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1996.05.01 培養使命感,勇於承擔責任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一日
上午,身任主管的同仁們來訪,上人述及用人之道--人才難求,且總是各有優缺點,無法十全十美。故在帶人、用人時,應以平常心來對待所有人。
「慈濟需要很多人才投入,但在團體裏,最重要的是要有人肯負責,有挑起責任的擔當。人要培養使命感,要勇於承擔責任。愈是不想承擔責任,就會更感受壓力;事實上,若是提起勇氣將責任好好地擔起來,就無所謂壓力了。如一位舉重選手,只要他一鼓作氣,將力量發揮出來,就不會覺得有壓力;若遲遲不肯舉起手來,則永遠會有壓力重壓在心上。」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上人認為待人要包容、寬諒。「所謂『成事不說,既往不究』。事已過去,再說有何用?總是要往人家的優點去看,自己才會快樂;若老看別人的缺點,就會非常煩惱。人與人之間,要能相互善解、感恩。」
上人語重心長地說:「有心做事,就要用心做,要勇於承擔,不要怕被別人傷害;心態要健康、堅強,要確實將責任扛起來!」
時節進入五月,三十周年慶的腳步就更迫近了。連日來,眾多建築工人在靜思堂典禮會場,趕工整修,全省慈誠隊也投注大量人力整理環境。午後,上人赴工地巡視,嘉勉所有參與工事者。今有北區三十多位慈誠師兄在此賣力工作,上人特交代工地副主任林敏朝先生,務須注意眾人安全。
▲隨師行記
1996.05.02 做人最重要的是--顧好心念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日
今日,靜思堂將驗收部分工程,上人掛心工程進度及品質,與隨行眾驅車前往。在林碧玉副總執行長陪同下,來到國際會議廳,建築委員姚仁祿師兄及國齊公司呂先生等人已在場,姚師兄及呂先生仔細向上人介紹燈光、音響效果。
之後,上人在慈濟部與數名志業體主管商討事務。由於周年慶即將來臨,靜思堂各項工程皆加緊進行中;其中,拆除鷹架,更是重大的工事。
今日天候有些陰暗,如果下雨,將影響工程進行,所以上人不時地探看室外天色。「真擔心鷹架拆除不及,有何方法能拆得快些呢?」上人說著。過一會兒,上人走到窗邊抬頭看天,「唉!就要下雨了吧?」與主管們談了些時,上人再言:「天色真的一直暗下來了。」
當天色更黑時,又走到窗前的上人無奈地說著:「下雨啦!下雨啦!」果然雨絲綿密,且漸漸強勢而下;時已午間,只見許多人打著花花綠綠的傘,往靜思堂餐廳用飯。既已如此,上人就不再探看天色了。
午後召開志業策動會議,隨著議題進入要事,那雨,更是愈下愈大,嘩啦嘩啦,室內都聽得到雨聲了。靜思堂在雨中看來隱約,鷹架也模糊不清。六時結束議題,經鄉間小路返回精舍,雨勢已斂,大地雖更清爽宜人,但,希望明天可別再下雨才好啊!
▲隨師行記
1996.05.03 慈濟首例建屋個案--阿拋伯的空心磚造屋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三日
慈濟三十年歷史,是人間珍貴的愛的史料。昨日「慈濟世界」電視節目,播出慈濟第一個建屋個案,是民國五十六年為照顧戶李阿拋建造的新居。上人在晨課中述及當年情景。
「我與委員一起去探訪這位『阿拋伯』,他的住處位在木瓜溪溪床上。當我們抵達時,看到他的茅草屋已傾斜頹毀,破爛不堪。阿拋伯蹲在屋角,因為眼盲,用手摸索取物。原來,他正要摸把草來起火,準備在由三粒石頭做成的小灶上煮食。」
周圍皆是草,萬一不小心,火種落下,半夜失火,老人何處求救?上人很為他擔心。未久,颱風來襲,掛心老人的安危,上人再度前往關懷。二次造訪後,功德會決定補助老人生活費,並擬建屋計畫。
上人的悲心感動當地鐵路局南華站站長張榮華先生,他捐出甘蔗園裡的十坪地,協助上人完成建屋工事。功德會便在當年十一月一日,由上人主持動土,經月餘,完成一間空心磚造房子。此屋有五坪大,共三個窗戶,屋頂覆以鐵皮。慈濟贈老人木床、烘爐及碗筷等等,讓老人在此安居。
阿拋伯平日做事勤快,也樂於助人,從七十多歲受慈濟濟助,直至八十多歲往生,這段日子,過著安然的生活。亡故後,由慈濟為其料理後事。
「阿拋伯為人知足、感恩、包容與善解,有這些好品行,相信他必定又來人間,算算年紀,該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了。人生本就是如此輪迴來去,捨此投彼。」
「能日日過著心安而平靜的生活,就是有福之人啊!當時功德會限於人力、財力不多,為他建築的房子簡陋狹小,但他毫無怨言,對慈濟人充滿感恩,真可說是心靈富有的人。」
志工朝會中,上人再次說起阿拋伯的故事,並道:「阿拋伯懷抱對慈濟的感恩而去,心中感恩的種子一定常在。看看現在許多年輕人,只聽聞慈濟之名即起歡喜心,這必定是過去生中曾與慈濟結下深緣。三十年來,在慈濟做救人之事者與曾受慈濟濟助者,真是難以計算;所以因緣匯聚,才有現今這麼多人如此護持慈濟。慈濟人雖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但都有一樣的愛心,所以人人甘願付出,且付出得非常歡喜。希望另一個三十年來臨,大家更用心地將慈濟世界開闢得更寬廣。」
十時,上人前往慈院,探訪幾位病人後,隨即在慈濟部與幾位主管及醫師們商談院務。
今日已有師兄姊在靜思堂布置周年慶會場,午後,上人前往探視。雖然大家忙碌得很歡喜,上人仍叮嚀,千萬不要做過頭,該休息時就要休息。
上人又信步往茶軒方向行去,看看此處布置情形。在許願池畔,上人丟下幾枚硬幣,許願道:「願慈濟人有福」、「願慈濟人增智慧」。返回慈院,走在慈誠大道上,正是午後二時,時晴時陰的天候,終於下起了毛毛雨,上人不禁輕輕嘆著:「哇,又下雨啦!」看看鷹架,尚有部分未拆卸,不知到底是否趕得及?
三時五十分,上人再度赴靜思堂巡視,慰問大家的辛勞,驅車返回精舍時,已是黃昏時候了。
▲隨師行記
1996.05.04 文化志業「走入人群、淨化人心」為要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四日
十點三十分,上人與隨行眾驅車直抵靜思堂。周年慶即將來到,會場的整理迫在眉睫,一分一秒都如此重要!工地現場,眾多工人正拿著各式工具忙著幹活兒。在高處的鷹架上,工人們小心地將一根根鐵管拆卸下來。從地面看上去,與龐大的建築相較,他們的身影是如此渺小,但卻群策群力、眾志成城,還予靜思堂恢宏
的外觀。
靜思堂內的展示會場,經過一天的布置,已略有規模。地皮上堆滿籮筐、藤條、翠竹、大小石頭、稻草等……形形色色的裝潢用品,各區負責人高興地為上人解說他們的構想。四合院的牆垣已搭起,師兄姐們忙著油漆、扛木頭、釘竹片,來自阿根廷的幾名師姐也幫忙裁紙。大家昨日被「硬性規定」,必須在晚上九點收工,若非如此,看他們一股強烈的拚勁,通霄工作想來是大家更大的希望呢!上人一再慰勉大家:「辛苦了!」「千萬不要過分勞累啊!」
午間,上人指示王副總執行長,慈濟文化志業的發展方向,不在迎合市場,非為生存而從事文宣,而是以走入人群、淨化人心為要。當今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原因在於不良的文化影響人心,而慈濟文化是股清流,可增進社會良善的風氣。天下文化出版社社長高希均先生,今應邀來慈院演講,上人與他匆匆會晤後,即趕到靜思堂旁樹林間的茶軒,與來自台北的七百多位會員會面。
回到慈濟部,高先生演講畢,上人與他交談片刻;提及醫學院正舉行靜思語教學成果展,上人與王副總執行長遂陪同高先生前往參觀。此時雨已停,氣候清涼,路過茶軒,上人請高先生入內小坐,並介紹早期功德會成立情形。看到五十年代生活用品,年近六十的高先生感到非常親切,也能道出器具的名稱與用途。
今日上人三度來到靜思堂展示會場,正忙著布置的師兄姐們,深深感受上人的慈愛關懷,叮嚀上人早點休息,莫為他們掛心。上人也表示,不要熬夜,能及早收工就趁早。接著,又巡視宿舍工程,工人們努力地裝修,或認真地獨自幹活,或三三兩兩討論工作執行方法……時間實在不多了,「又快又好」是大家共同的願望。
驅車返精舍,已是入晚時分了。
▲隨師行記
1996.05.05 「愛在山水間」--義賣籌募建院基金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五日
今日護專「愛在山水間--舞舞畫畫義賣園遊會」及兒童劇表演,籌募慈濟醫院大林分院建設基金。八時許,上人與隨行眾即驅車前往。
抵護專,才下車,即見到人車雜遝景象。來者如潮水,拿著雨傘彼此交錯而過,在一百四十個攤位間,尋覓個人喜好的吃食及用具。上人逐攤拜訪各家店面。
「祖傳豆鼓醬」、「古法醃製脆梅」,花蓮老委員們強調傳統之美好,以「老」字號招攬生意;她們活潑有力的叫賣聲,博得上人稱讚。一家家走過,但見許多人施展烹飪才藝,端出自製的各項食品,有麻薯、黑棗糕、花生糖、草糕、芋糕及麵包等,上人一律贊助,並且親切讚歎:「嗯!這看來很好吃!」「啊!這真的好吃!」
現場也有熱食,許多人帶來鍋鼎,或炸、或煮地完成臭豆腐、素肉圓及羹湯等美味,以「絕對新鮮」取勝。護專學生們則展開「甜蜜」的招式--「師公!您是我們永遠的媽媽!」「師公上人!我們愛您!」「師公!阿彌陀佛,請捧場!」上人欣然掏出點券,但不拿取物品,只道:「好,贊助你們!」「再替我賣出去!」「請你們吃!」
一記記鼓樂聲雄壯響起!護專鼓樂隊在人群中列隊行步,挺直的姿態、清俊的神采,令人感受年輕的生命朝氣十足!之後,護專學生表演兒童劇「小熊咪咪」,小朋友們由爸媽及爺爺奶奶帶來,三代同堂坐在一起欣賞。上人亦佇足觀賞。
今日又雨,靜思堂鷹架拆除工程只得暫時停止。返回慈院,路經靜思堂,在靜暘、雅美師姐及林副總陪同下,上人巡視靜思堂展示空間。部分展示場已完工,另有些布置方要開始,今有北區慈誠隊近六百人及環保志工約二百人,遠道而來協助工程。他們提著水桶路過,或正拿著掃把清掃,見到上人,都停止工作,歡喜問
訊作禮。上人亦含笑回禮,鼓勵大家:「靜思堂的歷史性工程,你們都參與了,可要好好記得喔!」
醫學院正舉行靜思語教學成果展,今日並有慈濟教師研習活動,上人於午後前往參觀。在小朋友們熱鬧的團康後,上人開示:「小孩是最天真無邪的,與佛心最接近!因為他們若犯錯,會坦誠認錯,勇於悔過,不會記恨或懷怨在心。這樣天真清淨的心,老師與家長們要用心照顧好,要努力給予良好的成長環境,但並非只提供物質,而是和善以待,讓孩子有溫暖的家和學習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模,要顧好自己的型態;老師則是孩子心中的偶像,老師如何教導,孩子就如何學習。希望老師們用心投入教育,先淨化自己,才能將美善的教育注入孩子清淨的心地,未來的社會才有希望。」
上人隨即又往靜思堂展示會場巡視宿舍區四周。即使掛心工地,但精舍有北區七百多位會員來訪,上人於是提早返回。四時十分,上人開示,提及今日赴護專園遊會,見到慈院醫師也加入義賣陣容;在醫學院的慈濟教師研習活動中,感受老師們用心致力靜思語教學……真是人間處處有溫情,而這些團隊的大愛付出,就是人間祥和的力量。
▲隨師行記
1996.05.06 將佛法的道理,放在生活中實踐與體會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六日
早課靜坐後,上人示,日常生活中,意根所接觸的境界都是「色」,有了色,就有感受。
「色是無常變遷,無法久住;至於感受,也是無常,不能永住。凡夫的習氣,在於將無常之物當成永久,於是起了貪念,而造成很多煩惱。」
執著外在無常的境界,當然痛苦;放棄物質的色欲,使內心清淨,如此的自在才是永恆。「人生的境界煩雜,若任何感受都放在心中,歡喜或感恩,生氣或嫉妒,常執著在心,就會煩惱不堪。所以,多用心體會人生一切的無常,煩惱很快就能斷除。」
中視「風雲人物」節目執行製作李明珠小姐及香港亞洲周刊記者王雲儀小姐來訪,二人同時請問上人諸多問題,如:「四大志業中,對何項較滿意?」上人答:「世間無所謂最滿意或最不滿意,一切要看自己的能力,以及現在的因緣。慈濟人皆是把握現在、把握因緣,在每一個角落盡量去做。」
「展望未來,師父有何期望?」
上人:「盡心盡力就是。人生將期望縮得太窄也不好,最重要的是照顧好此時此刻的這一念心。」
「弟子們有人將師父神化,師父看法如何?」
上人:「不應神化,一樣是人。其實,慈濟並非一人能做,而是結合很多人的力量所成就。偉大,不是個人,而是所有真正付出的人。慈濟就因有委員、慈誠隊、榮董與會員們付出大愛,才有力量來做濟貧教富工作。所以,把成就歸於一人身上,是錯誤的觀念。一如雨天,坐在屋內不會被雨淋,是因為有許多人一磚一瓦建築了這所屋子。我們應知道,任何團體絕非一人的力量可成,必是大眾合力成就。」
「印順長老對師父有何影響?如何來繼承長老的精神?」
上人:「任何人都無法繼承他的
精神,其學養無人能繼承。但我敬愛我的師父,他將佛陀精神研究得如此深徹,他點亮了每一位佛教徒心中的智慧之燈。我只不過是在他浩瀚的智慧中汲取一小點滴,用在日常生活中而已。」
「許多人對靜思語感受深刻,師父認為原因何在?」
上人:「這是我的幸運。我所說的非常淺白,現在的人都看得懂,就因能懂,所以做得到,而有很深的體會;只是如此而已。我常說,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佛教深奧的道理,可以放在生活中去實踐與體會;而每一個人只要願意幫助人,都可當菩薩。」
午後,李六秀師姊陪同香港洪祖杭先生伉儷前來慈濟部拜訪上人。洪先生事業有成,也經營傳播業,上人與其談及慈濟文化理念表示,人人都本具純真的愛心,只是心門尚未打開;所以需有純以淨化人心為目標的電視臺,製播好人好事節目,使人人在耳目薰染下能見賢思齊,發揮祥和社會的功能。
尤其,現今是資訊時代,電視具普遍性,是重要的傳播媒體。但是大部份的電視媒體多以負面消息為新聞,民眾長期觀看,內心難免煩惱、不安;而慈濟電視節目如一股清流,可由此見到社會上的光明面。
五點五十分,上人又前往工地巡視。回精舍之時,車行在小路上,夜色四合,山稜線已隱沒不見。
▲隨師行記
1996.05.07 艱辛的過程,才能享受甘甜的滋味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七日
陰雨數天之後,今晨終於得見陽光。遠近樹林,綠葉蒼翠,深濃有致。
上人記掛靜思堂工程,九點即行車出發。遠遠望見靜思堂,鷹架已拆卸大半,弘偉壯麗的外觀予人深深的印象。來到展示會場,布置工作已大抵完成,只部分台中及台北地區師兄姊,仍做最後修飾工作。上人又巡視了國際會議廳及講經堂,都可望能及時在慶典活動時使用。
十時三十分,上人主持遼寧、青海及南印度賑災團心得報告。
王端正副總執行長在致辭時表示,青海賑災,是慈濟繼大陸江南與東北之後,將愛的種子帶到了西北地區。團員們克服高山的艱困,長行萬里完成發放工作,不僅是慈濟史上重要的一章,於個人而言,也是甘美的回憶。
上人也提及,在二十一世紀前夕,慈濟歷史也將度過三十年,在另一個三十年的開始,更要努力以赴。雖然過程辛苦,但歷盡艱辛才能享受甘甜的滋味。
「面臨三十周年慶,一顆心卻有兩種迥然不同的感受--時日一天天過,記掛著赴遼寧、青海的賑災團何時回來?覺得時間真長;但看看靜思堂工地,一片塵沙飛揚,工程進入倒數階段,不知是否趕得及完工,覺得日子過得好快!菩薩道是『難行仍要行』,由不得要或不要、能或不能,總是當行則行。心中有愛,任何困難都能克服。大家若要跟著師父走,一定要有決心,慈濟菩薩道是一條沒得輕鬆的路啊!」
上人再赴工地略微視察後,在薄暮之中,回到精舍。
▲隨師行記
1996.05.08 上人接受在家居士皈依的因緣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八日
五百多位海外慈濟人已陸續回花蓮,今在精舍舉行精進佛一。上人在上午的開示中,提及首位在家弟子的因緣。
三十年前,上人初出家時,有三個願:第一,不收弟子;第二,不趕經懺;第三,不當住持。然而,因緣匯聚,上人在普明寺後小木屋自修的六個月時間,自己的心平靜,外境卻不一定會隨著平靜下來。當時,普明寺雖是小小的地藏廟,但也有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們見上人在廟後的小木屋靜修,擔心將來和他們搶信徒,於是苦心積慮要將上人逼走;上人因此暫住許聰明老居士家。
由於出家人不便長住俗家人的家中,上人急著找落腳處,於是同意花蓮慈善寺一位師父的邀請,到寺裡講《地藏經》,也因此和德慈、德昭、德融、德恩,結下師徒緣。
而後,又因德融師的父親在鳳林住院,上人前往探望時,在醫院門口看到一灘血,因而興起成立「功德會」的念頭。
在慈善寺期間,上人又陸續講了《普門品》等經文。「這段期間,有三位在家居士要求皈依,一次不成,第二次她們又來了。其中有一位就說:『師父,我一定要皈依您,因為我夢見師父您招手叫我來﹔現在我已經來了,你卻不收我做弟子,我要怎麼辦呢?』她很懇切地要求。」
「我心想:她們這麼懇切,而我成立功德會也需要幫手。於是開出一個條件--在家居士想皈依,就要做慈善救濟的工作,將慈濟精神廣為宣揚,這樣就是『慈濟委員』。她很有自信的說:『我做得到!』這個人就是靜宏。那天,她們三個人同時皈依了,也成為慈濟委員的第一批生力軍。」
靜宏師姊雖然不識字,卻一個人就召了五、六百位會員。上人問她是如何收會員的?她把勸募簿翻給上人看,每一頁都有圖形。她說:「我擔心人家因為我不識字而不信任我,所以告訴他們,名字要親自填上去才不會出錯。可是,我也不知道上面寫的是什麼字?只好離開時,仔細記住他家外觀的特徵,如果有種胡瓜,就在人名旁畫個胡瓜﹔如果有葡萄藤,就畫一串葡萄。」總之,滿簿子圖形只有她自己看得懂。
「靜宏完全不識字,只憑記憶,靠本能、所能,盡量發揮功能,我真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來表達感恩。靜宏已經往生了,現在想請她出來讓你們看看--慈濟的第一位委員,已不可能;而且另兩位也都不在人間了。人生無常,三十年不算太長,她們卻已人天遠隔。但是我常常想,或許她們已乘願再來了,可能已經十幾歲了,而且是慈濟小菩薩,努力節省零用錢,要幫師公蓋醫院……。」
「慈濟以台灣為起點,但願這顆善的種子能在本土深深紮根,向國外茂密伸展。佛經上稱地球為『閻浮提』,閻浮提是一種樹的名稱,希望慈濟這棵樹能伸展到全球每個角落;若能如此,則真正是『天下慈濟村』。不論住得多遠,依然和師父很接近;希望大家珍惜這麼貼近的心,好好用心地連結這分愛。」
下午,上人繼續第二場開示。
「《無量義經》有段經文:『靜
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靜寂清澄』是說心念清淨、無雜念,表示清淨的大愛,也比喻無染的本性。若問:『學佛的最高目標為何?』我的觀念是:『回歸清淨、無污染的本性。』這就是修行的目標。佛陀告訴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意思就是說『心、佛、眾生』雖是三個名稱,其實都是以『心』為本體。」
「修行就是要修心。凡夫心是污染的心,佛心是清淨的心;佛心和凡夫心,其實是一體兩面。好像一面鏡子,能把東西照得清晰,這是鏡子的本性:但是鏡子若被污染,鏡面就發揮不出良能。同樣的意思,心念若被污染就是凡夫。」
「慈濟的情是長情、慈濟的愛是大愛,這分開闊的心胸和大願,即是『志玄虛漠』。慈濟人不怕苦,發大願、立大志,愈是有苦難眾生的地方,愈是我們要去幫忙的地方;別人不去,我們要去。就如地藏菩薩所發的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除了『志玄虛漠』,還要『守之不動』。你們不只此生此世才跟著師父,而是過去生就已經結下好緣。有很多人從前沒見過師父,可是一聽到我的名字,一想到慈濟的事,就會生起一分愛心、慈悲心,都有一分認同肯定的心,這就是緣。可見我們的緣不只結於今生此世,而是在過去生中就已結下好緣。」
「佛陀在《地藏經》中說到,地藏菩薩度化無數眾生,需要很長久的時間,其中有已度、當度、未度,有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緣就是這樣累生累世結下來的。以前我們都結了很多的緣,所以現在大家遍布世間各角落,秉持同樣的志業精神,發揮愛的良能。」
「『緣』有過去的、現在的、也有未來的;不只是今生此世的緣,我們還要守住未來的緣,要『守之不動』,守好這分緣。」
「這次全球慈濟人回來,大家要好好把握在此相聚的緣,相互鞭策、觀摩。我們應該延續過去的好緣,更要廣結未來的善緣,所以每個人要守好慈濟志業的精神,不要動搖自己的信心。我們結緣的時間要維持很長久,歷經『億百千劫』而不動搖。」
「《無量義經》中說,我們的心志要守持億百千劫,這時間有多長?無法計算!但慈濟人必須守住這分志願。《法華經》中佛陀也說,菩薩能把剎那的時間拉長為一劫,也可把一劫的時間縮短為一日,這個意義何在?」
「我常常說,要把握當下,把握住剎那的時間。只要能把握住剎那,當下就是永恆!」
「你們這次回來是為了參加慈濟三十周年盛會,其實這三十年的時間,是成就於三十年前我看到『地上一灘血』的那一『剎那』。我把握住當時一『剎那』的心念,而且在每一天、每一刻的剎那間,也恒持這個心念,因此成就了今日的慈濟。」
「慈濟世界就是在這一剎那間化為永恆。總之,只要我們好好地做,心念守之不動,剎那的時間即可延長至億百千劫。」
「慈濟人學佛就是在『做』中學,在人、事、物中體悟真理。總之,慈濟人所學的法,就是福慧雙修;像鳥有一對翅膀,可以於虛空中自在飛翔。」
「諸位,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一日何其短暫。而慈濟人要做許多天下事,要化人間為淨土,有可能嗎?有可能的,只要有願就有力,有心就有福!」
▲隨師行記
1996.05.09 「無聲說法」的慈濟精神堡壘--靜思堂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九日
再兩天,就是三十周年紀念日,靜思堂工程仍進行中,上人在志工朝會中談到日前巡視展示會場,全省及海外慈濟人「邊做邊想」地完成布置事宜。展示布置甚有可觀,但前來參與工作的師兄姊們,大多並非專業出身,只是因為有心。
「慈濟工作如何能做得好?必須人人修正自己的習氣,彼此和睦相處,付出真誠的愛。做到「和」,則不論在何角落,慈濟的種子都能耕種得好。只要大家能人和、心和、腳步和,就能同行在康莊大道上。希望大家以和為貴,人與人和是慈濟的根。」
午後兩點多,召開三十周年慶功能組籌備會議。各功能組幹部報告職務近況,作細節的溝通與告知,期待能默契十足地完成大會任務。
四點結束會議,上人與慈院曾院長、林副院長及醫學院李明亮校長等人,偕委員幹部同往靜思堂實地審查工地進展,並了解參觀動線。
在國際會議廳,遇到幾位擦拭地板的師姊,上人感謝她們,師姊們言:「這是做自己家的工作,不是幫忙啦!」
上樓來到一樓講經堂,入門扶手階梯處,工人們正稍作休憩。大家已辛苦多日,實在累極。上人慰勉大家:「真是辛苦了,功德無量!」
走在櫸木林間,數十名慈誠師兄彎身鋪草皮,或鏟石子造景。眾好漢來自宜蘭與台北,兄弟不分南北,「做,就對了!」正忙碌著,迎面走來台中的慈誠師兄們。一行八十多人,穿著一式灰色休閒服,走在當年由慈誠師兄們鋪就的慈誠大道上,雄糾糾的挺拔氣度,令人不由得懷想起當時師兄們冒著颱風來襲的狂風豪雨,同心一志扛石頭鋪造路面的情景。師兄們見到上人,皆合十問訊,上人含笑回禮,並慇勤問候,在旁眾人合唱歡迎歌……這溫馨的一刻,莫忘記哪!
行至廣場下草坪,石雕藝術家魏永賢先生,也領著一群夥伴,在扶手階梯裝置蓮花模具,一共要設八個。魏先生與慈濟結緣以來,竭盡心力美化靜思堂景觀,數日來,也經常趕工至深夜。
再行至廣場,時已近六點,是回精舍的時候了。上人抬頭四望……明日是最後一個工作天,還有些工事待完成,但沒關係,台北、台中、高雄等地千餘位慈誠師兄將回來幫忙,而且仍有拼勁十足的工人們,將一股作氣連夜趕工。
為何上人說靜思堂是「無聲的說法」?是慈濟的「精神堡壘」?因為每一磚、每一瓦,都是愛心所砌,照耀光輝燦爛的慈濟史,將來後人追憶時,實乃「典範在夙昔」!
▲隨師行記
1996.05.10 「全球慈濟人『心和』,就是我最大的期待!」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日
午後,上人出席在慈院舉行的三十周年慶記者招待會。為各媒體記者介紹三十年來四大志業成立宗旨及發展過程。
兩點,上人在國際會議廳為海外慈濟人開示。「明天是慈濟三十周年紀念日,大家是否能體會我現在的感受?」上人哽咽說道:「就是感恩……想想三十年前的今天,我心裏好掙扎,因為隔天就要在普明寺的大殿裏,舉行藥師法會。我出家時曾發三個願:不為人師、不當住持、不做經懺。但功德會要成立,就要投入人群中,必須有方便法門來接引眾生;為了慈濟,為了開此善門,不得不調整這三個願。」
「為了做慈濟救助窮困的人,我需要許多人的力量,只好開方便門,每個月一次法會,誦藥師經回向,同時也讀疏文。將疏文寫好時,心裏掙扎不已--明天就要開始誦經了,明天就要開始讀疏文了;我不想做的事,卻不得不去做……所以,三十年前的這一天,就是我內心很掙扎的一天。」
「三十年很快就過去了,好快啊!最近這幾天,我一直在回憶那些早期的委員們。當初的老委員們雖然早已離開人世,但他們的精神已傳承下來;如今你們的精神,就和那些與我一起開步走的弟子一樣。」
「大家雖然來自不同的僑居地,但有著共同愛的目標,所以,要好好惜緣。希望全世界慈濟人都能把心『和』起來,這是我對大家最大的期待!」
「什麼是開悟?有體會就是開悟;沒有去做,就無體會。所以,要為人群去付出,要去做!有做才有心得,這種有心得的歡喜,才是真正的法喜充滿。」
可喜今日無雨,工程逐漸完成最後收尾工作,今日將有約三千多位慈誠師兄來幫忙。上人又在靜思堂四周巡視,在廣場上遇見高雄的師兄們。上人問他們累嗎?答案是慈濟人永遠的心聲:「不會,很歡喜,感恩上人!」幾名工人站在一旁,與前些天相較,顯然神情輕鬆許多,上人慈祥地拍拍他們的背,感恩他們:「總算都趕出來了,明天要來參加盛會喔!」
櫸木林中,師兄們再次舖起慈誠大道。最早完成的慈誠大道,是連接靜思堂拱橋與醫學院,後來又分出一條叉路通往靜思堂一樓入口階梯。這條叉路本已舖成,但近日趕工期間,因大型起重機來來往往而遭破壞;師兄們於是打算再度舖設完成。上人見狀,實在不忍他們如此辛勞,提議只要灑些碎石子即可,但師兄言:「慈濟千萬年,慈誠大道亦是千萬年!」上人嘉勉師兄們:「有志氣!」但希望大家莫過分勞累。
行至醫學院,上人與李明亮校長伉儷略談來賓接待事宜後,返回慈院
未久,又於五點三十分來到靜思堂,將參加在國際會議廳舉行的海外慈濟人圓緣晚會。
晚會在六點三十分開始。除了行腳期間,絕少晚上在外的上人,因為海外地子們難得回家,又感動於他們一片愛敬師父的心,故特意留下觀看節目進行。在靜淇師姊及思賢師兄主持下,各國慈濟人拿出絕活,盡情表演甚具當地民族風味的歌舞。
近九點,晚會閉幕。走往慈院停車處時,經過往慈院方向的斜坡道,此地本是黃土地,但已由師兄們完成一條石板路,且此時正在旁側泥地舖上草皮。
時間已經這麼晚,大家又已做了一整天,還要做到何時呢?上人擔心極了,勸大家:「我實在不忍心哪!不知你們還要做到多晚?太辛苦了。不要做了啦!趕快休息去吧!」眾師兄仍笑著:「不辛苦啊!不辛苦!」夜已深,靜思堂屋簷下亮起昏黃燈光,溫柔地見證這愛的一幕。
▲隨師行記
1996.05.11 回顧三十年來時路,千言萬語道不盡無限感恩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一日
晨光中,來自宜蘭與台北的五百多位朝山信眾,三步一拜緩緩來到大殿前庭。方起音欲恭誦回向偈,雨從天而降,先是微細如針,不多久,打在地上的雨點已頗粗大。眾人在急雨裏,聽聆上人開示。
「菩薩道路漫長,一如你們從天暗之時拜到天亮。你們的虔誠感得甘露遍灑,洗淨過去的塵埃。希望諸位從今起,在長長的菩薩道上,恆常把握此時此刻這分虔誠清淨的心。」
七時許,上人偕台中達宏法師赴靜思堂三十周年慶會場。
春夏草木長,白鷺結伴立於溪中;車行小徑之上,田園景致盡收眼底。晴日美好,涼風習習,慶幸雨停,慶典活動能進行無礙。
抵廣場,縱目環視,可見從牌樓至入口大門排有兩列海內外師兄姊,是歡迎來賓之隊伍。上人甫下車,即受到眾人圍繞歡迎。
為配合三十周年慶,郵政總局發行「慈濟情,人間愛」郵票,今日靜思堂及精舍設立臨時郵局,發售紀念郵票首日封及護票卡。上人入坐國際會議廳會場,隨後吳伯雄、林洋港、蔣彥士先生等貴賓陸續就座。海外慈濟人並在現場觀禮。
八點二十分,典禮開始。上人與總局長許介圭先生及其他貴賓聯合剪綵後,許局長致詞表示,為使慈濟精神廣為流傳,以祥和社會,故發行紀念郵票,以為宣導之助力。
接著,眾人至講經堂,進行三十周年慶盛典。約有萬餘人與會,並有吳伯雄、蔣彥士、林洋港、黃昆輝、章孝嚴、許水德、宋楚瑜等長官,及宗教界開證長老、澳洲安琪拉.瑪利修女等貴賓出席。
八點三十分,護專鼓樂隊引領全球慈濟人進場。約十八個國家代表揮舞該國國旗,列隊進入,旗海繽紛,人人笑容可掬,會場在莊嚴之中,尤有一分祥和之美。
委員、榮董的手語及合唱表演後,上人首先致詞表示,此時此刻,任何語言都無法表達內心深刻的感恩之情。三十年來,慈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是眾人長年來的愛心成就。
上人述及往事,三十年前為呼籲慈善工作,交予三十位家庭主婦一人
一個竹筒,請她們每天投入節省下來的五毛菜錢,一個月後,再交來功德會。「每個月把竹筒送來給我時,竹筒裡只有十五元或二十多元,輕輕的,我用兩隻手指就可以拿起來。而幾天前花蓮一百二十多位資深委員效法三十年前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時的精神,送來的竹筒,裡面都裝得滿滿的,我竟然使盡所有的力量也拿不起來。『太重了!我們應該幫忙抱著,不能全放給師父!』她們幫我把竹筒捧住。當時,我的感受好深!」
「三十年前慈濟從無到有,由慈善工作開始,一步一腳印,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如今,慈濟志業遍及海內外,一步就有六個腳印--慈善、醫療、教育、文化、骨髓捐贈、國際賑災,我的責任真的非常重啊!感恩有這麼多慈濟人『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幫助我挑起這個擔子。」
上人表示,回顧三十年來時路,千言萬語道不盡心中的感恩。未來的每一時刻,也將秉承這念感恩心,不
斷地向前邁進。
隨後,多位長官致辭肯定慈濟精神。會中,上人並獲贈內政部「內政一等獎章」及僑委會「華光一等獎章」。
午後,上人至國際會議廳,與海外慈濟人臨別開示時,勉種不論僑居何處,都要取於當地,回饋當地。
下午,在醫學院運動場舉行趣味競賽,參賽隊伍包括醫學院、護專、基金會同仁、志工、慈誠隊、榮董、委員、慈院及文化中心同仁等。各種競賽項目如蜈蚣競走、兩人三腳等依次進行。慈濟大家庭聚會,充滿了融融之樂。
天際雲淡風輕,人心平靜安詳。人間一場愛的盛會告一段落了,瞻望未來,仍將有無數愛的篇章!
▲隨師行記
1996.05.13 淨化人心是菩薩的任務,這是條沒有錯誤的路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三日
晨,風和日暖,陽光遍灑。上人在大殿開示道,在精舍的同修弟子,經年無怨無悔地付出,在家弟子亦盡心盡力同行慈濟菩薩道,這難量的長情大愛,令人感恩。
「有這麼多人發心、用心陪我走這條永無止境的菩薩路,我無以為報,只能一直從內心發願,必定要走得更快、更穩,帶領這浩盪長的隊伍向前邁進。希望大家要再發心,淨化人心是菩薩的任務,這是條沒有錯誤的路。」
三十周年慶盛典之後,靜思堂工程仍須繼續進行,七點四十分,上人與隨行眾驅車直達工地巡視。
至慈院慈濟部,上人召集此次慶典大會相關主管與會,感恩大家連日辛勞,並希望主管們對這幾天全心配合工程進行的包商及工人們,致上感恩之意。
由於三十年志業回顧展,將展至八月慈院院慶,在此期間,皆開放予人參觀,故需在此提供解說介紹等服務。又因工程亦同時進行中,故在安全上,也需有人加強巡視工作。於是午後一點三十分召開臨時會議,邀請花蓮地區慈濟人及志業體主管多人,討論如何整合人力,有效率地分工合作,共有約八十多人與會。
為能落實分工合作,全體與會眾人在上人帶領下,前往展示會場,實地了解介紹之動線。走過各館展示區,上人也似導遊般,解說展示意義。
來到宿舍區,行經木板為地的長廊,上人提到這是動用許多人力與時間,完成工事及清潔工作。「所以,當我們利用此空間休憩或開會時,必須抱著感恩心,並且好好照顧它,以保永久使用。」
離開靜思堂,進入櫸木林,見到一棵合抱之樹,上人言:「所謂『合抱之樹,發於毫芒』,不可自以為力量小,所做沒有多少;要知道,所有一切,都是點點滴滴累積而成。一萬零九百五十天,一天都不少,才能合成三十年啊!因此,要天天行善,不要錯過因緣,慈濟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此行有多位花蓮資深委員相陪。入茶軒,師兄招呼大家吃糖,上人隨意坐在木製長條椅上,鼓勵老委員們挺身出來講古。
最後行至靜思堂廣場,上人與眾合影留念,並再次叮囑:「年輕的人雖未參與早年的工作,但可藉著成果展示,走入時光隧道,感受過去的歷
史。而資深委員們要再回來回憶以前的足跡,告訴年輕一代你們以往是如何走出來的。不要以為自己老了就沒有用,老是寶啊!」
抬頭仰望,靜思堂上方的對聯:「同入慈濟般若海,共享法喜沐澤光。」因為靜思堂的因緣,全省慈濟人人力大整合,共享助人為樂的法喜。
▲隨師行記
1996.05.16 人人「心和」,才是最好的供養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六日
今日是上人出門行腳的日子。晨八時許,精舍常住二眾弟子與志工、員工,向上人頂禮送駕。因有海外慈濟人隨行,所以此次共搭乘三部車輛,近三十人浩浩蕩蕩出發。
今晨氣溫稍低,但是空氣清新,涼風徐徐;微風吹拂稻田,猶如綠色絲絨般柔動。車上播放著心願和祈禱兩首歌,輕柔的旋律予人平靜、祥和之感。
近午,車行至鹿野,眾人隨上人至王母廟旁的涼亭,上人靜靜地向四處觀看,似是回憶舊日點滴。南非張敏輝師兄請示上人都蘭山的位置,上人伸手指示方向,但因被雲層遮住,所以看不到山的全貌﹔上人表示天氣好時,可看出山形猶如佛面。在此稍作停留後,眾人驅車前往台東聯絡處。
午餐畢,上人對台東委員、慈誠隊及功能組幹部開示,再三感恩在全省各地的慈誠隊、委員齊心合力下,讓慶典大會能順利地進行,「海內外慈濟人同心協力散播大愛,才能成就真善美的慈濟世界。所以大家要彼此不斷地感恩﹔人人和心、和力,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
二時,上人與隨行眾驅車前往屏東分會,一路上翻山越嶺,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車程,終於抵達陽光普照的屏東。
晚上八時,上人與屏東地區委員、慈誠和功能組幹部座談,強調人人「心和」,才是最好的供養。
之後,上人對委、會員開示:「慈濟世界是因為有很多人真誠地付出很純善的愛,所以才能成就三十年來豐碩的成果。所以不管是國內或國外的慈濟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和』,唯有『和』才能使團體和諧圓滿、順利地進展。大家不知道是幾生幾世才結來這分法親善緣,所以要好好珍惜。希望大家手牽手、心連心,讓慈濟的愛遍滿宇宙!」
▲隨師行記
1996.05.17 人人心存「尊重每個人」的觀念,團體就能祥和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七日
五月的屏東,溽氣在四周流動。早齋後不久,上人倚窗小坐,手捧清茶,觀看電視新聞。七時許,已有南台灣信眾聚集在門廊外。世間多苦,苦在人人心上有千萬個牽掛。
阿根廷師兄姊們圍繞左右,靜靜聆聽上人為會眾解惑。劉國義師兄得著機會,也請示迷津:「做為聯絡處領導人有何條件?」上人答:「必須做到三點:一、要有佛心師志﹔二、信仰要正確﹔三、慈濟精神要抓得穩。」
「佛心是慈悲,要能無條件地為人群奉獻。既認定做慈濟是正確的道路,就要明白師志何在?慈濟是何種法門?能投入合於自己志向的法門,才能做得
稱心如意。八萬四千法門都說慈悲,經典文字上也多有言及佛陀三大阿僧祇劫以來,捨身命為眾生之事蹟。然而,所謂捨命為眾,究竟要如何理解?慈濟清楚地指出一條路,引導人實踐慈悲,這就是慈濟的法門。」
「有人以為學佛就是拿串念珠,或出家,此皆非正確的觀念。自己的心無法掌握,對家人不負責任,如何負起眾生的責任?」
慈濟是菩薩相互切磋、成就的團體,上人希望大家要建立共識:既入慈濟,人人的愛都是向著同一個目標,但是大家都是凡夫,都在邊做邊學,要能相互包容,才能推展志業。
短短一小時內,上人針對眾人的困擾或疑慮,一一開示完畢。日照漸漸強烈,該是啟程赴高雄分會的時候了。
九點,與高雄委員及功能組組長座談。上人強調,慈濟是菩薩道場,不要帶入凡夫習氣,在人際之間尤須善解,不是比誰更怕誰,而是要比誰更愛誰。「大家既是為師父、為慈濟,朝同一目標前進,就是要『志氣用事』,不要意氣用事。彼此之間要相互尊重,不是要求人來尊重自己,而是自己要先去尊重別人。團體中,若人人都心存尊重每個人的觀念,團體就能祥和﹔否則人心難開朗,徒起爭端。」
上人鼓勵眾人,慈濟「活動」多,非常辛苦,但慧命要「活」就要「動」﹔雖然生命一天天減少,但所做活動多,慧命才能更生長。
午餐畢,上人隨意與在座師兄姊話慈濟。上人提到:「三十年,轉眼間就過去了,一切是因緣,要好好把握因緣,否則稍縱即逝。在此時此刻,慈濟有這麼多人因緣來聚,我要把握這些人,比過去三十年做得更多!」
上人話語一出,大家都沉靜下來,細思上人語意--做慈濟,要日行千萬里!
上人繼續說道:「做慈濟,我是永不疲累,過了今生,仍要趕快回來再接著做。當初看到那一灘血,剎那間的感動並非一時而已,而是下了決心,就這樣走了三十年慈濟路。所謂『發心容易,恆心難持』,而慈濟,則因『把握剎那,恆持當下』而成就。」
隨後上人言及人生之無奈,及靜思堂建設因緣。
「世間事,本就難得圓滿。佛在世時,即使自己的弟子,也會毀謗他,且也有人會相傳這些毀謗之言。」上人感嘆,有人會假作是非,也有人會接受是非而到處聲張,更有些人會信以為真,這就是人間啊!
「今天眾人皆知慈濟是『佛教慈濟』,建設醫院或學校是以愛為出發點,是為了尊重生命﹔但歲月不留人,往後當我不在時,需要一『精神堡壘』,來傳承慈濟精神、理念。看看歐美各國教堂,一、兩千年來費心保存完好,因為這些就是精神堡壘。」
「慈濟精神對於後代子孫,是一種美的回憶、愛的教育。子孫們來到靜思堂,可了解慈濟是如何發展的。如毫芒雕刻,記載著榮董傳記,可知他們如何在當代參與慈濟善事﹔後代子孫來此觀傳記,既回味祖先事蹟,也緬懷先人善心,這就是一種教育。」
「所以,靜思堂是慈濟很重要的精神堡壘,是『感恩之塔』﹔塔即德,其德高顯與此,令人感恩滿懷。所以,慈濟精神凝聚在靜思堂,對後代子孫而言,是世世代代的祖先之德顯示之處,這就是美的回憶與愛的教育。希望以後來到靜思堂的人,能體會慈濟世界正如極樂世界般清淨而祥和,而生嚮往之心與投入之願。」
在午後二點舉行的高雄區慈誠、委員及功能組幹部會議中,上人開示:「佛陀精神是大慈悲心,慈濟法門是喜捨。做慈濟事,要本著歡喜心去做;慈濟的建設,就是大家捨財物、體力及智慧的成果。」
言及智慧之源,上人表示,智慧是從人與事之中磨鍊所得﹔離開人群,缺少磨鍊,便無心得。也就難以得到智慧。智慧的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唯有付出愛心而無所求,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隨師行記
1996.05.18 把握剎那,及時立下善願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八日
今日為高雄區精進佛一,共有五百一十二位見習慈誠、委員參加,上人與隨行眾驅車趕往高雄分會。
十一時,上人於精進佛一中開示:「慈濟是一個佛教機構,大家要以佛法作為精神目標,以慈濟文化作為原則和理念,這兩者都要很了解才行。」
「理、事都要圓融,曉得一些好的道理,也要能做得好,若道理好但做不好時,在菩薩道上就會有所欠缺。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學習當一個懂理又能做事、事理圓融的人。」
「有的人懂很多道理,卻不去行,所以產生很多的煩惱。佛教有句話是『所知障』,就是知道得多後,認為自己很懂,於是覺得別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變成固步自封。」
「慈濟世界中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社會地位都不同,但卻有共同的目標--善良的大愛,這就是平等心。每一個人進來都是平等的,雖然以前都曾有很多的習氣,但進入這個大環境後以感恩、知足、善解、包容的心與人相處,以愛相互薰陶,不論對那一個階層的人都心存感恩,用平等的心來對待。」
「人生要把握剎那,及時立下善願,發願後就要去做,這就是立願行持,而且一定要感恩在前面為我們開路的人,並且以後仍要繼續開路下去,因為人生最美的是善的循環、感恩的循環。」
「我不要求你們讀很多書,但我希望你們以很清淨、無所求、不後悔的心去付出,這就是菩薩的心境。」
午後四時二十分,上人再度開示。「『淨化人心』是我最大的願。為了淨化人心,所以需要建設,這是一種愛和感恩的循環。」
「你們投入慈濟四大志業,但是也要在家庭中實踐慈濟精神,用心培養父子、母女或是夫妻之情;幸福的人生要靠自己去營造。」
「我們能生在台灣實在很幸福,四季風調雨順、豐衣足食,要知福、惜福、多造福,過有意義的人生,不要過沒有希望的人生。天災不可怕,人禍才可怕,所有的人禍都是由人心起,所以每個人都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做好本分事。」
▲隨師行記
1996.05.19 以愛相互薰陶,讓台灣成為「菩薩訓練場」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九日
晨間,廳上坐滿了美國、澳洲、南非、阿根廷及馬來西亞等海外慈濟人。上人看著這群在僑居地用心推行慈濟的遠方弟子,有感而言:「我人未曾出國,而你們就能凝聚精神,做得有聲有色,人人這分不悔的心志,最令我感動與感恩。」
澳洲劉松年師兄提到,在當地組讀書會,集合大家一起聆聽慈濟世界廣播節目錄音帶。上人表示,有心聽,則句句是妙法;無心聽,縱然是珠璣妙語,也是聽過即忘。真正的
法,要用在日常生活中,若只是認為「好聽」,不用在生活上,也是徒勞無益。
在座者中有人問,父母往生,是否一定要「做七」?上人答,這是中國人表達孝思的方式,父母辛苦撫養子女長大,當其過世一段日子後,子女因對父母仍是離情依依,自然有番追思。當然,最好是日日有追思之心。
再問「超度」意義?上人示,眼睛閉起來後,會到那裏去,由不得自己,這都是「業」。業就是造作,生前如何造作,就隨所造作之業而去。即使佛陀也無法轉眾生業,所以,何人能為誰超度?一問一答間,令人再三深思。
時間指向九點,已到了高雄區教師聯誼會幹部座談時候。在大同國小小僕菩薩表演後,上人開示:「每位老師,都負責教育數十位學生,若人人能教育出一群貼心、乖巧的學生,未來的教育就有希望。所謂『方便有多門,對機即妙法』,法無定法,教育方式亦非刻板固定。遇到困難時,說不定別人也曾經歷,並已運用適當的方法走過來,故可多藉聯誼以分享心得。」
有高雄委員幹部數人來訪,上人應機開示:「生活在凡間,人人都帶著習氣而來,慈濟之美,就美在參差不齊,對於各種人能兼容並蓄。與其改變別人,不如轉變自己較易。團體大時,人多雖然聲音就多,但也因人多,故力量大。所謂『人力』,有『人』才有『力』,要成就志業,也需眾人之力。不要過分在意他人的聲音,盡本分最重要。否則,眾人合起來,即使不開口,單是大家的喘氣聲,就是很大的聲響了。沒有人,無法成事;所以,日常要抱著感恩心,對人一定要包容與善解。」
今晚在成功大學有新聞局與勞委會合辦的幸福人生講座,為民國八十年首場以來的第九十九場。午後二時許,上人與隨行眾驅車往台南;五點多先至連四川師兄府上休憩。客堂上,早有眾多會員等待,上人方落坐未久,許多人紛紛捐善資,護持志業。
七點,上人抵成功大學,先巡繞會場四周,與民眾親切招呼。下午三點多就有聽眾進入會場等候;演講將開始時,場內外兩萬個座位全已坐滿,有的民眾且自備板凳前來。在合唱、手語表演及長官致詞後,上人於八點二十分開示。
「這三十年來,雖然經歷了許多坎坷,也嘗盡了無比的心酸,但這一切都已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煙消雲散;永遠留在我心中的,是刻骨銘心的感恩。」
上人表示,佛教千經萬論,都在教人要慈悲為懷,但要真正實踐慈悲,就須分秒不斷地付出愛的行動。佛教中有謂:「戶戶觀世音,家家彌陀佛。」真正的信仰,不該只是求佛加被,而是做到本身即是菩薩。成立慈濟功德會,即是希望建立人間菩薩的理想,期望人人是觀音,個個是彌陀,發揮菩薩聞聲救苦的功能,不論何地有難,都能得到救助。
「台灣有這麼好的氣候,這麼豐富的資源,只要人人都能守本分,勤奮地工作,這塊土地一定能成為人間淨土,一定會有光明無量的前途。只要我們每個人相互勉勵,用愛來相互薰陶,相信『貪婪之島』、『最昂貴的貧民區』的不名譽,一定很快就可以洗刷掉。」
「希望台灣是『菩薩訓練場』,人人都來做菩薩,共同發願生生世世度眾生!」
九點十分開示畢,待驅車行抵台中分會,已是凌晨十二點三十分。
▲隨師行記
1996.05.20 人人彼此感恩,才能甘願做、歡喜受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日
清晨,一位在素食館工作的吳小姐,由委員陪同來見上人。吳小姐表示,她欲出家修行,可是父母不贊同;她曾有意偷跑,但未付諸行動,特來請示上人應如何是好?
上人慈示:「信仰要正確,並非出家才是佛的弟子。出家一定要讓父母心安,不要偷跑讓父母操心。自己要多孝順,讓父母了解你因信仰佛教而變得更好。」
七
- May 19 Tue 2009 00:43
1996年06月 355期-B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