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自性觀音活菩薩

◎證嚴上人

每個人有一對眼睛、一雙手,及一顆愛心;千個人就有千雙眼、千雙手,千顆愛心。若人人同心同志地為眾生奉獻,「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則人人皆是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

不要以為土塑、石雕、木刻、供奉在寺院中的金身才是菩薩,也不要為了祈求感應、消災、增福……,而一味跪拜寺中的菩薩,其實你、我、他,大家都可以做菩薩--只要能以一分真正為別人做事的心去服務人群,那就是活生生的菩薩了。

菩薩有純淨的愛心、有慈悲的願力、有無上的智慧。慈悲是透徹的大愛,智慧就是有原則、會選擇,具有推動力,以悲心運用智慧,去發揮良能、踐行願力,方能福利眾生,如此覺悟、觀照自性,則人人即是當下成就的活菩薩。

▲社論

低頭便見水中天

◎證嚴上人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無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崖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頭,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對於王國維的這段話,試圖解釋它的人不少,真正體驗它的人不多。我們雖然不敢說能準確的了解王國維先生此段議論的涵意,但我們大略可以知道他所要告訴大家的是:想成大事業、大學問,就要有一番「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進與「眾裡尋他千百度」的自謙。

「行精進,除我慢」是慈濟人奉為終身不渝的座右銘。因為能夠「行精進」,所以就不怕苦、不畏難;因為能夠「除我慢」,所以就不伐善、不自矜,古德云:「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就是不能行精進、無意除我慢之人的最佳寫照。

大智度論有讚精進偈云:「人有不惜身,智慧心決定;如法行精進,所求事無難。如農夫勤修,所收必豐實;亦如涉遠路,勤行必能達。」意思就是告訴我們:「發心如初,成佛有餘。」發心容易恆心難,如果能夠保持當初發心的那分勇猛精進,則成佛又有何難。

精進可分「身精進」與「心精進」。能佈施、行持戒是為身精進;忍辱、禪定、智慧是名心精進。「身心不息,勤修不懈」,才是真正的精進,學佛的人千萬不能患了「怠者不能修」的毛病,又有「忌者畏人修」的心態。

想要「如法行精進」,必先去除各種慢。「慢」就是貢高我慢;就是把自己抬得很高,把別人看得很低。人一有「貢高我慢」的毛病,想進德修業,恐怕難矣!

「慢」有七種,一、單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劣慢;七、邪見慢。「單慢」是他人不如我,我則傲於人,有違「勝不驕」的古訓,這是最單純的慢,也是人最易犯的慢;「過慢」是他人勝於我,我則謂別人與我差不多,也就是不承認別人比自己強的傲慢;「慢過慢」,這種慢比「過慢」更傲慢,自己不如人,不但不承認別人比自己強,反過來還要說自己比別人強;「我慢」是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的慢;「增上慢」是自己有一點小成就,就把自己膨脹得很厲害,認為別人都不如我;「卑劣慢」是「自甘墮落」的慢,自己不如人或自己犯了錯,還要說「我就是要不如人,我就是要犯錯,你能奈我何!」這是非常要不得的慢;「邪見慢」是最可怕的慢,自己有錯,不僅不知悔改,還要以犯錯為榮,魚肉善良百姓的流氓,不僅不能自我反省,還誤認作惡多端可以提昇自己在黑社會中的地位,故胡作非為,毫無忌憚,這就是「邪見慢」。

這七種慢,儘管有深淺層次的差別,但慢心卻無兩樣。有了慢心,就難力行佛陀正精進的教化,就成為進德修業上的大障礙。

高峰老人插秧偈云:「手執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能去慢,才能自謙;能自謙,才能精進。深體「去慢」與「精進」精義的人,才懂得「低頭便見水中天」的箇中三味,也才能體會「退步原來是向前」的精義;至於那些執慢畏修的人,就不足論了。

▲甘露清涼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6)

◎證嚴上人

我們前面已經分析過父母對子女的十種恩德,但並非這十種恩德,就可道盡父母的生養教育之恩。在經文中,佛陀不斷地分析再分析、不斷地叮嚀再叮嚀,無非是要我們牢記父母恩。

為了闡述十種恩德,經中另以偈文複頌。

第一:懷胎守護恩。頌曰:
累劫因緣重,今來托母胎;
月逾生五臟,七七六精開。
體重如山岳,動止劫風災;
羅衣都不掛,裝鏡惹塵埃。

這是描述母親初懷孕時的形態。

子女與父母這段緣並非今世才結下,而是在過去生中就已種下互相牽引的因緣。縱然現代的醫學科技非常發達,可把父精母卵放在試管中培養成胚胎後,再將受精卵移植到母親的子宮,但並非如此就可以創造人;最主要還是在於子女與父母有這段因緣,才能進一步藉著現代的醫學科技,而來成胎成形;如果沒有因只有緣,也沒有辦法托生於母胎。所以說親與子的因緣,是幾世之前就結合在一起了。

用全心全意來守護胎兒

隨著每個月的成長,胎兒在母腹中漸漸生出五臟六腑,直到六、七個月時,胎兒的六根六塵才具足。胎兒體重隨著時日一天天增加,母親腹部凸出,像一座山一樣,造成行動不便。

經文中「動止劫風災」中的「風」,指的是煩惱,而煩惱是隨時會發生的。母親在懷胎時,行動都非常謹慎,不論是靜是動,她都抱著惶恐的心態來保護胎兒。尤其過去農業社會,重男輕女,母親不但要擔心胎兒的性別,又要擔心胎兒的健康,甚至擔心孩子將來長大後的成就。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母親所煩惱的,她隨時都處在憂慮、擔心的惶恐中,所以稱之為--風災。

「羅衣都不掛」--女人愛美是天性,逛委託行、百貨公司、上美容院,幾乎都是女人的專利,有些婦女年齡已經七老八十了,但為了愛美還去拉皮、修眉,甚至整修牙齒,弄成柳眉、朱唇、貝齒的形狀,可見女人是多麼注重儀容服飾。可是一旦懷孕,因為害喜以及一心掛慮胎兒而沒精神打扮,非但漂亮的衣服不能穿了,連梳妝用的鏡臺也蒙上了一層灰塵。

由此可見,母親對子女所付出的是全部的心血啊!佛陀跟我

們講這些話,最主要的用意,是要我們不忘孝思。

教育子女要感情理智並用

西洋婦女與東方婦女,教育子女的方式不同。西洋婦女懷孕後,就很注意胎教,即使在懷孕期間,做母親的還是照常游泳、打高爾夫球,隨時保持開朗合群的心胸;甚至流行在水中產子,讓孩子一出生就接觸大自然;她們訓練孩子從小睡一房、自立堅強,杜絕孩子依賴的心態。

反觀東方婦女,小心翼翼地叮護孩子,從小就讓孩子養成依賴性,甚至孩子長大了還與父母同房睡覺,時時粘著父母;而有些父母的心也有一種養兒防老的依賴作用,對子女百般照顧,就是期待年老病弱時,子女會扶養他。不過愈想靠子女,子女愈靠不住啊!

台灣現在有許多生活富裕的家庭,做父母的都把子女送往明星學校、貴族學校讀書,為了孩子的學業,夫妻還得分開戶籍,隨著孩子把戶籍寄放在別人的家裏,多辛苦啊!

我所認識的企業家中,有幾位也是為了孩子的問題傷透腦筋。他們的孩子在學校不好好唸書,不是被記過就是遭退學,做父母的甚至得運用關係錢勢,保住孩子的學業。

曾經有位企業家的孩子,要求上學騎摩托車,當年一般上班族所騎的機車約一萬多元,他就非買七萬多元外國進口的車型不可。好不容易等到高中畢業,父母為了拜託他繼續升學,還得答應買輛進口轎車給他做為交換條件。學業告一段落了,接下來是當兵的問題,孩子怕吃苦,不願當兵;為了讓孩子不致於逃兵,父母千拜託萬拜託,拜託兒子去當兵的代價,就是買一棟房子,讓他單獨居住……。

雖然這對父母親在我面前一直吐苦水,但面對孩子時,他們還是不忍拂逆孩子的意。像這種教養方式,孩子會乖嗎?能期望孩子以後奉養天年嗎?每次一想到這對父母及這孩子,我實在是有無限的擔心啊!

我們一定要感情、理智並用的教育子女,如只一味的溺愛,終究會害了孩子一生。總而言之,為人父母者就是這麼辛苦--要生孩子時,惶恐不安,孩子生下後,又要一輩子負起責任。

第二:臨產受苦恩。頌曰:
懷經十個月,難產將欲臨,
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
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
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侵。

由此可見母親臨產時的辛苦。我常不斷地重複,母親為了保護孩子,寧可捨命保子,這種情形在目前的社會上,常常可以看到聽到。但是一般人看歸生、聽歸聽、感覺歸感覺,在日常生活中能否真正去體會母親的恩情?那就不知道了。

父母從不嫌棄子女

古人說「父母不嫌子女醜,子女不嫌父母貧」,在父母眼中,子女永遠都是最美麗可愛的,即使這個孩子殘缺不全、甚或低能,做父母的永遠都不嫌棄,這是父母對子女的親情;但是做子女的對父母,是否也能抱持這分心呢?

記得我小時候看過一齣短劇,劇情發人深省。這齣戲的內容是這樣的:

有對夫妻住在鄉下,他們靠種田為生,生活非常清苦,吃不飽、穿不暖,而且住的地方也很簡陋,每天早出晚歸為生活而忙碌。他們育有一子,雖然夫妻倆非常貧寒,但卻儘可能的讓孩子得到最好的物質,做父親的曾為了孩子要遠足而去做了三天的苦工,買了一個蘋果,讓孩子帶出門,平日生活也樣樣都讓孩子能與別人相比,可以說是對孩子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這對父母親都一直提供他最好的環境,從他小學、中學、到大學,讓孩子在求學中衣食無缺,生活表面上看起來比其他人都富足,這個孩子也常向同學炫耀,說自己的父親是董事長。

在孩子即將從大學畢業時,交了一個女朋友,並論及婚嫁,女方家長要求結婚的對象須有董事長或總經理的家世。這個年輕人為了博得女友的歡心和信賴,竟然回去要求父母親,要父親到學校看他,但不能表明真正的身分,要自稱是家中的傭人。做父親的為了子女的幸福,不得已,答應了他的要求。

這位父親把家中所有能賣的東西全賣了,到舊衣店買了一套半新的衣服,穿戴整齊地入城去找他兒子,但他兒子看到父親這般穿著,還是不滿意,因此再三向他父親交代,仍要他自稱是傭人。

雖然這只是一齣短劇,但已將人性的虛浮描述得淋漓盡致,儘管父母把所有的都給了孩子,但孩子卻無法體諒父母心,甚至不惜損傷父母的自尊。多麼悲哀的人生啊!所以,書讀得多,也不一定全然懂得道理,即使懂得道理,卻又有多少人真正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呢?這可以說是人生悲哀的一面。

臨產時掙扎在生死邊緣

「懷經十個月,難產將欲臨」--母親懷胎要經過十個月的辛苦,等到臨產,又掙扎在生死的邊緣。「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母親懷胎挺著一個大肚子,行動非常不方便,加上心中的罣礙,身心都好像患了重病一樣。甚至有些人一懷孕,每天昏昏沉沉的只想睡覺。

以前我曾看過一位親戚,她為人媳婦後雖然懷孕了,但每天仍有做不完的家事,除了服侍公婆與小姑小叔外,還要洗全家人的衣服,非常忙碌,她常常一邊洗衣服一邊打盹,有時候趴在木桶邊就睡著了。

那時候,我就深深體會到做為一個女人很可憐,離開自己父母親溫暖的懷抱,到另一個家庭之後,就必須負擔起這個家庭所有的工作,怕公婆不高興,也怕小姑小叔不滿意,每天戰戰兢兢過著辛苦的生活;即使是懷孕仍要為這個家做牛做馬,這種身心所承受的負擔,是多麼沈重啊!

「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以前女人都很認命,再怎麼繁重的工作她還是認為應該做的,絕對不敢也無法向別人訴苦;即使懷孕了,嚴重害喜,也無法向別人說她有多累,因為一般人總認為生孩子是女人的天職,所以她的苦、她的累,只有悶在心中,躲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掉眼淚。

生男?生女?憂愁怖畏

以前的人重男輕女,為人媳婦每當懷孕時,心理負擔都很重,因為怕生不出兒子,怕生了女兒得不到長輩疼愛,反被人怨。儘管現在的人提倡生兒生女一樣好,但生兒子延續香火,卻是中國人傳統的想法和觀念。

我在台北就曾遇過一個例子,媳婦生了男孩子,婆婆馬上送她一條鑽石手鍊,我問這位婆婆:「如果是生女兒呢?」她說:「那也沒辦法,還是要養啊!」語氣中流露出無奈。現在的人都有這種心態了,何況是農業社會的時代呢?所以說女人臨產時都很惶恐、緊張。

「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侵」,這裡所說的親族就是娘家,因為惟有對著自己的母親才能把心中的苦楚說出。以前娘家的人要來探望嫁出去的女兒,並不像現在這麼容易,如果娘家的人常常來,會被人認為是不好的「歹外家」。

有句話說「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是潑出門的水」,以前新娘子出嫁時,都會傷心流淚,她們哭什麼呢?很多是因為要離開從

小生長的家,嫁到另一個家,前途茫茫,命運未卜,禁不住悲傷;做母親的也為女兒的前途憂慮擔心,彼此捨不得這分親情;想到離別之後,娘家要來探望不容易,有心事也沒處投訴,所以新娘子會非常傷心。

做女兒的嫁到別人家去,看到娘家的人來探望就非常高興,她也會吐露她內心的憂愁懼怕,她怕什麼呢?怕生出的嬰兒是男?是女?是否四肢健康?能不能順利生產?會不會因為難產而死去……?

第三:生子忘憂恩。頌曰:
慈母生兒日,五臟總開張,
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
生已聞兒健,歡喜倍加常,
喜定悲還至,痛苦徹心腸。

由此我們更能體會母親生產時的危險和辛苦。

孩子呱呱落地,母親的痛苦剎那化消

我們初來人間的那一刻,母親的五臟六腑就像要裂開一樣,血水隨著孩子的出生而流出,就如同在屠宰場裏血如泉湧的……。而此時,不只母親的身體受了很多的苦,她的內心也正牽出生的孩子是否健康正常。

經過一番掙扎,聽到孩呱呱落地的哭聲,剎那間她忘卻了所有的痛苦,那種為人母的喜悅,並非言語所能形容,所以說「歡喜倍加常」。

但是歡喜孩子順利出生之後,產後的痛和苦,還是令母親虛弱不堪。

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年過四十才懷孕。我們都知道,女人的年紀越大才生頭胎,危險性就相對提高,尤其兩千多年前醫學並不發達,當時都採取自然生產,如果無法順產,生命就有危險。

摩耶夫人雖然身為皇后,但也是一位平凡的女人,在懷孕的過程中,和一般人一樣戰戰兢兢,她期待能生個兒子接掌江山。印度的傳統是女人一定要回娘家生產,摩耶夫人到了預產期,也隨俗準備回娘家待產。

摩耶夫人的娘家是迦毘羅衛國的鄰國,她在預產期前幾天回娘家,經過兩國交界的迦毘羅園時,她看到那個地方非常幽靜美麗,所以就停下來稍作休息。

當她走到園中的一棵大樹下休息時,竟然就在樹下生產了,她生下一個很健康的兒子,大家非常高興地轉回王宮。由於摩耶夫人是高齡產婦,產後身體非常虛弱,儘管國王召集了全國的名醫調治,但還是藥石罔效,她竟在生產後的第七天離開了人間。

雖然已回生乏術,但在彌留之際,摩耶夫人仍是露出滿足的笑容,因為她生下太子,對國家、對丈夫都有交代了,儘管她的生命已到了盡頭,她還是以有了兒子感到安慰,這就是母性的偉大。

近代佛教的高僧中,有一位虛雲老和尚,他的母親也是四十幾歲才生下他,經過了十二個月的懷胎,生產時竟然產下一個肉球。本來她是滿懷期待與高興,希望能生一個健康的孩子,當她看到是一個肉球時,內心悲恨交加,竟然因此昏死過去,從此沒再醒來。只可惜虛雲長老的母親沒有看到--剝開這個肉球後,裡面是一個健康可愛的男孩。

第四:咽苦吐甘恩。頌曰:
父母恩深重,顧憐沒失時,
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
愛重情難忍,恩深復倍悲,
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

佛說父母恩重,不只母親生子苦的恩深重,其實父親愛子的心和母親並無兩樣,就天秤一樣,兩邊同樣平衡。

父母愛顧子女的心不改變

現在的社會有很多家庭問題,我們曾聽到夫妻之間因為感情

不融洽,而鬧到離異的地步,雖然他們說離婚就離婚,可是彼此的心中還是牽掛著子女。

有個故事發生在美國,內容是這樣的:有位男士是個普通的公務員,他剛結婚時與太太的感情非常恩愛,生活也過得很幸福,後來太太懷孕了,這位先生為了要讓太太過更好的日子,也為了將來能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拼命兼差賺錢。他馬不停蹄地工作,當然撥不出時間和太太相聚,做太太的雖然能夠了解丈夫的辛苦,可是時日一久,她也有滿腹的牢騷。甚至孩子出生後,她愈感到忍無不忍,常常跟先生吵鬧,最後要求離婚。這位先生看到孩子的情分上百般忍耐,可是他們的婚姻已經徹底破裂,最後終於走上離婚一途。

由於孩子年齡尚幼,所以法院判決孩子歸母親扶養。雖然年妻已經分開,但是為人父親的心總時時惦念孩子。因為離婚的打擊,這位先生萬念俱灰,每天徘徊在公園中,懷念以往偶而和太太帶著小孩一起散步,同享天倫之樂的日子。

而做太太的也忘不了和先生那段甜蜜家庭的時光。有一天她也帶著孩子到公園玩,當這位先生又來到公園徘徊時,眼睛一亮,好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可是他又不敢相信,以為是一種幻境,沒想到這個孩子一看到他就馬上跑過來牽著他的手,叫他爸爸,他高興地流下眼淚。抬起頭看到樹下站了一個女人--正是他的太太。

這個孩子牽著父親的手,把他拉到樹下,又以另一隻手牽起母親的手,然後把他們兩個人的手結合在一起,隨後他向父母說:「我要去玩了,你們好好談吧!」說完蹦蹦跳跳地跑向孩子群中玩耍,這對夫妻則相視而笑……。一個破碎的家庭,就在聰明伶俐的孩子撮合下又團圓了。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孩子不能欠缺父母的愛,只要作父親的有真正愛子女的心,他一定會好好衡量自己的時間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而做母親的如果有真正愛子女的心,即使受盡一切委屈,她還是願意忍受。為了孩子,萬般委屈怨恨都會想辦法來化消的。

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

雖然這個故事是發生在美國,可是西洋與中國社會的父母之情都是一樣的,慈濟曾處理過很多類似的個案,也圓整了很多破碎的家庭。所以說,普天下父母愛子女、照顧子女的心,都是一樣的。

做父親的為了子女,寧願做牛做馬、辛苦工作,只為了讓子女過的更好,而做母親的為了撫育子女,把好吃的留給子女吃,把苦的、不好的吞下,連眉頭也不皺一下,所以說「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

父母為了子女,什麼都願意付出,即使他們心中有無限的委曲,但他們還是以子女為重,所以說「愛重情難忍」,他們對子女的恩情真的很深重。我們如果好好反省,想起來真是會感到心酸,何況有些人更是子欲養親不在,像這樣的人真是「恩深復倍悲」啊!

「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這句偈文是說:只要子女能夠溫飽,做母親的再饑再寒都沒有關係。這就是天下慈母心啊!

造福人群才是真正回報父母恩

父母為子女付出的感人事情,實在太多了,但卻很難得有子女為父母付出的動人故事。總而言之,希望大家能好好回顧父母恩,利用父母賜給我們的身體,多多發揮功能,去報答一切眾生恩,能造福人群,回報眾生,就是大孝,也是報大恩--身為佛弟子要多用心,不要為自我解脫而逃避人群,應該要有毅力面向人群,行大孝、報大恩,這才是真正回報父母恩。

▲慈濟訊息

付出清淨大愛,構築美好人生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記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二年三月七日
農曆八十二年二月十五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今天是過年後第二次聯誼會,剛剛我們看到了很多慈濟世界的壽星,他們就像是我們的兄弟姊妹一樣,大家都很快樂的祝福他們無量壽。

今天我們也獲得了非常珍貴的友誼--來自香港的曾志偉先生,是港台非常有名的演藝人員,大家對他好像都很熟悉,一看到他上台,照相機馬上閃爍不停;難得的是他有一顆很誠懇的愛心。

慈濟有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文化,這四大志業是齊頭並進的,目前慈濟醫學院已經開始動工了,所需經費龐大,曾先生等一群演藝人員知道了,就伸出溫暖的手,要來台灣義演,希望能為慈濟四大志業的推動盡一分心力。

於是他們結合了許多偶像級的明星來台灣,要為慈濟義唱,也有好多位具有踢足球專長的明星要為我們義踢一場足球賽;不管是義唱或義踢,他們只希望能幫助慈濟推動四大志業,讓台灣的慈濟志業早日完成。他們這分愛心和精神,讓我非常感動,這分感動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諸位的心和師父的心一樣,師父的慈濟志業,也就是大家的慈濟志業,我感激他們這一分愛心的付出,相信你們一定也和我一樣的感激他們才對。所以我對曾先生說:「很感激你!這分感激,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而是代表二百多萬的慈濟人,向你

說二百多萬句的感恩;甚至也代表那些將來慈濟醫學院落成後,就讀的學子們,預先向你表達感恩。」

現在我們坐在紀念堂裏,旁邊的那塊地就是慈濟醫學院的用地,目前已經開始動工了,明年七月將參加大學聯招。想到時間一天天的逼近,經費與各項籌備工作都進入緊鑼密鼓階段,我雖然緊張,不過卻很有信心;希望大家回去後鼓勵更多的人向香港的朋友看齊,發揮愛心,讓慈濟醫學院早日完成。

星光.心光閃耀人間 港星將來台為慈濟義演

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香港的曾先生要來時,從別人那兒得到的初步印象是:他很有名,而且是主持節目高手。等到我看見他本人以後,心想:這位坐在面前的曾先生,和別人說的曾先生,是否相同?

為什麼我會這樣想呢?因為他並不愛講話,而且每次問他有沒有意見,他都說:「我沒意見,聽聽別人的意見怎樣。」是一位非常忠厚,且不善於言辭的人,後來別人告訴我:「師父,你看錯了,他是一位非常活潑,而且又很會導演和演戲的人。」

說實在的,我出家後沒有看過電影,當然不曾看過他的戲。幾天後,有位委員拿了一卷錄影帶給我,是他特別在家錄的一小段曾先生演的電影。那天晚上我看了帶子,發現曾先生真的很活潑。

聽說他將在今年三、四月間帶領一些演藝人員到大陸各地義唱,並準備把全部收入捐做興建殘障人員庇護場所之用。看看曾先生是一位多麼有愛心的人!但在他演出的電影中,卻充滿打打鬥鬥的場面,實在和他本人個性有很大的出入。

由於社會傳播媒體對青少年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教育性,所以看了錄影帶後我想:等我見到曾先生時,要建議他多導演一些能表現人間溫馨和關愛方面的戲。早上我和曾先生見面時,我就向他說了我的想法。

他回答我:「師父,那實在太難了!現在的人大都喜歡看這樣打打鬧鬧的內容,如果不抓住觀眾的心理,我們就沒飯吃了。」

想想實在令人覺得人生很矛盾啊!戲中的他和真正的他,判若兩人,我由衷敬佩他,他真是一位有愛心的藝人啊!

引導現代年輕人 正確的偶像崇拜觀念

這項香港「影視明星體育協會」要為慈濟醫學教育和醫療網義唱、義踢的活動,預定是在五月下旬舉行。當初我聽到這些演藝人員,對我而言是很陌生的名字,到現在有的名字我還記不起來,可是當我向護專學生提到這件事時,她們卻能一一說出那些人名。我問她們怎麼會這麼清楚,她們回道:「因為那些影視明星是青年們的偶像啊!」

所以我向曾先生說:「唱歌募款給慈濟建醫學院當然很好,可是只有視聽感官享受的純演唱會,對年輕人好像沒有什麼啟示性的教育;既然年

輕人把你們當成偶像,偶像所說的話,他們比較會接受,是不是請你們每個人都為青年朋友說一句座右銘?對這些年輕人的教育,相信會有幫助的。」

因此,這些演藝人員不只是來唱歌踢足球而已,他們現在很用心的在背「靜思語」,選擇他們最喜歡的一句話作為座右銘,準備在演出中送給觀眾。這也是我們所希望的--做每件事情,都必須要有教育性。

捨「得」;求「不得」 轉求為捨,就能歡喜自在

剛剛我們也看到了慈濟年輕一代的企業家何國慶先生,他年紀輕輕就很會賺錢,他說,還好他及早認識慈濟,投入濟貧教富的工作,廣結好緣,現在才讓人覺得那麼可親;自從他進入慈濟以後,和人家比的,並不是錢賺多少,而是為社會付出了多少。

他覺得做好事是一件令人歡喜的事,人生難得歡喜,能夠每天做些讓心歡喜、讓日子過得自在的事,是多麼快樂啊!否則錢再多也令他煩惱呢!

我常說「求不得也」--「求」在先,就「不得」在後;何先生也認為:如果他有了「今年公司要賺多少錢」的心念,感覺上就像是他今年欠缺了多少一樣,非要拼命去達成不可,這樣對他而言,是很痛苦的。

我們如果轉個心念,先「捨」;後面接著就是「得」,捨出之後得到滿心歡喜,那麼我們過的日子就會很自在。何先生現在過的就是「能捨」的人生,他轉求為捨--由「求不得」轉而成為「捨得」,所以能歡喜自在。

剛剛我們也聽到靜晹的話,她真的很有智慧,她能讓夫婿認同慈濟,把她「捐」給慈濟,到今天她已在精舍住了九天了,記得這次她剛回來時向我說:「師父!我要住七天。」我問她:「你回來七天做什麼?」她說:「我要做志工。」

在這幾天服務中,她好像進入了大藏經的櫥櫃中,做志工做的很有心得,每天早上她都會把在醫院看到的真人實事說給大家聽。

我向她說,當初佛在世說法,說的也是當時的人與事,以後才編成了大藏經,現在的我們,所說的都是現代人的真實故事。在醫院中有悲慘的故事,也有感人的事跡,一天下來,就有很多的心得。

她很有智慧,很多平常的事情,由她口中說出來,就令人覺得生動不已,教育孩子是這樣,侍奉公婆她也做得很好,她吸收了許多的法寶和故事,說出來讓人覺得受益良多。

真誠環境的薰染,是最好的人格教育

我們也看到了從日本回來的留學生,她一開口就說,「回到慈濟,就像回到自己的家,師父就像我的父母。」這句話多親切啊!她是一位非常難得的好女孩,她提到兩個哥哥的事,她的哥哥以前因失手打死人,曾被關入監獄一段時間。

一年多前,我在台北榮譽董事聯

誼會上呼籲大陸賑災時,有一位年輕人拿了三十萬元,非常恭敬的跪著交給我,要捐作大陸賑災基金。後來我才知道,這位年輕人剛從監獄出來,在生活困頓中,他卻能響應慈濟大陸賑災,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這位年輕人長的很清秀,而且非常有禮貌,當時我就想:他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才會入獄。過了沒多久,他由親戚陪同到花蓮看我,我才知道:他是和一群人打架,不知是誰失手打死人,但他卻出來頂罪。他不斷的向我說,他一定會好好做人。而這位年輕人,就是她的哥哥。

這位黃小姐,她和日本的同學要回來醫院當七天志工,這分精進的心讓我覺得很貼心。目前,有好幾千位的大專學生加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讓人覺得新一代的未來充滿希望。

教育,要從彼此間相互的誠意來薰染,如果給年輕人一個真誠的環境,在耳濡目染下,相信都會有良好的影響。

日夜交替、生生不息的 慈悲濟世工作

如今,慈濟的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以及國際急難救助,可說是同步進行,去年大陸賑災之後,接著將成立國際救難基金專戶;除了外蒙古的救援之外,目前慈濟也展開對衣索匹亞的援助。

我們都知道衣索匹亞災害連連,天災人禍使當地飽受饑荒,人人都餓得皮瘦包骨;我們要為他們訓練醫療人員、改善水質,希望能從最基層的救助來援助他們。四月中旬,我們派出一位醫師、一位義工,以及一位本會工作同仁和美國分會工作人員,四個人組隊前往衣索匹亞,實地了解醫療援助的重點。

在許多國家,我們都設有分會或聯絡處,凡是有慈濟人的地方,就會播撒慈悲喜捨的種子,並且「就地取糧」的及時發揮慈濟的精神。現在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以及國際救濟,我們同時進行,每天二十四小時都沒有休息--因為即使是夜晚時分,當台灣的慈濟人在休息時,總有世界一角的慈濟人正是白天的努力時分。如此日夜交替,生生不息,希望慈濟能在社會人群中構成一幅美好的形象,也都能在有形、無形中,影響很多人。

人多力大福就大 發揮無所求的清靜大愛

諸位,你們今天回來了解慈濟,從委員們的現身說法中,可以歸結為一個「愛」字--無所求的愛、清靜的愛,而這分愛,也是大家必須自我訓練、彼此鼓勵的;如果大家都能付出清靜的大愛,相信家庭一定會很美滿,社會就會很祥和。

千言萬語還是感恩,感激你們從全省各地回來,發揮這股人生之愛;我常說人多力大福就大,大家彼此祝福,自然就能日日有福。祝福大家福慧雙修,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多留一點空間給孩子

◎靜淇

三月二十八日中廣第二調頻網「慈濟世界」節目,播出中區慈誠對李錦源師兄調和聲色及親子溝通的故事後,廣獲聽眾熱烈回應。

當天不但中廣台灣台接到好幾通來自全省各地肯定節目內容的電話,甚至台北委員周靜芬師姐也打電話到我家,索取該節目帶,作為她們目前輔導個案的參考。顯見親子間的溝通,已逐漸在忙碌的工商社會的家庭中獲得重視。

當我們在探討: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青少年成為「吸安族」,有那麼多的少女寧願流落街頭當阻街女郎,犯罪年齡層逐年降低……的同時,其實也應該思索到:「專制式的父權領導」以及「不給孩子發言的機會」,往往是親子溝通的障礙。

就以李師兄來說:當他工作了一整天,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想沖個熱水澡時,發現房間的鎖壞了、熱水器的橡皮套也壞了;而當孩子錯把塑膠管當成橡皮套買回來時,就如火上加油,做父親的竟然破口大罵:「笨死了,連買個橡皮套也不會,去死好了!」、「我給你二條路:一是向爸爸道歉,否則,你再也看不到爸爸!」對一個十九歲的青年來說,這是何等殘忍的話啊!

從此父子形同末路。正當李師兄在心痛、徬徨時,他想起上人所說的:「普天之下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凡事要善解」--是的,善解、善解,也許兒子有他的苦衷和看法。他想。

終於他放下了身段,邀兒子聊天、當兒子忠實的聽眾。他這才發現,原來,兒子有面臨大學聯考的壓力、兒子有「為什麼你只給我二條路選擇」的痛苦、兒子有「既然你要做慈濟,就要記得師公所說的『歡喜做』的期許」……父子間的誤解與冷漠,就在手牽手、有說有笑的氣氛中逐漸化解了。

當周靜芬師姐告訴我,她們目前在輔導的個案與李師兄的情況類似,遺憾的是他們親子間沒有溝通的機會,年華似錦的國中生,竟然從五樓跳樓自殺,命雖撿回來了,但心結卻解不開,多令人心疼啊!

四月八日正值筆者主持的「慈濟世界」節目在中廣開播七週年,在感恩節目內容普受全省聽眾好評之餘,謹以上人所說的:「為人父母者對子女只有養育的責任,絕不能要求子女按照父母所安排的模式成長」這句法寶,致贈普天下的父母-當你在衝刺事業,煩與忙的時候,請您也給孩子一個柔和的聲色和發言的空間吧。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放下偏見的尺

◎靜暘

人因「自覺」而成長,因「自滿」而墮落;
希望人人能從不斷的「自覺」中,
找到人格昇華的階梯--引自〈靜思語〉

每次來到慈濟醫院,面對著這一座美麗巍峨的醫療大樓,眼前所看到的,不僅是這棟大樓漂亮的外觀、科技化的醫療設備而已,我的腦海中,彷彿看到了每塊磚、每寸地,都曾抹上了上人的心血,以及背後默默促成這座大樓,那些看不到的愛的力量。

我們都知道,萬事起頭難,記得從明國六十八年開始,上人在籌建醫院期間,委員們勸募極為艱難,有一次,我向朋友介紹「慈濟」,對方還以為是廚房的「廚具」,問我是進口的?或是台灣製的?

如今,慈濟已經走向國際化,不但不是「進口」,還能「出口」呢!

所以每次想起剛踏入慈濟時的情景,就有很多溫馨或是一些發人深省的小故事湧現腦海,雖然我不善於用筆來表達或描述,但是很多故事曾發生在自己身上,希望把它寫下來--一則可以自我反省和懺悔,二則可以引以為鑑,不再重蹈覆轍。

誠如上人所說:「煩夫眼界短視,習慣於手中拿著一把尺,精確、分毫不差地,去量度別人的缺失,卻從來量不到自己。」記得十四年前的某一天,我向上人說:「師父,我覺得您的那些資深委員看起來好像不太有水準。」當時,上人以慈悲的笑容輕輕地反問我:「你說說看,怎樣的委員才算有水準呢?」觸到上人的眼光,我欲言又止,內心想著:要蓋醫院,靠這群阿巴桑的力量能完成嗎?當委員起碼的條件也要經濟能力好一點、氣質美一點、學識多一點、地位高一點……。

其實,這完全起於我的凡夫心,上人馬上開導我:「佛教講『平等』。我身邊的老委員和我最貼心,他們無論自身環境的好壞,或是本身識不識字,或是販夫走卒……,任我上天堂下地獄,他們永遠抱持著一顆十分虔誠的心跟隨師父-雖然蓋醫院是艱辛的工作,可是他們還是全心全力地護持我。妳說,這樣的『菩薩』,有沒有水準呢?妳能夠向他們看齊嗎?」我頓時啞然-原來沒有水準的人,正是自己。

老菩薩們踏實、苦幹、守本分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我曾發現一位老菩薩的勸募本上滿是圖畫-畫了一隻羊,代表這位捐款人是楊先生;畫一個菜頭(台語:蘿蔔)代表蔡小姐……,甚而更以不同的圖案來區分職業……。他們有的人雖不識字,但他們的用心,是後進者所不及。誠如上人所說:「不識字不要緊,但要懂事;不識字不要緊,但要知理。能事理圓融者,必能得人緣、成就道業,否則光有學識,不明事理,道業是無法成就的。」

最後我要說一聲:資深的老菩薩們!我衷心的欽佩您們,你們事慈濟世界點燈的開路人,因為你們的付出,讓後進者有平坦的道路可以行走,雖然我曾經很無知、很幼稚,但-感激你們的包容與疼愛,才使今天的我,能歡喜走在這條菩薩道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