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眼觀心
陽光小臉
◎慈玫
有個小學四年級的小朋友這樣記下他某天所做的「好事」:幫阿嬤洗腳、清洗小魚缸、幫忙媽媽掃地拖地、不讓蚊子飛進我家、幫蚯蚓鬆土施肥、倒茶給客人喝、請螞蟻搬到別的地方去。
童稚的心,清澈無染
在靜思語教學成果展上,看到童稚的心靈展現對親人、友人乃至於自然界眾生的情感,如此清澈無礙,有著成人世界裡所缺乏的細膩,以及生活的認真與活潑,真覺得自嘆不如。
也許,在我們小時候,也曾經這麼純真爛漫,樂於幫助別人,但在追求知識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就是封閉自己:人來人往接觸頻繁,卻多是淡漠而匆忙,我們懷疑有所謂真情,也不相信道德的良善無偽。
展覽設在醫學院的一角,許多上大學教大學的大人們每天都會經過這兒,但很少人會彎進去看。上小學是遙遠年代以前,已經不重要的殘缺記憶;也許因為未曾被老師溫暖關愛,只被要求遵守教條、規矩,缺乏生活化的鼓勵與啟發,所以,那樣的歲月已經蒼白的快被遺忘了。
智慧小花,處處綻放
受過靜思語薰陶的這些孩子們,的確比我們幸運許多。他們有用心在教導他們的良師,父母也被帶動起來,在聯絡簿上回應孩子心靈的成長。
孩子們不必聽愛國的大道理,他們從學習生活中的愛與感恩做起。那樣幼小的心靈,最敏感於人與人間的口角與衝突,所以,很多人將「說一句壞話如口吐毒蛇,說一句好話如口吐蓮花」記得最清楚,且拿來勸父母別再吵架。
因為這句話,也因為想當「量大的君子」,不做「氣大的小人」,許多小朋友在與朋友、手足吵架之後,很快地主動和好。成人世界裡的恩怨糾纏千絲萬縷,遠遠不及小朋友們自省,一念之間改變的俐落與豪氣。
所以,認同並接納靜思語教育的老師和父母也是幸運的,他們看到智慧的小花在孩子們心中開放,孩子也是他們學習的對象,至少他們勇於承認自己的缺點,肯定別人的優點。
春苗向陽,充滿希望
有三年級的小朋友,在老師設計的「優點大轟炸」--用卡片記下另一個人的優點--中,會欣賞別人熱心助人、畫圖漂亮、不打架,連「說話大聲」也算,這是怎樣包容與善解的胸襟啊!
在他們可愛的字與畫間,我彷彿看到春天向著天空仰望的禾苗,像陽光小臉一樣,充滿光明歡愉,教大人們把臉上的烏雲吹散。
▲普陀使者
生之勇
◎張素蓁(慈濟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研究生) 邱豔芬(慈濟醫學院護理研究所所長)
他說,只是偶爾應酬喝喝酒……,怎麼會得肝癌?
他又說,只是食慾較差,容易累,體重下降……,怎麼會是肝癌?
他喃喃地說,還有好多事沒做:公司業務、妻子、兒女……。
他不解地問:我從做未做過任何缺德事啊!為什麼會得癌症?
我突然覺得:人離死亡愈近時,捨不下的愈多,想「掌握現在」的力量似乎也愈弱;
人生原來這麼短暫,根本來不及覺悟到要做對自己真正關係重大的事。
一天下午,在病房遇到一位肝癌入院作第五次「經動脈栓塞術」及「酒精注射」治療的病人。他正打著點滴,精神很好,臉色不錯,乍看之下,一點都不覺得他是位癌症病人。
詳記病情
基於以往的經驗,會談之初,我一直避開「癌」這個字眼。病人卻拿出一本筆記簿,上面記錄著自己的肝功能、α 胎兒蛋白指數、療程、不適症狀、止痛劑次數、酒精注射次數、反應……等。
後來得知,病人由八十二年六月身體不適、體重減輕、食慾不振,到同年十二月檢查出肝癌至今,一直表現地相當堅強。
他固定每二、三個月住院一次治療,出院後就定期看門診追蹤;按時間這次原本應該在十一月住院治療,卻因著替朋友助選延到現在。
能與醫護人員合作並做完全程治療的病患不多,何況他已經第五次住院了!除了讚歎他的用心,對於他對疾病的正向態度也是打從心底欽佩!
選擇面對
究竟有多少人能面對自己患癌的事實,及忍受冗長、希望渺茫的痛苦治療過程,還能如此勇敢、堅強地與醫護人員配合?
他眼裡噙著淚,娓娓道出當初的
心境。
一度他也怨天尤人、生氣、否認、抱怨過,四處打聽名醫,甚至不遠千里求診;一番輾轉折騰後,仍證實了最初的診斷。
他說,只是偶爾應酬喝喝酒,既無酗酒習慣,也未得過肝炎、生過甚麼大病,怎麼會得肝癌?
他又說,一開始只是食慾較差,容易累,體重下降而已,怎麼會是肝癌?他喃喃地說,還有好多事沒做:公司業務、妻子、兒女……。他不解地問:我從做未做過任何缺德事啊!為什麼會得癌症?
一個正值事業顛峰,意氣風發之際的人,突然面對這樣的打擊……,換作任何人都是難以接受的。
我突然覺得:人離死亡愈近時,捨不下的卻越多,想擁有「現在」的力量也愈弱;也才發現人生原來這麼短暫,根本來不及做對自己真正關係重大的事。
配合治療
他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到慈濟醫院求診,在太太及兒女的支持下,克服了心理障礙,開始接受一連串的治療。
他說,經過第一次的「經動脈栓塞術」及「酒精注射」治療後,接下去的治療就沒有想像中那麼久、那麼難挨了;短暫的痛苦忍忍就過了,只要還有一線生機,哪怕只有一點點,也要把握。
他對死亡的戒慎恐懼,對生命的熱愛珍惜,教我十分感動!
治療期間,他努力調適自己,除了肉體上的不適,他盡量放鬆心情,盡量休息,推掉不該去的應酬,公司的業務也大多交由他人執行,自己退居幕後,顧前看後,指導指導而已;一有不舒服,就不再勉強自己做事;也全力與醫院配合。何時該再住院?住院期間必須執行幾次「經動脈栓塞術」及「酒精注射」治療?一切聽醫院的安排(他不好意思地告訴我:除了這次替朋友助選例外)。
勇敢接受
我嘗想,人往往在最消沉困頓的時刻,就會有天賜突破的力量,在他們心裡醞釀著,協助自己度過難關。慶幸的是,他也能在對不同環境時,依然保持樂觀的態度,勇敢接受這一切。
一年多的治療下來,病人現在體重已經上升四公斤,實驗室檢查也都正常,更沒有營養的問題,可見他及家屬的努力。
儘管他的α胎兒指數比上次住院還高出一千左右,門靜脈也因酒精的破壞而呈現阻塞情形。這代表著病程變化並不如想像中樂觀,但他仍在住院期間推著點滴架四處探訪其他病人、仍滿懷希望地與主任約定下一個療程……
《護理手札》
「人生」是每個人都擁有且不應該放棄的。從他身上,我學會了「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也在虔誠祈求病癒的人們身上,看到了一個個不同的生命歷程。
「癌症」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自己被自己打敗。每個人生都有走到終點的時候,即使他最終的結果仍和其他癌症病人一樣,但我卻堅信,在他的努力及周遭人們的支持、鼓勵下,在這過程中,他會更勇敢地與癌症繼續奮戰到底。
▲悲無量心
縱有千金換不得
◎葉文鶯
近月來,證嚴上人開示中經常提及一位被割草機割斷雙腳的先生--當他被緊急送到慈濟醫院時,雙腳被放在塑膠袋內以冰塊保存……。眾人聞言每每表情起了變化,彷彿痛在己身。所幸證嚴上人語末補充,患者經過慈院醫師的處理,腳已經接回去了。
腳足飛離
六月份尚在住院中的羅得來說,四月二十八日下午,他正在檳榔園裡除草,那知刀片突然飛射出來恰恰切中他的雙腳,轉瞬間,自腳踝以下的雙足完完全全地與身體分離,當時他想:「這下完了!」
「還好,我們老闆很有經驗,不知道用什麼東西把我的腳綁起來止血,從瑞穗先送到鳳林的醫院止血、輸血。所以轉送到慈濟醫院途中,我一直都很清醒。」羅得來說,本來從鳳林到花蓮要約一小時的車程,轉搭鳳林那家醫院的救護車卻二十多分鐘便火速趕到慈院。
「慈院是花蓮最大的醫院,當然要送來這裡。在救護車上,他們不斷打電話跟醫院聯絡,連住花蓮的女兒也被通知了。」整個送醫急救的處理過程非常迅速、正確。
羅得來的主治醫師鄺世通說,如果病人傷口碎爛,手術所花的時間一拉長,致流血過多,即使接合手術成功,病人也可能會死在手術台上。幸好羅得來的兩腳傷口平整,只是右腳的骨頭有點髒,且屬粉碎性骨折,必須先切掉一小段壞掉的組織後才能接合。
由於病人的大血管全斷、失血過多,為了爭取時間,手術分兩組同時進行傷口沖洗、消毒以及接合神經、動靜脈血管和韌帶。
骨科陳英和醫師說,病人能夠保住雙腳,主要是當時有兩組人力同時搶救,復原情形如果良好的話,病人的腳神經叢約一個半月至三個月便能漸漸恢復功能。
順利搶接
羅得來的女兒從事護理工作已十年,但是看到父親初被送到慈院的情景,仍不禁感到頭皮發麻。當時她聯想起四、五年前,一位右手臂被大理石整個壓斷的十六歲男孩,被送到她所服務醫院的急診室。
「我陪他帶著那一隻手從花蓮搭飛機轉診到台北,但是遇到市區塞車,當醫師告訴我們:『太慢了!沒
辦法接』的時候,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她至今仍忘不了男孩的右手被宣告報廢的情景。
而今,儘管適值星期假日,當天急診室又來了許多車禍傷患,然而在她父親救命時刻,也不必擔心得靠「關係」才能得到好醫師的救治,這點令她感謝不已。
「爸爸辛苦了大半輩子,正待享福,幸虧這回不致殘廢或丟掉性命;我們只希望他老年的時候,還能到自己的園子裡走一走。」羅小姐邊說,邊為父親熱敷、去除皮膚剝落的角質。
經過近月來的住院療養,病人氣色顯得十分良好,左腳已經消腫、拆線,右腳仍以鋼板固定,約莫再一個多月就可以出院了。
就地醫療,生命有保障
證嚴上人創辦慈濟醫院旨在提升東部醫療水準,特別是發生緊急的重大傷害時,病患能就地得到妥善的醫療照顧,生命才有保障。人命可是千金不換,羅得來遭遇這次大意外,未造成家庭的遺憾,慈濟醫院可說是發揮了救人的重要功能。
醫護小常識
◎葉文鶯
問:遇到類似以上斷肢的情況,送醫前該如何處理?
答:人的組織有一定的滲透壓,它的數值相當於生理食鹽水,所以當意外傷害造成斷肢,不可任意將斷肢置放在普通的自來水中,以免滲透壓的差異造成組織破壞。一時拿不到生理食鹽水,可把放在塑膠袋內的斷肢,再放進另一個裝有冰塊和水的袋子中,使斷肢隔層保存在低溫的狀態,並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醫院。
問:如何做傷口止血?
答:一般外傷通常以直接壓迫法止血,但是斷肢的情形會連主要血管都切斷,所以最好是使用具有彈性的粗橡皮帶自斷肢近端用力紮緊,直到鮮血不再流出;在皮帶內襯上軟布,再用力拉緊也可以有效止血。
(受訪者/慈濟醫院醫務部陳英和主任)
▲千江映月
護理路上相勉勵
◎李彩琴
《邁向另一個起點》.畢業特輯一
教育工作就像種樹,要用愛心、耐心慢慢地
灌溉、剪枝、調整枝葉,樹才能長得茂盛。
教育就是慈悲喜捨的「捨」--
是很歡喜地捨出、不求回報,且充滿了無限的愛。
~證嚴上人
畢業的季節,在鳳凰花開的六月。
它象徵一個階段的結束,也是另一個里程的起步,更是許多慈濟學子們積極服務有情世界的開始。
今年,慈濟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第一屆的八位研究生畢業了;而慈濟護專也孕育了二百七十一位護理人才,他們分別是五專第二屆、日二專第六屆、夜二專第三屆的畢業生。
慈濟醫學院.護理研究所
「人生有許多的第一,但要做第一屆的學生,機會並不常有,所以要格外珍惜;而良好的校風與學習成果,也將會隨著你們的畢業,像種子一般,撒向社會各個角落,並在每個人心中生根。」
醫學院校長李明亮告訴同學們,護理工作是一條以愛心和耐心鋪成的路,在這條路上,大家分享病人的喜怒哀樂,也陪伴病人的生老病死;雖然挫折與困頓在所難免,但要常記得證嚴上人將護士比喻為「白衣大士」--學習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精神,無所求地付出,便能無怨地服務。
「學問之道是永無止境的,踏出校門只是代表一個階段的完成。」李校長期勉同學們時時抱著一顆學習的心,做一個勤耕「生命心田」的農夫。
學生是上人心中的「寶貝」,護研所所長邱艷芬自諭是「寶貝的管理員」,二年來,她細心地觀察學生的學習成績、心念、行為及對未來工作的期待。
如今同學們學成了碩士,邱所長
希望大家未來不論是為人師、為人長、為人同儕、為人部屬,均能把握住正確的人生方向。「不要有世俗名利之想。名與利人能予之,人也能取之,追名逐利,往往追逐到的只有煩惱困擾。」
她叮嚀同學們面對未來,要思量自己對人間的貢獻,在職場上做個能負責的人,「順境來時,能挑起擔子;逆境到時,能韜光養晦」;並鼓勵大家畢業後要相互提攜、關懷。
踏上護理教育工作
堅強慧命工程陣容
頂著護研所第一屆畢業生頭銜的八位同學,入學前的臨床經驗平均在五年以上,她們重拾課本,開始另一階段的學習。同學們依自己以往臨床的興趣,選擇專業主題與專業角色,熬過二年的時光,所學匪淺;其中有六位將留在慈濟護專或醫學院擔任講師。
--第一位通過碩士論文的劉慧玲,當初選擇慈濟護理研究所是由於學校以臨床專科為導向,符合當前國際護理朝臨床實務的教育宗旨,她期望透過進修可突破在臨床實務上遭遇的瓶頸。
--林淑娟期許自己踏出校門後,能秉持師長和上人的叮嚀與期許,學習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大悲精神,視病如親,真正成為病人心目中的「白衣大士」。
--「我們八個同學就像八顆種子,在慈濟這個大家庭的呵護下,經由細細溫溫的小火烘焙,已成為一碗香甜可口的八寶粥。」謝珮琳表示,「熬粥需要火、水、糖,在慈濟裏有人像水,讓我們變得很柔軟;有人像糖,讓我們變得很香甜;也有人像火,讓我們變得很成熟。」她期許自己竭盡所能地對志業體有所貢獻和回饋。
--在醫院選擇照顧癌症病人的當中,林靜琪經常面對一張張被癌症蠶食而日漸消瘦的容顏,使她更真心體會到病痛之苦,而決心以愛陪伴病
人走到生命的盡頭。上人說:「生命有限,慧命無窮」,在未來護理路上,她自我期許要力行「觀世音菩薩」精神,希望能夠做到千手千眼、化應萬身的護理人員,為病人解憂勞。
--「畢業就是我回饋志業體的開始,我會用心努力地走每一步。」林芳怡說:「當初在學校半完工狀況下,所長便迫不及待帶著同學跨越鋼筋、踩過木板地參觀校舍,從所長的腳步和談話中,我似乎已在她的眼裡看到了未來。」
開學後,大家像布置「新家」般擦地板、買家具,「緊湊的課業壓力雖大,但在所長的關懷和同學間情同姊妹的情感相互勉勵、扶持下,終能度過重重考驗。」芳怡心中對家人、上人、教授和同學充滿感謝。
--畢業後將留在志業體任教的江明珠、李美麗、李如萍,只要回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便滿懷溫馨和感恩,她們也相互期許要做慈濟的一顆種子,將來無論身處何地,能發揮慈悲喜捨的精神。
慈濟護專
在青山連綿、煙嵐縹緲的東部,慈濟護專以清麗、雄偉之姿,巍峨挺立在山巒疊障的中央山脈下。五月末,微風輕吹,細雨霏霏的天空,護專校園中經雨淋濕的花草,葉片上涓涓滴落的水珠,好似在淡淡地訴說畢業的離愁和感傷。
即將踏出校門,開展護理生涯的時刻,隨著日子一天天接近。面臨畢業的喜悅和離別的不捨,這群「準護士」們心中的感懷和愁緒也在逐漸地擴散蔓延……有人開始回憶學校生活的點滴,翻看以前所拍的相片;有人留戀不捨校園的一草一木,想抓住這片刻為永恆,為護專生涯留下深刻的記憶!
當時只道是尋常別後思量卻難忘
護專校長張芙美對於畢業的同學寄予殷切的叮嚀和無限的祝福,祝福同學前程璀璨、福慧雙至、健康平安、愛心豐滿,人人擁有愉悅的人生:期盼同學凡事要認真的、誠懇的、踏實的、歡喜的、感恩的全力以赴,共同營造一個充滿愛的社會。
「謢理生涯是一種很濃的生命,它所照顧的是人性、人生與人心,直接面對的是一個赤裸裸、有生命體的人。」謢專護理科主任彭台珠老師希望同學能在護理路上實踐「尊重生
命」、「人傷我痛」的理念,以慈懷柔腸的胸懷,抱著喜悅、快樂的心去幫助病人。
謢專同學們公認「最溫柔的訓導主任」--彭少貞老師希望同學們都能喜歡自己所選擇的護理工作,並從中體會服務人群的快樂,發掘生命的價值。
看著同學們從一個處處被呵護的孩子長成大人,要走入醫院去面對人間的生老病死和苦難,護專人文室主任李淑媛以感懷的口吻說:「當時只道是尋常,別後思量卻難忘。」也許將來同學們在工作上面臨問題和挫折時,只要想起在校時曾經擁有過的許多愛,就會更有力量去面對挑戰。
昨日歡笑成回憶明日路上相勉勵
在這段一起求學、共同生活的日子裡,曾經有過辛苦和歡樂的點點滴滴回憶,不是三言兩語就可說盡。是心底的一種感覺吧!這時刻的感受放在心裏,甚至不需言語就能體會的感覺。
--王淑惠感傷地談到,當初因家中遭逢變故,為減輕家中的負擔選
讀公費,一個人從嘉義一路孤獨地來到花蓮,第一天在迎新晚會中就受到懿德媽媽的親切關懷,心中著實難忘。「兩年來最要感恩的是,我們能有這麼好的學習環境。我會牢記師公上人和師長的叮嚀,把病人當成自己的親人,有一天我會再回來的!」
--「以前我的脾氣不是很好,這五年來,父親也感覺到我的成長,所以他很高興我來念慈濟護專。」彭欣慧的父親比女兒還更加肯定當初的選擇。
--在職班的蔣玉花在學期間順利產下一子,她很感恩那段期間公公、婆婆、先生和師長、同學的幫助。
--林莉涓表示,父親很鼓勵她讀慈濟護專,開學時還曾親自帶她來學校報到,因為他相信「慈濟用愛教育出來的同學都是很棒的!」
--曾有過臨床經驗的曾淑倩表示,學校濃厚的人文氣息令她難忘,她以身為慈濟人為榮,希望將來能回到家鄉嘉義慈院大林分院貢獻心力。
--以原住民天賦的好歌喉,經常在歌唱比賽中搭檔合唱的李慧蓮和陳麗鳳表示,加入學校原服社後,對自己族群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有感於家鄉花蓮醫護人員的不足,畢業後要留在慈濟醫院服務。
雲淡風清的初夏,除了驪歌和感恩,同學們更帶著眾多慈濟人的祝福--在護理路上相勉勵,以雙手承接責任,以雙肩承受擔當,也別忘了「慈濟是你們永遠的家。」
慈濟護專歷年畢業生人數統計表
┌─────────────────────────────┬───┐
│ 二專 │ 五專 │
├────────────────────┬────────┤ │
│ 日間部 │ 夜間部 │ │
├──┬──┬──┬──┬──┬──┬──┼──┬──┬──┼─┬─┤
│年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3 │ 84 │ 85 │84│85│
├──┼──┼──┼──┼──┼──┼──┼──┼──┼──┼─┼─┤
│人 │107 │172 │166 │103 │99 │106 │28 │119 │80 │87│85│
├──┼──┴──┴──┴──┴──┴──┴──┴──┴──┴─┴─┤
│合計│ 1152 │
└──┴──────────────────────────────┘
資料來源:慈濟護專提供
上人的叮嚀
你們所選擇的路是人生最重要的,也是最艱辛的。
若你們所選擇的是臨床護理,就必須去面對「生、老、病、死」,人生中一道道不能免掉的關卡,這要發揮很大的愛心,因為這是有關生命的工程。
如果選擇的是教育,那麼就是有關慧命的工程。你們將教育的孩子都是很大的孩子,有些也如同你們一樣有工作背景了;如何讓他們的慧命健康成長,是一件不簡單的工作。
從事教育工作不光只是給學生知識及職業的技能,最重要的是啟發智慧及良能。
一般人啊!平常只使用了「功能」,也就是慣用「習慣性的知識」,如果你們為人師時,也只是一種「習慣性功能的授業」,那麼我要坦白地說,這不是很重要的,也沒有什麼了不起。
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引導」,如果你只是教他們「好的功能」,進入社會後卻無法與人相處,只會與人爭,這種爭啊!是永不停息的,而且也無法得到「可愛的人生」。
我常舉猴子為例,當牠肚子餓時,拿食物指揮他站起來、或拿柺杖,而牠為了生活也不得不勉強自己去學、去做。如果學生求學只是為了生活,那是不對的;為了生活而做的付出,也是不對的。
你們學護理是為了減輕人類的苦,為了將愛心發揮給病苦的人,而不是為了生活;從事護理教育,不只要運用好的智慧,傳授給學生好的護理技術,更要教導學生如何愛人與服務人群的智慧。
慈濟世界就像是個豐富的人性寶藏,找到適合自己的範本,以後不論在臨床上或教育上,都能真正做到為人群服務,為服務而生活。
也希望大家以後不管到哪裡,都能把慈濟的愛散播出去,也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心靈的故鄉,要常回來!
▲千江映月
路在前方
◎葉文鶯
《邁向另一個起點》.畢業特輯二
每年,總有一部分護專畢業生成為慈濟醫院的「新鮮人」,又或者是完成在職進修,回到慈院原護理單位服務的護士「班底」。
慈濟護專對於慈院護理人力的提供,在質與量兩方面皆功勞不小,這也正符合證嚴上人創辦護專,以培養人才的初衷。
基於為花蓮本地人、對工作環境滿意度高,或者婚姻因素等考量,許多護專畢業生直接投入慈院各護理單位服務。由於是「自己的學校」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對慈濟的文化相當了解,因此,一批批來到慈院工作的護專畢業生往往對慈濟醫院存在著南捨的情感。
相約至公元兩千年
七十九開始在慈院小兒加護病房服務的張瑞雲,是八十三年夜間部在職班的第一屆畢業生。
「當時班上同學大都己經結婚,忙於工作、家庭和課業,所以沒時間再選修其他課程:而我們所修的慈濟人文課,像是茶道、花道,都很有意思。」瑞雲對慈濟人文課程記憶猶深。她說:「在職進修的動機是自認為一個護校生在臨床與學理上都不足。雖然白天工作、晚上上課很辛苦,但有助於臨床護理的應用。」
畢業後仍留在慈院服務,瑞雲對慈濟精神的體會更深了。「小兒加護病房是一個訊息比較封閉的單位,幸好我們的同事陳菜經常隨侍上人,常跟我們講慈濟和上人的故事。」瑞雲很喜歡現在的工作環境,尤其是同事相處的氣氛非常融洽。
三西病房副護理長陳姿伶與同班同學林麗萍、葉玉明、李惠珍、楊麗雪、呂佳莉、沈金華、朱淑棉、歐秋環和蘇惠玲等人,於八十一年畢業後,分別到慈院各單位服務
「人家說花蓮的土會黏人,一點兒也不假;二來是工作勝任,為工作而生活,不是為生活而工作。此外,慈院在花東地區為區域後送醫院,可見習的個案相當多不但醫院發展空間大,對於公費生更是照顧。」
八十三年,姿伶公費的簽約到
期,但她仍選擇繼續留在慈院。雖然已經畢業兩年,但是很多同學都服務於慈院,大家感情好,每年輪流主辦同學會,這個約定已經排到公元兩千年。而大家與當年的導師陳尚志也還保持著聯繫。
此外,慈濟護專的特色--懿德媽媽也不因畢業而「終止關係」。她的「媽媽」慈歆師姊家住台北,不但與姿伶的父母相熟,姿伶訂婚時也都到場,若返慈院當志工,更不忘來看看她,這分真誠尤令姿伶感到窩心。
成長在護專
心臟內科專科護理師林麗萍是花蓮本地人,護校畢業後,繼續到慈濟護專念二專。她在兩年的公費約期屆滿後又續簽兩年約,「因為家就住花蓮,而且對醫院己經很熟了。」
麗萍和姿伶說到她們那一班時,雙雙提到「叛逆」這個形容詞。「當時我們對學校的一些制度常有意見,因為我們認專科生的生活應該是比較開放、自由。所以,在校期間曾因與學校溝通不良,產生不愉快,甚至連導師都對我們感到失望。」
曾擔任班代的麗萍對班務記憶猶新地表示:「經過這些事後,我們反而學會如何做有建設性的建議,如今在工作上即使遇到衝突也不會再衝動行事了。」而姿伶的結論,也代表她個人的成長,她說:「學校愛護學生的心是不變的!」
麗萍也以過來人的身分叮嚀學弟妹:「一定要先充實護理常識,以便日後在臨床實習時應用得更好。」她表示,最初到慈院服務的單位是內科加護病房,每天面對幾乎無法使用語言溝通的重症患者,一遇病人有緊急情況,不但反應要快,且要操作尚不熟悉的機器……。
種種壓力也曾造成挫折,不過她認為:「病人需要我的照顧,只要我每天來,就對他們有幫助。」就這樣,病人成了最佳支持者,兩年多來的經驗讓她奠定良好的護理基礎,以玫於後來轉任燒燙傷中心、擔任專科護理師都能駕輕就熟。
穿過「實習」隧道
實習,是每位護專畢業生必修的課程。這一段經歷,不但是他們一定會面臨到的,同時也對他們日後護理道路的選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慈院護理部教學組導賴惠玲說:「護專實習生在醫院並未納入正規的護理人力使用,醫院只是提供場地和設備供學生實習,他們一般是在病房協助做更換點滴、床單、回答家屬詣問等基本的護理,藉由和病人接觸,學習對病人的整體觀察能力。」
呂芳薇曾到過慈濟、門諾和花蓮市衛生所實習。實習的工作內容大概是:檢查病人的生命徵象、給藥、傷口換藥、更換床單、點滴,以及協助病人餵食、擦澡等。任何技術皆在實習老師的指導下操作,有時候老師會為同學爭取嘗試其他護理技術的機會,不過要很慎重處理,所以「有老師在,就安全了!」
一般說來,外科病房的氣氛較活潑,而內科病房的病人彷彿有較多的心理因素需要解決。芳薇雖然觀察到這個現象,但是病人所遭遇的複雜心理問題,往往不是她一個年輕的實習護生可以解決的,所以在與病人談過之後,常必須請教老師或與同學討論。
她到腫瘤科病房實習時,曾見過一位癌症病人因一口痰哽住喉嚨,雖經急救再送進加護病房,次日卻過世了;這使她感到生命的脆弱,進而希望日後能盡己之力,為癌症病人服務。
新生開學選班級幹部時便自告奮勇當班代的公費生徐士敏,回憶護專五年來使她在人際關係的成長上有了
明顯的突破。她本來是一個強悍、主觀的人,雖然當選班代,但在班上的朋友不多,很難推動事務。
「當時,我們的導師楊芊芹老師鼓勵我調整自己,從一顆『利石』成為一顆『鵝卵石』。後來參加學校的社會服務社,並有機會擔任社團幹部,使我學習到處理事情的經驗,更增長人際關係的調適能力。現在雖然不敢說已經是一顆鵝卵石,但至少已經不再是利石了!」
士敏笑著說:「我實習的時候一共哭過兩次。」她坦承是自己的自尊心強,做錯一點小事就自責萬分的結果,實習老師安慰她:「人在學習中難免發生錯誤,勿自我要求過高。」
由於喜歡小孩子,士敏決定畢業後到慈院小兒加護病房服務。她認真地說:「我覺得讓『自己的醫院』栽培,未嘗不是件好事。慈院的發展空間很大,而且在『自己的地方』做事,壓力也比較小。」
路在前方
廖婉君本來在專二第一次實習後就「很討厭護理」,而且到了幾乎要休學的程度,是她的母親極力勸阻,鼓勵她再試試看;結果,專四、專五再到各醫院實習時,她不但肯定要走臨床護理的路,而且畢業後選擇到腎臟內科服務,重拾當初就讀護校的心願--希望好好照顧需要洗腎的父親。
從臨床實習犯錯的恐懼心理走出來的廖婉君說,這是因為她遇到了一位能夠讓學生主動學習,並且給予信心的實習老師。有感於病人的病情變化不定,非自課本中所能學盡,婉君雖然選擇先就業,但是她自許要不斷充實護理新知。
帶著「護士的工作很神聖,可以幫助很多病人」的美好想像,陳玨如在生平第一次護理實習後,才發現想像和現實有很大的差距。
「原來病人對護士的態度並不是那麼客氣、尊重,可能有些起了職業倦怠的護士對病人的服務不周到,引起病人的不諒解,認為護士並不是真心關懷他們,所以對護士時常有不甚合理的要求。」玨如望著前方,努力回想這樁遙遠卻不曾遺忘的經驗。
等到四、五年級再去實習,玨如己經較能適應了,她所觀察的不再侷限於病人的「疾病」,還包括心理層面的評估。「不同病症的患者會有不同的心理問題,我們必須去思考如何協助病人解決,所以這兩年來的實習主要是增廣見聞、獲得實際護理經驗。」玨如年紀輕,思路卻很清楚。
說起選擇服務的病房單位,玨如仔細分析說:「外科病房裡面都是有明顥外傷的病人,我看了會難過;但是在內科病房,病人的疾病不是用眼睛就看得到的,必須經過觀察、評估和探討才知道。」想當然爾,玨如的意願勢必與她喜好探究事理的個性有關。
慈濟護專公費生人數統計表
┌───┬──┐
│學年度│人數│
├───┼──┤
│ 78 │ 61 │
├───┼──┤
│ 79 │ 64 │
├───┼──┤
│ 80 │ 48 │
├───┼──┤
│ 81 │ 70 │
├───┼──┤
│ 82 │106 │
├───┼──┤
│ 83 │118 │
├───┼──┤
│ 84 │105 │
└───┴──┘
資料來源:慈濟醫院人事組提供
▲用愛走過30年
德慈師父的願
◎文/釋德懋、釋德昱
【話說從前】
平日上人為慈濟四大志業全省奔波,身為上人大弟子的德慈師父,總是在精舍裡「坐鎮」。一日,德慈師父有事到台北,正逢上人行腳全省,德慈師父便隨師巡視全省會務。
每日,上人帶著三分病的法體,為川流不息的人潮「解惑」,一刻也不得休息!德慈師父心疼極了--原來上人出外更是辛苦啊!為讓上人得空稍稍喘息,以往害怕上台講話的德慈師父發願:「只要有需要,我要不怯場地多說慈濟!」
「初期,借住普明寺、又經常借油借米,上人看著一口鍋子端來端去,覺得這樣生活不行,沒有來路。於是,提議來做『事』,一方面訓練我們的體力、耐力、一方面可以自給自足。上人說:既己出家,就要常發願、常保有三心--赤子之心、駱駝的耐心、獅子的勇猛精進心,忍人所不能忍、做人所不能做;第一代弟子要徹底犧牲,這就是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德慈師父娓娓說道。
因為有願,德慈師父跨越了害怕上台講話的障礙,現在,常可見到他在精舍麵包樹下與會員話說「從前」呢!
▲用愛走過30年
歡笑、淚水滿行囊--記全球慈濟人精神研討會
◎文/翁瑜敏
和著歡笑、淚水,慈濟三十周年慶系列活動之一--為期五天的全球慈濟人精神研討會圓滿落幕了。
猶記得來時,從台北搭乘開往花蓮的火車,沿途的好山好水不斷勾勒出百來位師兄姊們似熟悉、似陌生的觸動,這是東台灣、精舍的所在、慈濟的發祥地!
回程,師兄姊輕揮衣袖的身影鑲嵌在來時同樣的好山好水,只是嘴角多了帶淚的笑,眼角添了不捨的淚。
五天的淚水、笑聲該如何記錄,以百字?以千字?或許鏡頭底下師兄姊們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身影,是最真實,最撼動的吧!幾幀影相,或許載不動千般的感動、萬般的感恩,卻希冀攜著你我再走一回當下的心情交集。
五月七日 落葉歸根念故鄉
回家了!來自歐、亞、美、非二百多名海外師兄姊踩著夕陽的霞光,回到日思夜想的靜思精舍。
星光乍現,師兄姊忘卻旅途的勞頓,齊集新講堂,在郭孟雍教授的帶領下唱出心底的聲音--是鄉愁、是眷戀;但慢慢地,歌聲裡的悲欣層層褪去,只剩回歸母體的滿足。
台上郭孟雍教授渾然忘我地將「心願」、「祈禱」唱進了每位師兄姊虔誠的心念中;蒲團上的師兄姊伸出雙手緊握彼此,纖纖細指傳遞著相同的感覺--回家真好!
五月八日 緣定慈濟菩薩道
好個霏霏細雨引愁緒。
今朝,全球師兄姊正式會面,本應興高采烈「以你心會我心」,只是說著說著,師姊的淚水就來了,教它不流它偏流,望著窗外的細雨、屋裡的淚雨,師兄姊的心幾乎給溶化了。
只是……只是今天讓人感動的事何其多!
輕聲軟語中,來自全省的「輔導爸媽」跪著遞送飯盒的過堂身影,讓飄過鹹鹹海水回來的師兄姊又開始流
下鹹鹹的淚水了,海水與淚水孰多孰少已分不清。
這頓飯多了一些調味料--感恩的心還有流不完的淚。
午后,雨珠滾落樹梢,雨聲流連在新講堂外,師兄姊們心中祇虔誠敬地唱誦著「南無觀世音菩薩」,佛號聲平地拔起,瀰漫耳目之間,二百多人來回拜願繞佛。只是,八十多歲的老菩薩嬴弱的身軀怎地與年輕魁武的慈濟洋女婿走到一起了,走著走著,兩人臉上的光彩竟是一個模樣,恍然中發現這年歲相隔半世紀的一老一少,緣分早已註定在慈濟。
五月九日 行善哪計輸或贏
清晨,太陽盈盈地露出個笑臉,照得人心花怒放,天空放晴了,師兄姊的心也笑了。
這天,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等志業體負責人紛紛回到精舍與師兄姊交流行政經驗,麥克風從這隻手傳到另一隻手,微風徐徐吹來,平順的氣氛似乎預示著該加點活力了。果不期然,團康高手--錦和國小陳俊宏老師一躍而上講台,嘹亮的聲音,渾身的勁道,比手畫腳地傳授起他的獨門絕活--拜經拳。
「現在讓我們一次拜四部經!Here we go!」一聲令下,《無量義經》、《法華經》……,四部經即刻出籠,只見師兄左搖右晃,勾腿出拳……,笑聲如浪潮,一波推著一波,講經堂的屋頂幾乎給掀了開來。
真是一片手忙腳亂景象,突然眼前一亮,「慈濟之星」出現了!
兩位來自夏威夷的師兄似乎有備而來,無論手勢動作、眼神表情,猶如二十一世紀的最佳「門神」候選人,連外星人撞見都會笑哩!忍不住欺身一問:二位師兄是否練過草裙舞?
拜完經,還有更精彩的慈濟拳,「慈濟的慈濟的慈濟ㄘㄟˋ!」贏了捐國際賑災,輸了去骨髓捐贈……無論輸贏都是做善事,難怪大夥笑得那麼開心。只是……這位泰國師姊,雖說輸贏同樣是做善事,但也別太「一視同仁」,拳還沒出,就讓人一眼看透妳的下一步棋,乾脆直接問妳到底要骨髓捐贈還是國際賑災?
剛才笑得有點過火,量量血壓吧!
為怕遠道回來的師兄姊水土不服,精舍特地從慈濟醫院借調健康站前來駐紮,只是連日來「生意」不怎
麼好,莫非「家」真是顆萬靈丹!
五月十日 紛沓驚喜綴人生
好個令人驚喜不斷的日子!
驚喜一:昨日還是灰塵遍布的靜思堂國際會議廳,竟在一夜之間展現雍華,彷彿灰姑娘遇上了仙女,只是這回的仙女換成十多位來自高雄的師兄,仙女棒則是十多隻掃把和十多片抹布。
驚喜二:三十周年慶前夕,全球慈濟人又回來一百多人加入浩蕩的陣容。原來本次會議分兩部分,一是七日至九日的幹部訓練營,一是今日開放給所有海外慈濟人參與的精神研討會。所有的海外慈濟人?師姊笑道,每個海外據點還是會節制一下,否則回來的人可不只今天這四百多人!
驚喜三:慈濟洋女婿--林智,代表美國佛羅里達慈濟人上台報告會務發展。所謂藝高人膽大,台上的他不僅有話要說,說的還是道道地地的國語,不!他還說了台語。讚歎林師兄的中文造詣之餘,不禁豎起大拇指向詹翠華師姊致敬--您是名師出高徒啊!
驚喜四:這天是上人六十大壽!慈院院長曾文賓先「買通」音控人員關掉現場照明,隨後醫護人員捧著數個蛋糕出現,燭光映著淚水。上人!不僅是您,連在場四百多名慈濟人全給矇在鼓裡了。這出期不意的一招,真是最佳的淚水催化劑。
說完了驚喜,再來說說「拳術」!
記得慈濟拳吧!昨兒個才教,今天就要驗收了,難怪師姊會緊張地左顧右盼,到底……到底我該出什麼呢?
又到「慈濟,嘻!」的「術語」了,招牌動作是要將食指點在臉頰上,只是好像赤子之心也因性別有所不同!瞧前面這兩位師姊點得多可愛,師兄……你們的笑……也不錯,只是臉頰上的「指點、指點」呢?加油啊!不要讓師姊老是搶在你們前面「指指點點」哦!
花蓮的麻薯全省聞名,但赤手空拳「做麻薯」可令人傻眼!陳俊宏夫婦倆苦思精研的「麻薯雙人行」,讓人賞心悅目,但也苦了台下這群只會吃麻薯的人。
「記者師姊,求求你手下留情,等我們的『麻薯雙人行』練出默契再拍照吧!這回的精彩畫面就留給台上
那對神仙眷侶吧!」看看師兄姊手上已變形的「麻薯」,記者師姊只好將鏡頭轉向台上,心中亦不斷祈禱,下回師兄姊做出來的「麻薯」真的可以上「相」!
練完拳,好戲正上場--全球慈濟人聯歡晚會。
只是居然有節目一開始就先跟上人告罪!原來是來自夏威夷的師兄姊要表演「有點露又不會太露」的草裙舞。
為了展現當地特色,同時保有純樸民風,師姊們遍尋夏威夷,總算找到一套兩全其美的傳統服裝,只是這套名之為最保守最保守的服裝……還是露肩了。
嚇!不得了,這位德州來的師兄怎地把夏威夷的露肩裝穿在身上,難道在示範最佳穿法?原來是要義賣貨真價實的「夏威夷」。多方喊價中,師兄也覺自己的魅力不用露肩也具穿透力!
五月十一日 曲終人散心相繫
慈濟三十歲了,四百多名慈濟人揮舞著僑居地的旗幟入場,別小看這井然有序的入場儀式,可是昨天費盡心血排練的成果。
慈濟三十歲了,上人也六十歲
了,看到上人辛苦了一天,百忙中還抽空慰問遠道而來的海外師兄姊,當下,師姊的眼眶紅了,全場所有的海外慈濟人,眼眶都紅了。
三十歲的夜晚是感性的,許許多多海外慈濟人欲上台分享這些天來累積的千般感恩;三十歲的慈濟人也是理性的,有限的時間如何容納無限的感恩?幾經磋商,最後決定每個上台的人只有二分鐘可運用。德州師兄又出面了,這回他不是魅力十足的露肩裝最佳示範者,而是「自動馬錶」--控制台上分享者的進度。只要有人話多了,他會不客氣地舉起手在空中畫個圈圈,然後豎起拇指,往右一指:「出局!」
曾聽說歷史是一連串的偶然,而人生不也是許多的意外!在真、善、美的牽引下,全球慈濟人聚集在偏遠的東台灣;在真、善、美的匯聚下,東方與西方交會了,天主的「安琪拉」與佛陀的「德宣」笑開了,膚色、眼珠、語言雖不同,但笑容是一樣的,愛心是同等的,她、他與他們將為全人類繼續努力著……。
▲用愛走過30年
螞蟻雄兵
◎文/陳若曦
去秋,作家施叔青在花蓮靜思精舍看到慈誠隊表演手語歌,十分驚訝。
「幾個大男人在台上唱歌,兩隻手還整齊地筆畫著,太感動人了!證嚴法師能讓台灣的男人做到這樣,真了不起!」
不但她感動,慈誠隊的表現連證嚴上人本人都很感動。
「為了慶祝慈濟三十周年,慈誠隊員夜以繼日地為靜思堂趕工整理,一個梯隊接一個梯隊,接力賽似地做下去,堪稱『螞蟻雄兵』,我真是感恩不已啊!」
上人這話是當著北區隊長黎逢時和副隊長林徽堂的面說的,但見兩人垂手斂眉,神色十分謙遜。
上人指著林徽堂說:「像他肝硬化第三期,累得全身抽筋手顫抖,被抬進醫院治療,誰知只躺了一天,就偷偷爬起來上工去,真叫我心痛又著急呀!」
上人又說,台中的張廣輝,苦幹了兩天後,忽然請假三小時,經人追問,才知道是要去醫院洗腎!
據黎逢時表示,像這樣苦幹加「拼命」的例子不勝枚舉。「全球慈濟人都回來,我們慈誠隊總是想把最好的呈現給他們看。」
齊心力,日夜趕工
話說四月中旬,聽到上人擔心禮堂的裝修工作會趕不上紀念大典的消息後,北區的慈誠隊便動員了七百多人,於四月二十八日那個星期日包了列車趕回花蓮。他們配合工程隊做了一整天的清理打雜,希望能加速工程進度。
這樣「突擊」了兩次後,很快就發現,靜思堂工程龐大,施工千頭萬緒,若要趕上兩星期後的周年慶,最好天天有人來幫忙。
先是初步估計,若能自五月一日起,每天來三十人支援,五月五日到十日改為每日五十人,應可趕上慶祝典禮才是。然而慈誠隊員幾乎人人有工作,怎麼抽得開身呢?
開動員大會時,黎逢時隊長以身作則,帶頭簽下七天工的諾言,幾分鐘之內,一千多位隊員跑上前來簽名,情況非常踴躍。
「連七十出頭的老菩薩都不肯
『安分』呢!真是老而益壯。我們北區因為交通方便,原想多出點力氣把事情包下來,但台中和高雄的一些慈誠師兄也老遠跑來共襄盛舉--光是這分心意就很令人感動。」
李明宗說,他和眾多師兄因為工作上難以請假,就搭夜車往返,利用週末來做工。
「我們和時間賽跑,許多人是公司下了班,沒回家就先奔機場,第二天搭早班飛機返台北。工作的時候生龍活虎,不料回家時,看到樓梯竟是累得爬不上去。」
最後十天,黎逢時幾乎天天守在工地上,最擔心的是安全問題。每次交班時,他總不忘對新人叮嚀:「千萬要小心,如果受傷了,師父會心疼的。」
他說,最後那兩天最緊張,日夜趕工,大家都很疲勞,而工地上充斥著釘子、碎石和鐵絲,走路須步步為營。有一次正在拆鋼架,剛好來了一位黃師兄,衣服未換,安全帽也未戴就上了工地,黎逢時偶然回頭,看到空中一顆巴掌大的大理石碎塊,正向黃師兄頭頂砸下來,嚇得他張口結舌,叫都叫不出來。黃師兄這時卻忽然向前踏出半步,竟毫無知覺地躲過了一災!
雜牌軍,大顯身手
這支由銀行經理、公司董事長、教師……等組成的「雜牌軍」,要應付的工種卻名目繁多。除了搬運水泥、大理石、鋼架……等粗重工作外,還有拆鷹架、室內裝潢、重建上人早期修行小木屋,以及應接隨時出現的「變化球」,總之是「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就是。
「我們一下子變成『多面手』,譬如做電腦的臨時研究蓋木屋,美工師父刷油漆,反正是高手帶生手,一切都現學現賣,但都幹得很歡喜就是了。」
許多人是生平第一次做泥水工,滾得一張花臉和滿身泥,仍是笑瞇瞇的。幾位做水電生意的師兄,甚至把生意停掉幾天,專程趕來花蓮幫忙。
連顯達怕人不夠,特地從台北帶朋友來幫忙;朋友又帶朋友,來了都捨不得走。連幹了三天,他患了重感冒,發高燒也不對人說。忽然請了一天假回台北「辦私事」,回來了才知道是跑回去打針吃藥的。
上人和大家心連心,一天不知要來工地看幾趟;心裡焦急,但不願形諸於色,唯恐又加重弟子們的負擔。看到他餐餐食不下咽,大家也能約略揣測上人的體恤之心,於是更加同心
努力,總希望能減輕上人的壓力才好。
臨近慶典時,朝山的信徒和遊客潮湧而來,精舍每天都擠得水洩不通。常住師父儘管忙於接待,心裡仍記掛著工地上的慈濟人。有一天,慈誠隊員在早上九點出頭就提前完工,由於搬運石材和鋼材上下樓,體力消耗大,一時又餓又累。
有人問:「有點心吃嗎?」
黎逢時很慚愧:「對不起,忙得忘了準備點心了。」
語音未落,卻見常住師父送來了點心,大家好生感動。
典禮前,即時完工
五月九日,我隨海外慈濟人住進靜思堂,只見寮房的地板被師姊們擦得纖塵不染,光可鑑人。午夜夢迴,頭頂還隱約傳來各種施工的聲響,想像慈誠隊員挑燈夜戰的英勇剛強,不禁感愧交加。
清早碰到一位累得灰頭土臉的慈誠隊員,忍不住問他:「為什麼沒有預先估計好,要弄得這樣日夜趕工呢?」
「我們慈濟人認真負責,整修自己的靜思堂更想做到『盡善盡美』嘛。」
誠然。聽林徽堂說,靜思堂的慈誠大道,光是草皮和石頭就鋪了拆,拆了又鋪,返工達三次之多。最後一次鋪草皮是慶典前夕。綿綿細雨中,幾十人挑燈奮鬥。午夜兩點了,隊長怕累壞了人,於是「勒令」大家去洗澡並休息兩小時。許多人顧不得洗澡,身子一挨上地板,立即鼾聲大起。
林徽堂洗了澡後,心裡記掛草皮事而睡不著,就出來查看。清晨四點時,忽然從台北來了兩百多人的隊伍,個個西裝領帶畢挺,原來是早晨慶典時要擔任交通指揮和列隊警衛的。
「師兄呀,你們能不能發揮點愛心……那些挑燈夜戰的師兄們……」洪文敦看他說得吞吞吐吐的,乾脆打斷他的話:「師兄,你要我們幹什麼,就直接下令吧!」
「好,你們到大堂裡脫下外套和鞋子,然後出來幫忙鋪草皮吧。」
三分鐘後,這兩百多人就聚集在草地上,捲起了袖子幹起花匠的工作了。
那些沒被叫醒的人,也陸陸續續地醒轉,都自動趕回來上工。
就這樣眾人齊心,終於在七點鐘出頭,典禮前個把小時,把草皮和石塊永遠地固定在靜思堂前了。
上人一再感激,像這樣苦幹又拼命的「工人」,豈是金錢雇得來的。
施叔青曾表示,能讓「台灣的大男人」站上台比手語唱歌,真是「不可思議」。
我想,電腦工程師都能蓋木屋了,比比手語又算什麼呢?
- May 19 Tue 2009 00:43
1996年06月 355期-C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