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了生脫死
◎ 證嚴上人
一般人執著於名相,以為「超脫六道輪迴」才是了生脫死。
其實,生時安然,了無牽掛;死時無懼,解脫自在--即是了生脫死!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與其憂慮死後的情形,不如用心思考如何才能活得有價值--放下煩惱執著,保持心念明朗,該做的事勇於承擔,才能心安理得、了無牽掛。若心常在煩惱中,受無明牽制而做不該做的事,則徒然拜佛、念佛或打坐,如何能「了生」?
至於「脫死」,就是面對死亡而不畏懼。人隨業力牽引來到世間,世緣盡了,自然就會死亡。若能順其自然,該走就走,這種灑脫、自在,豈非清淨的解脫?
佛菩薩慈悲為懷,生生世世倒駕慈航,迴入娑婆救度眾生。所謂「人人觀世音,個個彌陀佛」,我們亦應自許為人間菩薩,懷抱大愛、純真、無私的心,坦然接受人生,歡喜為眾生付出;如此就能生時輕安,死時無憾。
學佛,其實就是學做人。在生活中,能人圓、事圓,自然理就圓。人事圓融,了無牽掛;隨順因緣,死時無懼,這就是真正的了生脫死。
▲社論
走出化城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述說佛為方便度眾生,造一莊嚴華麗的城堡,接引驚懼疲累的旅人入內,眾人入城後皆大歡喜,頗覺安穩,且認為自己已得度,從此免受道途險惡之苦。做為導師的佛陀知道大家已休息夠了,便滅了這座城堡,告訴眾人說:
「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佛陀以「化城」為眾人暫時歇息處所,一時的安樂是虛幻的,勸勉他們「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應當勤精進,如要體驗獲得佛陀的智慧,路途還很遙遠。這段譬喻在今日看來,不論於慈濟或於台灣社會,都令人覺得意味深長。
己邁入第二個三十年的慈濟,剛過完一歲生日,正全力推動落實社區志工的理念,期望能營造出鄰里和睦、互相關懷幫助的大社區社會,回歸鄉土的溫馨人情。這個回歸的行動,對慈濟人而言,也代表走出慈善福利團體的有限範圍,融入整體社會的器識與承擔。
慈濟委員、慈誠隊員和環保志工,原就分散在社會不同角落,從事與樂拔苦、清淨家園的工作,但在組織網絡上則未能充分和地理區域結合,總不免有「團體力雖大,於社區服務有所不逮」的缺憾。因此,上人在白曉燕遭綁架撕票後,深感社會人心惶惶不安,而在志工早會開示時嘆道:「好像落實社區有點慢,假如能提早幾年推動,把這分大愛早點落實在人心,社會一定能更穩定、更普遍地淨化。」
如今,慈濟委員依社區重新編組,離開以往熟悉的工作夥伴,放下情感和職位分工型態的執著,正是修行上走出化城,重新出發,接受更大考驗之契機,也是我們不自滿於過往所耕耘出的一方福田,不自喜於「佛法難聞今已聞」,也不自限於會員與善款數字之迷思,而更謙虛地投入基層社區文化建設,以真誠無私、慈悲與智慧兼具的襟懷,帶動人心回歸清淨和美。
植根於台灣本土的慈濟,在此時此刻更能感受台灣社會人心的驚怖與動盪。過去數十年,生活在這島嶼上的許多人汲汲於營求經濟奇蹟,今日才發現擁有再多的財富,都可能是假相的幸福,反使人性更貪婪墮落。
生活在一個免於恐懼、有禮有情的社會,才是我們應該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標,也正是台灣人走出金錢化城,尋求精神蛻變與提升的鄉土召喚。
▲無盡藏
永住娑婆度眾生
◎證嚴上人
【卅一周年慶開示】.《上篇》
選擇慈濟這條路,只要真能體會
慈濟精神所在,絕對不會後悔……
各位雲來集菩薩,阿彌陀佛!
這幾天在精舍、靜思堂,到處都可以看到從地球各角落回來團聚的慈濟人,真的是菩薩雲來集啊!
這幾天,我一直在想,三十一周年慶要對大家說什麼話,但是日子一天天地過去,我的心愈來愈空白,不知要說什麼才能貼切地表達我的心境。有句話說「大恩難言謝」,我真的體會到了。
這些天,我只想到四個字--「大愛」和「感恩」。慈濟人無論在哪個地方,所付出的都是無私的大愛;而不論是從哪個角落相聚一起,也都不忘記真誠地相互感恩。
有了「大愛」與「感恩」,人生還有什麼好要求的?只要心有大愛、懂得感恩,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心中有戒 才會自愛
犯罪--是因為心中缺戒
慈濟依佛法而成立、依佛法來推動各項志業,我們都是佛陀的弟子。佛陀為了「一大事因緣」來到世間,說法四十九年,所要教導我們的,莫非兩件事--啟發良知、運用智慧,以及走入人群行菩薩道。理與事合而為一,即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
佛陀說法四十二年後,開始暢演大乘佛法的精粹,以七年的時間演說《大乘妙法蓮華經》。以我們仍然是凡夫,要來學習佛陀開示了七年的妙法,真的是太大、太深、太遼闊了,但是我們如能用心懂得其中一句妙法,就能一理通,萬理徹。
佛陀演說《法華經》前,先演說《無量義經》,這部經是《法華經》精髓所在。《無量義經》、《法華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願經》合而為一,即是完整的「法華三部經」。
《無量義經》涵義深廣、文辭優美,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經。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經中的一段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
「戒」就是防非止惡--在錯誤的事未發生時,防範而令不發生;若已經做錯了事,令及時停止、迅速改過。
佛弟子千萬不可缺少戒,沒有戒就容易斷滅慧命根。就像士兵上戰場一定要穿盔甲來防禦刀劍,我們也必須依靠「戒」來防禦世間最險惡的東西--貪慾、瞋恚、癡念,如果有了這些慾念,「無明」就會跟著來。無明就是黑暗、污染,如果我們的心被黑暗或污染附著,慧命就容易損傷。
心中有戒,才能自愛,待人處事循規蹈距。人為什麼會犯罪?就是因為迷失了自己,不懂得自愛。最近社會發生幾件慘絕人寰的案件,其中之一是白冰冰小姐的女兒被綁架虐殺。
昨天下午,慈濟委員從白小姐家打電話給我,問我是否能和白小姐說說話。我告訴白小姐:「你現在要寬心,要祝福女兒。不論發生什麼事,唯有寬心、靜下心來才能理出一個方向。」
十幾年前的某一天,我母親打電話來告訴我,二弟在軍中被人打死了。母親的聲音很沈痛,我告訴她:「二弟已經過去了,你現在要趕快從哀傷情緒中走出來。失去兒子當然會很心痛、悲苦,但是兒子打死人的那對父母,除了愧疚心之外,還要背負多大的自責與不安的悲哀!尤其在軍中打死人,要受軍法審判,這種處罰非常重,可想而知他的父母有多麼惶恐!你現在一定要把心放寬,站在對方父母的立場來設想;不但要原諒他,還要關心他。」我媽媽很有智慧,聽完後就說:「那我知道怎麼做了,我會照著你的話去做。」
媽媽真的原諒他了。後來軍方派軍車用大禮運送二弟回豐原,還致贈一筆喪葬費。媽媽為二弟舉辦簡單的告別式,火化後送到寺裡安置,所餘的錢捐給慈濟。那個孩子很慚愧地來上香跪拜,他的父母也非常感恩。
因有這種經驗,所以我告訴白小姐要寬心。她的語氣聽起來很堅強。
昨天,我從電視看到作案者的父母、太太和孩子,為他們感到非常心痛。作案者的母親流著淚呼喚兒子說:「你要讓人家的女兒平安回來,要不然我們兩老如何抬頭見人呢?」作案者的父親也聲淚俱下,一直呼喚孩子:「人家和我們無怨無仇,趕快放人家回來!」作案者的太太也說:「老公,我們也有兒子,要將心比心,趕快把人家的女兒平安放出來。」
可是這已經太晚了,當他們疾聲呼喚的時候,白曉燕已被棄屍於大水溝裡。不論是作案者的父母或太太,這麼痛苦的呼喚,都已經太遲了。
其實,不僅被害者的親人痛苦,作案者的父母妻兒,更將長久承受無法抬頭面對大眾的煎熬,以及一生羞愧的心理磨難。而現在作案者本身,那種亡命天涯的焦慮惶恐,就像身處人間地獄般的黑暗,過著難捱的日子,應是苦不堪言!
所以守「戒」有多麼重要!如果這些作案者心中有戒,就會自愛,不會做出傷人不利己的傻事,今天也不需亡命天涯、走投無路,還連累家人也百般痛苦。
及時止惡 海闊天空
後悔--是人生最大的懲罰
記得《靜思語》剛出版不久時,我收到一封信,信封上寫「感恩你救了我,靜思語救了我。」我覺得很奇怪,信封上沒有寄信人姓名和住址,到底是誰被靜思語救了呢?我拆開信封,裡面有三張信紙,寫得滿滿的。
寄信人述說,他幾天前徘徊銀行門外,想要搶銀行。正在等待時機,忽然有位婦女將機車停在他旁邊,下車進銀行領錢。他看到機車前方籃子裡有一本《靜思語》,就隨手拿起來,一翻開就看到「好人不能少你一個
、壞人不能多你一個。」他嚇了一大跳,好像被潑了一盆冷水,就趕快跑回家。
他回家靜下心後,仔細一想,如果他不及時回家,說不定此時已傷害別人或被人傷害。這種及時的醒悟是多麼寶貴,所以他在信中一再感恩。
他說他是大學畢業,在某公司上班,主管非常看重他。他的地位逐漸提升後,認識了一些朋友,朋友做生意開支票,請他背書,沒想到朋友捲款逃走,債主向他討錢,他被追得走投無路,竟然異想天開要搶銀行。
他連續好幾天研究怎麼搶銀行,都沒想到這樣做是錯的,可是看到靜思語簡單兩句話「好人不能少你一個、壞人不能多你一個」,整個人都清醒了。諸位,這就是及時止惡,還好他在做案前及時停止,所以能海闊天空、自在過日子。
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做錯事才來後悔,就是最折磨心靈的煩惱。如果有戒,就不會做錯事,心中也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智慧就能成長。有了智慧,什麼道理想不通呢?道理通了就是解脫,這種解脫能成就我們的心常處於禪寂三昧中,這就是《無量義經》中所說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
真空妙有 了無牽掛
修行--要「走前腳、放後腳」
上個月台灣慈濟委員、慈誠幹部研習會,有人問做慈濟做得這麼忙,能「了生脫死」嗎?我告訴他們,對行菩薩道的慈濟人來說,「了生脫死」就是全心付出,了無牽掛。
人生最要緊的是把握現在,不讓時間空過。我們盡力付出,尊重、感恩接受幫助的人,也尊重、感恩與我們共事的人,並且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如此還會有什麼好牽掛的呢?
「我付出這麼多,你怎麼沒說謝謝?」「我捐了那麼多錢,師父怎麼還不認識我?」這種想要獲得報酬的心態,就是煩惱啊!佛教說「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布施的量,也沒有接受布施的人。只要用心去想:什麼是我該做的?做就對了,做了之後不放在心上。要像走路一般,走前腳、放後腳,這樣才會進步。
我們的心要經常清理得乾乾淨淨的,這叫做「真空」,但是不要空得太過頭了,變成什麼都沒有;要存「妙有」,也就是「佛心」,佛心要常存心中。這是最清淨的智慧,也是最真切的大愛。只存有佛心,就可以了無牽掛,這樣的生活多麼灑脫自在!
你們現在聽得很歡喜,但做起來可不容易,所以才需要「修行」。你們要真的去試試看,隨時觀察自己心裡有沒有「數目」?有沒有「人、我」的牽掛?要真能了無牽掛,才是真解脫。
生死無懼 解脫自在
發願--迴入娑婆,淨化人間
有些人擔心:「我一直做慈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你們大家都發願要生生世世追隨師父,但是我不想往生極樂世界,我的願是要迴入娑婆,淨化世間。
一個人若不能體會人間的疾苦,怎麼發現自己的幸福?若沒有機會去關懷別人,怎麼能真正開懷?所以,最好的學佛教室就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裡,苦樂參半,有苦難的眾生,所以需要有救人的菩薩。你們既然發願要追隨師父,就不必煩惱是否能去極樂世界,只要發願:「我還要再回世間救人!」
在慈院心蓮病房裡,有很多人對生死很自在。曾經有一位李鶴振居士,面對死亡真正自在無懼!
我曾告訴他:「靈魂脫體是一件很灑脫、輕安的事,輕飄飄的,可能會在天花板,可能在人的頭上,有時會在人群中。你如果看到有人為你念
佛,那些人都與你無關,只要一句:『感恩!再見!我馬上再來。』就夠了。」
李居士在往生三天前,告訴醫師和護士,他可能兩、三天後就要走了。他聯絡一位結拜弟弟來看他,這位弟弟是開計程車的。李居士請這位弟弟留下來,因為幾天之後要坐他的計程車回去。
李居士告訴醫師和護士,這幾天都沒痛覺,眼睛一閉上就覺得飄飄然,可是有一種很孤單的感覺。
我去看他時,護士小姐把他的話告訴我。我進病房,看到他坐在床緣,坐得很端正,衣著很整齊。我問:「你怎麼坐起來?」他說:「我聽到師父的聲音,我要坐起來讓師父看,看我還是這麼有精神。」我問他覺得怎麼樣?他說:「很好啊!心很自在,師父您不用擔心」。
我和他雙手交疊在一起,我說:「你要安心啊!要記得你的願是要再回來。你不孤單,師父永遠都牽著你的手,你要記得跟隨師父一起提燈照亮人間路。」他緊握我的手,我也緊握他的手,「師父您放心。」「好,我會放心。」
隔天晚上,他對太太說:「很感恩你,這幾個月陪著我好辛苦。」太太說:「不辛苦,我很情願陪著你。你知道嗎?我們大家都很愛你,護士、醫師都很愛你,還有師父。」他拍拍太太的肩,表示他知道大家都很愛他。太太說:「你安心,好好睡覺。」他就閉上眼睛,一直睡到隔天早上七點多,太太看他睡得很沉,摸摸他的身體,覺得不太對勁,請醫生來看,才知他已安詳地走了。
果然,他的結拜弟弟協助將遺體處理好後(編按:李居士遺體依其生前願望,捐給慈濟醫學院作為大體解剖教學用),開車將他的牌位以及他的太太、兒子載回家。
你們看,這是不是「預知時至」?他有特別去修什麼法門嗎?都沒有,他只是心在慈濟,心中有佛。我相信他已經乘願再來了,也許不久的將來,會有一位媽媽抱著嬰兒來看我,嬰兒一看到我就笑。
有一天,有位資深委員帶著孫子來看我,她告訴我:「師父,我孫子好奇怪,才八個多月時,只要對他說:『師太叫你不要哭』,他就馬上不哭了。」她家有我的相片,有一次她指著我的相片告訴孫子:「你看,這是師太。」孫子立刻合掌,後來只要看到我的相片就會自動合掌。那次我去台北分會,孫子對她說:「師太,看師太」她心想,孫子怎麼知道師太來了,就帶他來分會見我。你們看,難道他不是乘願再來的小菩薩嗎?
把握剎那 恆持當下
精進--一心向前,勿停滯脫隊
你們若用心看《無量義經》,就能印證慈濟所做的每件事都符合經義。你們的心念、言行,只要符合慈濟「信實誠正」、「慈悲喜捨」的原則,就與這部經契合。你們選擇慈濟這條路,只要真能體會慈濟精神所在,絕對不會後悔。期待諸位「把握剎那、恆持當下」,切莫「發心容易,恆心難持」。
難得人身,更難得的是能走在菩薩道上,應該要一心精進,不要走上岔路或是停滯、脫隊。如果走上岔路再回來,實在很浪費時間;如果停頓下來,會追不上隊伍;如果脫隊了,就會迷失方向。好不容易找到菩薩道,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師父的責任,是帶著你們走在菩薩道上,雖然你們住在世界各地,只要心中有師父,師父永遠陪伴你們,在心靈上相互牽引,一起走向正確的目標……
(講於八十六年四月三十日)
▲無盡藏
愛與善的循環
◎證嚴上人主講/弟子靜淇恭錄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六年四月廿七日
農曆八十六年三月廿一日
有句話說「大恩難言謝」,這種生命的尊嚴、
大愛的可貴,確實無法用任何語言來表達……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再過三天,就是慈濟成立三十一周年。時間過得真快啊!慈濟初成立時的種種往事,彷如只在昨日,然而一眨眼,慈濟已走過三十一年了。
今天早上,一群花蓮資深委員,每人抱著一個竹筒撲滿進精舍,當我接過這些撲滿時,真是感觸良多啊!
三十一年前慈濟剛成立時,就是靠三十位會員每天從買菜錢中節省五毛錢存起來,做為救濟基金。她們每個月把竹筒拿給我時,竹筒是細細輕輕的,裡面裝著十五元。而今早所接到的竹筒,是麻竹做成的,每個都好大好重,得費力才抱得動。
雖然有形之物輕重有別,護持的心意卻同樣濃厚真摯,怎不使我深深感恩呢!
這位即將超過捐髓年齡上限的女士,
得知她與病患配對相符時,非常驚喜、感恩。
剛才我到國際會議廳,在全球慈濟人精神研討會上,看到另一個感恩的場面--骨髓捐贈相見歡活動。
慈濟在三年半前開始推動骨髓資料庫,目前已有近十五萬筆資料,已進行六十三例移植手術。剛才舉行的相見歡活動,就是五例移植已滿一年的捐髓者和受髓者首次見面,場面真的好感人。
受髓者帶著一束花上台,含著淚等待與捐髓者見面。當主持人即將宣布捐髓者是何人時,現場氣氛真是令人內心激動,每個人都屏息以待。當捐髓者姓名揭曉、緩步上台時,掌聲如雷響起,捐髓、受髓雙方熱淚盈眶擁抱在一起,台下許多人也流下感動的淚水,這是多麼美的畫面啊!
有句話說「大恩難言謝」,這種生命的尊嚴、大愛的可貴,確實無法用任何語言來表達。
當時,一位委員帶著今年已五十四歲的捐髓者來見我。這位女士最近才捐髓給大陸一位白血病患者,這是資料庫首次與大陸病患配對相符。
委員告訴我,這位女士一知道她配對成功時,非常歡喜和感動,沒想到即將超過捐髓年齡上限五十五歲,竟然還有機會捐髓,所以她非常驚喜,而且心中充滿感恩。
捐髓的人滿懷感恩,受髓的人更是如此,從他們滿面的淚水,可看出那分對於重獲新生的無限感恩。
有大仁必有大勇,一位捐髓的小姐呼籲大家,一旦配對成功,要勇敢克服心理障礙,告訴自己:「世上只有我可以救他!」只要抱持這種心態
,勇氣自然就生出來了。
「如果三十年前就有兒復,
今天的我就不是這樣子了。」
諸位剛才也聽到黃乃輝先生現身說法,他今年三十四歲,雖然罹患腦性麻痹,說話、走路都很吃力,不過他的心是健康、端正的,很有智慧。
上個月我行腳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白天一定可以看到他跟在我身邊,一到晚上,他搭末班飛機回台北,隔天再來。我告訴他,如果明天還要再來,晚上就不用回去啊!他說他要回去賣花,賺錢捐給慈濟。我說賣花賺的錢也不夠搭飛機,他說:「我可以賣很多錢喔!」
我問一晚上可賣多少錢,他說:「一個晚上十束花,一束一千元。」「那不是很貴嗎?」「才不會呢!我賣花給人,他們還向我說謝謝喔!」原來他都到酒店門口賣,一看到有人出來,就上前兜售,男士在小姐面前都很慷慨,所以出手很大方。
有一天很晚了,他還要趕回台北,我告訴他:「這麼晚才回去,一下飛機就直接去賣花吧,這樣才可以早點回家。」他說:「不行耶!我要先回去換衣服。」當時他穿著慈濟制服,我說穿這樣已經很好看了,為什麼還要回去換呢?他說:「如果穿慈濟制服到酒店去,會破壞慈濟的形象。我要回去換一件醒目的紅衣服,這樣才會引人注意,容易把花賣出去。」你們看,他是不是很可愛呢?為慈濟設想得這麼周到。
每場慈濟人聚會,他都自告奮勇要和大家講話,每次都不忘記說:「師父現在要建設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請大家多多幫忙。如果三十年前就有這樣的機構,今天的黃乃輝就不是這樣子了。」每次聽到這段話,我都很心疼,如果我在三十年前就已建好兒復中心……不過,現在開始建設還不算晚,因為三十年前醫學並不發達,能為腦性麻痹患者提供的幫助很微薄,而如今醫學非常進步,只要我們趕緊將兒復中心建設起來,就能為未來無數患者及時提供良好醫護服務。
黃乃輝出生後,一歲還不會站,兩歲還不會走,三歲時全身不斷抖動,幸好他有一位很堅強的阿嬤。阿嬤告訴他:「沒關係,父母沒辦法養你,阿嬤養你!」
十歲上學,老師不教他、同學排斥他,甚至老師說他的症狀會傳染,把他孤立起來,座位前後左右都沒坐人。阿嬤告訴他:「沒關係,老師不教你,阿嬤教你!」
這位阿嬤雖然不識字,可是她多麼尊重生命,多麼堅強、有智慧!黃乃輝若不是有阿嬤辛辛苦苦地養他、教他、鼓勵他,哪能有如今這麼健全的心靈呢?她的智慧與毅力,值得所有為人父母者效法。
社會是我們大家的,
社會的安寧,每個人都有責任。
我們剛才也看到慈濟護專學生帶領小朋友表演兒童劇,這些學生都很有愛心,將來都是聞聲救苦的白衣大士,為社會付出大愛。
現在的社會混亂不安,就是因為缺愛。我們如果能將大愛精神落實在每個家庭,再從家庭擴及社區,人人守望相助、敦親睦鄰,我們的社會一定非常平安祥和。
目前慈濟委員致力推動社區志工,就是希望將清流帶入每個家庭,使人人淨化己心,付出大愛。社會是我們大家的,社會的安寧,每個人都有責任。希望諸位一起來推動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把愛心落實在日常生活、落實在家庭,進而落實在社區中。
剛才黃乃輝說:「付出才能傑出,投入才能深入,關懷才能開懷。」這正是愛與善的循環。希望諸位多為社會付出一分關心,共同努力讓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的時代早日來臨!
祝福大家福慧雙修,健康平安!
- May 19 Tue 2009 01:20
1997年05月 366期-A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