人心得表示:「《腦內革命》這本書所說的是,人若情緒不好,發起脾氣,體內就會產生毒素。其實,科學愈發達,愈能證明佛陀所說的話確為真理。佛陀說:『人人心中有五種毒素--貪瞋癡慢疑,其中尤以瞋毒為最,瞋毒就像毒蛇一樣。』二千六百多年前,佛陀能在毫無科學可言的社會背景裏,說出如此微
細的大道理,可見佛教是一種大智慧的宗教。」
「其實EQ與IQ都只是學術上的名詞,真正最徹底、最能包含一切的就是『智慧』。智慧是人的本性,亦即清淨無污染的佛性,這分智慧人人皆有,佛的智慧不比我們多,我們也不比佛的智慧少。但為何我們是『眾生』?只因我們在很清淨的本性中,生起一念無明。」
「有句話說:『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意思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外面的塵境接觸,內心就產生不同的感受,而有煩惱。比如我的眼睛看到你們,你們也看到我,彼此都感到很歡喜。若是相互怨恨的人相聚一起,就起不了歡喜心。」
「眼睛所看的是色;鼻子所聞的是香、臭;舌所嘗的是熱、冷或酸甜苦辣;耳朵所聽是好話則歡喜,聽到人我是非就煩惱或沮喪;身體覺得冷、熱,乃至是否舒適;以及心靈的感受--這六種感受、分別,都是六根緣著塵境而起的境界。至於如老人癡呆者,他們已不知道外面的境界,也不會去分別,或者有分別的能力但無法表達。其實他們也同樣具有本性,但已失去境界表達的能力。」
「人的壽命實在很短,所以要及時去做。我們應該以歡喜心面對所感受的境界,時時善解;能培養善解的心,就不容易被境界誘導而好發脾氣,致使內心產生五種毒素;這就是修養、修行。」
三不求、三心願
「修行沒有別的,只要能善用『大愛』、『互愛』,則一切修行法門就包含在其中了。希望大家付出大愛,投入人群為人服務,人與人間善解、包容,這就是將一切事簡單化。我們不必花很多心思去想如何修行,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實實地於每個時刻,將心中大愛展露,付出給人群,如此『做,就對了。』修行,就是這麼簡單。」
「希望大家更積極地將愛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亦即從自己家人做起。所謂『燈塔之下最黑暗』,很多人容易對別人付出愛心及善解,但是要善解、愛自己的家人,往往比較困難。希望各位內心的一盞燈,不只照亮別人,還要照亮自己的家人,這樣的心靈一定很健康,家庭一定很幸福。期待大家從心理健康起步,走入幸福之門。」
「佛陀說:『眾生共業。』要天下無災難,唯有淨化天下人心,人心淨化自然能善業共聚,天下無災難,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願意擔當的責任。」
「我以最虔誠的心祝福各位,也希望各位的願要堅固。新年總是有新願望,我每年的願望都一樣,希望大家除了追求自己的願望之外,也與我有共同的『三不求、三心願』:不求身體健康、不求事事如意、不求減輕責任;以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為目標。所以應追求智慧,以敏睿的精神、毅力、勇氣來挑起責任;這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為共同的理想、願望全力以赴!」
樂天豁達的病人
近九點,上人再度赴慈院探訪病人及值班同仁,並發給大家紅包。
病患們病情不一:有老人不慎跌倒;有公司開會時,忽然高血壓發作而昏迷的;有醉酒後,從火車上掉下來的;有吃草藥偏方,引起全身發腫的……許多家屬心痛親人遭遇,向上人陳述時,都紅著眼眶。
雖然生病是頗無奈的事,但也有非常開朗樂觀的病人。有位本省籍阿嬤,看到上人好高興,一直說:「看到你,真好!真好!從來不曾看到你的『本身』!」上人也逗著老人家說:「好啊!今天就給你看『本身』。來,給你紅包。」「怎麼這麼『功夫』!『真好康』!祝福你有好因緣。」
也有位母親照料二十多歲的兒子,當她見到上人從門口走來,即興奮地說:「上次住這裏一個多月,不巧都沒看到你。今天看到了,好高興!這可說是大事呢!比開刀還大!」這大男孩是右腳骨頭有毛病,上人教他發好願,
想想身體康復時,要做什麼?「認真讀書。」男孩說。上人鼓勵他:「對!好好讀書,將來投入社會幫助別人,這才是好願!」
「在電視上看到你,原以為是看到蔣公;待看個清楚,才知道是你。」老阿公對上人說。上人不免謙虛一番,老阿公倒是「浩氣凜然」地說道:「天下人做天下事!」
另有位伯伯看到上人,掙扎著一定要起身。使盡力氣,以一個「仰臥起坐」的姿勢,成功地坐起來。上人讚美他:「你不必人來扶你,就能起來,真好!」伯伯卻道:「是見到你來才這樣。」「我不來時,也要這樣啊!」
而當上人問知一位老阿嬤已七十多歲時,也祝福她健康長壽。老阿嬤待上人走開幾步路後,卻悄悄笑道:「健康就好,不必再增加更多歲數囉!」
老人家們的樂天、豁達,感染了隨師的眾人,大家都好歡喜。
回精舍,用午膳時,仍是熱呼呼的火鍋,齋堂裏外,到處是人。飯畢,稍事休息後,又見一波波來拜年的人潮。若有尚未領取紅包者,上人一律發給;若是小孩子,還送糖果吃。大人、小孩,圍繞著上人,或坐地板,或坐椅子,與上人閒話家常及慈濟事。
待夜幕深深低垂,歡聲笑語才漸漸地歸於沈寂。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二月八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二月八日農曆八十六年正月初二
氣候轉冷,雨水又來。慈濟大家庭的家人們,在微寒雨天中,從四方而至向上人拜年。
簡單,最討人喜歡
「每當看到孩子,都好歡喜。小小菩薩聰慧乖巧,可能真是乘願再來的慈濟人。」王令一師兄闔家來拜年,上人見其才四、五歲的幼子天真可愛,禁不住說起一個嘉義小菩薩的故事--
不久前,有當地慈濟列車來,小菩薩由阿嬤抱著,坐在人群中,聽上人開示。上人講著講著,就看見小菩薩站在阿嬤坐著的腿上,浮出身子,向上人恭敬合十,數分鐘不變姿勢。上人與他打招呼,他鞠躬問訊後,才坐下來。
開示後,上人告訴眾人方才小菩薩動人的那一幕,突然間,小菩薩又站了出來,還是合十問訊。上人說:「就是他!」眾人紛紛望向小菩薩,小菩薩又問訊。
「當時,我請阿嬤將他抱來,問他是否是慈濟人?他就又合十問訊。如此小小年紀,奶嘴都還含在口中,這真是很不可思議!」
上人於言談時,王師兄的小孩不時跑來上人面前,找尋桌上糖果盒中的果凍。他拿了些許,除了自己吃,也到處分送人。師姊笑說,今日因是在上人面前,所以不阻止他的行為,否則平日在家中,果凍是「管制品」,不能多吃。這小孩也聰明,會雙手擁抱上人,且親親上人臉頰,拍拍上人的背,以表示拿果凍的謝意。
在座的黃思賢師兄有感而發說,小孩就是這麼簡單,想要就拿了。上人則示:簡單,最討人喜歡。所以,凡事簡單化最好,不要複雜化,否則就麻煩了。就如說者無心,若聽者有意,事情就會變得很複雜。
「大家逗陣作伙行」
王建勛師兄陪同作曲家江俊彥先生夫婦前來,向上人演唱由他作曲、江先生編曲之新作「大家逗陣作伙行」。歌詞是由李阿利師姊的兒子林命權所寫,小小年紀才十來歲,竟能以臺語作歌,委實不易。
王師兄唱道:「我牽你的手,你牽我的手,大家逗陣作伙行。付出心內的善良和愛,善良的根,慈濟愛的花蕊,一直生湠,一直生湠。你我歡喜逗陣作伙行,行入愛的慈濟世界。」
歌詞簡單易曉,上人直歎賞說,臺語「生湠」已少人說及,而這小孩也會,真是難得。原來此二字是較古雅的漢語,意義是「綿延不斷」。
去年正月,年輕清秀的秀政被貨車輾過下半身,送來慈院時大量出血,經急救輸入一萬多CC的血,並經十七次開刀,終於保住生命,日漸康復。住院期間,受到醫護人員及志工們誠摯的關心,上人也常前往打氣,秀政一家非常感念上人,遂前來致意。
秀政拄著拐杖,慢行到上人面前,淺笑盈盈,祝賀道:「師公,新年快樂!」母親也再三感恩,秀政能有今日,是上人再造的春天。上人表示,這是全院發揮良好的團隊精神,才能成功。臨行時,上人慈祥地鼓勵秀政:「就當是做了場惡夢。而今是春天了!春天了!」
人潮如水,上人幾乎整天坐在椅上,與來人晤面交談。當高雄林永祥師兄帶領一些委員來時,已是晚上八點三十分。林師兄報告,今帶三輛遊覽車來,明天大家將來拜年。
「坐車很累,早點休息。」上人慈示。一行將出門,上人又問:「整路上都下雨?」天雨路滑,車子在山中盤旋,令上人掛心。林師兄答:「是的,一路下雨。」可幸大家平安,上人點點頭,目送大家離開,才回返室內。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二月九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二月九日農曆八十六年正月初三
「李爺爺」與「土地公」
「李爺爺」李宗吉師兄,帶領全家大小,包括夫人、李憶慧師姊、陳寬博師兄、李鼎銘師兄等,及一大群孫子,來向上人拜年。李爺爺依往例,長跪敬呈上人環球貨櫃股份收入,作為護持志業基金;而孫子們也獻給上人過年所得的壓歲紅包。
當大夥兒熱鬧閒談時,適巧玉里「土地公」王成枝師兄來到。王師兄參與慈濟幾十年,是資深委員,因收功德費緣故,走遍玉里大街小巷,鎮上那處路燈有故障,他都知曉,所以得此親切外號。
八十二歲的「土地公」,坐在七十二歲的李爺爺身旁,兩位高齡長者具是慈濟大護法,皆和藹可親,令人如沐春風。眾人問他們年紀時,「土地公」還對李爺爺說:「你少年啦,有福相。」
上人提及王成枝師兄早年冒著颱風,渡水翻山,到山頂訪查個案,因為路途艱難,走得鞋子都破了。待到個案家,卻見人死了,於是下山找家棺材店,硬是將棺材運上山,並準備水果等物,料理好一切後事,此事後被傳為「土地公兼做孝男」美談。李爺爺聽聞此事,也道:「你做好事,所以身體才如此好!」
李憶慧師姊也提到,有天下雨,她穿著委員旗袍,出外攔計程車,卻久候不至。正苦惱時,只見遠遠有輛計程車來到面前,一位歐巴桑拎著大包小包,好不容易下車,並很禮貌地請師姊上車。待師姊上車後,聽司機說,這婦人本還有些路程,但告訴他,前方有菩薩要搭車,要讓給她坐。師姊聞言,感動得淚流不止,感受慈濟深恩,遂心
裏發願,一定要更努力做慈濟!
王師兄稱讚李師姊:「人若有做好事,就有福報。」並致勉道:「做委員要很有耐心,以前曾為收十元會費,跑了十一趟會員家才收成。」李師姊也回敬王師兄道:「這真的是在修行。」王師兄再強調:「若無耐心,就會退道心。」上人也表示:「確實是不簡單!」
郭孟雍師兄、李臣英及李佳穎師姊等人,陸續來到。郭師兄報告目前致力將靜思語結合音樂教學;並希望藉著舉行各項音樂文化活動,鼓勵民眾為社區付出。
上人因此提及,慈濟社區志工理念,最重要的是以「守望相助,敦親睦鄰」為目標。慈濟的文化,是教人實際去做付出的工作,做了之後的成果,就是文化。如何帶動人去做,使人與人互助的精神能真正紮根,是努力的方向;而非辦些抽象的文化活動,在一陣熱鬧過後就沒了。
上人表示,事情涉及到「需要人去做」時,往往不簡單。做理論上的評估、分析,這還容易,但真正要人「心動進而行動」,就難了。
「我們必須以尊重的心,使民眾認為助人是『我應該做的』,是要『隨其發揮』,有其自覺性;而非被動式地『任我們指揮』。慈濟人互動情形很好,但如何進一步帶動大家互動,而且是充滿歡喜心,這就有待我們努力了。總之,必須使社區人人在活動時,都有參與感,使大家都知道此事,並且大家一起構思,然後一起做,如此才能達到『社區志工』的理想。」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一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一日農曆八十六年正月初五
在假期中,常有各種慈濟營隊活動進行,如靜思營、教師營、慈青營及兒童營等;活動課程或有殊異,然而目的都在導人接受慈濟精神薰陶,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工作人員除由委員、慈誠隊或慈青擔當外,精舍出家師父亦出任輔導員,負責溝通、關懷、輔導等工作。鑑於出家眾實乃任重道遠,上人特召集營隊輔導師父們,開示帶領活動應有的觀念與行為。
生活的文化
「關於慈濟四大志業團體活動愈來愈密集,很多團隊、營隊都需要出家眾來協同帶領;慈濟是佛教團體,若無宗教家參與,則無法引導佛教精神。委員及慈誠隊放下一切,投入慈濟,令人發自內心無限感恩,在家護法如此用心付出,何況我們出家眾是佛教中心。宗教家就是宗教的軸心,軸心不轉,法輪就無法轉動,所以大家要好好擔起這分『法輪常轉』的使命。」
有心承擔責任,就要「莫輕己能」及「以身作則」。上人說,世間法沒有學不來的,只要自己能低聲下氣去學習、推動,就是一分功能、智慧,所以不要輕視自己。再者,帶動任何團體,總是要以身作則,讓人認識何為宗教?宗教精神是什麼?此必須自己謹言慎行,才能帶動、影響他人具正知正見,實踐合規矩的生活。
「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都有形相,我們必須謹慎開口動舌、語默動靜,哪怕是一腳步、一手勢,都要很用心,要顧好出家人的『生態』--生活型態和形象。」
上人表示,營隊生活的主旨在教人如何生活,待人接物要注重禮節。如穿衣要整齊清潔;頭髮要梳理好,以顯示伶俐而不懶散的氣質;吃飯要有吃相;乃至掃地、洗晾衣服,也要知道正確方法,這些日常生活瑣事是生活的功夫,也是生活的文化。而帶活動,就是要落實這分生活文化。
「社會流失生活規矩之文化,尚無話可講;但在修行人的團體,若流失此生活文化,則很不可思議。我們是文化的使者,應該要守好這分生活文化,不要令其流失。所謂『以身作則』,並非在人多的地方,一副道貌岸然的模
樣,而是要先學好生活儀規,再將自己平時的生活儀規落實在營區,使人知道出家與在家的不同處,就在生活規矩。我們雖不勉強別人,但自己一定要做到,這就是身教。」
勉海外臺商自愛愛人
大陸臺商「康師傅」速食企業董事長魏先生夫婦,向來護持慈濟,對慈濟大陸賑災工作出錢出力。因有心在當地推動慈濟,故來拜會上人,以更深入了解慈濟。
上人提到,臺商出門在外,要站好自己的崗位,扮好自己的角色,這就是自愛;更重要的是,要去愛人,如此自然能得人疼愛與敬重。
以澳洲慈濟人為例,前陣子當地選舉期間,有議員以「排亞」為政治訴求,主張排拒、驅逐亞洲人士,引起不小風波。慈濟人在當地從事慈善工作已七年,經常在醫院及老人院服務,或贈送醫療設備。當此事件發生,這些機構便挺身而出,舉事實說明:「我們需要這些臺灣人,他們幫助我們很多事。」報紙及電視也大幅報導。之後;此風波漸而止息。「這就是慈濟人無所求付出,才能與當地人建立真摰的感情。所以,救別人,其實是救自己。」
上人再強調,身為臺商,不想被人輕視,生活就要檢點,藉大環境彼此鞭策,砥礪品德。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二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二日農曆八十六年正月初六
大陸河北賑災團,歷經三次發放,帶給二十萬災民麵粉、棉衣及棉被,此救災案終告結束。團員們與上人分享心得,大家皆認為藉救災而磨鍊了信心、毅力、勇氣,並且增長智慧。
冰天雪地上的歷史腳印
上人開示時,提及今年春節,慈院急診處不似往常忙碌,雖有少數較嚴重的患者,經醫護後也已穩定下來。「去年間,我們即不斷祈禱天下無災,如今過年時,社會大都平安無事,這是令人安慰的;也更讓我們對虔誠祈禱的力量產生信心。」
「去年底,你們奔波在天寒地凍的河北地區,因為有你們的付出,我們才能安心--如今,即使氣候再嚴寒,也不必煩惱,因為災民們已有糧食、棉衣被過冬,生命無虞。這分無量功德,是你們做出來的,是踏在冰天雪地上的歷史腳印!」
在姚師兄、彭先生及湯以白、李憶慧師姊等人陪同下,上人又至心蓮病房,探訪多位病人。隨後轉往慈濟醫學院,為負責「快樂健康營」的同學們加油打氣。
途中行經靜思堂廣場,遇石雕藝術家魏永賢先生,正與數人在修飾扶手上的蓮花石雕。此石雕上刻蓮花、野雁、水鴨、青蛙、蜻蜓、錦鯉、小鳥及蝴蝶等,各安其所,和諧有序,境界悠然。
及至醫學院,復又參觀書法、茶道及花道教室。擅長室內設計的姚師兄,對於此處諸多巧妙之處,亦歎賞不已。而大家一致的看法,都認為:「學生們實在有福!」
營隊小朋友們已報到就序,上人教大家,來此務要聽話、學好,要多用心!
細雨中,回精舍,寒意更深,又有寒流來襲了。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四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四日農曆八十六年正月初八
這幾天,氣溫偏低,但因偶見陽光,遂令衣服加減不定。
盡孝才能盡善
上人在志工早會說:「世間風調雨順,就是福,讓我
們用虔誠心來祈禱。眾人出自共同至誠的心態來祈禱,才能所願成就。至誠之心,發自於善念,而善是由孝和愛開始。若遠離孝道而說愛,此愛必然已經偏差,所以,一定要盡孝才能盡善。」
「曾有人比喻母親的心如針包,孩子就是那枝針。針縫衣後無處放,就插進針包裏;用時再抽出,不用時又插進去。針包雖是千瘡萬孔,但依然自在、包容;至於這支針,可知其歸宿就在針包上?」
「為人當知,善和誠也是歸宿在孝。所謂『百善孝為先』,即在說明『孝』的重要,是所有善行的基礎。佛陀曾對路邊枯骨頂禮膜拜,弟子問其緣由,佛告阿難:『我過去生中,累生累世父母的骨頭累積起來,就像這堆白骨一樣多。由於此因緣,我當恭敬禮拜。』」
「可見佛陀不只生生世世以孝作為他人的模範,乃至成佛了,還是追思過去生的父母,對累積如山的骨頭恭敬膜拜,弟子們因此對佛陀更是尊重。佛陀以孝為出發點,真正是模範師表。」
「同樣的,父母還在世時要及時盡孝。孝與善都要及時,不要錯過因緣,能及時行善和盡孝,就是最誠懇的人。社會上就是需要大多數人有孝而愛而誠,有此至誠心,才能祈禱求得天下無災難。」
「為了求得天下無災難,我們還要再努力,希望每個人都能以身作則,注意身口意三業,以做好家庭的模範、鄰居的模範,進而做社區的模範,乃至社會的模範。只要我們顧好身口意三業,為善不落人後,並且行孝及時,就能一人影響十人,十人影響百人;社會聚集善的福業,自然天下無災難、無兵厄、無哀嚎之聲。這必得要人人付出、投入於這分淨化人心的工作。」
孝順要及時
「快樂健康營」百多位小菩薩,入精舍聽聆上人開示。上人提及慈院個案--
一位十五歲男孩,心臟瓣膜破裂,病情嚴重。由於家貧,母親為人做工,在一場意外中,手臂被機器壓斷。不幸的是,父親在幾個月前因車禍成了植物人。這孩子非常懂事,雖然自己情況不好,但很體貼媽媽一人要照顧兩人,還要負擔家計,所以不敢吵媽媽,常常強顏歡笑。媽媽辛苦已極,既要為先生做復健,又要料理家事,還要抽空到醫院看孩子,但見到孩子的笑容,就安心多了。
「看看你們多幸福啊!父母親身體健康,而且深愛你們、關心你們,又教你們來花蓮參加營隊,就是希望你們多學習做人的道理,懂得知足、感恩、包容、善解。大家若學習到了,就要表現出來,要有愛心,孝順父母,時時做善事,對人常存感恩心。」
雖已大年初八,上人仍送每位小菩薩福慧紅包,「這是給你們做紀念,要記得今年年初,你們曾來這裏,學習如何做個小菩薩!」
▲衲履足跡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五日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五日農曆八十六年正月初九
時逢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天公」在民間信仰中,是指天界眾神之首--玉皇大帝,掌管人類的出生、成長及賞罰等大權。「天公生」是臺灣地區最隆重的歲時祭祀之一,所以前一夜人們大都通宵不眠,一過午夜,開始拜天公,各地爆竹聲不斷。
「拜天公」的意義
上人在志工早會中提及小時「拜天公」的經驗,大人們會在數天前準備好祭祀用物,還特別交代拜天公用的物品,小孩子不可隨便亂摸、不可跨越、不可先吃等,定了很多規矩,都是為了拜天公。所以,在小小心靈中,對「天公」抱著非常敬畏、尊重的心態,認為天公很偉
大!待進入佛門,於最初誦經時,從經文中發現天公須向佛陀頂禮;再繼續研究,才知道原來天公在佛教中稱為「釋提桓因」,而「三界公」就是「梵天王」。天公與三界公都皈依佛陀,因為佛的智慧超越三界,宇宙萬物的真理都在佛陀的智慧中,所以佛陀是最超越的人。
「我們對天公、三界公是不需『畏懼』的。不論拜天公或其他神祇,意義在表達尊重,教人不忘民俗禮儀;如果民俗禮儀存在,就表示道德還在。所以,並不反對拜天公,但是不要殺生祭祀,只要以素果、清茶敬拜即可。」
「以前的人怕得罪天公,所以對天公很恭敬。而佛陀心量大,普天之下沒有不愛、不原諒的人,所以我們不須畏懼佛,而應該禮佛、敬佛。佛教說:『成佛在人間,離開人間,無佛可成。』佛也是由父母所生,他用心體會真理、拓展智慧、理解人生的道理,然後再以智慧、真理來教導我們。他覺悟及超越的智慧,值得尊敬,所以才稱為『佛』;過去、現在、未來佛,都是由人成佛,而非往生後,以金身雕塑,供人在寺中膜拜者,才是佛。」
「父親就像天,母親就像地,天地父母很偉大!孝敬父母比拜天公及敬佛的功德還大,因為我們是父母所生,父母即是堂上的活佛。有愛、有孝、有善的人生,就是最幸福的人。」
慈濟醫院的「軟體」
每三年,衛生署都會對各醫院進行評鑑。十三日,即有來自各醫學中心的三十多位評鑑委員們抵達慈院。慈院簡報由林俊龍副院長負責,在三十分鐘內,透過照片、文字,向評委們報告慈院十年成果。
今林副院長向上人表示,評委們皆是醫學專家,當介紹院內新型醫療儀器如斷層掃描、核子共振及直線加速器,乃至說到手術接合斷手,以及為駝背一百六十度者矯正身軀時,大家都不認為有何特殊;直到講起「心蓮病房」,眾人才顯露驚異的眼神。前往參觀後,看到院方為癌症末期病人用心設計病房,醫護人員及志工對病人提供身心靈的照顧,並且還到社區做居家關懷,大家全都鼓掌,給予肯定與讚歎!
林副院長即向評委們表示,慈濟計畫在醫療資源匱乏區成立醫療網,是希望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方式能在全省提倡與落實,為病人及家屬提供人性關懷的服務。
上人開示:「醫療志業的硬體就是設備,要添加設備並非困難;而慈院所擁有的軟體,就是『大愛』。我常教大家:『視普天下老者為父母,年齡相彷者為兄弟姊妹,年少者是子女。』看看醫護人員稱呼年紀大的病人為『阿嬤、阿公』,中年的為『爸爸、媽媽』,叫喚得如此親切,對老少倫理安排得很有次序。可見醫師及護士已將視病如親的精神,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來照顧病人,這就是慈濟的軟體--一種道德倫理的大愛文化。」
近午時,臺北何瑞真師姊帶著照顧戶及會員一百五十多人來訪,希望藉此尋根之旅,使難得出門的照顧戶們,與慈濟締結深緣。此番隨同而來者,另有住在廣慈博愛院的凌竟成老先生。
真正的菩薩
凌老先生為退伍榮民,今年八十九歲,八十一年間,甫結識慈濟,即捐款十一萬二千元,之後每年固定捐一萬二千元贊助濟貧志業。二年前,首次在臺北分會見到上人,當下喜捨四千美元及數萬臺幣;老實、誠懇、有智慧的模樣,留予上人深深的印象及感動。
老先生平日生活節儉,每天清晨二點起身煮開水,再為同院老人灌熱水壺,並幫忙清水溝、拖地板及倒痰盂等,以此收取小費,加上生活零用金,一併捐給慈濟。老先生以助人為樂,希望能圓滿榮董,也簽下遺體捐贈同意書。
老先生一身藍衣帽,拄著柺杖,在師姊攙扶下,一步步慢慢走來,在上人旁側坐下。「這些還要再給你。」老先生拿出六疊紮好的紙鈔給上人,共六萬元。
「謝謝啊!」
「是我要向你說謝謝,讓我有機會救人。」
「我還要蓋醫院。」
「隨便你用啦!我真是要謝謝你。你給我『六波羅蜜』、『三無漏學』,使我身體健康。」
「你心理更健康啊!你很有智慧!」
「對啊!我現在身體健康,心理也健康,每天都很歡喜。」
老先生是二度來精舍過年,打算小住幾日。去年年初首次來時,即表明要捐贈遺體。老先生認為:「我現在是慈濟人,要捐遺體給慈濟,以後省得麻煩,這樣就沒有掛慮了。一個人沒有掛慮,身體就會好。」開朗的笑聲,清心寡欲的形貌,使人印象深刻。
上人與照顧戶及會員們開示時,以凌老先生為例說,心好,人就健康。「愛心並非一定要在某種環境下才能做,也非要用錢才能做好事。所謂『遠親不如近鄰』,若左鄰右舍能相互關懷,則彼此就是對方的菩薩了。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見人有需要,就出力幫助,當一個活菩薩。」
把握因緣,打好基礎
有位同仁來見上人,談及自己理想,表示凡事只要是為了慈濟,這一生皆無怨無悔;如今就整體工作事務而言,正值打基礎的階段,志願珍惜現在,擔起當下的責任。上人表示:「我們應常抱持『無常觀』及『因緣觀』,生命無常,今天能有實際的工作做,就要好好把握。」
「這並非眼光短淺,而是學了,就是要用,而且要用在當下。就如蓋一幢房子,既然此時正值挖地基、和水泥、疊磚塊之際,我們就要認真地打好基礎;待房子輪廓成形了,就會有懂得裝潢的人來做這方面的工作。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將基礎打穩固,而不是將基礎荒廢,去學做裝潢。做慈濟不在為個人名利得失,期待能體認自己因緣、責任,在工作崗位中,做中學,學中做。」
「如今,我不得不跨大步來做了!因為,我的人生歲月已過一甲子;我得把握因緣,人生苦短,何況要成大事、弘大志,都需要因緣。有因無緣,事不成;錯失因緣,殊為可惜。慈濟志業任重道遠,現在正是因緣殊勝,需要人才之時;而我自己也得把握此因緣時機,以淨化人心為目標,逐一將志業基礎鞏固起來。雖然過程會很辛苦,但必定要下決心貫徹到底!」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六日
- May 19 Tue 2009 01:11
1997年03月 364期-B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